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靶向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状大分子,雷公藤红素,癌症治疗
药物靶向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葛鹏金[1](2018)在《负载雷公藤红素的功能化树枝状高分子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及靶向抗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近年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而化疗是治疗癌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化疗药物的无特异性分布,其显着的毒副作用和疗效缺乏则成为临床试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因能突破生理屏障、克服传统化学药物的药代学弊端,而在癌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树状物因较小的尺寸效应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可作为优良的药物传递载体而倍受研究者青睐。雷公藤红素虽具有显着的抗癌效果,但其明显的毒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本课题围绕雷公藤红素在结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从而提出以树状大分子为功能化载体的新型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旨在实现结肠癌的高效低毒治疗。本研究中运用EDC催化法,制备聚乙二醇及EpCAM核酸适配体功能化修饰的树状物-雷公藤红素结合物。通过紫外/荧光光谱、尿素凝胶电泳等手段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动态光散射仪、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其形貌及大小。利用雷公藤红素的特定紫外吸收,计算和评估其连接效率及在不同pH环境下的释放速率。通过水合粒径及电势的改变,研究该纳米结合物的生物稳定性。体外则采用共聚焦成像考察G5-PEG-EpCAM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和人胚肾AD293细胞的选择性结合情况;采用MTT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其对SW620和AD293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诱导情况;体内则利用小鼠的急毒实验及移植瘤模型,来评估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及毒性降低情况;最后利用斑马鱼模型来考察其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水溶性的树状物-雷公藤红素结合物,水合粒径为120mn左右,电势为-3.49mV,在生理环境下可长时间稳定存在,且在不同的pH环境下都呈双相释放,可保证该纳米药物在释放雷公藤红素时有足够的时间在肿瘤部位富集。该纳米药物载体能够选择性靶向结肠癌细胞SW620,并实现时间累积的胞内在化效应。MTT结果显示,作用7h、24h时,celastrol-G5-PEG-EpCAM 对 SW620 细胞的 IC50 值为 celastrol 的 0.70 倍和 0.64倍,而对AD293细胞结果为1.32倍和1.61倍。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说明纳米药物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同时体内的急毒实验和抑瘤实验也进一步证实纳米药物的良好抗肿瘤效果,并减弱雷公藤红素对肝、肾的毒性。斑马鱼模型的评价结果也证实该纳米药物相对于游离celastrol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总之,我们所设计合成的树状物-雷公藤红素纳米药物,可实现体外和体内对结肠癌的高效低毒治疗,从而为雷公藤红素的预临床抗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富铎[2](2018)在《仿生膜修饰的药物/基因靶向传递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膜具有良好的生理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于修饰纳米载体传递药物。本研究采用磷脂仿生膜修饰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尤其是对于芳香族药物,但是其生物相容性较差,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容易发生聚集等现象。本研究利用磷脂膜与氧化石墨烯的氢键等相互作用,对其进行修饰,以实现提高氧化石墨烯的生物相容性。仿生原生细胞模型是由磷脂膜构成的生物反应器,能够在内部发生各种生化反应,实现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高效负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利用仿生磷脂膜通过自组装方法,在负载阿霉素的纳米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类似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然后用叶酸-聚乙二醇-磷脂聚合物修饰磷脂膜,得到仿生膜修饰的纳米氧化石墨烯复合物(NGO/DOX@SPC-FA)。并对仿生膜修饰纳米药物的理化性质、细胞靶向性、细胞内定位、体内靶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磷脂自组装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仿生磷脂膜包裹到纳米氧化石墨烯表面,提高了氧化石墨烯的生理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细胞学研究发现,仿生膜纳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体内组织分布研究表明,仿生膜纳米药物具有体内长循环能力,能够将DOX递送至肿瘤组织中,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仿生原生细胞模型,是由仿生细胞膜(中性磷脂双层)形成的纳米生物反应器。本研究在仿生原始生细胞内对DNA进行扩增,再在体内得到高浓度的报道基因片段,实现基因高效的负载与保护。然后,用两种靶向基团修饰仿生原生细胞模型。一种是叶酸聚乙二醇磷脂(DSPE-PEG-FA),FA配体能够增加载体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另一种是地塞米松(DEX),DEX作为核定位信号分子能够提高基因的细胞核转位,以利于将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中。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靶向修饰后,仿生原生细胞模型的转染效率高于DOTAP及PEI_(25k),而细胞毒性低于后两者,并且能够进入细胞核,是高效低毒的基因传递载体。(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莫丽英,吴春勇,王杏利,罗玉琴,韦铭旻[3](2018)在《基于糖基化修饰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于药物受体及转运体介导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已被广泛研究,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增强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和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药物毒副作用。人体不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特异性凝集素受体及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高表达的葡萄糖转运体亚型Ⅰ,可与其相应的糖基配体产生特异性识别。将糖基配体分子如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等,键接在药物传递系统上,可赋予其靶向性。这些糖基配体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等诸多优点,可广泛用于对药物传递系统的糖基化修饰。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糖基化修饰药物传递系统的靶向机制、合成方法及靶向特性,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胡海燕[4](2017)在《基于小檗碱衍生物的线粒体靶向的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s an important cellular organelle,the mitochondrion is the center of the cell's energy metabolism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Cancer cell mitochondria are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different from their normal counterparts.Cancer cell mitochondria have long been established as dysfunctional:increased mtDNA mutations,increased ROS production,decreased OXPHOS,and failure to induce apoptosis,which have been linked to increased cell proliferation,DNA damage,genetic instability,resistance to antitumor agents,and promotion of neoplasm metastasis.Due to the central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d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cancer is very much a mitochondrial disease.Hence,mitochondrial targeting drugs represent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eradicating cancer cells.Berberine,an isoquinoline alkaloid,possesses antitumor activity and selectively accumulates in tumor cell mitochondria by virtue of its delocalized positive charge.A significant obstacle that limit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erberine is its innate poor solubility and lipophilicity.Given this,we synthesized lipophilic berberine derivatives and confirmed these derivatives can inhibit proliferation,invasion and migration against glioma cells by localization into mitochondria and up-regulation of ROS.Encouraged by these interesting results,we developed a novel berberine-mediatedmitochondria-targeting nano-platform for drug-resistant cancer therapy.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tochondria-targeting nano-platform could be accumulated in tumor region and inhibit the tumor growth effectively by delivering DOX into mitochondria.Decorated with lipophilic berberine derivatives,a mitochondrial targeting DDS have been fabricated to circumvent the drug resist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cancers.However,the drug loading capacity was still less than satisfactory.We therefore further developed a carrier-free berberine derivatives self-assembled mitochondrial targeting DDS possessing a higher drug loading,longer circulation half-life period and exposing positive charge to induce apoptosis of tumor cells by acting on the mitochondrial signaling pathways.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erberine derivatives-mediated mitochondrial targeting DDS provide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inhibiting proliferation,invasion and migration,promoting apoptosis and reversing MDR in cancer treatment(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暨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暨纳米药物及纳米生物技术学术大会暨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7)
张宁[5](2017)在《近红外光响应的肿瘤自靶向无载体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细胞膜伪装的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低药物负载率、低瘤内释放率、缺乏精确靶向等仍然是巨大的挑战。目前的研究中多采用载体材料装载药物,载药量低,同时,这些异质的载体材料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给机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具有潜在的系统毒性。为此,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颖的无载体、近红外响应、高度靶向性的纳米载药系统,通过使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光热治疗药物吲哚菁绿(ICG)自组装成纳米结构(DINPs),随后在其表面包裹同源肿瘤细胞的细胞膜(CCCMs),得到癌细胞膜伪装的无载体、近红外光响应的纳米药物系统(DIC_3NPs),避免了外源性载体材料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实现了药物的高负载率(89.8%)。细胞膜的引入赋予该纳米系统癌细胞同源自识别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由于ICG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以产生明显的光热效果,不仅可以引发外层细胞膜扰动实现药物的高效定点释放,同时可以实现光热治疗。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证明了该纳米系统的成功构筑,且具备高的药物负载能力以及对同源细胞的很强的自靶向识别能力;在荷瘤鼠动物模型中,无载体纳米载药系统(DOX NPs@ICG@CCCM)可以在肿瘤部位实现高效富集,具备良好的光热效应,最终实现肿瘤化疗与光热治疗协同治疗。通过调整细胞膜种类和载药类型,这种纳米载药系统制备方法有望作为设计和构建无载体纳米药物体系的通用手段。(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0-01)
郭闪闪[6](2017)在《生物素介导的基于鬼臼毒素的配体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合成和生物评价及氮杂环化合物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着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及易产生耐药等缺点。配体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则是以肿瘤细胞表面某些过度表达的受体为靶点,利用受体与配体的特异性反应,使配体与受体结合,具有导向作用的配体将药物靶向传送到肿瘤位点,从而实现主动靶向给药。近年来,配体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已经成为开发抗癌和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配体的相对较低的分子量、可以迅速扩散出血管,进而快速渗透到组织深处的特点,以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为配体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引起了药学工作者更广泛的关注。而鬼臼毒素是一种具有天然活性的木质素类化合物,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鬼臼毒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也一直备受关注。本论文对文献中报道的及有临床应用的配体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进行了综述,并对鬼臼毒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综述了小分子-药物共轭物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生物素为配体,可自裂解的二硫键为连接桥,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为活性药物设计合成了两个小分子-药物共轭物。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HPLC-HRMS和熔点表征。在体外肿瘤细胞筛选中,所设计的化合物对生物素受体过表达的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 (BR+)和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 (BR+)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但是略低于阳性药物依托泊苷。所合成化合物的后续靶向性和作用机制研究仍在继续。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依然是新药发现的主要途径之一,含氮杂环在已上市的药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构建数量巨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库对于发现先导化合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第叁部分利用新的化学方法构建了叁类共计50个含氮杂环化合物。首先,我们以烯烃迭氮化合物和2-羟基-1,4-萘醌为原料,在乙酸锰催化条件下,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简便的、经济的方法来实现高产率地制备功能化的苯并[7]吲哚-4,9-二酮类化合物。其次,我们以烯烃迭氮化合物和4-羟基香豆素为原料,经过烯烃迭氮的热转化、分子内亲核进攻和4-exo-trig环合,构建出结构新颖的螺苯并呋喃环内酰胺类化合物。最后,我们以α-硝基环氧化合物、单氰胺和Na2S·9H2O为起始原料开发了一种简便的、叁组分“一锅法”制备多取代2-氨基噻唑化合物的方法。这叁个含氮杂环化合库的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NMR、13CNMR、HPLC-HRMS和熔点表征,它们的生物评价也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李伟男,孙佳琳,管庆霞,王艳宏[7](2016)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普朗尼克靶向药物传递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郎尼克(Pluronic)是一种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种类多样的制剂用材料。以普郎尼克为载体的药物传递系统是现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最有前景的药物传递系统之一。笔者对普郎尼克在抑制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进行概述,尤其对普郎尼克在递药系统中的应用形式加以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15期)
陈良,聂伟,王伟忠,冯炜,何创龙[8](2016)在《复合介孔硅纳米粒子用于癌症的靶向药物传递和磁共振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近年来"诊疗一体化"概念的兴起,开发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介孔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药物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仿生制备的钆复合物(Gd-BSA)以二硫键连接的形式修饰MSN,随后将透明质酸通过酰胺键偶联到复合粒子表面,构建出具有靶向性的多功能MSN诊疗剂。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功能性有机物修饰到MSN表面,其他理化表征结果也证实成功构建了MSN诊疗剂。体外细胞实验证明了该复合粒子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对癌症细胞有明显的靶向效果,且具有较好的磁共振成像造影效果。因此,我们开发的多功能MSN诊疗剂有望用于癌症的靶向药物传递和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期刊2016-07-01)
李琳[9](2016)在《基于氨基酸转运体LAT1靶向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可供肿瘤主动靶向纳米制剂选择的受体种类较少,且其配体具有分子量大和体内稳定性差等问题,寻找新的有效靶点是肿瘤主动靶向纳米制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对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的氨基酸转运体,简单的氨基酸修饰即可达到靶向目的,且氨基酸具有空间位阻小,体内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本课题以肿瘤细胞高表达的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1(LAT1)为靶点,谷氨酸为靶头,制备具有LAT1靶向性的PLGA纳米粒,考察靶向纳米粒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能力和肿瘤组织中的滞留性,探索LAT1成为新型肿瘤靶向策略的可行性。首先,利用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的羟基与N-苄氧羰基-L-谷氨酸-1-苄酯的羧基之间的酯化反应,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PEG链长的谷氨酸-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靶向材料。采用'H-NMR对靶向材料的结构进行鉴定,GPC对靶向材料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氨基酸成功地修饰于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的PEG链末端,并且该合成过程简便易行,重复性高;GPC结果证明该靶向材料具有较好的纯度。以紫杉醇(PTX)为模型药物,谷氨酸-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为修饰材料,PLGA为药物储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PEG链长、不同配体修饰度的载药纳米粒(5% SPGn PTXNPs和10% SPGn PTX NPs)。所制备的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在70~95%,载药量在4%左右。纳米粒的粒径在152 nm~181 nm,TEM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均匀。利用透析法考察了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延长PEG链或增加修饰材料的密度均能降低PTX的体外释放速度。以粒径为指标,考察了不同靶向纳米粒在10% FBS中的稳定性,结果显示,靶向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MCF-7、HeLa肿瘤细胞和NIH 3T3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荧光法定性观察LAT1在所选择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CF-7和HeLa细胞高表达LAT1、NIH 3T3细胞低表达LAT1。以非靶向纳米粒为对照,考察不同配体修饰度和不同PEG链长的靶向纳米粒的在MCF-7、HeLa肿瘤细胞和NIH3T3细胞中的LAT1靶向效果、细胞毒性、内涵体/溶酶体逃逸及细胞结合、摄取机制。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靶向纳米粒表面配体修饰度的增加有利于增强纳米粒对细胞的抑制能力。细胞摄取结果表明,靶向纳米粒能提高未修饰纳米粒在LAT1高表达细胞中的摄取,而在LAT1低表达细胞中靶向纳米粒没有表现明显的摄取优势。当靶向修饰度为10%,PEG分子量为1000时,细胞摄取提高更为明显,结合纳米粒的体外研究,确定10% SPG25 NPs为最佳LAT1靶向纳米粒。采用激光共聚焦定性观察靶向纳米粒的亚细胞器分布情况,发现靶向纳米粒具有一定的内涵体/溶酶体逃逸能力。细胞内吞抑制实验表明靶向纳米粒主要以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进入细胞。在低温条件下,考察了LAT1的转运能力,结果表明靶向纳米粒能与LAT1发生结合,且对于LAT1介导的内吞,结合是细胞内吞的限速步骤。在37-C孵化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抑制实验证明靶向纳米粒是通过LAT1介导的内吞进入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初步考察在靶向纳米粒的细胞内吞过程中对LAT1的影响,结果表明,靶向纳米粒结合细胞膜上的LAT1后,经内吞进入细胞,随着内涵体酸化或离子强度的变化,LAT1和靶向纳米粒表面的谷氨酸结合力减弱并分离,靶向纳米粒进入溶酶体,LAT1返回至细胞膜上,从而保证了细胞膜上有足够的LAT1与细胞外的靶向纳米粒结合、内吞。以4T1荷瘤小鼠为模型,利用活体成像仪考察靶向和非靶向纳米粒在荷瘤小鼠中的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PEG化修饰能显着降低纳米粒的肝脾吞噬,谷氨酸修饰提高了靶向纳米粒在肿瘤部位的蓄积。以4T1荷瘤小鼠为模型,评价Taxol溶液剂、10% SP25 PTX NPs和10% SPG25 PTX NPs的抑瘤效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给药组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且10% SPG25 PTX NPs靶向纳米粒具有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同时,与Taxol相比,10% SPG25 PTX NPs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此外,研究表明LAT1在血脑屏障和脑胶质瘤细胞上均高表达,并且LAT1在血脑屏障上对底物的亲和性远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LAT1。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合成了谷氨酸-TPGS修饰材料,制备谷氨酸修饰的脂质体,对该脂质体进行了体外制剂学评价,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毒性试验和摄取试验,以及小鼠体内跨血脑屏障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脂质体相比,谷氨酸修饰促进了非靶向脂质体的细胞抑制能力,细胞摄取和跨血脑屏障能力。(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帅[10](2016)在《还原响应自发荧光的透明质酸纳米载体用于抗癌药物和蛋白质的主动靶向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纳米抗癌药物制剂能有效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以及明显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因而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种聚合物纳米药物(Doxil(?), Abraxane(?), Genexol-PM, Lupron Depot(?)等)被批准进入临床用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髓瘤、胰腺癌等各种肿瘤治疗。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当前用于临床和进入临床不同测试阶段的各种聚合物纳米抗癌药物制剂以及它们的优点和存在的挑战;接着重点阐述了研究者们针对这些挑战在近年来开发的各种多功能性聚合物纳米凝胶和聚合物纳米粒子以及这些纳米载体系统在抗癌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的肿瘤靶向传递和触发释放等方面的应用。第二章研究了还原响应自发荧光的透明质酸纳米凝胶(HA-NGs)用于细胞色素C(CC)的高效包载和体内移植瘤的主动靶向传递。HA-NGs是先用透明质酸接枝寡聚乙二醇四唑衍生物(HA-OEG-Tet)通过反向纳米沉淀法得到纳米小液滴,然后再用胱氨酸二甲基丙烯酰胺(MA-Cys-MA)小分子交联剂经“四唑-烯”光控点击法交联制备得到。HA-NGs能较好地包载治疗性蛋白质药物CC,其包载量可高达40.6%,同时具有发射波长在510 nm处的自发荧光和平均粒径为170 nm的较小尺寸。值得注意的是,载CC的HA-NGs (CC-NGs)具有还原响应性,在含谷胱甘肽(GSH)的PB缓冲溶液中能迅速释放包载的蛋白质,并且释放出的CC能很好地保持其生物活性。MTT实验结果显示CC-NGs对表面CD44受体高表达的MCF-7细胞具有较高的毒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3.07 μM。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HA-NGs通过CD44受体介导内吞进入MCF-7细胞。有趣的是,HA-NGs对裸鼠MCF-7移植瘤有较好的肿瘤穿透能力。体内抗肿瘤实验显示CC-NGs在80或160 nmol CC equiv./kg低剂量时就能有效地抑制裸鼠皮下MCF-7移植瘤的生长。而且CC-NGs没有引起裸鼠体重的异常变化,这说明其无明显副作用。因此,该还原响应自发荧光的光点击透明质酸纳米凝胶是一种智能的蛋白递送系统,能在体内安全、有效、靶向地将蛋白质药物递送到肿瘤病灶处。第叁章我们设计制备了还原响应自发荧光的光点击交联的透明质酸-PLGA(HA-PLGA)纳米化药用于小鼠皮下乳腺癌移植瘤的主动靶向治疗。HA-PLGA交联纳米粒子(HA-PLGA CLNPs)是先用HA-OEG-Tet为乳化剂,经反向纳米沉淀法制备得到表面含有HA分子的PLGA NPs;然后加入MA-Cys-MA通过光控“四唑-烯”点击化学反应得到表面交联的NPs。 HA-PLGA CLNPs能自发荧光,而且具有较小尺寸(109 nm)。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包载多西紫杉醇(DTX)的HA-PLGA CLNPs (DTX-CLNPs)因表面交联在生理条件下(pH 7.4,37。C)稳定,能有效地抑制药物的暴释,24小时后释放的DTX仍少于20%。相反,在类细胞质的还原条件下(10mMGSH),在24小时内释放的药物增加到76.6%。MTT实验表明DTX-CLNPs对表面CD44受体高表达的MCF-7细胞有较高毒性,其IC50为0.27 μg/mL。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HA-PLGA CLNPs是通过CD44受体介导内吞进入MCF-7细胞。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DTX-CLNPs不仅能有效地抑制裸鼠皮下MCF-7移植瘤的生长,而且不会引起裸鼠体重的异常变化,无明显的副作用。因此,该还原响应自发荧光的光点击交联的HA-PLGA纳米粒子在抗癌药物的主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药物靶向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膜具有良好的生理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于修饰纳米载体传递药物。本研究采用磷脂仿生膜修饰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尤其是对于芳香族药物,但是其生物相容性较差,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容易发生聚集等现象。本研究利用磷脂膜与氧化石墨烯的氢键等相互作用,对其进行修饰,以实现提高氧化石墨烯的生物相容性。仿生原生细胞模型是由磷脂膜构成的生物反应器,能够在内部发生各种生化反应,实现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高效负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利用仿生磷脂膜通过自组装方法,在负载阿霉素的纳米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类似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然后用叶酸-聚乙二醇-磷脂聚合物修饰磷脂膜,得到仿生膜修饰的纳米氧化石墨烯复合物(NGO/DOX@SPC-FA)。并对仿生膜修饰纳米药物的理化性质、细胞靶向性、细胞内定位、体内靶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磷脂自组装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仿生磷脂膜包裹到纳米氧化石墨烯表面,提高了氧化石墨烯的生理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细胞学研究发现,仿生膜纳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体内组织分布研究表明,仿生膜纳米药物具有体内长循环能力,能够将DOX递送至肿瘤组织中,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仿生原生细胞模型,是由仿生细胞膜(中性磷脂双层)形成的纳米生物反应器。本研究在仿生原始生细胞内对DNA进行扩增,再在体内得到高浓度的报道基因片段,实现基因高效的负载与保护。然后,用两种靶向基团修饰仿生原生细胞模型。一种是叶酸聚乙二醇磷脂(DSPE-PEG-FA),FA配体能够增加载体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另一种是地塞米松(DEX),DEX作为核定位信号分子能够提高基因的细胞核转位,以利于将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中。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靶向修饰后,仿生原生细胞模型的转染效率高于DOTAP及PEI_(25k),而细胞毒性低于后两者,并且能够进入细胞核,是高效低毒的基因传递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靶向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葛鹏金.负载雷公藤红素的功能化树枝状高分子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及靶向抗癌研究[D].厦门大学.2018
[2].富铎.仿生膜修饰的药物/基因靶向传递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莫丽英,吴春勇,王杏利,罗玉琴,韦铭旻.基于糖基化修饰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4].胡海燕.基于小檗碱衍生物的线粒体靶向的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英文)[C].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暨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暨纳米药物及纳米生物技术学术大会暨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5].张宁.近红外光响应的肿瘤自靶向无载体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D].天津大学.2017
[6].郭闪闪.生物素介导的基于鬼臼毒素的配体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合成和生物评价及氮杂环化合物库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7
[7].李伟男,孙佳琳,管庆霞,王艳宏.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普朗尼克靶向药物传递系统[J].中国药学杂志.2016
[8].陈良,聂伟,王伟忠,冯炜,何创龙.复合介孔硅纳米粒子用于癌症的靶向药物传递和磁共振成像[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2016
[9].李琳.基于氨基酸转运体LAT1靶向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6
[10].李帅.还原响应自发荧光的透明质酸纳米载体用于抗癌药物和蛋白质的主动靶向传递[D].苏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