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地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都市化语境,新世纪长篇小说,边地历史,话语逻辑
边地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雷鸣[1](2018)在《都市化语境与新世纪长篇小说“边地历史”叙事的话语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的都市化语境,催生了长篇小说"边地历史"书写热。在都市化语境的支配与规约下,新世纪长篇小说"边地历史"书写的话语逻辑,在于为都市人提供一种代偿精神机制以及缓释心理焦虑的通道。现实都市爱情的物化沉沦,引致作家有意演绎边地纯美的爱情童话;鉴于都市人精神焦虑与信仰缺失,边地历史书写以"神性话语"的方式召唤宗教信仰,以重建超拔物质的精神高地。边地历史的暴力叙事模式,是作家旨在缓释都市读者日常生活的庸常与疲惫。以爱情童话、宗教神性、暴力叙事作为言说边地历史的叁种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或歪曲了边地历史的丰富与复杂。(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孙元元[2](2018)在《《我的阿勒泰》:“非虚构”的边地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阿勒泰》是李娟以自己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写作的散文集,表现出"非虚构"品格。一方面,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热情讴歌了当地淳朴独特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她对唯利是图的资源掠夺者和环境破坏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谴责和批判,使作品表现出环保主题和生态美学,从而在浪漫抒情之外更多了深刻性和沉重感,发人深思。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发起"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使非虚构叙事成为一股(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05期)
乌兰其木格[3](2017)在《边地叙事中的人世与心史——“70后”作家张好好长篇小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70后"作家张好好出生于新疆的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在这个西北的边地小城,张好好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尽管长大成人后的作家离开了滋养她的这片热土,但壮阔苍茫的西北边域,变幻无穷的四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情风物以及俗世中热闹喧嚣的日常生活成为张好好的写作富矿。她的两部长篇小说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当下时代的历史为经,分属老少两代家庭生活为纬,夹杂周围的种种人事纠葛与个人心史,编织出带有浓郁抒情风格的自传体叙事诗。(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4期)
张涛[4](2017)在《《白色庄窠》:边地叙事中的生命之痛与悬浮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存学的长篇小说《白色庄窠》揭示了生命之痛的内在根源。作品通过对西部边地的选择、异域风情的描写、民族信仰的呈现等反映了乡土生活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与精神创伤,形成边地题材小说的独特艺术张力。此外,地方性与哲思性杂糅的语言、螺旋式的叙述、曲折的情节以及浓浓的回忆色彩,既表现出对地方性文化衰退之危的观照,也有对现代人浮躁悬浮之态的反思,从而构成当代文学风景长廊中的独特风景。(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李勇[5](2016)在《边地叙事的局限——评冉正万的《银鱼来》》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一直给人非常偏远的印象,当然它也确实偏远。2014年盛夏,我从郑州去贵州,首先便是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夜里发的车,天明还在湖南界,此后便是一路隧道,忽明忽暗的车厢,犹如昼夜瞬间交递,连绵不断。想着那连绵不断的隧道所穿越的就是连绵不断的大山,放在古代,没有任何便捷的交通工具,一个人如果想翻越那些大山,进去或者出来,光靠双脚努力,得花费多少岁月时光!那些连绵不绝的群山,隔开的就是一个世代,是多少人的一生!偏远之(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6年04期)
李兴阳,程芳芳[6](2016)在《边地叙事中的民族和合与大中华意识——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边地叙事,无不涉及汉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边地叙事中的民族和合,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也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中华各民族在血缘、经济、文化、政治等几个方面不断聚合与融合的历史与现实。在民族和亲与通婚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到"血的锁链"早已将中华各族凝聚为"血缘混合的群体";在熙熙攘攘的经济生活的叙述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华各族早已形成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在各具特色、相互包容因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活的视听呈现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华各族文化在千百年来的相互影响、相互融汇中早已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在协商、合作和共同奋斗的中华各族政治生活的宏大叙事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华各族早已形成了稳固的政治共同体。促成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基本也最深刻的原因则是在数千年的民族聚合与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各族共有的大中华意识。(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洪丽霁,瞿秀忠[7](2016)在《边地汉族的神圣叙事及功能——以保山小寨“老万岁”祭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老万岁"是保山小寨汉族村的保护神。作为一种承载着当地悠久历史,具有深厚信仰内涵的神圣仪式,"老万岁"祭祀与汉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特殊的祭祀方式,使"老万岁"祭祀具有心理调适、启蒙教化、道德规范、和谐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到补偿,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交流而变得更加融洽。(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黄远石[8](2015)在《贵州的“边地特色”融入主流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贵州作家群的集体亮相,冠名以“黔山七峰”。贵州省作协副秘书长孔海蓉表示,贵州属高原且多山,七峰耸峙于高原上之奇峰,可以说,这是贵州文学对这七位作家的厚望与激励。 “贵州小说创作队伍基本完成新老更替,过去的老作家大部分都停止或很少创作(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5-09-11)
金春平[9](2014)在《边地空间叙事中的主体焦虑流变——论世纪之交西部小说的叙事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的区域特殊性,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了现代文明为主,多元文明共存、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文化场域,造成了西部小说作家叙事身份与主体价值的普遍认同障碍,集中表现为"文革"结束之后的"个体价值与政治规约"的叙事焦虑,世纪末以来的"启蒙批判与感性解放"的叙事焦虑,以及21世纪以来的"地域边缘与话语中心"的叙事焦虑。西部作家的主体性叙事身份焦虑,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主体性建设的典型镜像,也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性理念在"反思和超越"层面的论战式美学批判实践。(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4年12期)
金春平[10](2014)在《风景叙事与小说主体的现代性理念流变——以新时期到新世纪的西部边地小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风景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叙事客体,从《诗经》中的"比"、"兴"肇始,到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文学达到风景抒写的高峰,风景一直是古代作家"文以载道"的具象工具,"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均表现出自然客体和文学主体趋于融合的审美诉求。"五四"时期以来,现代性作为中国文学的价值轴心,风景走出诗歌和散文的抒情领域,逐步融入以叙事为本质属性的小说结构,并成为现代小说叙事空间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文学主体对现代性理(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4年03期)
边地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以自己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写作的散文集,表现出"非虚构"品格。一方面,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热情讴歌了当地淳朴独特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她对唯利是图的资源掠夺者和环境破坏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谴责和批判,使作品表现出环保主题和生态美学,从而在浪漫抒情之外更多了深刻性和沉重感,发人深思。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发起"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使非虚构叙事成为一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地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雷鸣.都市化语境与新世纪长篇小说“边地历史”叙事的话语逻辑[J].青海社会科学.2018
[2].孙元元.《我的阿勒泰》:“非虚构”的边地叙事[J].牡丹.2018
[3].乌兰其木格.边地叙事中的人世与心史——“70后”作家张好好长篇小说探析[J].新文学评论.2017
[4].张涛.《白色庄窠》:边地叙事中的生命之痛与悬浮之思[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李勇.边地叙事的局限——评冉正万的《银鱼来》[J].新文学评论.2016
[6].李兴阳,程芳芳.边地叙事中的民族和合与大中华意识——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6
[7].洪丽霁,瞿秀忠.边地汉族的神圣叙事及功能——以保山小寨“老万岁”祭祀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
[8].黄远石.贵州的“边地特色”融入主流叙事[N].贵州民族报.2015
[9].金春平.边地空间叙事中的主体焦虑流变——论世纪之交西部小说的叙事身份[J].兰州学刊.2014
[10].金春平.风景叙事与小说主体的现代性理念流变——以新时期到新世纪的西部边地小说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