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都市报,主流化,社区报,演化规律
媒介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权[1](2018)在《都市报40年:转型与未来——从媒介形态分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报的未来,存在于对于自身特性的不断分化中。如果要研究媒介形态演化规律的话,都市报是最好的样本。40年间,都市报走过了一般媒介形态从诞生、繁荣到衰退的全过程。因此,对于都市报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于研究媒介形态演化规律具有理论价值。都市报是市场化最为彻底的报纸,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都市报提供的经济支持,报业集团才能够成形,中国报业(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5期)
李慧朋[2](2018)在《移动智能媒介环境下场景分化的动因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的传播要依赖实体介质,而媒介演化的使命便是介质更迭下的时空障碍消除。电视直播让时间障碍趋于零和,手机则消弭了获取信息的空间障碍。这使得我们越来越直接地观看"异地"观众的表演,使原来分离的人际和地域之间的场景逐渐融合。而随着新一轮的场景革命,一大批智能设备风起云涌,人们见证着人机合一、感官延伸,而人、机器、关系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信息源。尤其是在移动智能环境下,移动化、智能化、私人化将原来电视等电子媒介塑造的相对固定、逐渐融合的场景进一步分割、细化。(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8年05期)
许孝媛,孔令顺[3](2017)在《强凝聚与弱分化:手机媒介在傣族村落中的功能性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媒介的功能性使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大芒东傣族村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傣族强调集体、趋于内聚的民族价值观致使其主要选择并放大了手机的聚合功能;手机媒介在傣族村落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的粘合剂,对族群分化的影响相对较弱,这与城市用户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也为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贾景智[4](2017)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手机媒介传播分化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媒介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体验终端,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当时尚精美的品牌手机涌入市场时,当丰富多元的手机APP更新用户体验时,我们都不自觉地走进了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并且亲身参与当今社会的传播分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手机媒介使用习惯的差异和数据,基于对陕西省关中地区部分城市和农村人群的调查问卷,尝试对我国手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传播分化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01期)
李灵灵[5](2016)在《媒介变迁与作家群落分化——以打工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打工杂志是打工文学兴起和发展的重要传播媒介,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文学期刊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确立了打工杂志的定位,面向打工族发表打工者创作的反映自身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由此第一代都市新移民从工厂的流水线出发,借助打工杂志获得了都市生存空间和作家身份认同,也促成了打工文学在珠叁角的流行。然而这一切在2005年前后发生了转折:打工杂志构成的话语表达空间和亚文化认同空间走向衰落,依靠传统文(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6年12期)
陈国权[6](2016)在《媒介融合的结果是分化——对于媒介形态演变规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各种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很多媒介在不断地消失。新媒介形态为什么会出现?它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媒介形态演变有怎样的规律?媒介融合被认为是传媒形态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形态融合、内容融合、流程融合、组织结构融合、所有权融合被认为是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方式。但是,本文在梳理有关媒介融合、媒介形态演变的国内外理论、观点,及总结媒介形态演变的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认为融合是媒介形态演变的手段,而分化才是媒介形态发展的最终结果。(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22期)
王玉坤[7](2016)在《分化与融合的多屏化传播格局——电视媒介在戏曲传播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大众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以及建立在此种传播方式上的成熟而精湛的表演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新媒介的出现使戏曲传播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传播渠道,形成多重媒介分化与融合的传播格局,产生了电影观众、电视观众、网民、手机用户等新型受众类型。新媒介对戏曲固有的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产生冲击,使传统戏曲文化面临重大挑战,(本文来源于《电视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王铮[8](2015)在《论媒体融合趋势下纸媒与网络电子媒介的功能分化——以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融合早已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了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所具备的特点,对研究媒体融合的具体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际上,媒介融合的实质,应当是在新旧媒体之间取长补短,以此达到媒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这也正是媒体融合所需努力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应当是实现新旧媒体之间内容上的共享和功能上的分化。(本文来源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夏友松[9](2013)在《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类型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电视屏幕上民生新闻栏目的快速发展,各家电视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民生新闻栏目同质化的问题日益明显。面对这样的困境,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想要在竞争激励的银屏上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积极寻找出路,不断创新,改变新闻栏目样式形态的单一化,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3年11期)
谢欣[10](2013)在《媒介鄙视链背后的传播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阶层分化与传播分化间的关系解读媒介鄙视链,指出其本质是社会结构变迁在媒介空间的展示,其产生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3年10期)
媒介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息的传播要依赖实体介质,而媒介演化的使命便是介质更迭下的时空障碍消除。电视直播让时间障碍趋于零和,手机则消弭了获取信息的空间障碍。这使得我们越来越直接地观看"异地"观众的表演,使原来分离的人际和地域之间的场景逐渐融合。而随着新一轮的场景革命,一大批智能设备风起云涌,人们见证着人机合一、感官延伸,而人、机器、关系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信息源。尤其是在移动智能环境下,移动化、智能化、私人化将原来电视等电子媒介塑造的相对固定、逐渐融合的场景进一步分割、细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权.都市报40年:转型与未来——从媒介形态分化的视角[J].青年.2018
[2].李慧朋.移动智能媒介环境下场景分化的动因及影响[J].现代视听.2018
[3].许孝媛,孔令顺.强凝聚与弱分化:手机媒介在傣族村落中的功能性使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
[4].贾景智.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手机媒介传播分化调查[J].新闻研究导刊.2017
[5].李灵灵.媒介变迁与作家群落分化——以打工文学为例[J].文艺争鸣.2016
[6].陈国权.媒介融合的结果是分化——对于媒介形态演变规律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6
[7].王玉坤.分化与融合的多屏化传播格局——电视媒介在戏曲传播中的地位[J].电视研究.2016
[8].王铮.论媒体融合趋势下纸媒与网络电子媒介的功能分化——以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为基础[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9].夏友松.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类型分化研究[J].新闻传播.2013
[10].谢欣.媒介鄙视链背后的传播分化研究[J].新闻传播.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