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坝村论文-王艳

李子坝村论文-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子坝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旅游,脱贫致富,村民小组,茶产业发展,茶叶种植,文县,碧口镇,销售渠道,共同富裕,基础设施

李子坝村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19)在《发展生态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两会”期间,采访了市人大代表、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支书任华章,他今年的建议很明确: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李子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茶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243户726人,经济来源主要靠茶叶种植和劳务输出。近年来,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扶(本文来源于《陇南日报》期刊2019-03-13)

谭柳香[2](2016)在《农村能耗转型的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有限,当前我国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依靠的是薪柴、木炭等传统生物质能源,这带来了能源消耗的低效率,也造成了高碳排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村庄正处于由高能耗强度、高污染向低能耗强度、低污染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发展缓慢。本文依据相关经济学基础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为案例,对农村实现能耗转型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分析了能够实现向低能耗低污染模式转型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实现低碳乡村目标的战略做出探讨。文章结构划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介绍,提供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全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文章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综述,首先界定了能耗转型的相关概念,其次对国内外研究农村能耗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做出了相应的综述和述评。第叁部分结合国内近30年的农村能耗历史以及案例村能耗转型的历史对农村的能耗转型进行了阶段划分和各个阶段对应的经济、生态、社会特征分析。第四部分对农村能耗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第五部分是实现低碳乡村的对策建议及对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文章结论有:(1)对农村能耗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高能耗阶段、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阶段、低碳乡村阶段,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处于第二个阶段,少数村庄达到了低碳乡村的目标。(2)能耗转型受到众多影响因素的作用。经济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水平,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制度水平、技术水平、村民意识。(3)基于能耗转型的阶段划分以及转型的影响因素,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政府、市场、社区、农户等共同参与实现低碳乡村目标的能耗转型框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肖欢[3](2014)在《集体行为失败的最后通牒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子坝村森林巡护队自2003年1月成立到现在,经历了自愿无偿巡山护林、有偿巡护、协议巡护叁种巡护历史阶段,目前该村的集体巡护活动却鲜有开展。这一典型中国农民集体行为失败案例的探究性分析,对于更深层次理解农民集体行动的逻辑、城镇化发展的健康问题及区域经济协同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和”理论的解释,大都以中国农民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行为悖论等传统理论为主。根据本文的走访、调研,笔者却发现该集体行为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严重缺失公平的社会规范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中国农村受到剧烈冲击的熟人社会关系的破裂,笔者期望探寻出李子坝村森林巡护这一集体行为失败的根本原因,借此进一步研究农民集体行为的公平性、市场机制对熟人社会的实际影响这两个层面。为验证对这一理论的推断,本文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在甘肃省文县李子坝村对李子巴村森林巡护队组织了一次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在李子坝村对森林巡护队26名成员进行一次最后通牒博弈实验。据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李子坝森林巡护队作为一个集体,其成员均对公平性社会规范持普遍认同的观点,在该实验中有96.15%的出价者给出了公平出价或者超公平出价,表明森林巡护队队员在以村为单位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对公平性社会规范的偏好。而接受者在最低接受出价为实验金额一半的比例高达近50%,说明他们对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基础有着强烈的公平性偏好,甚至不惜采取激烈手段,以牺牲自身利益来维护其公平性偏好。上述实验结果也说明了市场经济机制对传统熟悉性社区的入侵,同时也发现随着合作模式在小规模社区中的演化——农村社区在缺失公平性社会规范之后,也存在着依靠对传统熟人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重新塑造进行新的合作均衡,由此可知小规模社区自发组织的集体行为,对保护农村自然环境、集体行动、乃至于农村城镇化方面有着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胡日东[4](2013)在《社会资本对低碳乡村建设的影响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社会建设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要素,使各要素在共同博弈的状态下达到最佳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构建了包含社会资本要素的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李子坝村低碳乡村建设为案例,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低碳乡村建设是一项需要调整农民基本经济产业形态的建设,因此,项目设计前除了考虑技术手段,还要综合考虑村级社会资本对项目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社会资本对低碳乡村建设影响显着。其综合影响程度并不低于经济资本对低碳乡村建设的影响。经济资本中汽车拥有量、户均住房面积对低碳乡村建设影响最大。而在社会资本变量要素中,百人口中熟识专家人口比重则贡献突出。由于研究区得天独厚的以及差异不是很大的自然资本,本地区自然资本影响低碳乡村建设的作用没有其他叁项资本的作用明显。但是选用的天然气使用量、户均自留山拥有面积对低碳乡村建设影响依然很大。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合理引导天然气与自留薪柴的搭配使用。在确保自留林自然更替得以实现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人力资本方面,人口规模和16-30岁人口比重其实说明了人的可持续性存在对一个地区发展尤其是低碳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16-30岁人口比重,直接关系到农村能否留得住、吸引来年轻的劳动力共同参与建设低碳乡村。建设低碳乡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引导农村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以政策优势、市场指导、技术指导等优势推进集体性农村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以农民为主导的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良性发展,提高农民年均户可支配收入;建立农村信息渠道,政府要介绍外界资金、宣传等各种资源在以农村为主体的前提下介入农村事务。加强省村、高校农村、城市农村、机关农村、企业农村的联系沟通,以文娱活动,劳作方式相互参与沟通,建立社会、经济、文化等广泛联系;保证农民接收信息的公平性和对政策决议的民主性。(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文秀[5](2013)在《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管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保护区建立之初实施的管制型管理模式阶段;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后对传统管理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强调保护区社区居民及其他社会组织对保护区管理的参与,使社区、当地政府、保护区管理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保护区资源的管理中。通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第二个阶段管理阶段的总结,可以发现“参与性”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称这个阶段的管理模式为“参与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一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使社区在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够减少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破坏;二是争取减少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帮助社区居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参与式管理理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推行以来,主要发展出了“社区共管”和“协议保护”两种具体的模式。首先,文章对这两种具体模式在我国实践和发展进行研究,从参与式发展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等着手分析。然后,以李子坝“协议保护”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参与式管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现阶段各地区的参与式管理,应以社区共管为主,注重培养民众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同时,待条件成熟,在情况较好的区域可试行小规模协议保护,总结经验,适当扩大。文章最后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今后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刘晨烨[6](2013)在《中国西部低碳乡村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们以低碳经济策略应对,但目前低碳经济主要以城市和工业为主,忽视了最不应该忽视的乡村和农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日益恶化,发展不顾环境的后果已初现倪端,因此在农村能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关乎着低碳经济能否在中国顺利实现。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低碳经济在乡村是否可行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的前叁章主要是低碳乡村相关概念的介绍、国内外文献综述及低碳乡村相关理论的梳理;第四章介绍了低碳乡村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并建立了可行性评价指标,笔者通过计算碳排放来得到C02费用,通过计算碳减排指标来得到C02收益,然后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可行性指标进行评价,再根据可行性评价指标确定低碳乡村可行性程度;第五章选取案例地甘肃省文县李子坝村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地的具体数据对可行性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案例地的可行性程度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结论:李子坝村低碳乡村可行性程度较高,在李子坝村大力实施低碳乡村是切实可行的,也符合李子坝村低碳乡村发展的需要。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需要改进之处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鲁斌[7](2011)在《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保护区管理秉持就地保护理念,缺乏科学、有效的资源价值观,把林缘社区完全排除在资源管护事务之外,“就保护谈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其管理局限性的生动写照。而社区共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旨在通过合作、对话、补偿及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积极性及资源管护绩效。目前两者共同存在于森林资源管理当中,其制度效率及管理适用性高低仅就一般意义上的评价远不能让决策者信服,因此对其进行较为深入专门的比较制度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从比较制度分析框架的构建出发,结合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以下简称李子坝)共管案例,完成了对于上述两种管理制度的系统性理论评价,以期为提高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提供相关理论借鉴。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从不同制度对资源管理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比较制度研究现状、国内外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研究现状叁个方面进行理论综述工作,强调管理制度在森林管护中的重要意义,并为后文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工作;第叁部分:介绍我国森林资源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产生的理论及现实背景,指出传统管理的不足及其遭遇的管理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于两种制度的初步比较;第四部分:构建制度效率及制度变迁有效性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李子坝共管案例,完成对于传统管理和社区共管的制度效率评价;第五部分:以博弈均衡演进为主线,对上述制度效率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并对传统管护向共管模式转型的衍生路径及演替规律进行探析;第六部分:结语与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4-01)

王铭[8](2010)在《牵挂》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28日早上8时20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玺玉在结束康县调研后,从阳坝镇出发,心中牵挂着在“8·12”特大暴洪灾害中遭受重创的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长途颠簸赶往深藏在甘川交界处群山中这个以茶叶闻名的明珠村,实地查看灾害给该村造成的损失,调研茶叶(本文来源于《陇南日报》期刊2010-08-31)

刘启舒[9](2010)在《文县李子坝村成立全市首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县讯( 刘启舒)新春伊始,陇上茶乡——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双喜临门,不仅家家建起新家园,而且成立了全市首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眼下春茶采摘在即,全村茶叶生产在去年已恢复到震前水平的基础上,今年将更上一层楼,可望创历史最好水平。  李子坝村有43(本文来源于《陇南日报》期刊2010-03-05)

韦惠兰,吴服胜[10](2009)在《森林资源社区参与式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退化问题,现行的方案是引入集权化和私有化2种产权制度安排。实地调查发现,一些村民能够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管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保护,李子坝森林巡护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结合现实中成功案例,建立了一个自主组织的选择框架,解释村民能够把自己组织起来、跳出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论证社区参与式管理可以弥补制度外生供给存在的缺陷。(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09年05期)

李子坝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有限,当前我国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依靠的是薪柴、木炭等传统生物质能源,这带来了能源消耗的低效率,也造成了高碳排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村庄正处于由高能耗强度、高污染向低能耗强度、低污染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发展缓慢。本文依据相关经济学基础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为案例,对农村实现能耗转型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分析了能够实现向低能耗低污染模式转型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实现低碳乡村目标的战略做出探讨。文章结构划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介绍,提供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全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文章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综述,首先界定了能耗转型的相关概念,其次对国内外研究农村能耗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做出了相应的综述和述评。第叁部分结合国内近30年的农村能耗历史以及案例村能耗转型的历史对农村的能耗转型进行了阶段划分和各个阶段对应的经济、生态、社会特征分析。第四部分对农村能耗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第五部分是实现低碳乡村的对策建议及对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文章结论有:(1)对农村能耗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高能耗阶段、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阶段、低碳乡村阶段,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处于第二个阶段,少数村庄达到了低碳乡村的目标。(2)能耗转型受到众多影响因素的作用。经济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水平,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制度水平、技术水平、村民意识。(3)基于能耗转型的阶段划分以及转型的影响因素,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政府、市场、社区、农户等共同参与实现低碳乡村目标的能耗转型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子坝村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美丽乡村[N].陇南日报.2019

[2].谭柳香.农村能耗转型的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6

[3].肖欢.集体行为失败的最后通牒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4

[4].胡日东.社会资本对低碳乡村建设的影响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2013

[5].李文秀.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3

[6].刘晨烨.中国西部低碳乡村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3

[7].鲁斌.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1

[8].王铭.牵挂[N].陇南日报.2010

[9].刘启舒.文县李子坝村成立全市首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N].陇南日报.2010

[10].韦惠兰,吴服胜.森林资源社区参与式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

标签:;  ;  ;  ;  ;  ;  ;  ;  ;  ;  

李子坝村论文-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