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莲塘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农村小学生相比城市小学生在接触社会,感知社会事物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更多的知识来源大多都是来自于从学校课堂教学当中的获取。北师大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考虑到了农村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安排上比较重视了符合农村小学生培养思想道德实际内容的编排,以帮助农村小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农村小学生道德品质。本文浅议了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以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进行相应借鉴或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
引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的一个核心课程,它担当着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能否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否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能否实现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重要基础。尽管新课改倡导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有许多义务教育学校依然存在“重智轻德”教育观念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更是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脱离家庭而进行施教的问题,作为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仅仅满足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讲解,以课本知识灌输为主,不能灵活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加以教学,很不利于对农村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1.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现状
1.1农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传统
新课改强势之风吹到农村小学以后宛如强弩之末,受农村教师传统教学观念阻滞,很难见到新课改之景。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在应试教育意识支配下,社会、学校乃至家庭都难引起重视。承担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如此背景下,也便随波逐流,不但没有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意识,更无心转变新型教学方式,以传统教学方式对《品德与社会》进行应付式教学,同时,还因农村小学规模相对较小,教师编织人数不足和现有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等原因,形成教学一线教师紧张局面。学校非常重视语文与数学等基础学科教学,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往往是由所谓的主科教师给予兼任,因此造成教师工作量的加大,受教师教学精力不足影响,使兼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无暇顾及课程教学改革,既不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进行认真教研,也不创新教学方式,以很随意的传统教学方式草草应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课堂上,更多是进行脱离课本的说教方式,将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演变为了说教化和简单化,甚至是成人化的方式,使教学效果非常糟糕。
1.2教研活动少,教学方式随意化
因农村小学教师课业负担重,加之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研活动少之又少,进而严重缺乏对这门课程教学的热情,因而使教师既不愿意钻研教材,又不愿意探讨新的教法,新课改对这门课程来说,几乎是处在停滞或无效的作为当中。因无相关教研活动,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专业性或针对性教学较差问题,他们仅仅是采用一味以教师训导学生的口吻,进行注入式教学,令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毫无兴趣,形成知行不一问题。更为尴尬的是有些教师竟能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的形式,只重视讲解其中的语言文字,却与品德教育进行严重脱轨,严重违背了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农村小学生原本社会知识面就很窄,而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为弥补这种缺憾,已经编排了相关的社会知识内容,但遭到如此教学状态之后,却已失去了教材当初编排的意义。
1.3应试教育使教师失去采用新教学方式的动力
教书育人原本是学校的双重职责,但因农村普遍存在育人观念落后问题,仅仅是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因为他们已经看到,农村孩子想要在未来跳出农村,出人头地,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因此,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就反对孩子将更多学习精力放在《品德与社会》上,学校也好,教师也罢,也就不愿逆家长意愿而行事,他们明知一再提倡新课改,但就是因方方面面原因,不能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有起色的新教学方式改革。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小学缺乏先进教学理念,未形成教改浓厚氛围所致。教育行政与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对此问题也已无力回天为由,任凭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下去,既缺少引导力度,又缺少相关教研组织活动。由此,作为具体施教的教师,也只能应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根本谈不上对新教学方式的改革。
2.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建议
2.1强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多以兼任为主,自然难以实施更好教改创新,充实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是改变《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核定好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充实好教师用量。同时,首先要从教师入手,抓好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工作,要结合新课改形势,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到当前的形势要求上来,利用好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编排内容的优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创新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兴趣教学法或课堂互动教学方式,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教育。
2.2将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创新教学方式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为五年级小学生编写了《我是小小主人翁》教学内容,目的是正确引导小学生实现“自我”意识形成的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需要实现从主客体不分状态向主客体相分的转化过程,而安排的这一课正是对小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形成培养的课程。那么,教师就不能再以传统说教方式进行泛泛而谈,需要密切结合小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教材内容,配合教材对话式方式,将农村小学生能贴近到的社会生活实际而又熟知的内容提炼出来,做到精心备课,以课堂互动方式,同样进行对话式教学,让小学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引导小学生生发出一定的自主、自律和自强意识,进而养成相应品质,使他们永远存在一个“我是主人翁”意识,并且形成一个不论是对待“自我”的优点,还是特点,亦或是缺点,也不论是对待“自我”的今天,还是明天,都永远是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和愉快的“自我”,培养小学生乐观的和充满阳光的生活态度,进而养成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这就是新课改的魅力,也是新教学方式运用的成功。
2.3切实重视新课改,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最容易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课程,只需教师稍加重视教学方式改革,就能起到较好培养教育作用。但这必须要学会换位,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否则,还是沿袭教学方式老路,难以见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根据学生意愿,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程同样安排了“向人民英雄致敬”的品德教育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打破常规,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附近有烈士足迹的地方,或纪念碑,或英雄墓,或当年战斗遗址等,让他们亲历现场,向他们讲解他们附近发生的各种英雄的故事,以强化对他们进行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养成他们热爱祖国的良好道德品质。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要比课堂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被小学生接受,也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还能帮助他们养成相应的道德品质。
3.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操的课程,根据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时常会出现变化,这就需要农村小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变化而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目前,各个地区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可能不一致,既有人教版的,还有北师大版的,更有地方版的,但可喜的是,不论是哪个版别的教材都已经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思路而在编排着教学内容。因此,只要农村教师真正做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并在新课改中使用了新的教学方式,都能依托教材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与教育。应该看到,《品德与社会》均以崭新的课程面貌面向了学生,教师就应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和回归生活,依靠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使他们有所收获和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熊宣政,《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探究》[J],《新课程(中)》,2016(4).
[2]宋文均,《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6(4).
[3]韩新平,《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索》[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4).
[4]李雪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8).
[5]高文先,《信息化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升策略应用说明》[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