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农村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庄非农化,社会资本,家庭社会网络,农民收入
非农村庄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1](2019)在《村庄非农化、社会资本与农民家庭收入》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于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家庭—村庄"两个层次的交互模型,考察了不同生产情景下社会资本效用的差异性以及村庄非农化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家庭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张能够同时提高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而社会网络结构异质性的提高只有利于非农收入的增长;并且随着村庄非农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网络的效应对于农业收入逐步减弱,而对于非农收入的影响则逐步增强。在宏观层面,村庄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仅有利于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但随着非农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集体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所凸显的优势将会逐渐削弱。这预示着,中国农村非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乡村社会资本的经济意涵。(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郭炎,袁奇峰,邱加盛[2](2016)在《非农化村庄整体改造中的把持陷阱与规划应对:以珠叁角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集体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存量改造在广东推行已逾七年。检讨相关政策实施的文献,发现利益各方围绕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是推动改造和塑造结果的关键。同时,规划调控弱、开发强度过高和公益设施配套不足极为普遍。然而,从微观层面对改造失控背后制度性逻辑的研究匮乏。此外,已有研究多视开发商逐利、政府寻租以及两者的合谋为改造失控的主因,而对土地持有者如农村集体的角色鲜有涉及。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村庄改造案例的深度实证探讨制度转型、利益各方权利关系演化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旧改政策强化了村集体的地权,但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未充分界定。在不确定的制度环境下,积极推动改造的政府先期投入以保障集体收益,而村集体则依托现实的土地占有占据博弈的主动,不断"把持"政府,争夺土地收益,最终使政府在维持社会公益上逐步妥协,危及空间品质和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渐行渐远。旧改应力求政府统筹,完善利益分配和规划制度。(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5期)
尹木子[3](2015)在《村庄非农化概念的建构及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非农化是指村庄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表现出了与传统村庄不同的特征,并逐渐拥有现代城市特质的现象。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H省D镇下属的五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研和田野考察,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究村庄在生计模式、村庄服务业、村容村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领域呈现的非农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村庄非农化的概念。(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任国强,段文婷[4](2013)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村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于村庄视角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的研究方法,重点考虑村庄的资源禀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从村庄角度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演变过程和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一个村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与非农收入成正比,与人均农业收入水平成反比。(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3期)
丁兰[5](2012)在《非农化村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推进,土地非农化、村庄非农化现象明显。城镇化对村庄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传统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必然涉及到原村社共同体的瓦解和再组织,这意味着城镇化过程不仅要为其提供扎实的硬件条件,诸如资源、环境、设施等的支撑,同时要构建新的城镇社区关系。本文着重研究传统村庄、村民非农化后的村社关系的再组织。即传统村庄转型为城镇社区过程中各类关系的再组织和再生,包括村社的产业经济发展,用地布局整合,权利组织整合以及人口安置等,以及影响转型的各类要素,包括政府、政策大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小社会的自主性建设精神等,由于这些要素的整合均是在现存已有的民间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意味着我们在研究非农化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时对传统村社关系和当地文化精神的重视。文章以小城镇中的非农化村庄研究实体,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城镇化策略,与本文研究实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吸收其经验和教训,结合代表当地历史和发展的图片、文字记录、分析说明图标等论据补充资料,对涉及非农化村庄再组织的元素分项进行较为全面充分的剖析和论证。全文以当地村民对非农化村庄向城镇社区转型建设目标的需求为基础,以传统村社共同体关系为基点,注重理论知识和实例实践的结合,考虑课题研究问题的灵活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探索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影响其发展的各项因子,提出针对问题的合理建议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2-01)
章芳莲,司汉武[6](2011)在《非农化视角下的关中农村分化——基于关中叁个村庄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关中地区也开始发展起来,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农化导致了农民职业、收入的分化,农民的分化是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让农村分化在一个良性、合理的体制下发展,才能够让农村的分层更加优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农机》期刊2011年09期)
郭玉燕[7](2009)在《非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对江苏省村庄层面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却逐年增加,使得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为缓解这种人地紧张的关系,农民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就业道路。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收集的样本数据的,分析了非农就业状况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相互关系,指出在非农就业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下,今后的农地制度将愈发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09年24期)
黄蕾[8](2008)在《传统的调适与非农村庄的内源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以山东省中部一个远离城市、缺乏资源优势而实现了非农化的村庄H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通过对H村在改革前后经历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探讨村庄主动进取、渐进发展,实现非农化的内在逻辑。我们通过对村民的访谈收集资料,并获取了关于村庄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在村庄发展初期,一方面利用村庄内部的地缘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利用村党委与国家行政体系之间的天然联系获取外部支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改革后遗留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了村庄的发展方向;村党委延续了改革前的强大动员能力,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导力量。村庄内部的传统因素也在非农化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村民的职业非农化,生产的季节性观念转变为工作的时间观念,村民生活从散漫无序转变为有节奏和条理性。村民的面对面直接交往在减少,业缘人际交往在增多。村庄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发生半社会化的转变,养老敬老的传统与之发生了摩擦,但是没有被消减而是得到了加强。村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表明了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但是农民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最后,我们总结了H村发展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在内部传统因素与外来现代因素的互动融合中,村庄内部条件不断成熟,村庄主动开发利用村庄内部的有限的资源,实现了内源性发展。我们认为在H村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是改造原有的集体组织框架,实现了农民的组织化。我们也发现了H村这种农民组织化路径具有封闭性、同质性等自身局限,因此提出要增强其开放性,谋求大市场体系中的专业分工合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0)
杨金风,史江涛[9](2007)在《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基于村庄内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山西省2004年3 506名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村内、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在进行OLS估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选择性偏误,使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进行纠正后发现,无论是在村内还是在村外,受教育年数对非农就业收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受过职教培训与劳动力村内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着的负向关系,但其对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明显;拥有技术职称在村内取得了显着的收入回报;健康对于村内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在村外,健康成为重要的影响变量。(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马宗保[10](2004)在《非农产业发展与回族村庄的小康建设——单家集实地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单家集回族村的地理、人文与历史状况进行了描述,并着重对该村非农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在村庄小康建设中所产生的效益作了简要分析,进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出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非农村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集体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存量改造在广东推行已逾七年。检讨相关政策实施的文献,发现利益各方围绕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是推动改造和塑造结果的关键。同时,规划调控弱、开发强度过高和公益设施配套不足极为普遍。然而,从微观层面对改造失控背后制度性逻辑的研究匮乏。此外,已有研究多视开发商逐利、政府寻租以及两者的合谋为改造失控的主因,而对土地持有者如农村集体的角色鲜有涉及。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村庄改造案例的深度实证探讨制度转型、利益各方权利关系演化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旧改政策强化了村集体的地权,但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未充分界定。在不确定的制度环境下,积极推动改造的政府先期投入以保障集体收益,而村集体则依托现实的土地占有占据博弈的主动,不断"把持"政府,争夺土地收益,最终使政府在维持社会公益上逐步妥协,危及空间品质和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渐行渐远。旧改应力求政府统筹,完善利益分配和规划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农村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村庄非农化、社会资本与农民家庭收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郭炎,袁奇峰,邱加盛.非农化村庄整体改造中的把持陷阱与规划应对:以珠叁角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
[3].尹木子.村庄非农化概念的建构及讨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
[4].任国强,段文婷.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村庄视角[J].广东农业科学.2013
[5].丁兰.非农化村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章芳莲,司汉武.非农化视角下的关中农村分化——基于关中叁个村庄的调查[J].湖南农机.2011
[7].郭玉燕.非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对江苏省村庄层面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8].黄蕾.传统的调适与非农村庄的内源性发展[D].山东大学.2008
[9].杨金风,史江涛.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基于村庄内外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10].马宗保.非农产业发展与回族村庄的小康建设——单家集实地调查[J].回族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