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热菌噬菌体论文-高婷婷,张琦,魏云林,季秀玲,林连兵

栖热菌噬菌体论文-高婷婷,张琦,魏云林,季秀玲,林连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栖热菌噬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栖热菌噬菌体,tspdCD,克隆表达,亲和纯化

栖热菌噬菌体论文文献综述

高婷婷,张琦,魏云林,季秀玲,林连兵[1](2013)在《栖热菌噬菌体TSP4 dCTP脱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编码栖热菌噬菌体TSP4菌株的dCTP脱氨酶tspdCD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并将重组质粒pET-32a-tspdCD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目的蛋白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通过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的tspdCD,并对其活性,最适作用温度、pH、底物特异性以及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活性达到4.12U/mg,它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7.5,最佳反应底物是dCTP,2mmol/L的Ca2+和Mg2+对其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同浓度的Ni2+和Cu2+对其活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10%(V/V)的乙酸乙酯和异丙醇对其活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同体积比的丙酮对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实现了tspdCD在大肠杆菌系统中的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高温噬菌体tspdCD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党亚锋[2](2012)在《腾冲热海禁热菌噬菌体TTP23的分离及TSP4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栖热菌作为嗜热真细菌中较为古老的类群和研究嗜热菌的模式生物,其噬菌体依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进化地位使其在近期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发现一共有4个科的噬菌体能感染栖热菌,它们分别是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覆盖层噬菌体(Tectiviridae)和丝状噬菌体(Inoviridae)。研究噬菌体及其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栖热菌属Thermus thermophilus HB27、Thermus thermophilus HB8与其噬菌体P23-45.OYS40在分子调控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本研究从云南腾冲热海高温碱性热泉中分离获得一株栖热菌噬菌体TTP23(Thermus Tectiviridae phage23),球状,双链DNA病毒,由外壳蛋白和囊膜组成,直径约60nm,内层囊膜直径约50nm,属于覆盖层噬菌体科。其最适生长温度为65~70℃,最适pH7~7.5,能够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颗粒,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栖热菌覆盖层噬菌体。通过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半定量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生物信息学及基因组学等手段在分子层面研究了TSP4感染宿主细胞后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TSP4感染宿主细胞后存在早、中、晚叁种类型的基因的时序表达,这叁种类型的基因由不同的启动子控制,分别为基于5'-TTATTCTTTTa-3'保守序列的早期启动子及基于5'-TATAnt-3保守序列的中期和晚期启动子,两种启动子分别受控于病毒和宿主菌两种不同的RNAP(RNA polymerase)。同时TSP4感染宿主菌后,能够启动相应的蛋白,劫持宿主细胞的RNAP,进而导致宿主细胞的转录受到抑制,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速度变缓或抑制。另外TSP4感染宿主菌后,宿主菌能启动基因组上的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系统,包含CRISPRs、 CRISPR-associated (cas)基因,同时基于cAMP信号分子,传递信号于CRP (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2CRP复合物能够结合在某些依赖CRP蛋白基因上游的一段保守序列上,大量聚集RNAP,启动相关(22种)响应蛋白的转录与表达,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启动宿主细胞的防御体系(响应体系),以此来阻止病毒或外来复制子对宿主细胞的攻击。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高温噬菌体资源,了解腾冲热海高温噬菌体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并从基因水平了解噬菌体的基因转录策略及其与宿主细胞长期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关系,对阐明嗜热菌的进化及其耐热机制也有帮助。(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05-10)

薛寒,张琦,李秋鹏,季秀玲,魏云林[3](2012)在《栖热菌噬菌体TSP4密码子偏嗜性及其对基因异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噬菌体TSP4、栖热菌模式菌株Thermus thermophilus HB27中6种蛋白编码序列和Escherichi-a coli基因组遗传密码子使用偏嗜性,探索TSP4基因密码子偏嗜性对其基因异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生物学软件Editseq和RSCU算法统计噬菌体TSP4密码子使用频率并分析其偏嗜性,与栖热菌HB27的同源基因以及常温菌E.coli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嗜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噬菌体TSP4与栖热菌HB27优势密码子相似度高达85%,而与E.coli的相似性仅有65%.为了验证分析结果,选取TSP4基因组中一个潜在分子伴侣基因序列在E.coli BL21和E.coli Rosetta(补充了BL21菌株中缺失的6个稀有密码子)中进行异源表达.噬菌体TSP4与其宿主菌HB27之间密码子高相似性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TSP4在基因水平上形成对宿主的一种适应性机制.异源表达结果显示,分子伴侣基因在E.coli BL21中未见明显表达,但在Rosetta中高效表达,说明Rosetta中补充的6个稀有密码子明显有助于分子伴侣基因的表达,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密码子偏嗜性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丁必权[4](2011)在《洱源热泉亚栖热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和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栖热菌是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栖热菌目(Thermales)、栖热菌科、亚栖热菌属嗜热菌,其最适温度约为45℃-60℃,最适pH值在6.5-8.0之间,广泛分布于热泉中,亚栖热菌属的代表菌株已成为研究嗜热菌的模式生物。本文从洱源热泉中分离得到了9株亚栖热菌菌株,并对亚栖热菌TG2、TG17、tgx4、tgx6菌株进行了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这些亚栖热菌菌株形态相似,菌体为丝杆状、无鞭毛、无菌毛、不产芽孢,能在40℃-75℃内生长,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56~60℃,最适pH为7.0~8.0。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对比表明,这些菌株与已知的亚栖热菌最高相似度为88%-99.5%,系统发育树上形成独立分支,表明洱源热泉亚栖热菌具有不同于其它亚栖热菌的地域性。利用双层平板法从洱源热泉中分离获得了4株侵染不同亚栖热菌株的噬菌体,它们均为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的最适温度为56-60℃、pH值为7.0-8.0。噬菌体形态观察表明,MMP2(Meiothermus Myoviridae phage2)、MMP17(Meiothermus Myoviridae phage 17)为肌尾科噬菌体,MP4(Meiothermus phage4)、MP6(Meiothermus phage6)形态不明。本文进一步对噬菌体MMP2进行了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pH耐受性、温度耐受性、有机溶剂耐受性和蛋白组成等分析,同时对MP4、MP6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这是首次对亚栖热菌的噬菌体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亚栖热菌噬菌体资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05-27)

周治东[5](2011)在《深海热液区嗜热菌噬菌体的分离、噬菌体GVE2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及嗜热菌蛋白热适应性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感染嗜热古菌、细菌的高温病毒(嗜热菌嗜菌体)引起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模式系统来研究热液区生物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而且它们还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包括营养循环、生物种群结构、生物分类、遗传转换、生物进化等。噬菌体的基因组虽然很微小,但是却编码了自身复制所需的蛋白,如DNA包装蛋白、头尾连接蛋白、DNA复制相关蛋白、转录调控蛋白、裂解相关蛋白等。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多样性数据,同时发现基因组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序列相似性。嗜热微生物在高温条件下仍然能够不失活性并进行正常生长的特性在基因工程、发酵工业、废水废料的厌氧处理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所以了解嗜热微生物的热适应性机理,有着极为现实的重要意义。本论文实验把来自北纬14.7510西经44.9774深海热液区采集的泥样接入2216E培养基,设计了60℃、65℃、70℃、75℃四个温度梯度,并根据噬菌斑的有无对样品处理后电镜观察。发现了叁株烈性嗜热菌噬菌体,并选择其中一株长尾噬菌体进行研究。经过初步验证,其中一株可能是从未报道过的嗜热菌噬菌体。本实验根据嗜热菌噬菌体GVE2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ORF7、ORF8、ORF9、ORF10、ORF11、ORF33、ORF34、ORF37、ORF38、ORF39的核苷酸序列及表达载体pGEX-4T-2上的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并合成含有酶切位点(BamH I和Xho I)的正反向引物,进行重组表达,测序正确后纯化到了目的蛋白,并制作了相应的蛋白抗体,从而进一步实验以验证其基因的功能,以期了解噬菌体与宿主的蛋白互作关系。本论文对高温噬菌体GVE2的ORF8(头尾连接蛋白)进行了功能鉴定。根据GVE2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ORF8的核苷酸序列在NCBI上的比对,预测其功能为噬菌体头尾连接蛋白。纯化到ORF8所表达的目的蛋白后,制备抗体,并通过ELISA检验了其效价。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该蛋白在晚期表达,而后通过免疫电镜实验标记了其在噬菌体上的位置。初步证明了此蛋白确实在噬菌体GVE2的头尾连接处起作用。为了探索嗜热菌的热适应性机理,本文以近海温泉分离获得的Thermus thermophilus WL为材料,采用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缺失突变株测定突变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最适生长温度由70℃下降至65℃,最高生长温度也下降了5℃,从80℃下降到75℃。为了找出由于超氧化物岐化酶缺失突变而导致的表达发生变化的其他蛋白,从而找出并研究与嗜热菌蛋白质热适应性有关的蛋白,进行了萤光差异双向电泳分析实验。在成功找到若干差异点后,打质谱鉴定,初步确定与嗜热菌蛋白质热适应性有关的蛋白。(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5-01)

韩剑[6](2011)在《云南洱源热泉亚栖热菌噬菌体MMP17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对生物的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及能量流动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是实现物种内、物种间的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因素。高温菌因其特有生物学性质以及在生物进化上的特殊地位,在研究中的倍受关注。栖热菌(Thermus)是嗜热真细菌中比较古老的类群和研究嗜热菌的模式生物;亚栖热菌(Meiothermus)已从栖热菌属中分离出来,独自成为一个新属——亚栖热菌属。本研究从云南洱源热泉中分离得到一株亚栖热菌噬菌体MMP17(Meiothermus Myoviridae phage 17),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及基因组特征分析。MMP17属于有尾病毒目,肌尾科:其头部约为直径42nm的二十面体结构,尾部长度约为120nm,宽度约为17nm;其最适温度为55-60℃,最适pH6-7。MMP17为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是33172 bp,G+C%为63.86%,重复序列的大小不超过6000 bp(占总DNA基因组的18.1%),含有86个ORFs。MMP17的正义链上的ORFs几乎没有同源序列,与噬菌体生命活动周期相关的全部序列都分布在MMP17的反义链上。根据反义链上基因的功能特征,MMP17的基因组可分为两个区域:与DNA复制与代谢基因区域(前期表达基因区域)以及结构与组装基因区域(后期表达基因区域)。利用质谱分析其结构蛋白进行鉴定,发现了31KD大小的头部蛋白和57KD大小的未知的结构蛋白。对MMP17的ORF同源性分析表明,其功能蛋白的同源序列大多与来自高温菌Thermus、Meiothermus和一些中温微生物的序列相似,而且多数高同源性的序列往往与Thermus和Meiothermus的序列相似。本文首次获得亚栖热菌的噬菌体MMP17,并对该噬菌体进行测序解析,将为研究亚栖热菌与其噬菌体的相互作用以及探索宿主和病毒的耐热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0)

洪伟[7](2010)在《腾冲热海栖热菌噬菌体分离及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栖热菌(Thermus)属于细菌域的非芽孢嗜热菌,是嗜热真细菌中比较古老的类群和研究嗜热菌的模式生物,其最适温度约为70℃-72℃,最适pH值7.5-7.8。栖热菌属属于异常球菌属-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栖热菌目(Thermales)下的一个属。在全球热泉中分布广泛,其中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是栖热菌属的模式菌株,栖热菌是开发利用的热点菌群,并且已经成为研究嗜热菌的一种模式生物,其中Thermus thermophilus HB27、Thermus thermophilus HB8和Thermus aquaticusY51MC23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栖热菌属的研究是嗜热菌研究的热点,如今对其噬菌体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发现一共有4个科的噬菌体能感染栖热菌,它们分别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覆盖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和丝杆噬菌体科(Inoviridae)。我们从腾冲热海碱性热泉中分离得到了多株栖热菌菌株,并对栖热菌菌株TC0805、TC0810、TC0816进行电镜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进化树构建等分析。这些菌株形态相似,都无鞭毛、纤毛、好氧,其最适合的生长温度和pH均为70℃和7.5。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对比,系统进化树构建表明TC0805、TC0810与热海栖热菌(Thermus reihai)亲缘关系较近;TC0816形成独立分支,表明它具有不同于其分支附近栖热菌种的分类地位,使用NCBI BLAST程序对比表明,TC0816与已知的栖热菌最高相似度仅为96%,可能为一潜在的新种。本研究采用电镜观察和双层平板法研究了腾冲热海碱性热泉中噬菌体的多样性,分离得到叁十多株侵染不同宿主的栖热菌噬菌体,并对其中叁株TSP10(Thermus Siphoviridae phage 10)、TSP4(Thermus Siphoviridae phage4)、TIP5(Thermus Inoviridae phage 5)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TSP10、TSP4均为长尾科噬菌体,TIP5为丝杆噬菌体科噬菌体。它们均可以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颗粒。对这叁种噬菌体进行的电镜形态观察、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蛋白组成分析表明它们是叁株新的栖热菌噬菌体,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分离获得栖热菌噬菌体。对腾冲热海栖热菌及其噬菌体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腾冲热的分布及特征,还有助于丰富我国嗜热噬菌体资源,获得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功能基因,对阐明细菌的嗜热机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5-25)

李秋鹏[8](2010)在《栖热菌噬菌体TSP4基因组解析及其解旋酶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是感染细菌、古菌及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它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命形式,能对微生物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栖热菌作为研究高温菌的模式生物,其噬菌体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发现一共有4个科的噬菌体能感染栖热菌,它们分别是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复盖噬菌体(Tectiviridae)和丝状噬菌体(Inoviridae)。目前仅有5株栖热菌噬菌体基因组完成了测序。本文腾冲热海热泉分离获得一株长尾科栖热菌噬菌体TSP4为典型长尾噬菌体,其头部直径为67 nm的多面体结构,尾管长度为837 nm,直径为10 nm,柔韧易于弯曲,末端有尾板结构,头部和尾管相连接的尾领处有一定的收缩。对其基因组测序和解析表明,噬菌体TSP4基因组为环状DNA,全长为83142bp,C+G含量为56.0%。通过预测,噬菌体TSP4有37个反向重复序列,18个串联重复序列,150个启动子,36个大于200 bp的GC岛。噬菌体TSP4和宿主菌使用遗传密码子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偏嗜性,但两者的偏嗜性显着不同。TSP4噬菌体一共预测出108个可能的编码基因,其中编码基因分为两大簇,一簇为逆时针,一簇为顺时针。逆时针的一簇主要为噬菌体的DNA代谢、复制、重组、转录相关蛋白,顺时针一簇主要是噬菌体的结构衣壳蛋白。TSP4的基因组特征和分离自远东堪察加半岛的栖热菌长尾科噬菌体Siphoviruses P23-45和P74-26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此外,论文对TSP4噬菌体的ORF 4、7、11、26、39、42对应的重要功能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及蛋白保守区域分析,并对其部分蛋白进行了叁维结构预测,探索TSP4和其它细菌及噬菌体的亲缘关系。最后,论文对TSP4的helicase DnaB基因进行了重组异源表达,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原子力显微镜直接电镜观察法验证了重组解旋酶的解旋活性。本文在研究腾冲热海栖热菌高温噬菌体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栖热菌高温噬菌体基因组生物学特征,并对噬菌体DNA复制的重要酶类解旋酶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噬菌体进化规律、物种间基因转移的机制,同时也为开发应用独特的高温噬菌体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5-10)

洪伟,韩剑,戴欣,季秀玲,魏云林[9](2010)在《腾冲热海一株栖热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hermus(栖热菌)属是嗜热细菌中比较古老的类群,本研究探索从腾冲热海热泉分离栖热菌噬菌体,并初步分析其特征。【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从云南腾冲热海碱性热泉中分离纯化栖热菌噬菌体;对噬菌体及其宿主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并进行噬菌体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噬菌体生理特征及蛋白组成分析。【结果】从腾冲热海热泉分离获得1株裂解性噬菌体,其宿主菌TC10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Thermus属菌株。此噬菌体为长尾型,头部直径67nm,尾管长837nm、宽10nm,最适感染温度为65℃-70℃,最适感染pH值为7.6,对氯仿不敏感,其形态与分离自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热泉的栖热菌噬菌体P23-45和P74-26有一定的差异,蛋白组成差异显着,为一株新的栖热菌噬菌体,命名为TTSP10(Tengchong Thermus Siphoviridae Bacteriophage)。(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怡倩[10](2009)在《深海热液区嗜热菌噬菌体D6E的分子特征及GVE2与宿主的蛋白质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深海热液口是地球上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高温、高压、缺氧、含有大量有毒的化学物质,但是其中及其周围却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噬菌体被认为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命体,几乎可以在地球上的每个生态环境中找到,同样也暗示着它们在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嗜热菌作为深海热液口生态群落的初级生产者,是推动营养和能量循环的主要动力。噬菌体是一类特殊群体,它们寄生在细菌体内,根据环境变化发生溶原或者裂解,从而引起宿主菌在整个生态群落中的分布。由于深海热液口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热液口生态群落的存在和结构。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噬菌体基因组信息添加到基因组数据库中,这为噬菌体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不仅包括噬菌体序列之间的分析,还有利于研究噬菌体群体之间的结构组成。噬菌体的基因组虽然很小,但是却编码了自身复制所需的蛋白,如DNA包装蛋白、头尾结构蛋白、DNA复制相关蛋白、转录调控蛋白、裂解相关蛋白等。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多样性数据,同时发现基因组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序列相似性。这些序列可以通过同源或者点特异性重组促进噬菌体基因模块发生互换;或者,通过非定向的遍及整个基因组发生非同源重组。在本论文中,通过各种筛选培养基对深海热液区样品中的嗜热菌和高温噬菌体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得到了4株高温噬菌体,对其中的高温噬菌体D6E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噬菌体D6E为肌尾科病毒,有二十面体的头部,长长的尾巴和尾丝。经测序,D6E基因组有49335 bp,为双链环状DNA,可以编码49个预测有功能的蛋白。和其它噬菌体一样,D6E的基因排列也是成簇分布的,按功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DNA包装和头部装配、尾部组成、溶原与裂解、DNA复制和转录。通过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发现,D6E的大部分结构相关蛋白与已知噬菌体蛋白的同源性非常低,但是溶原和裂解相关基因以及DNA复制和转录相关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本实验室另外一株已测序的高温噬菌体GVE2不管在基因排列、还是这些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上都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D6E病毒粒子的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了10个与结构相关的蛋白,包括核衣壳蛋白、入口蛋白、支架蛋白等,其中质谱匹配率非常高的两个未知蛋白ORF3(第3条带)和ORF16(第9条带)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深海嗜热菌噬菌体GVE2基因组测序结果和预测阅读框分析,重组表达并纯化了20个GVE2蛋白,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对噬菌体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GST下拉(GST pull-down)试验寻找在感染过程中GVE2与宿主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实验,得到了两种蛋白复合体:与GVE2 ORF5(核衣壳蛋白,VP371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伴侣蛋白;与GV2 ORF36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宿主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分子伴侣蛋白参与了噬菌体的感染过程,因此,本试验进一步研究噬菌体GVE2 VP371蛋白与宿主天冬氨酸转氨酶和分子伴侣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在噬菌体感染中的作用。Western blot和细菌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VP371蛋白和分子伴侣蛋白之间、分子伴侣蛋白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VP371蛋白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复合体中3个蛋白呈串联结构结合在一起。在噬菌体感染实验中我们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VP371的转录表达量逐渐增大,同时分子伴侣蛋白和天冬氨酸转氨酶都比未感染时有了明显上调表达。因此,在噬菌体感染过程中,GVE2核衣壳蛋白VP371和宿主的分子伴侣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并依次递进促进了分子伴侣蛋白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上调表达,从而进一步调控了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本论文对对高温噬菌体GVE2的ORF3(入口蛋白)和ORF56(胸腺嘧啶合成酶)进行了功能鉴定。ORF3预测为噬菌体入口蛋白,虽然在氨基酸序列上它与其他噬菌体具有很低的同源性,但与SPP1、HK97的入口蛋白都具有相似的螺旋/折迭排列结构,属于HK97入口蛋白家族,在DNA包装过程中发挥着相同的功能。预测二级结构分析发现,GVE2同SPP1和Phi29都具有非常保守的α-Helices,可能是在基因组包装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结构域。通过免疫电镜定位,结果表明入口蛋白位于头尾的连接处。Orf56编码原核型的胸腺嘧啶合成酶,与已知的不同物种的胸腺嘧啶合成酶有很高的相似性。ORF56中可以找到符合胸腺嘧啶合成酶的活性中心的保守序列,还具有五个非常保守的motif,包括叶酸结合位点、催化活性中心、dUMP-结合位点、质子转运位点和功能待定区域。通过体外结合试验,结果发现ORF56编码的蛋白可以与其自身mRNA结合。(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4-01)

栖热菌噬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栖热菌作为嗜热真细菌中较为古老的类群和研究嗜热菌的模式生物,其噬菌体依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进化地位使其在近期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发现一共有4个科的噬菌体能感染栖热菌,它们分别是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覆盖层噬菌体(Tectiviridae)和丝状噬菌体(Inoviridae)。研究噬菌体及其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栖热菌属Thermus thermophilus HB27、Thermus thermophilus HB8与其噬菌体P23-45.OYS40在分子调控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本研究从云南腾冲热海高温碱性热泉中分离获得一株栖热菌噬菌体TTP23(Thermus Tectiviridae phage23),球状,双链DNA病毒,由外壳蛋白和囊膜组成,直径约60nm,内层囊膜直径约50nm,属于覆盖层噬菌体科。其最适生长温度为65~70℃,最适pH7~7.5,能够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颗粒,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栖热菌覆盖层噬菌体。通过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半定量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生物信息学及基因组学等手段在分子层面研究了TSP4感染宿主细胞后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TSP4感染宿主细胞后存在早、中、晚叁种类型的基因的时序表达,这叁种类型的基因由不同的启动子控制,分别为基于5'-TTATTCTTTTa-3'保守序列的早期启动子及基于5'-TATAnt-3保守序列的中期和晚期启动子,两种启动子分别受控于病毒和宿主菌两种不同的RNAP(RNA polymerase)。同时TSP4感染宿主菌后,能够启动相应的蛋白,劫持宿主细胞的RNAP,进而导致宿主细胞的转录受到抑制,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速度变缓或抑制。另外TSP4感染宿主菌后,宿主菌能启动基因组上的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系统,包含CRISPRs、 CRISPR-associated (cas)基因,同时基于cAMP信号分子,传递信号于CRP (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2CRP复合物能够结合在某些依赖CRP蛋白基因上游的一段保守序列上,大量聚集RNAP,启动相关(22种)响应蛋白的转录与表达,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启动宿主细胞的防御体系(响应体系),以此来阻止病毒或外来复制子对宿主细胞的攻击。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高温噬菌体资源,了解腾冲热海高温噬菌体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并从基因水平了解噬菌体的基因转录策略及其与宿主细胞长期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关系,对阐明嗜热菌的进化及其耐热机制也有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栖热菌噬菌体论文参考文献

[1].高婷婷,张琦,魏云林,季秀玲,林连兵.栖热菌噬菌体TSP4dCTP脱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

[2].党亚锋.腾冲热海禁热菌噬菌体TTP23的分离及TSP4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3].薛寒,张琦,李秋鹏,季秀玲,魏云林.栖热菌噬菌体TSP4密码子偏嗜性及其对基因异源表达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丁必权.洱源热泉亚栖热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和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5].周治东.深海热液区嗜热菌噬菌体的分离、噬菌体GVE2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及嗜热菌蛋白热适应性机理初探[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1

[6].韩剑.云南洱源热泉亚栖热菌噬菌体MMP17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

[7].洪伟.腾冲热海栖热菌噬菌体分离及其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8].李秋鹏.栖热菌噬菌体TSP4基因组解析及其解旋酶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0

[9].洪伟,韩剑,戴欣,季秀玲,魏云林.腾冲热海一株栖热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0

[10].王怡倩.深海热液区嗜热菌噬菌体D6E的分子特征及GVE2与宿主的蛋白质互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

标签:;  ;  ;  ;  

栖热菌噬菌体论文-高婷婷,张琦,魏云林,季秀玲,林连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