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贾科军,张守琴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贾科军,张守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通信,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码分多址,多用户间干扰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贾科军,张守琴[1](2019)在《多用户干扰对可见光通信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码分多址系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DCO-OFDM)和码分多址(CDMA),建立了DCO-MC-CDMA系统。受系统结构限制,选用Gold码和m序列作为扩频地址码时,互相关性比正交码差,进而导致更大的多用户间干扰(MUI)。采用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正交恢复合并(ORC),推导了受加性高斯白噪声、MUI和限幅噪声影响时信噪比的表达式,并基于Matlab建立了蒙特卡罗误码率(BER)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大,MUI会使系统BER性能变差;ORC消除了子信道增益不同导致的MUI,因而BER性能最好;Gold码的互相关性比m序列好,采用Gold码的DCO-MC-CDMA系统BER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周杲[2](2017)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正交频分复用与多址接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路复用(Multiplexing)和多址接入(MA)是无线通信中常用的资源分配方案,也是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常用的资源分配方案包括正交和非正交分配方案。前者如时分(TD)和频分(FD);后者包括如码分(CD),均可实现良好的信号传输。然而,无线通信恶劣的信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方案理论上所能达到的通信效果。要抵抗信道的影响,一般总包括两种思路:一是设计更适应恶劣信道条件下的正交方案,如向量正交频分复用(V-OFDM);另一种采用非正交多址结合更为复杂的迭代接收机设计,例如turbo译码器,由此派生出的交织多址(IDMA)。本文即是从改善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减少高速移动下信道条件对系统的影响,以及提高系统容量的角度,对上述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论文首先从改进向量正交频分复用(V-OFDM)性能着手,对其系统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傅里叶变换并加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扩展的加扰向量频分复用技术(DFT-SV-OFDM),并给出了该系统性能的理论分析。由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复用方案解决了 V-OFDM峰平比高,接收机计算复杂度大的缺点,同时拥有优良的抗信道衰落的特性。其次,针对DFT-SV-OFDM的特性,结合差分编码,提出了基于频移加扰差分反馈检测与均衡的DFT-SV-OFDM系统,揭示了多径衰落信道条件下出现信道估计误差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更进一步,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快时变信道,提出了联合时频域双差分检测均衡技术的DFT-SV-OFDM解决方案,以减小快速信道条件下的信道估计误差对均衡的影响。两种方案都给出了系统性能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案在存在信道估计误差时都优于V-OFDM和DFT-SV-OFDM方案。然后,在所提出的DFT-SV-OFDM基础上,给出了两种多址接入方案。一种将不同的子载波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实现多址,即基于傅里叶扩展的加扰向量频分多址(DFT-SV-OFDMA)。另一种是基于码分复用的自适应多速率DFT加扰矢量多载波码分多址接入(AMR-DFT-VMC-CDMA)系统,即结合码分多址技术,将信号用不同扩频码扩频后送入子载波发射,并设置自适应参数调整算法以确保足够长的传输帧长。仿真结果表明DFT-SV-OFDMA性能优于DFT-S-OFDMA系统,而AMR-DFT-VMC-CDMA系统性能优于MC-DS-CDMA系统,且通过调整参数,既满足了一定信道利用率下对帧长的要求,保证了频谱效率提高,又可以灵活完成多速率多用户的信息传输。最后,论文研究了交织多址技术。通过分析交织多址信号的构成,以及码片级迭代解码器对该信号的解码过程,从扩频通信的角度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未编码的单载波交织多址系统在高斯信道条件下,在满足一定信噪比要求时,所能达到的用户容量界。通过理论推导,揭示了该系统平均信噪比、用户个数、扩频长度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交织多址虽然用交织来区分用户,但其性能仍然符合扩频通信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交织多址接入和码分多址接入的高容量混合码分/交织多址接入系统。由于两种系统都是扩频系统,因此通过在两组扩频用户间分别采用解码器和码片级交织迭代解码器,可以使得新系统在高用户负载时性能远优于CDMA系统,而在接收复杂度上远优于IDMA。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适合高负载通信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10-10)

周有,王亦凡[3](2016)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动态资源分配算法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并降低运算复杂度,给出一种自适应线性资源分配算法。根据信道增益计算各用户所需要的载波数量,依据载波数量分配子载波,同时用功率均等策略为用户分配功率。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所给算法相比Linear算法和Shen算法,累积分布函数曲线更接近标准公平曲线,并且复杂度更低,可有效提高正交频分多址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正海,王可,张文健,谢桂辉[4](2015)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中双层毫微微蜂窝资源分配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层毫微微蜂窝全局频率复用引起的同信道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协调的无线资源分配策略.基于瑞利衰落信道模型推出了层间干扰限制区域半径的表达式,以层间干扰限制区域半径为依据,在层间干扰限制区域半径内,通过分配正交子载波避免毫微微蜂窝的层间干扰,使蜂窝用户下行传输的中断概率满足服务质量(Qo S)要求.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策略能够选取合适的干扰限制半径,从而有效避免层间干扰,可为运营商资源分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朱晓荣,罗小琴,朱洪波[5](2015)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一种面向多业务应用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下行链路多业务自适应调度的问题,该文首先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为优化目标、每种业务的服务质量(Qo S)保证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多业务自适应资源分配模型。为解决此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具体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该算法对实时业务按照"用户选择最好的信道"的原则分配尽可能少的资源以保证其Qo S,对非实时业务把尽可能多的剩余资源按照"信道选择最好的用户"的原则进行分配,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提升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保证了下行OFDMA系统吞吐量的同时,在实时业务的延时和丢包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周游,郑娜娥,胡捍英[6](2013)在《上行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快速盲频偏估计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上行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系统多用户频偏(CFO)估计收敛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复因子的快速盲CFO估计算法。在窄带信号的假设条件下,利用直线阵接收信号的自相关、互相关矩阵特征值完成波达方向(DOA)估计,进而根据DOA与子载波以及CFO的对应关系建立子空间,并利用子空间之间的正交性完成CFO估计;通过引入信号重复因子,以循环移位的方式重复使用同一OFDMA符号的数据,大大减少了建立子空间时所需要的OFDMA符号数。另外,以多项式求根代替一维搜索完成最终CFO的求解,使得算法性能不受搜索步长的限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估计精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算法所需的符号数,当子载波数为64、用户数为4时,在理想情况下所需符号数仅为原来的1/10。(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彭涛,益晓新,李辉,周捷[7](2012)在《LDPC码在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交织多址接入(IDMA)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能更好地提高系统传输效率,提高抗多径衰落的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编码(LDPC)的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OFDM-IDMA)系统。仿真结果发现,相较于传统的重复码,随着信噪比的提高,该系统的误码率迅速下降,非常适合高信噪比条件下的高速传输。(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赵志信,郭继坤[8](2012)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队列和信道状态的准最优的跨层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算法,其优化目标是在保证时延敏感用户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条件下,最大化所有时延不敏感用户平均速率的对数效用函数值之和。根据时延敏感用户的队列和信道状态进行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以满足其QoS要求;然后根据比例公平准则将剩余系统资源分配给时延不敏感用户。为了满足时延敏感用户不同的平均时延要求,引入了时延控制因子。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可以保证所有时延敏感用户的QoS(平均时延和比特溢出率),还可以在保证时延不敏感用户间平均速率的公平性同时,使时延不敏感用户的吞吐量最大;通过调整时延控制因子可以在用户QoS和系统吞吐量间取得不同的折中,从而满足不同的系统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科学仪器》期刊2012年04期)

彭涛,益晓新,李辉,刘涛[9](2012)在《基于线性同余的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同余交织器的系统。系统使用简单的线性同余交织器为用户分配交织序列,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节省系统资源。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占用过多系统资源的情况下,该系统可以达到随机交织器的性能标准。(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周通,彭木根,王文博[10](2011)在《多用户正交频分多址系统扇区间空域干扰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用户正交频分多址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下行空域干扰协调方案,该方案利用最小均方误差预编码来消除扇区间的同频干扰,改善边缘用户性能,并将最大化信号强度与最小化干扰泄露这2个目标函数分离到不同的资源上进行优化,简化了发射预编码矩阵的设计.系统级仿真结果表明,在发射端获得完整信道状态信息时,空域干扰协调方案可以减轻扇区间干扰,而并不引入扇区总吞吐量的损失.在码本大小、反馈粒度引起的信道状态信息不完全时,所提方案仍具有很好的性能增益.(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和多址接入(MA)是无线通信中常用的资源分配方案,也是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常用的资源分配方案包括正交和非正交分配方案。前者如时分(TD)和频分(FD);后者包括如码分(CD),均可实现良好的信号传输。然而,无线通信恶劣的信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方案理论上所能达到的通信效果。要抵抗信道的影响,一般总包括两种思路:一是设计更适应恶劣信道条件下的正交方案,如向量正交频分复用(V-OFDM);另一种采用非正交多址结合更为复杂的迭代接收机设计,例如turbo译码器,由此派生出的交织多址(IDMA)。本文即是从改善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减少高速移动下信道条件对系统的影响,以及提高系统容量的角度,对上述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论文首先从改进向量正交频分复用(V-OFDM)性能着手,对其系统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傅里叶变换并加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扩展的加扰向量频分复用技术(DFT-SV-OFDM),并给出了该系统性能的理论分析。由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复用方案解决了 V-OFDM峰平比高,接收机计算复杂度大的缺点,同时拥有优良的抗信道衰落的特性。其次,针对DFT-SV-OFDM的特性,结合差分编码,提出了基于频移加扰差分反馈检测与均衡的DFT-SV-OFDM系统,揭示了多径衰落信道条件下出现信道估计误差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更进一步,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快时变信道,提出了联合时频域双差分检测均衡技术的DFT-SV-OFDM解决方案,以减小快速信道条件下的信道估计误差对均衡的影响。两种方案都给出了系统性能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案在存在信道估计误差时都优于V-OFDM和DFT-SV-OFDM方案。然后,在所提出的DFT-SV-OFDM基础上,给出了两种多址接入方案。一种将不同的子载波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实现多址,即基于傅里叶扩展的加扰向量频分多址(DFT-SV-OFDMA)。另一种是基于码分复用的自适应多速率DFT加扰矢量多载波码分多址接入(AMR-DFT-VMC-CDMA)系统,即结合码分多址技术,将信号用不同扩频码扩频后送入子载波发射,并设置自适应参数调整算法以确保足够长的传输帧长。仿真结果表明DFT-SV-OFDMA性能优于DFT-S-OFDMA系统,而AMR-DFT-VMC-CDMA系统性能优于MC-DS-CDMA系统,且通过调整参数,既满足了一定信道利用率下对帧长的要求,保证了频谱效率提高,又可以灵活完成多速率多用户的信息传输。最后,论文研究了交织多址技术。通过分析交织多址信号的构成,以及码片级迭代解码器对该信号的解码过程,从扩频通信的角度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未编码的单载波交织多址系统在高斯信道条件下,在满足一定信噪比要求时,所能达到的用户容量界。通过理论推导,揭示了该系统平均信噪比、用户个数、扩频长度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交织多址虽然用交织来区分用户,但其性能仍然符合扩频通信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交织多址接入和码分多址接入的高容量混合码分/交织多址接入系统。由于两种系统都是扩频系统,因此通过在两组扩频用户间分别采用解码器和码片级交织迭代解码器,可以使得新系统在高用户负载时性能远优于CDMA系统,而在接收复杂度上远优于IDMA。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适合高负载通信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贾科军,张守琴.多用户干扰对可见光通信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码分多址系统性能的影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2].周杲.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正交频分复用与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周有,王亦凡.正交频分多址系统动态资源分配算法改进[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6

[4].王正海,王可,张文健,谢桂辉.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中双层毫微微蜂窝资源分配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

[5].朱晓荣,罗小琴,朱洪波.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一种面向多业务应用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

[6].周游,郑娜娥,胡捍英.上行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快速盲频偏估计算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

[7].彭涛,益晓新,李辉,周捷.LDPC码在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8].赵志信,郭继坤.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算法[J].现代科学仪器.2012

[9].彭涛,益晓新,李辉,刘涛.基于线性同余的正交频分复用-交织多址系统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10].周通,彭木根,王文博.多用户正交频分多址系统扇区间空域干扰协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

标签:;  ;  ;  ;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论文-贾科军,张守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