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论论文-周鹏

因果报应论论文-周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因果报应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因果报应论,科学无神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果报应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鹏[1](2019)在《新时代视角下因果报应论的诠释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宗教学与无神论的关系日益紧密。如何正确诠释宗教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报应论基于佛教缘起论,是叁教融合下的产物。正确认识因果报应论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嬗变及其两重性,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创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杨曾文[2](2016)在《以十善为中心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兼述《十善业道经》《十不善业道经》的善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以儒释道叁家为骨干,然而它们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南宋孝宗着《原道论》所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却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虽有千差万别,然而皆注重善恶因果报应的说教,引导信众进行修善止恶的修心,只是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异而已。(本文来源于《宗教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姚景贤[3](2012)在《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佛法的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始终贯穿着因果报应的规律。叁世因果论认为,人今生的命运由过去世所造的各种业因决定,但今生可以改变它。命由我作,福由己求。人只要及时行善积德,就可以改变命运。(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8期)

乔根锁,徐东明[4](2011)在《关于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藏汉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1年04期)

郭淑新[5](2010)在《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一文中研究指出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马恺征[6](2010)在《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溯源,简要论述了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周红敏[7](2010)在《浅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心正,则人人从善,事事循理,自能安以相处;人心邪,则恣情纵欲,任意妄行,自必遗患无穷。此身不可得,唯有业随身。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风日下,人欲横流,人们不信因果,杀盗淫妄等恶业与日剧增。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不同性质的业必有不同的报应,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六道轮回。最终目的是要告诫众生弃恶扬善,这对加强当代社会人们的道德自律,功不可没。(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1期)

黄亚娟[8](2009)在《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报应是佛教关于关系的基本理论。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是结合了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论。本文从因果报应的根源、报应的主体、报应的方式、因果报应理论在中国佛教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01期)

熊红艳[9](2008)在《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分别是道教和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们都是关于善恶报应的宗教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这两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世人,一切存在都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的命运产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善因生善果,恶因结恶果。它们提供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带有普遍性的灵魂制约机制并以其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和德目注入中国世俗伦理思想,扩展和深化了世俗伦理的内涵,这对于提高和完善世俗伦理思想具有深远的、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承负说”和“因果报应论”的基本内容、两种理论的比较以及两种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其当今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承负说”的基本内容。本文依道教经典《太平经》为蓝本,提炼出“承负说”的有关思想。首先,详细的介绍“承负”的涵义。其次,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天道报应理论为线索,论述“承负说”产生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文化基础及其主要理论依据即“天道循环论”、“命定论”。最后,本文依照《太平经》的记载将“承负说”的主要内容细化为:“个人”的承负、“家族”的承负、“社会”和“自然界”的承负;第二,“因果报应论”的基本内容。本文对佛教“因果报应论”的介绍主要是以其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详细的论述了“因果报应论”是建立在神不灭论的基础上的一种因果报应观念,它认为宇宙人生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无缘无故生灭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必得恶果。其次,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归纳出“因果报应论”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佛教“缘起论”和“轮回说”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最后,仍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总结出“因果报应论”的主要内容即其叁个主要发展阶段:“业报轮回说”、“善恶报应说”、“叁世报应说”;第叁,“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异同之比较。本文将对两种理论的内容和理论基础做出详细的比较,其中包括:报应的主体承担者、主宰者、报应的时空范围、报应内容、解除报应的方法、报应结果以及各自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论述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从报应的机制、社会观依据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论述两种理论的相同之处;第四,“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本文分别论述了两者在道教、佛教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不仅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做出了强化和补充,同时作为一种宗教教义和宗教哲学理论,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就在今天,“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作为宗教教义与宗教伦理思想对于社会、经济、道德都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01)

张践[10](2007)在《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着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叁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07年01期)

因果报应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释道叁家为骨干,然而它们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南宋孝宗着《原道论》所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却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虽有千差万别,然而皆注重善恶因果报应的说教,引导信众进行修善止恶的修心,只是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异而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果报应论论文参考文献

[1].周鹏.新时代视角下因果报应论的诠释和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2].杨曾文.以十善为中心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兼述《十善业道经》《十不善业道经》的善恶观[J].宗教研究.2016

[3].姚景贤.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乔根锁,徐东明.关于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11

[5].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6].马恺征.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7].周红敏.浅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科技信息.2010

[8].黄亚娟.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科技信息.2009

[9].熊红艳.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08

[10].张践.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J].理论学刊.2007

标签:;  ;  ;  

因果报应论论文-周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