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色觉对比敏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色觉对比敏感度,监测
色觉对比敏感度论文文献综述
马凤萍,海鸥[1](2018)在《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监测中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CCST值)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DR早期82例(139眼)为观察组,根据病情进展程度分为无眼底病变(NDR)组(观察1组)35例(65眼),DRⅠ期组(观察2组)22例(34眼),DRⅡ期组(观察3组)28例(40眼)。另选择同时间段参加体检的健康者30例(52眼)为对照组。采用计算机辅助色觉检测系统ChromaTest检测4组红-绿色轴和蓝-黄色轴上的CCST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CST值(红-绿色轴、蓝-黄色轴)由低到高分别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各组间CCST值(红-绿色轴、蓝-黄色轴)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两两比较,除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红-绿色轴上的CCST值差异不显着(P>0.05)外,其余两组间CCST值(红-绿色轴、蓝-黄色轴)比较,均差异显着或非常显着(P<0.05,P<0.01)。参照系统正常CCST值上限,DR患者中红-绿色轴上CCST值异常39眼,占28.0%;蓝-黄色轴上CCST值异常73眼,占52.5%;蓝-黄色轴上CCST值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红-绿色轴上CCST值(P<0.05)。DR患者各组间红-绿色轴、蓝-黄色轴上CCST值异常发生率比较,均差异非常显着(P<0.01);其中,组内蓝-黄色轴上CCST值异常发生率亦显着高于红-绿色轴上CCST值(P<0.05)。结论:CCST值在DR早期即可出现变化,并随着病情进展显着升高,可用于DR患者的早期筛查和定期监测。(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8年12期)
覃瑞,谭少健,文丰[2](2008)在《蓝光滤过型与非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对比敏感度及主观色觉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与非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色觉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将在我院行双眼白内障复明术32例(黄种人)64眼,其中一眼植入单焦点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作为研究组,另一眼植入非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作为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90±15)d。分别检查视力、对比敏感度,采用问卷调查色觉症状。结果:研究组的非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例的对比敏感度值位于正常值范围,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体的对比敏感度值在各频率段没有差异(P>0.05)。研究组无一例出现黄视或绿视,无一例诉有双眼色觉差异。结论:植入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与植入非蓝光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病人的对比敏感度及主观色觉相似。(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刘姝,宋跃,王霁雪,吴雅臻[3](2007)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以及急性发作期行窦小梁切除术后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特点及色觉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35例(35只眼)、急性发作期术后眼32例(32只眼)和正常对照组15例(30只眼),应用Optec3500视觉检查仪行对比敏感度和色觉检查,并于术后1个月(31例31只眼)及3个月(28例28只眼)时随访。结果:临床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比敏感度在18 c/d阈限升高(P<0.01),色觉功能异常(P<0.01);急性发作期术后15 d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12.0 c/d、18.0 c/d阈限升高(P<0.01),色觉功能异常(P<0.01)。结论:对比敏感度和色觉功能检查是青光眼视功能损害较敏感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刘姝[4](2004)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改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光眼是以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占各类青光眼的首位。多年以来视野检查是青光眼最常用和最主要的视功能检查方法,特征性的视野缺损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但很多研究也表明在视野损害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已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存在,因此发展敏感性更高的检查方法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应用视觉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检查这二种较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及急性发作期术后眼的改变情况,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视功能损害程度判定等提供依据。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以及急性发作期术后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CS)及色觉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67只眼),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43-72岁,平均56.27±10.06岁。其中35只眼为临床前期,应用 Humphrey视野计检查视野正常,矫正视力≥0.6,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无屈光间质混浊、视盘无青光眼改变、无眼底疾病,无高、低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无其它眼病史;32只眼为急性发作期组,入院时诊断为急性发作期,经降眼压药物及抗青光眼手术后15天进行检查,此时不再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 矫正视力≥0.4,角膜无水肿,房闪(-),除青光眼眼底改变外,<WP=26>无其它眼底疾病,无高、低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并于术后1个月(31只眼)及3个月(28只眼)进行复查,复查时术眼眼压均控制良好,无复发。同时收集对照组15例(30只眼),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1-67岁,平均53.27±8.83岁,矫正视力≥0.6,眼压<21mmHg, 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无屈光间质混浊及眼底疾病,无青光眼家族史, 无高、低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无其它眼病史。应用美国产Optec3500型视觉检查仪进行F.A.C.T(Functional Acuity Contrast Test)检查及远距离色觉检查,对患病组及对照组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d)的对比敏感度以及色觉进行检查及比较。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1.5c/d,3.0c/d,6.0c/d及12.0c/d无明显改变,在18.0c/d对比度阈限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临床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色觉的比较,临床前期组色觉异常20只眼,约为总数的57%;对照组色觉异常4只眼,约为总数的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急性发作期窦小梁切除术后15天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1.5c/d,3.0c/d,6.0c/d 无明显改变,在12.0c/d 、18.0c/d对比度阈限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急性发作期术后1个月组与术后15天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可见提高,但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与术后15天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1.5c/d,3.0c/d,6.0c/d,12.0c/d 及18.0c/d均无显着性改变。急性发作期术后15天组色觉异常23只眼,约为总数的72% ;随访1月及3月色觉检查结果无改变。<WP=27>讨论: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出现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和视乳头改变时所造成的视神经损害已达到了一定程度。有研究认为,临床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时,组织病理学检查已有约50%的神经纤维缺损,而视野改变又往往晚于眼底神经改变。同时因为青光眼所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为不可逆性的改变,这就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变得更为重要。对比敏感度是检测视觉中形觉功能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对比敏感度检查是最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临床上视觉对比敏感度测定方式分叁类:光栅图表或光栅卡片,早期多用Arden光栅图表,方法简便,但只能测定最高6c/d的空间频率,而且不够精确;应用计算机控制的对比敏感度测定仪及激光对比敏感度测定仪这两类方法测定较精确,但检查复杂。本次检查应用的Optec3500视觉检查仪通过条件控制均一的自身灯箱控制照明条件,应用正弦光栅图片进行对比敏感度测定,操作简单、省时,可测定1.5,3.0,6.0,12.0及18.0 c/d 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检测较精确。 以往国内外对青光眼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研究多采用视觉电生理方法检查。大多数的关于青光眼的对比敏感度改变以及对比敏感度检查研究结果表明,青光眼表现有空间和时间对比敏感度的异常,这种异常改变可以出现在青光眼的早期,甚至出现在视野缺损出现以前。青光眼早期一般表现为高频段的空间对比敏感度损害,有研究指出早期青光眼患者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损害约88.9%,随病情进展逐渐损害中、低频率对比敏感度,中晚期病例约有92.8%表现为全频率对比敏感度损害。但也有研究指出青光<WP=28>眼早期首先损害低频段的空间对比敏感度。Sarah认为,伴有中心视力下降的青光眼患者的早期对比敏感度在频率为3c/d下降明显。Porciatti 1996年在他的实验报告中指出小细胞同大细胞系统相比较更易受损害,而小细胞系统适于分析高空间频率。本研究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敏感度进行比较,发现在18.0c/d对比度阈限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同时比较急性发作期术后15天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在12.0c/d 、(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3-01)
孙慧敏,袁朝旭,袁佳琴[5](1999)在《黄色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敏感度和色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黄色人工晶状体(IOL) 植入眼内主观感觉、对比敏感度和色觉的变化。 方法 老年白内障60 人(66 眼) ,随机分成两组,植入黄色IOL30 眼,普通PMMAIOL36 眼。术后1 周,1 ,3 ,6 月时,分别询问主观感觉、测量视力、对比敏感度、色觉。 结果 黄色IOL 比普通PMMA IOL 在空间对比敏感度的低、中频率上显着升高,主观感觉也较好。结论 黄色IOL 比普通PMMAIOL 在空间对比敏感度的低、中频率上显着优越(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1999年06期)
色觉对比敏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与非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色觉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将在我院行双眼白内障复明术32例(黄种人)64眼,其中一眼植入单焦点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作为研究组,另一眼植入非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作为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90±15)d。分别检查视力、对比敏感度,采用问卷调查色觉症状。结果:研究组的非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例的对比敏感度值位于正常值范围,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体的对比敏感度值在各频率段没有差异(P>0.05)。研究组无一例出现黄视或绿视,无一例诉有双眼色觉差异。结论:植入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与植入非蓝光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病人的对比敏感度及主观色觉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觉对比敏感度论文参考文献
[1].马凤萍,海鸥.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监测中的价值研究[J].人民军医.2018
[2].覃瑞,谭少健,文丰.蓝光滤过型与非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对比敏感度及主观色觉的差异[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
[3].刘姝,宋跃,王霁雪,吴雅臻.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改变[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4].刘姝.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改变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孙慧敏,袁朝旭,袁佳琴.黄色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敏感度和色觉的研究[J].眼科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