茵陈色原酮论文-康雨彤,戎晓娟,贺金华,沙先谊

茵陈色原酮论文-康雨彤,戎晓娟,贺金华,沙先谊

导读:本文包含了茵陈色原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枝蒿,民族药,黄酮类成分,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

茵陈色原酮论文文献综述

康雨彤,戎晓娟,贺金华,沙先谊[1](2019)在《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枝蒿黄酮类成分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DM)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特性。方法: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DM的双向转运,考察药物质量浓度、方向和温度对DM细胞转运的影响。应用HPLC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检测DM在介质中的含量,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_(app))。结果:DM的细胞转运P_(app)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呈现浓度依赖性;低温条件下时,DM的双向的Papp值均显着性降低。结论:DM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过程主要以主动转运载体介导的方式,没有方向依赖性,也不涉及外排蛋白转运载体。(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慧,崔戈,李阳,孙倩,蔡倩[2](2017)在《茵陈色原酮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Ca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ap体外干预结肠癌细胞SW620及正常结肠细胞FHC,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实时定量PCR(q PCR)法检测癌基因(K-ras、c-Src、c-Myc)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表达。结果:与DMSO对照组相比,各组Cap可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活性及迁移细胞数(P<0.05),但对正常结肠细胞FHC增殖及迁移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5-FU组相比,各组Cap对于正常结肠细胞FHC的增殖及迁移活性抑制作用显着减小(P<0.05)。与DMSO对照组相比,各组Cap可显着降低结肠癌细胞K-ras、c-Src、c-Myc的m RNA水平。与DMSO对照组相比,Cap高剂量组可提高结肠癌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间质标志物Vimentin蛋白表达。结论:Cap可能通过抑制癌基因(K-ras、c-Src、c-Myc)m RNA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通过逆转EMT过程抑制结肠癌细胞转移。与5-FU相比,Cap可能具有更好的应用安全性,具有开发为新一代天然抗肿瘤单体药物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张姣姣,张婷,吴灿,刘金凤,李小芳[3](2011)在《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茵陈色原酮(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6只。给予茵陈色原酮组小鼠相应剂量的茵陈色原酮灌胃7d,第7天时将模型组、茵陈色原酮组小鼠采用50%乙醇12mL/(kg·d)灌胃,禁食12h,致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计算肝脏指数(LI),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肝胞浆乙醛脱氢酶(A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茵陈色原酮(高、中剂量)组均明显降低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P<0.01);高剂量组可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P<0.05),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水平(P<0.01),升高肝胞浆ALDH、GSH-Px水平(P<0.01)与血清TP水平(P<0.01)。结论: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肝脏清除乙醛和抗氧化能力有关。(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1年04期)

王世盛,张敬莹,赵伟杰,宋其玲,孟庆伟[4](2009)在《龙胆草中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分离和波谱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龙胆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离得到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Ⅵ)和其他5种已知化合物:β-香树脂醇(Ⅰ)、β-谷甾醇(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Ⅲ)、乌苏醇(Ⅳ)、齐墩果酸(Ⅴ).其中化合物Ⅵ属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2-苯氧基色原酮骨架的天然酚类成分,对其1D和2D NMR谱的特征及EI质谱主要碎片的可能裂解方式进行了讨论,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Ⅵ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1.291 83(19)nm,b=0.721 19(15)nm,c=2.923 7(5)nm,α=90°,β=90°,γ=90°,V=2.723 9(8)nm3,Z=8,Dc=1.464 g/m3,μ=0.114 mm-1,F(000)=1 248.B环平面与A/C环平面的两面角为99.6°,分子间存在π-π堆积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孙秀燕,邢山闽,李明慧,王立群,苑健[5](2000)在《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滨蒿中的茵陈色原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叁维高效液相色谱对滨蒿中利胆保肝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分析 ,采用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对其结构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滨蒿中的利胆有效成分除含有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外 ,还首次分离鉴定出具有保肝活性的茵陈色原酮 .(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王喜军,孙晖,刘中申[6](1994)在《茵陈蒿及其复方制剂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利用叁维HPLC快速、准确评价茵陈蒿生药及含该生药的复方制剂质量的方法。利用紫外吸收峰面积与浓度关系,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按Y=84.15X-0.023(r=1.000)计算,茵陈色原酮的含量按Y=62.17X-0.149(r=1.000)计算。其中Y为百分浓度,X为HPLC紫外吸收峰面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1994年11期)

饶伟文,薛漓[7](1986)在《茵陈色原酮的比色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药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常用于治疗黄疸。已知其含有利胆物质莨菪醚(Scoparone)和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为了评价其质量,作者曾报导了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茛菪醚。茵陈色原酮由于存在干扰成分,用 TLC 亦不能分开,故不能用紫外吸收法测定。为此,作者根据茵陈色原酮与对二甲氨基桂皮醛(DACA)和 HCl 的特殊显色反应,建立了茵陈色原酮的比色测定法。本法专属性强,不受其它成分的干扰。且亦可用于复(本文来源于《南药译丛》期刊1986年01期)

张永清[8](1986)在《茵陈色原酮的比色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及日本的汉医用茵陈蒿治疗黄疸病。日本用的茵陈蒿,主要由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花组成,含利胆物质二甲氧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作为一种利胆药,为评价其利胆作用,必需测定利胆成分的含量。以前我们报导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二甲氧香豆素的含量,茵陈色原酮在紫外(本文来源于《齐鲁药事》期刊1986年02期)

茵陈色原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Ca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ap体外干预结肠癌细胞SW620及正常结肠细胞FHC,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实时定量PCR(q PCR)法检测癌基因(K-ras、c-Src、c-Myc)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表达。结果:与DMSO对照组相比,各组Cap可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活性及迁移细胞数(P<0.05),但对正常结肠细胞FHC增殖及迁移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5-FU组相比,各组Cap对于正常结肠细胞FHC的增殖及迁移活性抑制作用显着减小(P<0.05)。与DMSO对照组相比,各组Cap可显着降低结肠癌细胞K-ras、c-Src、c-Myc的m RNA水平。与DMSO对照组相比,Cap高剂量组可提高结肠癌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间质标志物Vimentin蛋白表达。结论:Cap可能通过抑制癌基因(K-ras、c-Src、c-Myc)m RNA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通过逆转EMT过程抑制结肠癌细胞转移。与5-FU相比,Cap可能具有更好的应用安全性,具有开发为新一代天然抗肿瘤单体药物的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茵陈色原酮论文参考文献

[1].康雨彤,戎晓娟,贺金华,沙先谊.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方式[J].药物分析杂志.2019

[2].张慧,崔戈,李阳,孙倩,蔡倩.茵陈色原酮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张姣姣,张婷,吴灿,刘金凤,李小芳.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抗感染药学.2011

[4].王世盛,张敬莹,赵伟杰,宋其玲,孟庆伟.龙胆草中6-去甲氧基-7-甲基茵陈色原酮分离和波谱表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

[5].孙秀燕,邢山闽,李明慧,王立群,苑健.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滨蒿中的茵陈色原酮[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

[6].王喜军,孙晖,刘中申.茵陈蒿及其复方制剂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的定量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

[7].饶伟文,薛漓.茵陈色原酮的比色测定[J].南药译丛.1986

[8].张永清.茵陈色原酮的比色测定[J].齐鲁药事.1986

标签:;  ;  ;  ;  

茵陈色原酮论文-康雨彤,戎晓娟,贺金华,沙先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