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宋港,陈卫东

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宋港,陈卫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与波,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功率流,主动控制

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宋港,陈卫东[1](2012)在《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在浮筏隔振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带有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浮筏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子结构导纳矩阵法建立混合激励下有、无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系统的功率流表达式。以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为代价函数,对比研究单频激励作用下不同主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最为理想,可以实现较宽频带下振动控制。轴向力最小化控制策略在低频段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轴向速度最小化控制策略在中频段的控制效果较佳。最后,采用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策略,验证多频激励作用下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2年03期)

康存军,龚兴龙,陈现敏,廖国江[2](2012)在《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控制,提出了变步长寻优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算法,设计了以TMS320F2812DSP为核心的控制器。利用以上控制系统,在多模态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吸振器的减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独立控制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寻优时间小于15 s,并且减振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06期)

廖国江,龚兴龙,宣守虎,康存军[3](2011)在《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主动自调谐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智能材料,它的模量可由外界磁场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是快速而稳定的,因此磁流变弹性体可作为可控刚度元件用在自调谐动力吸振器中:通过改变外界磁场的强度来改变磁流变弹性体的模量即自调谐动力吸振器的刚度,从而使得自调谐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以实现吸振器固有频率对外界激励频率的追踪,达到最优的减振效果。但是由于磁流变弹性体本身的阻尼较大,传统的磁流变弹性体自调谐动力吸振器存在阻尼比偏大、减振效果不理想的缺点,因此在传统磁流变弹性体自调谐吸振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主动自调谐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以克服传统吸振器的缺点。通过在吸振器的动质量与静质量之间增加音圈电机作为主动力元件,并且采用动质量的绝对速度反馈来控制主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实现主动力对吸振器阻尼力的部分消除,从而减小吸振器的阻尼比,提高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这种主动自调谐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既具有传统磁流变弹性体自调谐动力吸振器移频范围宽的优点,同时由于主动力抵消了阻尼力,吸振器的减振效果得到显着提高。图1所示是传统磁流变弹性体吸振器和主动自调谐磁流变弹性体吸振器的加速度导纳对比图,从峰的尖锐程度可以看出增加主动力后,吸振器的阻尼比明显减小。此外,在多自由度实验平台上的减振实验表明,在实验平台的前两阶固有频率处,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良好。因此相对于传统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主动自调谐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是一种更有效的减振器件。(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6)

赵艳妍[4](2009)在《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调谐吸振器特性及其主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对产品制造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振级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促使人们不断地研究新的减振技术。传统动力吸振器结构简单,对于主振系统的窄带响应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但是,由于实际的振源总会因为工况或其它情况发生变化,能否根据振源的变化情况主动调谐吸振器自身的故有频率是对吸振器性能提出的新的要求。主动控制调谐吸振器能满足上述要求,吸振效果理想,但成本和能源消耗要求高等局限性使其难以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一种新的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弹性元件刚度可调谐的吸振器其可调谐频率变化范围大,能够经受长期工作要求,并且对除了温度以外的环境要求不高,可靠性较好。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调谐吸振器(简称SMAATVA)与传统调谐吸振器相比,结构紧凑,响应快速,目前在国外已有研究,而我国将形状记忆合金用于动力吸振器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是空白。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动力吸振器的吸振原理,运用MATLAB软件,将吸振器的刚度、阻尼、吸振器质量进行优化和动态模拟仿真;建立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调谐吸振器动力学模型,对刚度可调的弹性元件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调谐吸振器与主振系统耦合的力学模型,对比探讨了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可调谐吸振器与传统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探讨了用滤波X-LMS算法对调谐吸振器与主振系统的耦合系统进行自适应滤波前馈控制,通过控制形状记忆合金的温度以调节弹簧刚度,有效地削弱了主振系统的振动强度。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前馈控制策略应用于半主动吸振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本文对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调谐吸振器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为新式吸振器的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20)

陈勇,David,G,Zimcik,Viresh,K,Wickramasinghe[5](2003)在《用于直升机振动控制的主动调谐式吸振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问题是直升机设计中的难题 ,会导致机体结构疲劳、舒适性降低和高噪声等问题。通常的单桨叶控制方案由于受压电驱动器机电性能的限制而难以实现。智能弹簧是一种采用单桨叶控制原理的主动调谐式吸振器 ,它通过压电驱动器自适应控制桨叶根部的结构阻抗 ,达到振动控制目的。建立了智能弹簧的简化模型 ,对其谐波响应控制特性进行研究 ;采用频率分析和数字信号合成技术产生参考信号 ,在 DSP平台上设计自适应陷波算法对智能弹簧驱动器组件进行控制 ;模拟和风洞实验结果均表明智能弹簧能够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对桨叶的谐波响应进行有效控制 ,验证了通过主动阻抗控制实现直升机桨叶振动控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期刊2003年04期)

孙建民,陈玉强[6](2001)在《一种主动调谐式内燃机吸振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燃机振动控制中,为了在各工况下达到比较理想的减振效果,本文以内燃机振动速度为控制目标,以单片机为主控微机,采用闭环主动减振控制方法来实现内燃机的振动控制。针对传统减振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主动调谐式吸振器。该结构可改善内燃机整机振动特性,提高内燃机工作效率,为整车的运行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实现对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控制,提出了变步长寻优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算法,设计了以TMS320F2812DSP为核心的控制器。利用以上控制系统,在多模态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吸振器的减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独立控制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寻优时间小于15 s,并且减振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宋港,陈卫东.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在浮筏隔振系统中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2

[2].康存军,龚兴龙,陈现敏,廖国江.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

[3].廖国江,龚兴龙,宣守虎,康存军.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主动自调谐动力吸振器的研究[C].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2011

[4].赵艳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调谐吸振器特性及其主动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陈勇,David,G,Zimcik,Viresh,K,Wickramasinghe.用于直升机振动控制的主动调谐式吸振器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2003

[6].孙建民,陈玉强.一种主动调谐式内燃机吸振器的设计[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1

标签:;  ;  ;  ;  

主动调谐吸振器论文-宋港,陈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