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绘画深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梅洛-庞蒂,知觉的透视,深度,绘画
绘画深度论文文献综述
胡敏[1](2019)在《视觉的阻碍与绘画的变形——梅洛-庞蒂论“透视”和“深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洛-庞蒂关于绘画的讨论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写作,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绘画哲学。对梅洛-庞蒂而言,身体知觉的透视让我们抵达物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实在性现实",透视表达了我们对显现的事物的感受性。沿着这一思路,梅洛-庞蒂结合空间结构中的纵深维度,进一步阐明了身体视觉和空间感知关系中的"深度"概念,并指出深度既是空间内的身体和物体共存的原因,也是视觉和空间的构成性关系的结果。梅洛-庞蒂认为,真正的绘画是对我们观看体验的再现。不同于文艺复兴透视法以消灭深度的方式来重构画布立体空间,塞尚承认物体自身对视觉的阻碍,并且在绘画中探索隐藏的深度领域,这也是塞尚备受梅洛-庞蒂推崇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2期)
张浩,徐丹[2](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少数民族绘画情感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不仅可以传达丰富的语义信息进而直接表达人的情感,也可以在情感层面影响他人,艺术作品更是如此.人们对于不同的视觉刺激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理解图片所包含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微调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少数民族绘画图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艺术绘画的色相、亮度、饱和度,以及对比度对神经网络模型情感分类的影响,并在公共数据集Twitter image dataset上取得了超过目前先进水平3.4%的精度提升.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相关任务的预训练策略,对少数民族绘画的情感分类任务有明显的提升,并通过可视化结构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焰[3](2019)在《从塞尚的视角解读绘画的深度与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绘画而言,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具有纵深感的叁维立体效果,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有深度的空间感,它给人以"逼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大利文艺复兴透视法就是为获得这种效果所建立起来的视觉模式,并一直沿用和影响至今。在这个法则下,画中物体本身即是一个具有长、宽、高叁维的存在物,物体自身的扩展就被等同于"空间"的延展,深度也就等同于纵深或景深、距离感。在这个体系中,空间是一个可填充和放置物体的容器的空间,一个系统化的既成物。深度作为第叁维,与长度、宽度并入同一等级看待,其中的事物各个维度的扩展都是线性的、延展(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9年01期)
刘海勇[4](2019)在《深度即高度——基于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思想的中国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思想,分析思考中国画人才培养现状的"中国画将往哪里发展""中国画的老气问题""院校写意画人才培养困境"叁个问题。(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1期)
李鸿雄[5](2018)在《自我的深度重塑——阿利卡静物绘画溯源和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阿利卡静物画为研究切入点,深入了解他的绘画艺术求索重塑之路,并且在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绘画特质基础上引发自己创作中的不懈思考,探索新的角度。(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8年10期)
禄晓平,陈青萍,明兰,郭海鲲[6](2018)在《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功能研究及其深度心理依据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曼陀罗绘画治疗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就曼陀罗形式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探讨。方法把46名自闭症儿童分为实验组(23人)和对照组(23人),实施持续6个月的治疗。其间两组儿童均由自闭症学校按原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同时接受曼陀罗绘画治疗,对照组不接受该绘画治疗。治疗前后运用中文版的《心理教育评估量表(第叁版)》(PEP-3)中的发展及行为副测验进行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PEP-3的五个变量的组间差异均非常显着(P<0.01),在大肌肉等叁个变量的组间差异显着(P<0.05),在社交互动等两个变量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曼陀罗绘画能促进自闭症儿童整体心理和行为能力的改善,其治愈功能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大羽[7](2018)在《描绘的深度——谈现当代绘画的精神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技术与观念经常被看作绘画主要的、有效的评判标准,而绘画的精神性表达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该文主要分析绘画精神表达层面上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靳技科[8](2018)在《绘画作品的深度解读对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作为图像史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并不鲜见,但对其应用往往局限在表面的印证和感知。兼具直观性和复杂性的绘画史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把握历史语境、塑造历史眼光、培养多元思维、达成情感共鸣的试炼场。学生在深度解读绘画的过程中,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理性分析、客观评判和深度感悟的历史解释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提升。文章结合图像学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绘画的深度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家豪[9](2018)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古代人物绘画图像分割关键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图像分割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文物绘画图像,研究高性能、高准确度的图像语义分割算法,在文化创意产业、艺术鉴赏分析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文物绘画图像数据在线条、色彩、人物目标形状等方面的特殊性,常见的图像分割神经网络结构无法产生很好的分割效果,而且对古代绘画图像中的线条、边缘的处理比较粗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研究古代人物绘画图像的图像分割问题。本文的主要算法与成果如下:(1)提出基于空洞卷积与超列特征的图像分割神经网络。本文在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空洞卷积,同时采用超列特征模块,整合卷积神经网络中浅层次特征与深层次特征。本文基于大型核卷积,设计了像素分类模块,对超列特征进行处理,得到比较好的分割效果。(2)提出结合神经网络与Graph-Cut算法的精细化分割算法。针对神经网络处理古代绘画图像中的线条、边缘比较粗糙等问题,本文结合图像分割神经网络对Graph-Cut算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算法可以矫正图像分割神经网络的分割结果,得到古代人物绘画图像的精细化分割结果。本文算法在通用图像分割数据集CamVid和PASCAL VOC 2012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到了比SegNet等神经网络模型更好的效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图像分割网络模型的可行性。本文算法还在以古代人物绘画为主的艺术图像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证明了本文的分割算法对于古代人物绘画图像分割问题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常磊[10](2017)在《中国绘画艺术对心灵深度的开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绘画艺术不善于运用凹凸明暗的绘画技法,且将其视为一种雕琢的技艺。其关键原因在于这种"形象生动"没有心灵深度,且往往辖制心灵深度的开掘。作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原则的"气韵生动"无需以"阴阳远近""皆有日影"来模拟物理空间,而是以"笔力""气韵"的传达来展现心灵的立体性。在老庄那里,外向的宇宙论诉求和内向的心灵深度扩展具有同构性的特点,而禅宗则将外在宇宙转变为内在的宇宙,并突出强调了时间、因果双重悖论状态下的心理体验过程。从"比德"到"畅神"再到"空漠"的心理发展轨迹正好印证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逻辑。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推崇"冷"色调的使用,元明时期乖逆物象入画的现象则与这种心理发展逻辑密切相关,它揭示了中国美学、艺术写实并非具象,以及写意并非抽象的总体特点。(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绘画深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图像不仅可以传达丰富的语义信息进而直接表达人的情感,也可以在情感层面影响他人,艺术作品更是如此.人们对于不同的视觉刺激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理解图片所包含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微调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少数民族绘画图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艺术绘画的色相、亮度、饱和度,以及对比度对神经网络模型情感分类的影响,并在公共数据集Twitter image dataset上取得了超过目前先进水平3.4%的精度提升.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相关任务的预训练策略,对少数民族绘画的情感分类任务有明显的提升,并通过可视化结构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绘画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1].胡敏.视觉的阻碍与绘画的变形——梅洛-庞蒂论“透视”和“深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张浩,徐丹.基于深度学习的少数民族绘画情感分析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
[3].陈焰.从塞尚的视角解读绘画的深度与空间[J].新美术.2019
[4].刘海勇.深度即高度——基于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思想的中国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19
[5].李鸿雄.自我的深度重塑——阿利卡静物绘画溯源和解读[J].美术大观.2018
[6].禄晓平,陈青萍,明兰,郭海鲲.自闭症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功能研究及其深度心理依据讨论[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
[7].张大羽.描绘的深度——谈现当代绘画的精神性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8
[8].靳技科.绘画作品的深度解读对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意义[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
[9].李家豪.基于深度学习的古代人物绘画图像分割关键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常磊.中国绘画艺术对心灵深度的开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