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许杨

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许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秸秆,Irpex,lacteus,CD2,Coprinus,comatus,XY7,净化

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许杨[1](2009)在《担子菌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转化乙醇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处理技术是纤维质乙醇生产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生物预处理技术因具有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但高昂的反应器成本和无菌处理过程限制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本论文以筛选得到的有效菌株为基础,建立了担子菌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转化乙醇工艺,并对净化方式、生物处理条件、辅助理化处理条件、酶解糖化和乙醇发酵等工艺参数进行完善和优化,为生物预处理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首先,以高效菌Irpex lacteus CD_2为出发菌株,以在反应器条件下可显着提升糖化率的生物-碱氧化(BAO)预处理工艺为基础,通过净化方式的比较和优化,实现BAO工艺的连续开放运行。结果表明,Irpex lacteus CD_2只能在蒸汽净化后的秸秆上进行开放处理,开放处理的最佳条件为:0.5MPa蒸汽净化3 h,接种比例为1:4,生物处理时间15d。在此条件下实现叁个批次的连续开放处理,糖化率均在75%以上。其次,为进一步降低净化成本,选择石灰处理作为净化方式。从73株担子菌中筛选出10株可在石灰净化过的玉米秸秆上开放处理的担子菌,以其中糖化率最高的菌株Coprinus comatus XY7作为开放预处理的出发菌株,建立由石灰净化、生物处理、辅助理化处理组成的新型连续开放预处理工艺,并优化其工艺参数。最佳处理条件为:玉米秸秆经过0.1%的石灰净化后,按照1:4接种比例接种Coprinus comatus XY7固体接种体,在室温条件下生物处理6d后,取五分之一的培养物作为下一批预处理的接种体,其余部分继续处理9d后下样,按1:40固液比,用1%NaOH和1% H_2O_2的碱氧化试剂常温处理24h。在此条件下实现了连续叁个批次的连续开放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基质在30FPU/g的最优酶浓度下酶解糖化,糖化率均在80%以上,较未处理基质糖化率提高10%左右.为了评价预处理对乙醇发酵的影响,采用同步糖化发酵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结果表明,在20 g/L的底物浓度、30 FPU/g的酶浓度和0.7%的酵母接种量的最优发酵条件下发酵24 h,乙醇转化率达到,较未开放处理秸秆增加18.1%。该工艺的建立为今后生物预处理规模化的应用于纤维质乙醇提供了可能的实施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徐春燕,章毅君,余洪波,许杨,张晓昱[2](2008)在《Pleurotus ostreatus 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筛选开放性菌株以及对开放状态下玉米秸秆糖化率随预处理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 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体系,并进一步对该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从14株自腐菌中筛选出5株在秸秆上萌发时间短、生长速率快的菌株,其中只有P.ostreatus BP能在玉米秸秆上开放培养,预处理15 d时糖化率最高。由此建立了P.ostreatus BP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15 d的连续体系并预处理5批。结果表明,前3批的预处理效果较稳定,糖化率均比对照提高了20%以上。在连续的第4、5批次中,糖化率提高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开放体系中的杂菌数量急剧增多造成的。(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05期)

章毅君[3](2007)在《白腐菌连续开放预处理秸秆提高糖化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秸秆进行燃料乙醇的生产,既可以废物利用,也可以缓解当前化石能源日益紧缺的危机。利用白腐菌预处理秸秆,可以提高秸秆在燃料乙醇生产工艺中的糖化效率,而进行白腐菌预处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开放模式的解决。本论文通过对实验室常用菌株的筛选,成功构建出两类开放体系:(1)本身利于在秸秆上开放生长,但糖化效果不佳的Bp2开放体系;(2)糖化效果好,但却不利于在秸秆上开放培养的2538开放体系。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两种开放模式的连续化。培养条件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条件中培养时间和接种量对两种开放体系影响效果显着,其中培养天数极其显着;而基质含水量与含水pH值不显着,但两因素对糖化率的影响存在着一个有利范围。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Bp2开放体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为15天, pH值为7.0,接种量为38.5%,基质含水量为77.8%;2538开放体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天数为15天, pH值为3.0,接种量为42.9%,含水量为71.4%。在最佳条件下,两者糖化率分别为32.3%和44.6%,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2%和69.8%。通过对Bp2和2538开放体系的连续实验实现了初步的放大,Bp2可以成功实现叁批连续开放,使得糖化效果明显提高。2538连续开放虽然随着培养批次的增加糖化效果变差,但可成功实现五批连续开放,且糖化效果比对照明显提高。影响连续开放培养批数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体系中杂菌的增多,以致影响白腐菌在连续开放培养体系中占据主导生态位。本论文首次成功构建了秸秆固体发酵两类连续开放预处理模式,探讨了培养条件对开放体系糖化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了两类体系的最佳培养条件,对秸秆转化燃料乙醇研究的放大开放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筛选开放性菌株以及对开放状态下玉米秸秆糖化率随预处理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 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体系,并进一步对该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从14株自腐菌中筛选出5株在秸秆上萌发时间短、生长速率快的菌株,其中只有P.ostreatus BP能在玉米秸秆上开放培养,预处理15 d时糖化率最高。由此建立了P.ostreatus BP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15 d的连续体系并预处理5批。结果表明,前3批的预处理效果较稳定,糖化率均比对照提高了20%以上。在连续的第4、5批次中,糖化率提高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开放体系中的杂菌数量急剧增多造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许杨.担子菌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转化乙醇的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徐春燕,章毅君,余洪波,许杨,张晓昱.Pleurotusostreatus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3].章毅君.白腐菌连续开放预处理秸秆提高糖化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连续开放预处理论文-许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