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渡户稻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渡户稻造,女性观,良妻贤母,家族制度
新渡户稻造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19)在《关于新渡户稻造女性观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渡户稻造生于1862年,于1933年逝世,是日本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专攻农学,研究殖民政策,曾任教于多个学校,此外,把成为“太平洋的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活跃在各个领域。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受到高度评价。在担任旧制第一高等学校的校长时,他强调学生应注重个人“人格的养成”,改变了旧制第一高等学校笼城主义的校风。此外,他还在大众杂志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修养的文章。在近代日本关于形成个人主体性的教育之中,他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新渡户稻造并非女性教育的专家,但是他在日本近代女性教育的领域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20多岁在美国留学时期开始,他便开始意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本最早的女性杂志《女学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评论。留学结束回到日本后,积极参与了多个女子学校的创办和设立,在面向一般民众的女性杂志上发表言论,可以说女性教育是他一生都在关注的问题之一。先行研究对新渡户稻造的女性教育论及关于女性的独立人格的主张进行高度评价。但是,正如河田嗣郎所指出,“女性问题与家族制度的问题是相关联的”,女性问题与家族问题密不可分。先行研究在探讨新渡户稻造的女性观时,侧重分析他关于女性教育的言论,关于其女性与家庭关系的言论的分析与探讨仍然不足。本文将通过分析新渡户稻造的女性教育论以及关于女性与家庭关系的言论,对其女性观进行综合的考察。此外,也将探讨进入明治时期以后家族形态的变化对新渡户稻造女性观的影响。本文引用的新渡户稻造的言论主要引自共25卷的《新渡戸稻造全集》,此外,也引用《新渡户稻造论集》中的文章以及刊登于《女学杂志》和《太阳》等杂志上的文章。第一章分析新渡户稻造的“人格”理念与女性教育观。他立足于基督教的“神亦是人,我亦是人”和贵格会的“内之光”的理论,认为人人平等且享有独立的人格。基于这样的宗教信仰,新渡户稻造对把女性的价值归结于“贤妻良母”的正统女性教育理念进行批判,提出女性并非隶属于男性的存在,而是拥有“唯我独尊”的独立人格的个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并且掌握可以独立生存的职业技能。第二章着眼于女性与家族的关系,分析新渡户稻造关于女性解放运动的主张以及探讨他理想的女性形象。经过对其文章的分析,可以得知新渡户稻造对女性解放运动的态度持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他把“母亲”视为女人的天性,提出女性应该在养成独立人格并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抱有“牺牲与奉献”的精神,服务家庭,奉献国家。虽然他对以培养“良妻贤母”为目标的女性教育理念提出批判,主张女性拥有独立人格,但是却主张母亲应该压抑自己的欲望,在家庭内“牺牲与奉献”,可以说他提出的理想型的女性仍然没有跳出“良妻贤母”的范畴。为了更好的理解新渡户稻造的女性观,在第叁章探讨其女性观的社会背景。进入明治时期,随着近代国家的成立,家族的重要性凸显,国家试图直接掌握各个家族。此外,家内领域与公共领域逐渐分离,家族渐渐成为了私有的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逐渐形成。明治时期之后家族地位和家族形态的变化对新渡户稻造的女性观产生了影响,他把家族视为国家的基础,基于性别分工的认识,把家庭内部的工作视为女性的职责。基于这样的家族观,他提倡女性应该在家里“牺牲与奉献”,把母亲视为女人的天性。虽然新渡户稻造基于基督教信仰主张女性的独立人格,但是,比起个人的价值他更重视家族的价值,认为女性的活动范围是在家庭内部,他期待的女性形象仍未跳出“良妻贤母”的范畴。(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3-15)
杨洋[2](2019)在《论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的武士道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渡户稻造作为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日本教育家、思想家和农业学家,在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方面功不可没。新渡户稻造所着《武士道》一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武士道研究热潮。本论文在详细解读《武士道》中论述的武士道精神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新渡户稻造武士道精神的特点,并结合日本武士道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与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对比研究,探讨《武士道》中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渡户稻造出生于德川幕府末期的传统武士家庭,幼时受到正统的武士训练,武士阶级消失后才接触到基督教思想。在美国和德国留学期间,新渡户稻造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始活跃于国际舞台上。在《武士道》中新渡户稻造详细论述了武士道的各项精神,分别为义、勇、仁、礼、信、名誉和忠。在对上述德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精神注重文武结合,如强调义和勇,这两项精神来源于武士最初的战士身份,属于武德;同时又吸收儒家仁、礼、信思想,连同日本特有的名誉观,构成对武士自身修养的要求。此外,新渡户稻造将忠视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认为相对于其他德目忠对武士而言是最重要的,当忠与其他德目发生矛盾冲突时,武士道始终会选择忠做为指导思想。实际上,新渡户稻造这种以忠为核心,文武兼修的武士道精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忠的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武士集团的产生,并随着时代变迁内容逐渐丰富,至江户时代便已成为主导精神,此外,武士教育中对文武两道的重视在室町时代便可考证。可以说,《武士道》中的武士道精神是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继承,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可以作为武士道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新渡户稻造为了让西方世界的学者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对继承而来的武士道精神进行了部分美化,忽视了现实社会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这也是在武士道精神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毕文姝[3](2018)在《新渡户稻造的殖民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通过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改革措施使得国力大大增强,在跻身世界强国的同时,也对外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而这些殖民侵略战争的背后,众多殖民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根源,两者互为依托。这一时期重要的殖民思想家福泽谕吉、后藤新平、矢内原忠雄等都提出了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殖民理论,新渡户稻造的殖民思想作为当时众多殖民思想中的一支,不仅具有时代的共性,更有其对殖民的理解的独特性。因此,本文以原始史料为依托,重点介绍信仰基督教、留学美德、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新渡户稻造的殖民思想的内容,并考察伴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其作为殖民思想家中立态度的转变,直至成为日本政府的“御用文人”的过程。对新渡户稻造殖民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他《武士道》之外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新渡户稻造“虔诚的基督教徒”、“崇高的教育家”等传统形象之外,作为“日本殖民侵略辩护者”的侧面形象。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新渡户稻造的生平。其生平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是讲述其幼年的生活经历、特殊的家庭环境对他成长的影响以及早期求学经历;二是介绍其留学美德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以及归国任职的经历;叁是新渡户稻造赴台湾任职时期的社会活动简述;四是其任职国联事务次长的相关介绍。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介绍新渡户稻造殖民思想的内容。包括殖民的词源及相关定义、殖民地的分类、殖民地的统治方式。第叁部分是新渡户稻造殖民思想在日本殖民扩张中的具体实践,在本文中以“九一八”事变为例。探讨新渡户稻造在事变前后中国观的变化,以及其为“九一八”事变做辩护的言论证据,在日本不满国联的批判退出国联后的言论及看法。第四部分分析了新渡户稻造殖民思想的特点及简评其殖民思想。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仍不容小觑,在中日交流不断加深的同时,也绝不能忘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忽视历史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揭开历史的伤口,对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及国内的精日分子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在无限趋近历史原貌这一方面可以起到些许的借鉴作用,同时警示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对待日本的殖民侵略活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马银平[4](2018)在《从新渡户稻造视野下看武士道——以《武士道》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士道》是新渡户稻造教授在明治维新时期,为传播与重塑日本武士道精神,结合中国儒学、日本固有的神道学以及基督教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对本书"武士的训条"一节进行分析,从行为规范与思想意识角度解读武士道精神,从中分析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传播过程中,坚守自我的同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建设具代表性的国家品牌。(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李斌瑛[5](2015)在《文化面向西方世界的自我形象构筑——新渡户稻造与辜鸿铭的人文理想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东西思想文化交流史において、东洋の传统的精神を积极的に西洋に発信していた知识人たちがいた。本论は多大な国际的影响を持っていた代表的な知识人であった新渡戸稲造と辜鸿铭の东西文明観を対照しながら、文明の融合を目指す人文的理想、さらに本国のイメージを构筑する际の问题点の异同について考察する。「文明非文明」という図式は両者の东西文明観の中核となっていたが、新渡戸稲造は西洋キリスト教文明の「被告人」の立场に立って、日本にも武士道精神のようなキリスト教文明と匹敌できる道徳体系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を证明しようとしたのに対して、辜鸿铭は反近代化の立场で西洋の近代化文明に疑问を投げかけ、中国の传统的儒教に未来の道を求めようとした。(本文来源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张晓明[6](2015)在《梁启超与新渡户稻造忠义思想的重迭与再构——从“程婴、公孙杵臼”到“菅原道真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自国文化的「自者」と西洋文明的「他者」との摩擦において、中国と日本の知识人は违う思想を形成した。梁启超の『中国之武士道』(1904)と新渡戸稲造の『武士道』(1899)の中では、それぞれに「程婴·公孙杵臼」と「菅原道真」的典故が挙げられた。この二つの典故にはプロットが极めて似ており、忠义思想も表してきた。本论は「程婴·公孙杵臼」と「菅原道真」的典故を通して、梁启超と新渡戸稲造の忠义思想の共通点と相违点を研究し、近代中日の知识人的思想における「自他関系」を明らかにしたい。(本文来源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邓太玲[7](2014)在《小议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对武士道的再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明治时代学者新渡户稻造为了对外传播日本文化,以《Bushido:The Soul of Japan》为题,从基督教视野出发、在汲取中国儒家思想和日本固有神道教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日本武士道思想体系。本文就新渡户稻造在对外宣扬武士道时,采用了怎样的建构角度和策略,并就其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启示进行研究。结论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拟受众对象文化趋同的文化视野,并需要通过恰当的传播策略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质。(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廖睿莎[8](2014)在《论武士道精神中「忠」》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现代的日本来,大部分年轻人会想到体育,动漫,电影等一系列与贴近生活的东西。然而我们的祖辈,父辈这些老一辈的中国人说起日本来,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电视剧中挥舞着武士刀的日本军人的样子,抑或是从祖辈传来关于侵华日军的暴行。总的说来,老一辈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大都不太好。直至近年,反日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反日情绪也是一点就燃。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特别是同样作为经济,科技强国的并日本,和睦相处,相互促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习日语文化专业的我认为,日本文化的学习对更加理性,冷静,客观的认识了解日本十分有意义,并且对改善中日关系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说起日本传统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非武士道莫属了。为了了解日本,特别是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就必须了解武士道精神。简单说来,武士道精神具有七项品德,分别是义,勇,仁,礼,信,名誉,忠义。接下来,简单阐述下这七项教义。义对于武士来说是至高无上重要的品德。根据孟子的解释,义就是正义之道,正确的路。武士为了成就义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这种勇气就要求有随时牺牲的觉悟。然而,勇并不单单只是鲁莽跟不怕死,真正的勇气时常伴随着对弱者,对比自己地位低下人的仁慈。仁慈是一项很高的品德,仁者总是很有礼仪。同时,礼仪不是拘泥于表面的礼貌,礼让。而是自幼养成的浑然天成的一种素养。贯穿礼的必定是诚,只有诚才能让礼不落于形式,成为虚礼。名誉是武士用其一生所捍卫的花朵。武士与庶民,最大区别就在于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武士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忠。因为武士不同与庶民,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跟义务。接下来,对本论文的构成进行阐述,本论文由五章组成。开头的部分,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动机跟意义,还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第一章,为了了解武士道分别阐述了武士的发展历史以及日本的道文化。在明白武士以及道文化后,探究武士道从诞生到灭亡的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武士作的特权身份被取消后的武士道精神值得更深层次的探究。武士道的历史按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古代到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第二期为镰仓幕府时期开始到江户时期第叁期为江户时期。第四期为明治维新开始到昭和20年为止。第二章,首先对忠的意思结合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对比中日两国对于忠的不同理解。然后对构成近代日本的骨干《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22(1889)年)所发布的时代背景,过程,影响以及由宪法确立起来的近代天皇制定,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着重对历史上天皇的特性与《大日本帝国宪法》所赋与近代天皇怎样的权利进行探讨。第叁章,在明治15(1882)年发布的《军人勅谕》与明治23(1890)年钦定的《教育勅语》、对其各自所发布的时代背景,颁布的过程,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考察。并且对诏书中关于日本的国体——天皇制以及其忠君爱国的教育进行考察,研究。第四章,首先对新渡户稻造的生平进行考察。众所周知,《武士道》与明治33(1900)年在美国出版后,在当时成为畅销书,之后被翻译成日语,在日本被广为阅读。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多国收到追捧。在研究完作者的生平之后,再探究新渡户稻造写该书的动机,以其该书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影响。最后,以《武士道》的第九章中忠义一节为研究对象,从忠的解释,对象,范围等角度来研究。第五章,首先与基督教徒新渡户稻造不同的国民道德的提倡者,井上哲次郎的生平进行考察,其次介绍明治40年代左右掀起的国民道德沦这一风潮的含义。接着考察井上哲次郎的武士道论中所体现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含义,以及他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目的。本论文中,同样从忠诚的对象,范围,意思这叁个角度对忠进行研究对比。在最后的一节里,简单的总结了本论文的内容,以及对新渡户稻造同井上哲次郎,二人的武士道论中关于忠进行对比。结合当代日本的企业文化,为本论文的结论画上句号。对本论文中阐述不明的地方和遗留的课题也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的部分为参考文献和谢辞。(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戴宇[9](2013)在《面向西方世界的诉求与告白——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与明治日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取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进而迈入其行列之中是明治日本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明治日本的这一时代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因为归根结底《武士道》是一部表达了明治日本人对西方世界之诉求的书。在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渡户稻造所流露出的欲消除西方世界对日本所抱有的"偏见"和"误解"的焦灼意识,这无疑在深层次上喻示着《武士道》一书的主题和本质。如果从这一角度对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加以重新审视和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该书是一部有关"武士道"的书,莫如说其实际上是一部以"武士道"的名义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道德的书。该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的"优秀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客观上使一种"理想化的武士道"作为国民道德而被树立起来,给日本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憧憬和向往的道德目标。(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3年04期)
管婧[10](2013)在《新渡户稻造思想中的宽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渡户稻造作为日本历史上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人,不仅积极致力于将西方的文化引进日本,在向西方介绍日本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日本较之西方属于落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日俄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胜利,进一步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国力,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在东西异文化的交流中,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这个问题,新渡户在引进西方文化或是向西方介绍日本的文化时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调节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这样在接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将日本的文化传向世界,且保护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本论文中主要以日本的武士道及神道与基督教的融合为例,具体分析了新渡户是如何接受基督教的,以及是如何将日本文化武士道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传播开来的。在武士道与基督教这一章节中,从新渡户创作《武士道》的动机和书中的具体内容来发掘其在日本和西方交流中体现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贯穿在作者创作武士道的动机及《武士道》这本书中的各项内容中的寻求武士道与基督教的共同点来达到在西方宣传日本文化的目的,促进日本和世界的交流。关于西方文化的受容方面,在神道与基督教这一章中首先分析了其年幼时对神道教的关心一直到其在国外留学期间加入基督教整个过程中的宗教思想的变化,即使新渡户在成为一名基督教徒后仍坚守自己作为日本人的国民意识,注重神道教与基督教的调和。这种思想归根到底在于其本身的宽容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新渡户稻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渡户稻造作为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日本教育家、思想家和农业学家,在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方面功不可没。新渡户稻造所着《武士道》一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武士道研究热潮。本论文在详细解读《武士道》中论述的武士道精神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新渡户稻造武士道精神的特点,并结合日本武士道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与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对比研究,探讨《武士道》中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渡户稻造出生于德川幕府末期的传统武士家庭,幼时受到正统的武士训练,武士阶级消失后才接触到基督教思想。在美国和德国留学期间,新渡户稻造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始活跃于国际舞台上。在《武士道》中新渡户稻造详细论述了武士道的各项精神,分别为义、勇、仁、礼、信、名誉和忠。在对上述德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精神注重文武结合,如强调义和勇,这两项精神来源于武士最初的战士身份,属于武德;同时又吸收儒家仁、礼、信思想,连同日本特有的名誉观,构成对武士自身修养的要求。此外,新渡户稻造将忠视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认为相对于其他德目忠对武士而言是最重要的,当忠与其他德目发生矛盾冲突时,武士道始终会选择忠做为指导思想。实际上,新渡户稻造这种以忠为核心,文武兼修的武士道精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忠的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武士集团的产生,并随着时代变迁内容逐渐丰富,至江户时代便已成为主导精神,此外,武士教育中对文武两道的重视在室町时代便可考证。可以说,《武士道》中的武士道精神是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继承,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可以作为武士道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新渡户稻造为了让西方世界的学者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对继承而来的武士道精神进行了部分美化,忽视了现实社会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这也是在武士道精神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渡户稻造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丹.关于新渡户稻造女性观的考察[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杨洋.论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的武士道精神[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3].毕文姝.新渡户稻造的殖民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马银平.从新渡户稻造视野下看武士道——以《武士道》为依据[J].中华武术(研究).2018
[5].李斌瑛.文化面向西方世界的自我形象构筑——新渡户稻造与辜鸿铭的人文理想的比较研究[J].日本学研究.2015
[6].张晓明.梁启超与新渡户稻造忠义思想的重迭与再构——从“程婴、公孙杵臼”到“菅原道真的故事”[J].日本学研究.2015
[7].邓太玲.小议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对武士道的再建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廖睿莎.论武士道精神中「忠」[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戴宇.面向西方世界的诉求与告白——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与明治日本[J].东北亚论坛.2013
[10].管婧.新渡户稻造思想中的宽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