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册亨县教育局教研室张俐
【摘要】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贵州省2010年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取得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边远布依族山区高中新课标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课题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236【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5-0034-02
改革教育,发展教育的基础是教师,为了更好的面向基础教育,深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成了着力点。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通过课程的重构与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过来使新课程形成、生长,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同时,教师与课程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走向成熟。于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着力于让专业教师过渡成为专家型教师。
当前我国进入了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2010年贵州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比全国首批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地区晚了整整七年,在近三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队伍专业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需要这一矛盾,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何又好又快地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适应新课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册亨县被誉为“中华布依第一县”,黔西南州建州前她是全国唯一的“布依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南北盘江交汇处,布依族人口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典型的“少边穷”地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笔者是在册亨县工作了十三年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见证并实践过新旧两种教材及其教育理念的改变,笔者就在基础教育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实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基础教育中,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
1.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专业引领,建立主体性、个性化、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的针对性强,渗入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培训基层化、实效化。教育部门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切实提供教师们急切需要的体现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学案例和应用方式,与学科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式的培训。调查表明,既有结合案件的理性分析,又有教学观摩及专家点评的组合式培训较受欢迎。
在我省,教师培训存在不少的问题,我省的普通高中2010年9月才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比全国首批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地区晚了整整七年,整整七年的时间,本来应该是我省高中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为适应高中新课程这改革的教学进行充分准备的大好时机,但是,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的进行教师的培训工作到2010年才开始进行,甚至课本也是快到开学才领到,这让一些没有经过任何新课改专业培训的教师,要胜任新一轮的课改,而且是教学理念的一大转变,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大部分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实用性。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一般只停留在对课程纲要和标准的解读层面上,难以满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处理。课程专家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操作的指导较少,针对性不强,培训的内容忽视了教师的个人需要以及学科特点,缺乏实用性。因此,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加强新课程培训力度,着力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手段。
2.教师专业引领。
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需要了解最新的发展,这是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理论思维,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工作者而言,需要接触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向现状,这是理论走向实践,获得新生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改革提出由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只有提高整体设计课程,综合课程内容的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实施。就教师专业引领形式上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地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且开展“青蓝结对”工程、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合作交流机制的建立,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没有教师间的合作,难以促成弹性与多元的教学方式,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其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其中案例写作、研讨交流是可采取的两种措施。
1.加强教师案例写作。
案例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过分偏重教育原理,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结合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到注重严格要求,真督实导,其中案例写作是教师严格实践的重要表现之一,针对在新课改中出现的困惑,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出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教育理论能落实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使案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在不断进行案例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论的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2.采取多种渠道听取各方经验与意见,加强交流。
①根据新课程教学,适时开展研讨会。2013届高考是贵州省第一届新课程高考,本人对2013年高考,特别是理科数学的高考题是深有感悟,新课程高考题型既紧抓基础主干、重视综合联系,又注重探究应用;其中紧抓基础主干体现了三个原则,即常规问题-推陈出新、同类问题-归纳提升、陌生问题-化难为易;在综合联系方面,重视全面梳理知识,系统归纳总结、把握章节知识,典例强调反复、适时加深训练,反对题海战术。可通过新课程高考教学感悟与启示研讨会这样的平台,既加强教学交流,对下一届的教育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听取研讨意见方面,要把面对面与背靠背结合起来,把个别听与集体谈结合起来,把走进群众听与组织群众谈结合起来,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立网上邮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经验、意见,对困难多矛盾突出地方的意见必须认真听、落实改。②案例写作是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案例写作可以作为交流研讨的载体,通过专业切磋,引导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师在案例写作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调整教学行为,在研究其他案例中又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这种沟通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的力量。
三、完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没有与新教材配套的声像制品,图片挂图,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种报刊杂志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
总之,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新课改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更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落实民族地区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也必将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洪亮,教师专业发展导引.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4
2、孔凡哲,湖南教育2006年15期
3、王钊,《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4、《校本研修理论与实践》2008年6月第1版天津教育出版社
5、余文森,教师专业发展[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