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折变非线性论文-元绍霏

光折变非线性论文-元绍霏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折变非线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折变介质,非均匀非线性,光束传播

光折变非线性论文文献综述

元绍霏[1](2018)在《矢量偶极孤子在光折变非均匀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矢量空间孤子的形成及其传输是个重要问题。在介绍光折变效应的含义及其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给出描述光束传播的方程;通过简化方程组,得出最简单的耦合矢量孤子对,进而研究了该矢量偶极孤子对的传输过程;通过改变入射光束的振幅和宽度,数值模拟了矢量耦合偶极孤子对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陈卫军[2](2018)在《光折变表面波及艾里光束的非线性调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折变表面波是一种沿着光折变晶体表面传播的无衍射光波,形成原因是由于自弯曲效应与全内反射的相互补偿。另外,艾里光束也是一种可横向自加速的新型无衍射光束。论文选取中心对称或非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中的表面波、双光子光折变机制下的表面波、克尔介质中的空间艾里孤子和饱和非线性介质中艾里高斯光束的传输与交互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线性介质与有偏压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局域表面波:当传播常数一定时,光波能量随波模阶数的增加而增加。传播常数b较小时,相当一部分光波能量被限制在线性介质中并随b的增加而减小。b较大时,大部分光波能量被限制在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中并随b单调递增。演化发现局域表面波可以稳定传输。理论和实验研究了 LiNb03晶体界面处表面波的传播:改变传播常数可以得到不同振荡周期的表面波模,光波能量随传播常数单调递增,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能很好地吻合。增加入射光功率可缩短表面波的产生,增大入射光束与晶体正c轴的夹角可提高表面波的激发效率。线性介质与双光子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表面波:数值结果表明在界面处存在非局域表面波、振荡表面波及局域表面波。对阶数给定的局域表面波,波模能量及横向宽度随传播常数b单调递增,当b给定时,波模横向宽度随阶数单调递增。演化发现局域表面波可以稳定传输。艾里光束在自聚焦克尔介质中的传输:光束初始能量较高时,主瓣在传输时会发生能量脱落形成周期振荡的空间孤子,孤子半高宽随初始能量的增加而变小。调节光束入射角度可以控制艾里孤子的传输方向。艾里高斯光束在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与交互作用:单艾里高斯光束入射时,在一定功率范围内可形成呼吸孤子。初始振幅增加时,孤子的呼吸周期先减小后增大。两艾里高斯光束入射时,同相位光束相互吸引,中心位置两侧产生呼吸孤子和孤子对。反相位光束相互排斥,两侧仅产生孤子对。(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13)

郭青[3](2017)在《以CRA为核吩噻嗪基非线性光学生色团为臂的超结构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折变效应是指在功能组分电荷传导体以及非线性光学生色团作用下,材料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折光指数调制现象。超结构光折变分子是将所需功能基团键接到一个复杂分子上得到的分子。本文首先设计合成了叁种不同结构的非线性生色团,然后将他们键接到间苯二酚杯芳烃(CRA)核上得到叁种超结构光折变材料。最后通过1H NMR、FT-IR、EA、MALDI-TOF-MS、UV-Vis、TG、DSC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表征。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键接对硝基苯乙腈吸电子基团的吩噻嗪基非线性生色团PT-CSN-N3-n(n=6,8)的超结构光折变材料CRA-PT-CSN-n(n=6,8)及对应模型化合物RES-PT-CSN的合成与表征。并通过改变吩噻嗪上键接的柔性链长短来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通过1H NMR、FT-IR、EA、UV-Vis、DSC/TG等表征手段对各个产物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证明成功合成目标产物,并且增加碳链长度后,其溶解性有一定的改善。玻璃化转变温度都小幅度降低。元素分析以及MALDI-TOF-MS结果说明生色团接入率接近100%。在第二部分,引入异佛尔酮来增加非线性光学生色团共轭链长度,优化非线性生色团D-π-A结构,得到吩噻嗪基非线性光学生色团PT-IM-N3。然后将其通过“点击化学”反应键接到CRA叁维核上得到目标产物CRA-PT-IM。最后通过1H NMR、FT-IR、EA、GPC、MALDI-TOF-MS、UV-Vis、DSC/TG等手段对各个产物进行结构与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将生色团键接在CRA核上,并且接入率达到100%。产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及热稳定性。第叁部分主要内容是光折变效应二波耦合测试。首先,制备得到小分子生色团标样PDCST,然后将其与其它功能基团混合制备器件。最后进行二波耦合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小分子标样在无外电场作用下,没有明显的二波耦合信号,随着电压增加,增益系数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齐鹏飞[4](2016)在《光折变表面非线性切趾啁啾波导阵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波导阵列在光束非线性传播、俘陷、转换及操纵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为光子离散行为研究以及量子现象模拟提供了巨大平台。因此,波导阵列的制备及其导波特性研究成为热点。与传统波导阵列制备方法相比,光诱导法具有快速、实时、简易、成本低等众多优点。由于可擦洗、非瞬时相应和光敏等特性,光折变材料被广泛用于光诱导制备波导阵列。光折变表面波可沿光折变晶体表面无衍射传播,将光束能量约束在光折变介质近表面狭层空间,在快速互泵浦相位共轭器、信号光放大、表面二次谐波巨增强和表面等离激元长程激发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当光束沿光折变晶体中传播时会写入波导结构,是光折变光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然而关于光折变表面波诱导波导阵列的研究尚属空白,该研究对表面光学现象调控和集成光学元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光折变表面波诱导波导阵列进行了系统研究:(1)提出了扩散机制下光折变表面波诱导的新型波导——光折变表面切趾波导阵列,折射率变化分布表现为被切趾的周期性波导阵列;并且采用转移矩阵法分析了该波导阵列色散关系和相应模式。有趣的是折射率导模和布拉格导模色散曲线相互耦合、缠绕,反交叉代替交叉并产生微小带隙;出现由折射率导模和布拉格导模拼接而成的奇异模。(2)提出了扩散漂移机制下光折变表面啁啾波导阵列,其切趾尾部的折射率变化收敛于可由外电场调节的非零值;随后采用转移矩阵法分析了该波导阵列导波特性。有趣的是折射率导模色散曲线可被外电场剪裁,有助于控制模式激发;寻常和异常的布拉格导模相互耦合、缠绕和反交叉,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反交叉;反交叉位置附近模式随色散曲线演化存在明显的耦合和竞争。(3)研究了背景光、外电场以及写入光对光折变表面波诱导切趾啁啾波导阵列的调控。随着写入光强增大,切趾波导阵列折射率导模模式带出现退简并或分裂最终趋于饱和的现象;写入光波长和掠射角可以有效调节切趾波导阵列周期大小;在写入光掠射角较大时,出现了有趣的啁啾现象,其初始位置可通过写入光强度与掠射角及背景光等调节,最大幅度及正负可由写入光掠射角、波长及外电场调节。(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6-05-01)

邢耀亮[5](2014)在《光折变介质中光束传播的非线性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两种光折变介质,分别为对数型光折变介质和半导体光折变介质,对光束在这两种光折变介质中传播的非线性量子隧穿和自囚禁现象做了研究。其中本文研究了两种形式的非线性量子隧穿,分别为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和非线性Rosen-Zener跃迁,具体区别在于前者的能级差是变动的,后者是固定的。对光束在光折变介质中传播的非线性量子隧穿和自囚禁现象的研究需要用到系统的二能级模型,半导体光折变介质和对数型光折变介质的非线性项都非常复杂,对其二能级模型的推导非常困难,以前并未见过相关报道。首先根据在光折变介质中传播的光束的电场振幅满足的无量纲近轴演化方程,推导出了对数型光折变介质和半导体光折变介质的二能级模型,并得到哈密顿量的矩阵形式。然后根据这两种光折变介质的二能级模型推导出哈密顿的经典正则方程,以及相应的经典哈密顿量。分别对对数型光折变介质和半导体光折变介质的相空间进行了分析。根据光折变介质的哈密顿的经典正则方程,求解出了相空间的不动点,并利用哈密顿-雅各比矩阵对其稳定性做了分析,发现这两种光折变介质有两个椭圆不动点,而当满足某种条件时,其中一个椭圆不动点变为双曲不动点,且在这一双曲不动点上下对称的出现两个新的椭圆不动点。之后求解了相空间拓扑结构变化的临界值,发现有两种形式的自囚禁,一种为布局数差在平衡点附近来回振荡,而相对相位单调变化的自囚禁;一种为布局数差和相对相位都在平衡点附近振荡的自囚禁。之后通过C语言编程计算,数值求解哈密顿的经典正则方程组,得出相应的数据,并用Origin作图软件做出它的空间相图,通过空间相图具体分析了光折变介质的非线性Rosen-Zener跃迁,验证了前边理论推导出的结果。对对数型光折变介质,在耦合系数上加周期调制,分析其对体系的非线性Rosen-Zener跃迁和自囚禁有何影响,发现在高频调制时,与不加调制相比,仅仅是有效耦合系数上多了一常数0.5,而低频调制和中频调制则没有具体的临界值,但对低频调制,从大范围来讲当耦合系数大于0.5359时,一定为非线性Rosen-Zener跃迁,从小范围来讲,不管耦合系数取多大,总会存在某些范围系统处于自囚禁状态。对半导体光折变介质,在系统能极差上加周期调制,分析其对体系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和自囚禁有何影响,发现在高频调制时,与不加调制相比,仅仅是有效耦合常数上多了一零阶贝塞尔函数的常数项,因为零阶贝塞尔函数小于1,这样便使得在非线性强度较弱时,自囚禁现象也能发生,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调制强度与调制频率的比值控制自囚禁现象的发生;低频调制时,只有在非线性强度大于与调制强度相关的某个值时,自囚禁现象才会发生,它使得自囚禁现象更不容易发生;中频调制情况较复杂,一会为隧穿,一会为自囚禁。研究了量子涨落对对数型光折变介质的非线性隧穿和自囚禁的影响,我们发现在时间尺度非常大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加调制,或者加哪种调制一定为隧穿,在耦合系数较小时,布局率差无限趋近于0。在时间尺度不是很大时,对不加调制和加高频调制,自囚禁与隧穿之间不再有临界值,而是临界区域,且此临界区域在平均场近似下两种自囚禁的临界值附近。对低频调制和中频调制,耦合系数继续增大时,布局率差不再无限趋近于0,而是从+1振荡下降到-1,再振荡上升。在耦合系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不能再看成自囚禁,这一过程,低频调制是逐渐变化的,而中频调制是突变发生的。(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4-05-28)

陈卫军,卢克清,孙彤彤,牛萍娟,于莉媛[6](2013)在《光折变非线性局域表面波的形成与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了光波在线性电介质与光折变晶体界面传播时的二阶常微分方程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光折变非线性局域表面波在线性电介质与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形成,并讨论了局域表面波在界面处传播时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传播常数与波导参数对局域表面波模的波形有一定影响,当传播常数增大时,表面波模的阶数会随之增大,波振幅的最大值会随之减小,光波的总能量增加。利用分步傅里叶变换法对研究得到的局域表面波进行传输演化发现,这种波在线性电介质与光折变晶体界面可以稳定地传输。(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刘飞[7](2011)在《非线性材料中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开关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有光照射入非线性材料中时,光强会导致材料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空间光孤子的产生是因为材料的折射率的变化产生的自聚焦现象与光束的衍射效应相互平衡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在只需要在毫瓦量级的功率下就可以产生空间光孤子。由于所需的功率较低加之其反应的速度相对较快,故其在光路由、光开关以及光通信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本文主要是介绍了产生空间光孤子的理论基础,了解了空间光孤子的传输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介绍了产生光开关的方法。本文应用的数学仿真方法是类Crank-Nicholson法,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了课题的理论基础,从空间光孤子的形成机理出发,理解空间光孤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形成光孤子的带运输模型――光折变效应的动力学方程,推导出空间电场的形成和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建立,最后数值仿真分析了空间光孤子的形态。2、给出了整个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方法。详细介绍了求解薛定谔方程的一种较为经典的方法――波传输法(BPM),另外介绍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类Crank-Nicholson。我们利用了后一种方法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3、分析了空间光孤子在非线性材料中的传输特性:两束和叁束孤子波在材料中传输时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转移过程。还介绍了离散孤子的传播特性。4、叙述了非线性材料中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开光特性。提出了两种实现光孤子开关特性的方法,一种通过光路的设置来实现,一种通过光诱导周期性光子晶格中两束光波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开关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1-04-10)

任相魁[8](2010)在《光折变非线性表面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折变表面波是一种可沿光折变非线性介质表面传播的光波,它能将光能量约束在光折变介质近表面狭层空间。其高能量密度的特点和可沿直线传播而实现的相位匹配,使各种表面非线性光学效应得以增强。因此,光折变表面波在波导制备、谐波产生和集成光学器件设计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尽管人们对光折变表面波已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光折变表面波的产生机制、模式调控及其稳定性等很多问题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随着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以及聚合物和液晶等新型光折变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光折变性能也比传统的无机晶体有了长足的提高和优化。本论文围绕光折变表面波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光折变表面波的产生机制,较系统地分析了光折变效应的叁种非线性机制,扩散、漂移和光生伏打效应,对光折变表面波的作用。指出扩散非线性是光折变表面波形成的本质原因,漂移非线性和光伏非线性并不是光折变表面波形成的必要因素,但是可利用它们对光折变表面波模式进行调控。(2)研究了光折变表面波的激发和模式特征,给出了光折变表面波的模式与光波入射角和传播常数的关系,较大的入射角对应较大的传播常数和低阶模式的表面波,较小的入射角对应较小的传播常数和高阶模式的表面波。(3)分析了光折变表面波的稳定性。建立了等效振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对光折变表面波稳定性的直观定量分析,指出外加电场存在一个阈值Eth=(k02n2-β2)/k02n4reff,如果电场高于此阈值,光折变表面波的稳定性将会被破坏同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光束传播理论对稳定性进行了测试。(4)研究了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光折变表面波的形成机制与特点。单光子光折变表面波所诱导的表面波导可以方便地被擦洗掉,但同时这种可擦洗性也使得表面波导存在不稳定性因素,不利于长期保存。由于双光子光折变效应特殊的两步激发机制,双光子光折变表面波可以诱导出不可擦洗的表面波导,这为表面波导永久性存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方案。(5)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和液晶光折变材料中的光折变表面波。相对无机光折变晶体,聚合物和液晶光折变材料具有成本低廉、结构可控、工作波长范围宽、易于加工等优点,而且其光折变性能也比无机光折变晶体高出很多。我们建立了聚合物和液晶光折变表面波的理论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外电场不仅可以调节光折变表面波的空间频率,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贯穿深度,而且聚合物和液晶光折变表面波还具有较独特的偏振依赖性,比起无机光折变表面波更加灵活可控。此外,液晶光折变表面波的激发和调控所需的外加电场很低。以上特点使光折变表面波的性能得以提高,并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对光折变表面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创新点如下:1.首次建立了光折变表面波的等效振子模型,证明了扩散机制是形成光折变表面波的本质原因,漂移非线性和光伏非线性不是光折变表面波形成的必要因素,但是可利用它们对光折变表面波模式进行调控。给出了光折变表面波的模式与入射角和传播常数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等效振子模型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可定量分析外电场对表面波稳定性的影响。2.首次提出在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可以形成光折变表面波,从而诱导出可长期保存的表面波导。3.首次建立了有机聚合物和液晶光折变表面波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在液晶光折变材料表面可以形成光折变表面波。由于聚合物和液晶材料特殊的取向增强光折变效应,外加电场不仅可以改变聚合物光折变表面波和液晶光折变表面波的空间频率,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贯穿深度。(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0-05-01)

王沙[9](2009)在《光折变介质中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光束在叁种光折变介质:Kerr介质、屏蔽介质和光伏介质中传播时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研究光折变介质中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问题,需要有光束在光折变介质中传播的二能级模型。其中,屏蔽介质和光伏介质属于饱和型的光折变介质,其非线性项形式较为复杂,推导光束演化的二能级模型较为困难,以前未见有此方面的报道。本文首先推导出光束在这叁种光折变介质中的一维光子晶格中演化的二能级模型。其中得到的屏蔽介质和光伏介质中的一维光子晶格中演化的二能级模型,是讨论隧穿、几何相、自囚禁等问题的基础。从推导出的这些量子力学二能级模型出发,进一步给出了光束在这叁种光折变介质中传播时二能级系统的经典哈密顿形式。其次,用数值的方法研究了光束在Kerr介质的二维光子晶格中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推导出六方晶系光子晶格中非线性叁能级的Landau-Zener隧穿模型,在特殊初值条件下将其转化为非线性二能级模型。对于叁能级隧穿模型,选择特殊初值,数值地研究了隧穿率随参数的变化规律。最后,本文用解析和数值的方法研究了屏蔽介质中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做出了经典相图,并总结出了非线性对于隧穿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非线性参数影响能级拓扑结构的临界值。在绝热极限下,利用作用量不变原理解析地求解了非线性隧穿率,其结果与我们直接用数值方法对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积分得到的隧穿率能够很好地吻合。在非绝热情况下(尤其是近绝热情况下),我们发现了隧穿率在临界区域附近随参数变化的幂率关系,并在次临界区域发现了由于非线性产生的,与线性情况下不同的新的隧穿率公式。在快扫描情况下,用稳相近似的方法推导出非线性隧穿率的公式,得到的解析结果与数值计算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09-05-26)

冯玺[10](2008)在《光折变非线性表面波精确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光学是近代科学前沿最为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作为非线性光学一个分支的光折变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已经从体扩展到面。光折变晶体非线性表面波的研究把非线性光学领域和正在不断发展的表面科学的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国内外对光折变晶体非线性表面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扩散机制下的光折变晶体非线性表面波和扩散——漂移机制下的光折变晶体非线性表面波。其中,对于扩散——漂移机制的光折变表面波的研究较少。迄今为止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于光生伏打机制下的光折变表面波还处于初步探索中。其大量工作仍然处于理论阶段,相对而言,实验上对其现象的观测比较少,应用技术有待开发。本文在对光折变表面波发生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光折变效应的叁种形成机制对国内外光折变表面波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并从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出发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研究了基于孤子自弯曲动态过程的光折变非线性表面波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分别对建立的扩散机制下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和扩散——漂移机制下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进行求解,最终得到两种机制下光折变非线性表面波方程的精确解,并对得到的精确解进行说明和分析。利用精确解和SBN晶体的物理和光学参数得到光折变晶体非线性表面波的图,并对得到的图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12-16)

光折变非线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折变表面波是一种沿着光折变晶体表面传播的无衍射光波,形成原因是由于自弯曲效应与全内反射的相互补偿。另外,艾里光束也是一种可横向自加速的新型无衍射光束。论文选取中心对称或非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中的表面波、双光子光折变机制下的表面波、克尔介质中的空间艾里孤子和饱和非线性介质中艾里高斯光束的传输与交互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线性介质与有偏压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局域表面波:当传播常数一定时,光波能量随波模阶数的增加而增加。传播常数b较小时,相当一部分光波能量被限制在线性介质中并随b的增加而减小。b较大时,大部分光波能量被限制在中心对称光折变晶体中并随b单调递增。演化发现局域表面波可以稳定传输。理论和实验研究了 LiNb03晶体界面处表面波的传播:改变传播常数可以得到不同振荡周期的表面波模,光波能量随传播常数单调递增,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能很好地吻合。增加入射光功率可缩短表面波的产生,增大入射光束与晶体正c轴的夹角可提高表面波的激发效率。线性介质与双光子光折变晶体界面处的表面波:数值结果表明在界面处存在非局域表面波、振荡表面波及局域表面波。对阶数给定的局域表面波,波模能量及横向宽度随传播常数b单调递增,当b给定时,波模横向宽度随阶数单调递增。演化发现局域表面波可以稳定传输。艾里光束在自聚焦克尔介质中的传输:光束初始能量较高时,主瓣在传输时会发生能量脱落形成周期振荡的空间孤子,孤子半高宽随初始能量的增加而变小。调节光束入射角度可以控制艾里孤子的传输方向。艾里高斯光束在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与交互作用:单艾里高斯光束入射时,在一定功率范围内可形成呼吸孤子。初始振幅增加时,孤子的呼吸周期先减小后增大。两艾里高斯光束入射时,同相位光束相互吸引,中心位置两侧产生呼吸孤子和孤子对。反相位光束相互排斥,两侧仅产生孤子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折变非线性论文参考文献

[1].元绍霏.矢量偶极孤子在光折变非均匀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J].天津科技.2018

[2].陈卫军.光折变表面波及艾里光束的非线性调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3].郭青.以CRA为核吩噻嗪基非线性光学生色团为臂的超结构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郑州大学.2017

[4].齐鹏飞.光折变表面非线性切趾啁啾波导阵列研究[D].南开大学.2016

[5].邢耀亮.光折变介质中光束传播的非线性现象研究[D].济南大学.2014

[6].陈卫军,卢克清,孙彤彤,牛萍娟,于莉媛.光折变非线性局域表面波的形成与稳定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

[7].刘飞.非线性材料中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开关特性[D].浙江工业大学.2011

[8].任相魁.光折变非线性表面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9].王沙.光折变介质中的非线性Landau-Zener隧穿[D].济南大学.2009

[10].冯玺.光折变非线性表面波精确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标签:;  ;  ;  

光折变非线性论文-元绍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