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短波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鸡场,分离鉴定,泡囊波短单胞菌,16SrDNA
短波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汪娟,胡洋,方柳,单文杰,苏红卫[1](2019)在《一例雏鸡泡囊短波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重庆某鸡场雏鸡大批量死亡原因,从病死雏鸡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细菌致病性试验、生化编码鉴定和16SrDNA等方法鉴定,结果显示:致病菌为泡囊短波单胞菌,可导致小鼠100%死亡、雏鸡80%死亡。(本文来源于《江西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顾欣,刘艳薇,王新谱,孙权,王锐[2](2019)在《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sp.)A1A18对碱性土壤毒死蜱污染的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毒死蜱污染的碱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探讨降解菌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sp.)A1A18单独施用、配施不同肥料条件下土壤残留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以及降解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残留毒死蜱降解动态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8.57的强碱性土壤中,毒死蜱初始质量分数为2.5 mg·kg~(-1)(干土,下同),其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_t=C_0·e~(-kt)),可应用于降解菌、肥料施用时毒死蜱相关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降解菌A1A18可显着促进土壤残留毒死蜱的降解,其降解速率常数由0.070增至0.148-0.169。降解菌分别与0.2%尿素、1.0%有机肥及二者的混合物配施,进一步将降解速率常数提高至0.221、0.252和0.257,但是两种肥料对毒死蜱降解的促进作用不具有迭加效应。毒死蜱施用初期,土壤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真菌数量显着增加,放线菌数量在短期下降后呈增加趋势。随着时间延长和毒死蜱残留量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降解菌与肥料配施,在提高毒死蜱降解速率的同时可加速消除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降解菌数量越多,其作用越强。通过比较,碱性土壤中施用毒死蜱降解菌A1A18初始密度为6×10~7CFU·g~(-1)时,与1%有机肥或0.2%尿素+1%有机肥配施,土壤残留毒死蜱的半衰期为1.70-1.87d,降解率达到90.71%-91.65%,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玮,郭龙宗[3](2018)在《一例短波单胞菌引起的输卵管炎》一文中研究指出1发病情况近期我院接收到一蛋种鸡场送检的病例,主诉产蛋没有高峰,死淘率高。通过沟通了解到,该场饲养2.5万套父母代蛋种鸡,共3个鸡舍。产蛋采用笼养人工授精模式,其中一个鸡舍在28周产蛋率上升到82.7%后开始下降,一周后产蛋率降到68.5%,伴随着死淘增加,但鸡群精神状况良好。同时其他两个鸡舍鸡群精神状况良好,产蛋率能够正常达到高峰,死淘(本文来源于《家禽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周传奇[4](2018)在《泡囊短波单胞菌致眼内炎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眼内炎分为外源性眼内炎和内源性眼内炎,其中以外源性眼内炎较为常见,致病原因为细菌感染,最常发生于眼球穿孔伤。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眼科急症,若不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严重者将会丧失视力。因此,及时发现眼内炎,判别病原体,给予正确处理,对于挽救患者视力或者减少视力损伤非常重要。现就一例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55期)
马浩[5](2017)在《一株短波单胞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物质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威胁着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污染物质浓度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上限,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铜绿微囊藻的爆发性增长引起蓝藻水华,针杆藻的爆发性增长导致硅藻水华。铜绿微囊藻具有体积小、生长周期短、可分泌微囊藻毒素及嗅味物质等特性,对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及饮用水的生产及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针杆藻体型大、不易被絮凝,导致其在水厂水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滤池堵塞,增加水体的处理成本,并且影响出水的净化效果。本论文以微生物除藻为研究方向,利用实验室分离保藏的一株短波单胞菌为受试菌种,对铜绿微囊藻和针杆藻分别开展生物除藻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实验菌种进行种属鉴定,作为研究该菌株的基础,本论文同时测定了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在此基础上优化其生长条件,实现菌种的快速生长,探究其溶藻方式,优化培养时间,为进一步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实验菌株为一株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sp.),其通过间接途径进行溶藻,最佳培养条件是pH=7,温度为30℃,培养到36h时溶藻活性最高。(2)从生理特性、活性状态等多方面探究了该短波单胞菌的生物除藻机理。首先,探究不同浓度溶藻物质的除藻效率;其次,探究M.aeruginaosa 和 S.acus细胞受溶藻作用影响下的生理状态变化;再次,探究溶藻作用对藻细胞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溶藻时间和增加溶藻物质的浓度能显着提升除藻效率,溶藻作用会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反应,激发细胞酶活性以消除细胞损伤,同时,降低了 Chlorophyll a的含量,破坏了正常的光合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出溶藻作用会诱导藻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而抑制水华藻的繁殖。(3)探究藻细胞表面电荷受溶藻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溶藻前期,由于铜绿微囊藻细胞分泌物的增加导致负电荷含量迅速增加,但随着藻细胞被破坏和细胞活性下降,表面电荷的值逐渐下降,而针杆藻表面电荷的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实验同时探究了溶藻作用对针杆藻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藻作用不仅可以抑制针杆藻的生长,而且还能加速针杆藻的沉降,主要是由于溶藻作用破坏了藻细胞表面结构,降低了表面电荷的绝对值,从而影响了藻液体系的稳定性。(4)为将溶藻物质投入到实践应用中,本论文开展了溶藻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等相关研究。通过乙醇沉淀、甲醇浸提、有机溶剂萃取、薄层色谱法分离、硅胶柱层析提纯等方法纯化溶藻物质,最终确定溶藻活性组分的RF值为0.342,透析法确定活性组分的分子量小于1KD,通过HPLC-MS检测RF=0.342的物质成分,结果显示其包含分子量为136、278、315和390的四种混合物质,由于分离手段及研究时间有限,目前没有获得单一纯品,但为下一步继续开展物质分离工作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1)
薛全,王道胜,赵静,花日茂,陈晓琳[6](2013)在《马拉硫磷降解菌缺陷短波单胞菌L19菌株的luxAB基因标记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转化法成功的将带有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导入缺陷短波单胞菌L19菌株(Brevundimonas diminuta L19)中,考察了电击时间、电击场强、细胞生长时期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测定了转化子L19-luxAB菌株的遗传稳定性以及标记基因的介入对L19菌株降解有机磷农药能力的影响,研究了L19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和降解马拉硫磷的能力。结果表明,转化子L19-luxAB具有发光活性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遗传稳定性强,在抗性平板上传代15次仍有很强的发光活性,并且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无显着差异。证明可以应用L19-luxAB进行菌株土壤定殖生态学研究。标记菌株在灭菌土壤和自然土壤中均能很好的存活,具有明显的降解马拉硫磷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耿会娟,刘维生,伊正君[7](2013)在《缺陷短波单胞菌致颅内感染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原称微小假单胞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短小杆菌。国内外尚未见缺陷短波单胞菌致颅内感染的报道。近期,在1例脑膜瘤术后患者脑脊液中培养出缺陷短波单胞菌,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李会,赵世杰,窦文芳,史劲松,许正宏[8](2012)在《前体物质和碳源补加策略对缺陷短波单胞菌发酵生产L-脯氨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ndimonas diminut)JNPP-NSS产L-脯氨酸的补料分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初始添加50 g/L前体物质谷氨酸,以最适初始葡萄糖浓度100 g/L,于35 h以3.0 g/(L.h)的流速补加葡萄糖,使总糖浓度达120 g/L的补碳方式,L-脯氨酸的合成浓度有所提高。发酵结束,L-脯氨酸的终浓度提高到54.40 g/L,底物葡萄糖对L-脯氨酸的转化率达到0.45 g/g。(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10期)
赵世杰,窦文芳,李会,张旦旦,史劲松[9](2012)在《缺陷短波单胞菌高产L-脯氨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JNPP-1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诱变及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的方式,获得1株遗传性能稳定、可抗磺胺胍、能耐高渗透压以及能以琥珀酸钠为唯一C源的、在培养基上有生长优势的L-脯氨酸高产菌株JNPP-NSS(SGr、Sucg、NaClr)。经发酵条件优化后,L-脯氨酸的最高质量浓度可达47.3 g/L,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45.1%,生产速率由0.45 g/(L·h)提高到0.78 g/(L·h)。(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2年04期)
赵世杰[10](2012)在《高产L-脯氨酸缺陷短波单胞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L-脯氨酸是参与蛋白质组成的20种常见氨基酸中唯一的一种亚氨基酸,在医药领域中是复方类输液的重要氨基酸之一;在化学合成中作为小分子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手性催化效果;在抵抗极端环境下L-脯氨酸在生物体内发挥着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L-脯氨酸在医药、食品、化工及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L-脯氨酸的需求不断增加。本论文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L-脯氨酸生产菌株作为出发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一株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JNPP~(-1),随后对其进行紫外线、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及筛选,并通过进一步的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对其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在5L发酵罐上对L-脯氨酸分批补料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别采用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对出发菌株JNPP~(-1)进行鉴定,确定JNPP~(-1)属于缺陷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diminuta。目前,在国内外利用缺陷短波单胞菌生产L-脯氨酸尚无文献报道。2.以B. diminuta JNPP~(-1)为出发菌株,根据微生物L-脯氨酸代谢途径分别建立了磺胺胍抗性筛选模型、琥珀酸钠生长优势筛选模型、高盐筛选模型叁个高产菌株的筛选模型,采用紫外线及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获得一株代谢稳定的高产菌株JNPP-NSS,发酵结束时,L-脯氨酸的累积浓度可达45.0g·L~(-1),较出发菌株产酸提高42.0%。3.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设计对B. diminuta JNPP-NSS的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条件优化,研究表明,葡萄糖及谷氨酸钠的添加浓度对发酵液中L-脯氨酸的积累影响显着,确定摇瓶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g·L~(-1)):葡萄糖100,硫酸铵55,酵母粉30,磷酸氢二钾2.5,七水硫酸镁0.3,硫酸锌0.01,硫酸锰0.01,谷氨酸钠50,碳酸钙4.5;生物素50μg,硫胺素50μg,装液量30mL/500mL,初始pH8.0。在此发酵条件下振荡培养62h后,L-脯氨酸积累量可达到49.2g·L~(-1),比优化前提高了9.3%。4.针对摇瓶分批发酵过程中延滞期较长,L-脯氨酸的产率、生产强度均较低的现象,在5L发酵罐上分别针对B. diminuta JNPP-NSS的葡萄糖、谷氨酸钠分批补料的补加策略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谷氨酸钠初始添加浓度为50g·L~(-1),发酵33h时开始以0.9g·L~(-1)·h~(-1)进行谷氨酸钠流加,发酵61h后L-脯氨酸在发酵液中积累量可达57.6g·L~(-1),比分批发酵提高18.2%,生产强度由摇瓶分批发酵的0.786提高到0.944g·L~(-1)·h~(-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5-01)
短波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毒死蜱污染的碱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探讨降解菌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sp.)A1A18单独施用、配施不同肥料条件下土壤残留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以及降解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残留毒死蜱降解动态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8.57的强碱性土壤中,毒死蜱初始质量分数为2.5 mg·kg~(-1)(干土,下同),其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_t=C_0·e~(-kt)),可应用于降解菌、肥料施用时毒死蜱相关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降解菌A1A18可显着促进土壤残留毒死蜱的降解,其降解速率常数由0.070增至0.148-0.169。降解菌分别与0.2%尿素、1.0%有机肥及二者的混合物配施,进一步将降解速率常数提高至0.221、0.252和0.257,但是两种肥料对毒死蜱降解的促进作用不具有迭加效应。毒死蜱施用初期,土壤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真菌数量显着增加,放线菌数量在短期下降后呈增加趋势。随着时间延长和毒死蜱残留量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降解菌与肥料配施,在提高毒死蜱降解速率的同时可加速消除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降解菌数量越多,其作用越强。通过比较,碱性土壤中施用毒死蜱降解菌A1A18初始密度为6×10~7CFU·g~(-1)时,与1%有机肥或0.2%尿素+1%有机肥配施,土壤残留毒死蜱的半衰期为1.70-1.87d,降解率达到90.71%-91.65%,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波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汪娟,胡洋,方柳,单文杰,苏红卫.一例雏鸡泡囊短波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9
[2].顾欣,刘艳薇,王新谱,孙权,王锐.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sp.)A1A18对碱性土壤毒死蜱污染的修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赵玮,郭龙宗.一例短波单胞菌引起的输卵管炎[J].家禽科学.2018
[4].周传奇.泡囊短波单胞菌致眼内炎1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5].马浩.一株短波单胞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物质的分离纯化[D].山东大学.2017
[6].薛全,王道胜,赵静,花日茂,陈晓琳.马拉硫磷降解菌缺陷短波单胞菌L19菌株的luxAB基因标记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
[7].耿会娟,刘维生,伊正君.缺陷短波单胞菌致颅内感染1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
[8].李会,赵世杰,窦文芳,史劲松,许正宏.前体物质和碳源补加策略对缺陷短波单胞菌发酵生产L-脯氨酸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9].赵世杰,窦文芳,李会,张旦旦,史劲松.缺陷短波单胞菌高产L-脯氨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J].生物加工过程.2012
[10].赵世杰.高产L-脯氨酸缺陷短波单胞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