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策略,抑郁,大学生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潘登,王雅,杨佳,周隽如,文苏蕾[1](2019)在《大学生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认知方式、情绪调节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使用认知方式问卷短版、情绪调节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89.60%。其中男生150人,女生295人,性别缺失3人;大二294人,大叁154人;年龄范围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18岁,标准差为1.05。结果:(1)男生在认知方式与表达抑制策略上得分显着高于女生;(2)相关分析显示:认知方式、表达抑制策略与大学生抑郁呈显着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与抑郁呈显着负相关;(3)认知方式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4)认知方式能够分别通过表达抑制策略与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来大学生抑郁。结论:认知方式、情绪调节可能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认知方式不仅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还可通过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因此,在家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积极的认知方式,引导他们减少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以帮助他们减轻抑郁情绪。(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孙俊俊,罗艳艳,张瑞芹[2](2019)在《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状况及其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抑郁和焦虑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知管理情绪的方式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研究在老年人群中少见。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状况,探讨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为老年人抑郁、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年龄≥60周岁社区老年人5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抑郁、焦虑与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5%(136/514)、9.9%(51/51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收、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焦虑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受、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好朋友数量、与家人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自我安慰、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患慢性病种数、与家人关系、月均收入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越多使用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非适应性策略,越少使用积极重新评价适应性策略的老年人越有可能产生抑郁、焦虑情绪。(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31期)
李雯[3](2019)在《农村中学生认知融合、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不仅是人类基本且重要的生理现象,而且它与人类的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等都息息相关。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且目前对人类的睡眠质量研究,主要涉及情绪、压力、认知以及生理等方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提高人们的睡眠质量,睡眠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广乏的关注,然而我们国内对于中学生睡眠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广度、深度等上都较薄弱一些。从已有的文献资料看,认知和情绪都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认知模式以及情绪状态都会对睡眠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睡眠质量低下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学业压力也会直接导致学生的情绪状态不稳定,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对于中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可以从内因着手,探究中学生的认知模式,以及情绪调节的方式对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农村中学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睡眠质量、认知融合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叁者间的关系,并试图验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睡眠质量和认知融合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认知融合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盐城市大丰区叁所农村初中的62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使用多种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中学生在认知融合上的总分为27.22± 11.56,且在男女生和是否独生子女上都有显着差异。2、农村中学生在在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时使用最多的是接受因子。3、农村中学生中存在睡眠问题的有206人,占总人数的33%,且睡眠质量中的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睡眠持续时间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4、农村中学生认知融合、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睡眠质量存在两两相关。5、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沉思、灾难化以及认知融合可以显着预测睡眠质量。6、认知融合不能直接影响农村中学生的睡眠质量,但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间接影响农村中学生的睡眠质量,而认知融合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间接影响农村中学生的睡眠的效应值占总效应的四分之叁。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以及认知融合均可以影响睡眠质量,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认知融合与睡眠质量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19)
李家菊[4](2019)在《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听障大学生是兼有大学生和残疾人双重特征的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群体,他们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也在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听障大学生面对入学后的学习和人际生活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听障大学生生理缺陷导致的沟通障碍,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演变成的社交障碍,会对听障大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社交焦虑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目前临床意义上的社交焦虑障碍的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国的研究者对听障大学生的具体的心理例如焦虑、抑郁等的系统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总体描述分析听障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及影响因素上。了解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帮助听障大学生认识到社交焦虑及其本质,并探索有效的干预途径,是本研究设计的目的所在。社交焦虑与认知和人际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是研究一的主要探索内容,研究二是在研究一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听障大学生群体中的高社交焦虑成员进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团辅引导入组的听障大学生改善自身的情绪调节策略,以达到缓解社交焦虑的目的结果:研究一,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责难在0.05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反刍情绪调节方式在0.01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与接受、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和责难他人并未达到显着相关。在寻求慰藉情绪调节策略、观点采择情绪调节策略、加强积极情绪的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模仿情绪调节策略在0.01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观点采择、自我责难、积极重新评价、加强积极情绪四个情绪调节策略能有效预测社交焦虑;研究二,听障大学生存在灾难化、贴标签、读心术和自我责难四种主要的社交焦虑认知偏差;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听障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策略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调节自我责难和观点采择情绪调节策略;经过8次团辅,入组的听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得到有效缓解。研究结论:(1)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自我责难、反刍与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为显着的正相关,人际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自我责难、观念采择、积极重新评价和加强积极情绪是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3)通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珍[5](2019)在《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青年T2DM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并分析中青年T2DM患者认知情绪调节变化的特点与行为改变的具体因素,为其个性化管理策略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混合研究方法。量性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6月-12月在长沙市某叁级甲等医院的内分泌科、老年科、眼科及心内科住院的17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青年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自行设计的基本资料问卷、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CERQ)、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CS)。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 Wallis H检验、方差分析、LSD-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质性研究采取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已纳入量性研究的19名中青年T2DM患者为访谈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及观察法进行深入剖析,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及主题提炼。结果:1.中青年T2DM患者CERQ在九个维度中接受维度(12.94±4.21)得分最高,其次为重新关注计划(12.68±4.73)、积极重新评价(11.65±4.74)、积极重新关注(11.09±4.50)、自我责难(10.90±4.20)、沉思(9.44±3.97)、理性分析(8.45±3.64)、灾难化(7.29±3.34),得分最低者为责难他人(6.32±3.31)。(1)年龄、居住地、家庭经济来源人数、在职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支付能力、其他慢性疾病或者代谢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在CERQ-P总分及部分维度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来源人数、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在CERQ-N总分及部分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T2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标准分为(72.46±14.72)。文化程度、吸烟史、接受糖尿病教育、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发现糖尿病的途径、主要治疗方式及主要支付类型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饮食控制与积极重新关注及CERQ-P总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5、0.214)。(2)血糖控制与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及CERQ-P总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1、0.168、0.158)。(3)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与重新关注计划呈正相关(r值为0.193),与自我责难呈正相关(r值为0.163)。(4)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与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及CERQ-P总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6、0.151、0.160)。(5)规律运动与沉思呈负相关(r值为-0.149)。4.质性研究结果:(1)主题一:患病初期疾病认知体验缺乏/情绪调节偏差:(1)无知接受/轻视—前期症状体验差;(2)怀疑/否认—角色负担重;(3)妥协—自我调节;(4)比较—病友的疾病状况;(5)反思行为—积极乐观;(2)主题二:行为改变的支持性因素与障碍性因素:(1)支持性因素包括:家庭成员疾病知识与督促提升;症状认知提高,探索自身规律;(2)障碍性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短期治疗成效不明显,缺乏内在动力;医护健康教育信息缺乏系统性与个性化;社会文化习俗差异,周围社会榜样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主观规范性差。结论:1.中青年T2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面对负性事件时,更倾向于采用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2.中青年T2DM患者越倾向于采用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时,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越高,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及预防与处理高低血糖;越倾向于沉思,其规律运动的行为越差;越倾向于自我责难,其预防与处理高低血糖的行为水平越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任雅斯[6](2019)在《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极冒险行为指那些不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并危及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或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冒险行为,如酗酒、酒后驾车、破坏公共秩序行为等。本研究通过调查中职生自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消极冒险行为的现状,探讨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避免和减少中职生消极冒险行为寻找有效的、可操作的干预方案。本研究以安徽合肥市、芜湖市两所中职院校的110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郑涌和黄黎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Garnefski编制、朱熊兆等人修订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Gullone等人编制、张晨等人修订的《青少年冒险量表》之《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量表》来探究中职生的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消极冒险行为总体普遍存在;(2)无论显性自恋人格还是隐性自恋人格,都与消极冒险行为呈正相关。即中职生自恋人格水平越高,其做出消极冒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3)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职生显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隐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之间都分别起反向调节作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职生显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隐性自恋人格和消极冒险行为都分别起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晨[7](2019)在《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决策的研究发现有效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可以使被试做出更多功利主义决策。但是两种调节方式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认知重评是通过改变对于事物的观点态度来引导情绪的改变,侧重于情绪前因(即情境),而表达抑制则是通过压抑主观感受来控制情绪,侧重于情绪的反应(即行为),有研究表明,两种方式在认知资源的需求上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探讨了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不同的认知资源条件下对道德决策产生的影响。参与实验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为18-24岁。预实验考察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是否能够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被试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效应显着,与对照组相比,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被试情绪自评更积极,同时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也更积极。实验一采用2(时间压力:有、无)×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时间压力范式,控制被试可用的认知资源,以探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压力与情绪调节策略交互作用显着,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认知重评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都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对自己决策的道德程度评价更积极;时间压力条件下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不显着,而表达抑制仍然具有显着的调节效果。实验二采用2(认知资源损耗:高、低)×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Stroop任务使实验组被试处于较高的认知损耗条件下,以探讨在不同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资源损耗与情绪调节交互作用显着,低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认知重评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都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对自己决策的道德程度评分更积极;高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表达抑制仍然具有显着的调节效果,而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不显着。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1)情绪调节过程受到认知资源的影响,并对道德判断产生显着作用。(2)在认知资源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都能使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3)在认知资源受限制(存在时间压力或者认知资源遭到损耗)的情况下,与认知重评相比,表达抑制能够使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印利红,胡义秋[8](2019)在《亲子关系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州市900名技校学生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的测查,结果发现,①技校非独生子女学生在亲子关系、情感幸福感显着高于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学生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策略、消极情感上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p<0.05)。②情感幸福感与亲子关系呈正相关(p<0.01),与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p<0.05);亲子关系与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p<0.01)。③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亲子关系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应根据技校学生独生子女与否、亲子关系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等情况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升技校学生的情感幸福感。(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银霜[9](2019)在《父母协同教养与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许多问题。本阶段的青少年情绪容易出现两极化,有不稳定等特征,因此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父母协同教养作为家庭系统的一部分,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协同教养是指在儿童教养问题上的团结、一致、冲突和贬低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的协同教养对青少年关系攻击行为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关系攻击行为的预防及干预提供新的教育启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有计划、有意图的努力和做法。已有研究表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有影响。以往的研究对父母协同教养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研究并不多,本文探讨父母协同教养对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影响,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中介变量进行考察。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55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考察,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及中介分析探讨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男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普遍高于女生。(2)父母协同教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叁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3)父母协同教养对高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的作用,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为中介。(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韩娟,张小丽,汪滢,杜蕾,李洁琼[10](2019)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女性ICU转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ICU转出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水平,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134例女性ICU转出患者,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PTSD得分35.76±8.46,PTSD症状阳性率39.6%。非适应性调节策略与PTSD呈正相关,适应性调节策略与PTSD呈负相关(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适应性调节策略、适应性调节策略为PTSD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女性ICU转出患者有一定的PTSD,可帮助患者采用适应性调节策略,避免非适应性调节策略,以降低PTSD水平。(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抑郁和焦虑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知管理情绪的方式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研究在老年人群中少见。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状况,探讨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为老年人抑郁、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年龄≥60周岁社区老年人5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抑郁、焦虑与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5%(136/514)、9.9%(51/51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收、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焦虑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受、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好朋友数量、与家人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自我安慰、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患慢性病种数、与家人关系、月均收入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越多使用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非适应性策略,越少使用积极重新评价适应性策略的老年人越有可能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潘登,王雅,杨佳,周隽如,文苏蕾.大学生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孙俊俊,罗艳艳,张瑞芹.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状况及其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3].李雯.农村中学生认知融合、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李家菊.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效果[D].陕西师范大学.2019
[5].李珍.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任雅斯.中职生自恋人格与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9
[7].张晨.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
[8].印利红,胡义秋.亲子关系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徐银霜.父母协同教养与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韩娟,张小丽,汪滢,杜蕾,李洁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女性ICU转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