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飞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形飞机,概念机
变形飞机论文文献综述
[1](2017)在《变形飞机》一文中研究指出"飞鹰"变形飞机是一款概念机,处于设想阶段。机翼上设有传感器,通过感知周围的压力、温度等来改变机翼的形状,以适应不同的飞行环境。(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石鹏飞,孙锐,胡斌[2](2017)在《变形飞机结构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翼是飞行器在飞行中重新构型的主要部件,飞机的变形主要是机翼结构的变形,通过在飞行中改变机翼外形特征,就可以有效提高机翼的效率,适应各种飞行环境。本文主要以变形飞机的研究发展历程为脉络,介绍了机翼变形结构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为新型飞机设计提供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09期)
王鹏,郑祥明,尹崇,郭述臻[3](2013)在《变形飞机机翼折迭机构设计及折迭角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形飞机机翼变形机构的设计要求,设计由舵机、蜗轮蜗杆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组合而成的机翼变形机构,并设计基于叁轴加速度计和DSP处理器的机翼折迭角度的测量算法和控制系统。利用加速度计分别求得机身和机翼相对于参考坐标系的角度,相减即得机身平面与机翼的夹角,制作一架小型折迭翼飞机模型对测量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机翼能够稳定折迭在任一给定角度,测量算法准确,机翼实际折迭角度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3年03期)
杨超,王立波,谢长川,刘燚[4](2012)在《大变形飞机配平与飞行载荷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可同时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效应曲面气动力效应的大变形飞机静气动弹性配平和载荷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叁维曲面涡格法计算大变形飞机的曲面气动力,引入非线性结构有元计算方法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效应,采用曲面样条插值方法解决气动/结构耦合问题,然后结合全机在变形构型下的刚体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柔性飞机大变形状态气动/结构耦合情况下的静气动弹性配平迭代求解.以某常规局大展弦比柔性飞机半展长缩比模型为例,应用该方法对其纵向静气动弹性配平特性及飞行荷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与MSC Flightloads线性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变形较小时,本文非线性方法和线性方法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而当结构具有较大变形时,由于线性方法无法考虑气动力曲面效应和结构几何非线性效应故不再适用,而本文出的非线性方法可对大柔性飞机在大变形构型下的配平特性作出较为准确合理的预测,并可满足飞机设计各个阶段的工程应用需求,完成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静气动弹性配平特性的多轮次快速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郭秋亭,张来平,常兴华,赫新[5](2011)在《变形飞机动态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提出的折迭翼变形飞机方案,设计了一种折迭翼变形飞机的3D数模,利用作者发展的动态混合网格技术和非定常计算方法,对该折迭翼变形飞机机翼折迭和展开过程中的动态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准定常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机翼在展开/折迭的过程中,飞机的气动特性会发生剧烈变化,在变形飞行控制率设计时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学健[6](2009)在《中国要不要造变形飞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以任意伸展翅膀、具有变形金刚一样强大威力的飞机,不只出现在描绘未来战争的美国科幻电影中,而是已经真实地走进了中国科学家的视野。2009年6月25日,以"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综合版)》期刊2009年08期)
王学健[7](2009)在《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热议:中国要不要搞变形飞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以任意伸展翅膀、具有变形金刚一样强大威力的飞机,不只出现在描绘未来战争的美国科幻电影中,已经真实地走进了中国科学家的视野。6月25日,以"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们的选择"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32期(本文来源于《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们的选择——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2)》期刊2009-06-25)
郭秋亭[8](2009)在《局部主动变形翼型和折迭翼变形飞机动态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和鸟类的飞行性能极为高超,其飞行过程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根据生物仿生学的原理,同时借助于空气动力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变形飞行器应运而生。如今,高强度固定翼飞行器均对特定的飞行条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但在非设计状态往往难以达到较高的飞行效率。结构设计的困难、气动弹性的不稳定性、机翼蒙皮材料的性能都限制了飞行器的飞行包线进一步扩大,为此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机翼形状控制[1](wing shape control)的概念。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的折迭翼无人战斗飞行器(UCAV),具有长时间的巡航能力,能够通过折迭机翼快速进入俯冲和战斗状态,战斗结束后又可转换为长时间的巡航状态。这种构型有两处可以折迭,能够提供内翼折迭130度、最多200%的翼面积变形。变形使得巡航/侦察的功效和俯冲/突防能力集于一体,相比于常规作战平台显着提高了作战能力。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柔性变形体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变形飞机机翼折迭/展开过程的非定常流动,研究在机翼变形过程中变形飞机的动态气动特性。变形飞机机翼的折迭/展开运动是一个强非定常、非线性过程,其计算网格必须随机翼的运动而发生大变形。因此对变形飞机流场的数值模拟,需要建立合适的动态网格生成方法,并建立高效的可压缩流非定常计算方法。由此,本文设计了如下的组织结构:在第一章的引言中,介绍了关于飞行器的多种变形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混合网格生成方法、动态网格生成方法和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做了简要的回顾,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工作。第二章重点介绍了静态/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方法,包含了动态混合网格生成的整体方案,静态混合网格生成方法,Delaunay背景网格生成方法,以及基于Delaunay背景网格插值法的局部网格重构等问题,并给出了本文数值计算所采用的动态混合网格的生成实例。第叁章介绍了基于上述动态混合网格的非定常计算方法,包括流动控制方程,空间和时间离散方法,动网格计算的几何守恒率,边界条件的处理等。在章节末尾给出了定常数值验证结果和典型非定常数值验证结果,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的吻合证明了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第四章研究了局部翼面主动变形对跨声速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试图根据“流动滚轴效应”的思想,通过物面的动态变形,改变跨声速条件下主导翼型升力系数的上翼面激波出现的位置,从而提高翼型升力系数。为此,我们将局部行波壁模型和局部主动振动模型加载至NACA0012翼型和超临界翼型RAE2822上,考察了不同参数的计算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局部主动变形模型带来的翼面局部变形在大部分情况下导致上翼面激波前移,从而降低了翼型的升力系数。由此表明,局部主动振动模型应用于跨声速条件下后移激波的方法是不成功的。第五章研究局部翼面主动变形对低速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在低速多段翼型30P30N的主翼段上表面加载局部主动变形模型后翼型的气动特性,主要关注升力特性的影响,包括局部左行波壁模型、右行波壁模型、左行合成波壁模型、右行合成波壁模型和局部主动振动模型对翼型升力特性的影响。对于翼型在失速状态下加入前述5个变形模型,翼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升作用。本章讨论的各种局部主动变形模型应用于翼型的失速控制对叁维机翼的失速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六章进行了折迭翼变形飞机动态气动特性及非定常流动机理的初步研究,本章首先参考文献资料设计了简化的折迭翼变形飞机模型,然后利用前述方法生成了非结构动态网格,最后利用第叁章的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无粘流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变形飞机机翼在折迭/展开过程中,飞机的升力特性变化较大,上翼面的激波位置在机翼折迭/展开过程中均会发生前移,从而降低了升力系数。最后,在结束语中,对现有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期刊2009-03-01)
墨墨[9](2006)在《变形飞机——鱼鹰》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道变形机器人,可还没见过能变形的飞机呢!嘿嘿,那就让鱼鹰-V-22倾转旋翼飞机,闪亮登场吧! 像直升机一样起飞大家伙儿都知道,飞机飞行速度快,但离不开跑道; 直升机不需要机场跑道,但飞行速度太慢。鱼鹰可真会(本文来源于《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颖[10](2006)在《未来航空器:变形飞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飞机的发明源于人们对鸟飞行的认识,然而同样用于产生升力的飞机机翼却无法像鸟的翅膀那样自由地伸展和舞动,所以也就不能像鸟一样适应各种飞行状态。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久的将来,人们很快将看到具有一副像鸟翅膀一样的柔软机翼并具有自修复能力的“变形飞机”在(本文来源于《国外科技动态》期刊2006年01期)
变形飞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机翼是飞行器在飞行中重新构型的主要部件,飞机的变形主要是机翼结构的变形,通过在飞行中改变机翼外形特征,就可以有效提高机翼的效率,适应各种飞行环境。本文主要以变形飞机的研究发展历程为脉络,介绍了机翼变形结构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为新型飞机设计提供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飞机论文参考文献
[1]..变形飞机[J].天天爱科学.2017
[2].石鹏飞,孙锐,胡斌.变形飞机结构技术发展[J].科学家.2017
[3].王鹏,郑祥明,尹崇,郭述臻.变形飞机机翼折迭机构设计及折迭角度测量[J].航空工程进展.2013
[4].杨超,王立波,谢长川,刘燚.大变形飞机配平与飞行载荷分析方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
[5].郭秋亭,张来平,常兴华,赫新.变形飞机动态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
[6].王学健.中国要不要造变形飞机?[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
[7].王学健.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热议:中国要不要搞变形飞机[C].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们的选择——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2).2009
[8].郭秋亭.局部主动变形翼型和折迭翼变形飞机动态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9
[9].墨墨.变形飞机——鱼鹰[J].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2006
[10].张颖.未来航空器:变形飞机[J].国外科技动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