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电磁脉冲论文-徐福华,丁凤建,陈玲,刘麟,曹永盛

强电磁脉冲论文-徐福华,丁凤建,陈玲,刘麟,曹永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电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成光学传感器,电场传感器,纳秒电磁脉冲测量,领结天线

强电磁脉冲论文文献综述

徐福华,丁凤建,陈玲,刘麟,曹永盛[1](2019)在《高精度纳秒强电磁脉冲集成光学电场传感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铌酸锂(LiNbO3)结构研制了一种采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与领结天线的、可用于纳秒强电磁脉冲测量的高精度电场传感器。通过实验对传感器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对纳秒电磁脉冲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与脉冲宽度的测量中,最大误差分别仅为3.9%、4.3%与0.3%,测量数据线性度达到0.999 1,最小/最大可测电场强度分别达到3kV/m和50kV/m。(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6期)

刘俊兵[2](2019)在《频率选择表面在天线抗强电磁脉冲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天线抗强电磁脉冲毁伤的防护需求,分析了典型强电磁脉冲辐射特性,设计了一种安装于天线前端用于衰减强电磁脉冲的频率选择表面,提高了天线抑制工作频带外强电磁脉冲毁伤的能力,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频率选择表面对天线抗强电磁脉冲的可行性,为天线的强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9年05期)

秦风,蔡金良,曹学军,马弘舸[3](2019)在《车辆强电磁脉冲环境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大量用频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空间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不仅会影响车辆的运用效能,而且会威胁车辆的生存能力。电磁环境对车辆的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强电磁脉冲,其破坏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电子干扰,会引起车辆的电子、电气元件的失效或损伤,严重影响着车辆机动与安全性能的有效发挥。将以某车辆为对象,较为系统地介绍车辆可能遭遇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强电磁脉冲防护思路、车辆电磁环境效应分析以及采取的具体防护加固措施,以期提升车辆强电磁环境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10期)

邵元正,文蛟龙,王雨蒙,王久鹏,张亚秒[4](2019)在《强电磁脉冲前门防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强电磁脉冲前门防护的主要技术途径,分别分析了限幅器/抑制电路、频率选择表面、能量选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强电磁脉冲前门防护需将空间防护和通道防护结合起来,在信号持续收发的同时,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有效隔离和保护。(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4期)

高原,秦风,吴双[5](2019)在《一种强电磁脉冲辐射场均匀性校准测试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辐射场均匀性主要采用单点多次测试的方式来实现,该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引入因辐照信号自身时变特性带来的测量误差;此外,单点多次测试极大地增加了测试时间、测试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实现一次多点测试、测试区域可自动调节的装置,仿真表明:该装置可满足500mm×500mm~1500mm×1500mm区域辐射场9点均匀性测试;在此基础上,在1000mm×1000mm测试区域,针对1.35GHz和2.88GHz两个频点开展了实验验证,实验表明:设计的测试装置可满足辐射场均匀性9点自动测试要求,大幅提高了测试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06期)

吴平,姜云升,徐志谦,黄刘宏,孟萃[6](2019)在《CCD成像设备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电磁脉冲普遍存在于高能激光、X光装置和未来战场等环境中,这种恶劣的环境会对电子学设备,尤其是承载特定任务而无法增加屏蔽手段的光学成像设备造成严重威胁。选用数码相机和分立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系统作为典型的效应物,开展了光学成像设备在不同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效应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成像设备功能异常、成像质量下降甚至端口部件烧毁等效应。对实验中观察到的效应及其发生的电磁场环境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应用于特定环境阈值下设备的失效概率,即概率阈值的概念来衡量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的观点,并给出了CCD成像系统的概率阈值曲线,最后对此类型实验的开展和效应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结果能为成像设备在强电磁环境下的状态评估及防护技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龙中权,赵民,付继伟,陈曦,齐欢[7](2018)在《固体运载火箭抗强电磁脉冲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强电磁脉冲(EMP)环境,建立了箭上敏感设备受强电磁脉冲干扰的优化设计模型,包括传导干扰及辐射干扰两种设计模型。针对起飞质量对火箭总体参数设计的制约问题,以最小质量增量为目标函数,采用模拟退火(SA)算法,对箭上典型电气系统抗强电磁脉冲防护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为箭上敏感设备抗强电磁脉冲指标与质量增量提供了平衡选取方法。优化结果表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典型电气系统的抗强电磁脉冲性能指标达到要求的同时,实现了火箭质量增量最小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郭艳辉,周成龙,刘强[8](2018)在《制导兵器系统强电磁脉冲防护能力评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制导兵器结构特点和任务剖面,基于其面临的电磁脉冲威胁及防护需求,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制导兵器强电磁脉冲防护指标体系。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值,提出了导弹制导兵器防护效能的量化评判方法,对制导兵器强电磁脉冲防护能力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8年07期)

冀鑫炜,田锦,孙珊珊,曹原[9](2018)在《地面雷达系统强电磁脉冲防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要介绍非核强电磁脉冲定向能武器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空基非核强电磁脉冲源辐射功率随距离的变化情况,相应的辐射强度可能对雷达系统的敏感部分造成干扰、降级、损伤甚至损毁等不同结果。分析计算不同强度空间辐射场耦合进入雷达天线系统的功率水平,对比分析美军标提供的强电磁环境考核数据,提出防护量级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强电磁脉冲进入地面雷达系统的前后门耦合途径及可能的毁伤效应。针对不同的耦合路径,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为信息化装备的强电磁脉冲防护加固和战技术应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8年07期)

赵振国,李光荣,童杰,徐刚,周海京[10](2018)在《封装结构强电磁脉冲多物理效应并行计算程序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强电磁脉冲多物理效应并行计算程序JEMS-CDS-System的情况,该程序采用时域有限元方法,基于JAUMIN并行自适应结构网格支撑框架研制,并行效能高,可扩展性强,且支持动态负载平衡。通过算例测试表明,该程序对于键合线的电-热-应力失效过程的最高温度与范式等效应力计算结果与COMSOL软件计算结果吻合较好;SiP功率放大模块的热-应力耦合天河2高性能计算平台并行计算结果表明,该程序在CPU1024核时,具有38.1%并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08期)

强电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天线抗强电磁脉冲毁伤的防护需求,分析了典型强电磁脉冲辐射特性,设计了一种安装于天线前端用于衰减强电磁脉冲的频率选择表面,提高了天线抑制工作频带外强电磁脉冲毁伤的能力,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频率选择表面对天线抗强电磁脉冲的可行性,为天线的强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电磁脉冲论文参考文献

[1].徐福华,丁凤建,陈玲,刘麟,曹永盛.高精度纳秒强电磁脉冲集成光学电场传感器性能分析[J].半导体光电.2019

[2].刘俊兵.频率选择表面在天线抗强电磁脉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机械.2019

[3].秦风,蔡金良,曹学军,马弘舸.车辆强电磁脉冲环境适应性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4].邵元正,文蛟龙,王雨蒙,王久鹏,张亚秒.强电磁脉冲前门防护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9

[5].高原,秦风,吴双.一种强电磁脉冲辐射场均匀性校准测试装置[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6].吴平,姜云升,徐志谦,黄刘宏,孟萃.CCD成像设备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效应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19

[7].龙中权,赵民,付继伟,陈曦,齐欢.固体运载火箭抗强电磁脉冲优化设计方法[J].宇航学报.2018

[8].郭艳辉,周成龙,刘强.制导兵器系统强电磁脉冲防护能力评估技术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8

[9].冀鑫炜,田锦,孙珊珊,曹原.地面雷达系统强电磁脉冲防护分析[J].现代雷达.2018

[10].赵振国,李光荣,童杰,徐刚,周海京.封装结构强电磁脉冲多物理效应并行计算程序研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标签:;  ;  ;  ;  

强电磁脉冲论文-徐福华,丁凤建,陈玲,刘麟,曹永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