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释放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横观各向同性,临界应变能释放率,层理角度,抗压强度
应变释放率论文文献综述
高吉超,李江腾,王慧文[1](2018)在《横观各向同性岩石临界应变能释放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层状板岩裂纹扩展的各向异性,利用MTS insight电子拉力试验机,采用双扭常位移松弛试验对横观各向同性板岩断裂力学参数(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进行测试,得到临界应变能释放率。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横观各向同性板岩的临界应变能释放率随层理角度、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板岩受层理构造的影响,临界应变能释放率随层理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U"形变化规律,并且随着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增大,临界应变能释放率也相应增大,且呈很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玉良,程宸,万水,蒋正文[2](2013)在《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法计算组合材料的应变能释放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将虚拟裂纹闭合法应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计算组合材料的应变能释放率。在有限元计算中,为了减小后处理工作量,将弹簧单元施加在裂纹尖端。在实际的有限元计算中,COMBIN14单元被用来建立有限元模型,从而将求解过程和后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自动计算出能量释放率。随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组合材料的应变能释放率,进行数值模拟实验。通过分析比较数值计算结果和理论值,表明该数值分析方法所计算出的应变能释放率与理论值完全符合,该数值分析方法是一种高效,精确的数值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3年03期)
林杭,李江腾,曹平[3](2013)在《岩石临界应变能释放率测试及其相关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nstron1342型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采用双扭常位移松弛试验对矿石、大理岩、二辉橄榄岩、花岗岩4组岩石的试件进行断裂力学参数测试,获得相应的临界应变能释放率。以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这4组岩石的临界应变能释放率与弹性模量及抗压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弹性模量或抗压强度的增加,临界应变能释放率也相应增大,且呈很好的线性关系;所建立的关系可为由抗压强度估算临界应变能释放率提供依据与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东风,李国强[4](2013)在《Ⅱ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关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裂纹闭合单位面积所做的功等于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释放的能量的关系来对Ⅱ型裂纹的扩展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了Ⅱ型裂纹的G,K关系,且在ANSYS中建立有限元模型对Ⅱ型应力强度因子进行计算并与强度因子手册中的公式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刘梦和,王向东,邵兵[5](2012)在《Ⅰ-Ⅱ复合型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复合型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K和应变能释放率G的关系,基于最大应力准则,采用能量法对Ⅰ-Ⅱ复合型裂缝的扩展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单一型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推导出Ⅰ-Ⅱ复合型裂缝K与G的关系公式,利用Abaqus软件建立Ⅰ-Ⅱ复合型裂缝的有限元模型,计算Ⅰ-Ⅱ复合型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与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误差仅为2.5%,验证了推导公式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2年06期)
武亮,张立翔[6](2010)在《坝基变形模量对坝基界面裂纹应变能释放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合荷载作用下的大坝界面裂纹问题,采用修正裂纹闭合积分法与有限元相结合,计算分析了混凝土重力坝与坝基界面裂纹应变能释放率随坝基刚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坝基刚度略大于坝体刚度有利于防止大坝开裂,该法可供大坝设计及安全评定借鉴。(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刘韡,矫桂琼[7](2009)在《Z-pin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I型应变能释放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平纹编织物和碳纤维Z-pin制备的预成型体,通过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成Z-pin增强平纹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层压板。通过双悬臂梁试验研究Z-pin增强平纹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层间I型应变能释放率和增强机理。研究Z-pin面积密度对层间I型应变能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pin增强平纹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层压板主要增强机理表现为层间裂纹扩展受阻,Z-pin与层压板界面解离,Z-pin桥联裂纹和Z-pin拔出;增大Z-pin面积密度,层间I型应变能释放率增大。(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鲁国富,刘勇,张呈林[8](2009)在《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技术的应变能释放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裂纹尖端的应变能释放率(SERR)叁维有限元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裂纹尖端大转动和离散单元形状变化对应变能释放率计算的影响,修正了裂纹尖端应变能释放率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模型计算了裂纹长度为15 mm和35 mm时纯Ⅰ型和纯Ⅱ型的应变能释放率,纯Ⅰ型应变能释放率分别为207 J/m2和253 J/m2;纯Ⅱ型应变能释放率分别为758 J/m2和1040 J/m2;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得很好。同时,该模型计算了混合型不同比值R=(GⅡ/GⅠ+GⅡ)的长裂纹层合板层间断裂过程的应变能释放率,其中Ⅰ型和Ⅱ型应变能释放率计算值与试验平均值的最大误差为11.4%,最小误差为0.4%。该模型能有效计算裂纹尖端的应变能释放率。(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范学领,孙秦,菊池正纪[9](2009)在《复合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应变能释放率及模态混合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预测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层扩展及疲劳损伤,应用改进的虚裂纹闭合技术计算复合材料分层尖端处应变能释放率及模态混合度。首先介绍了改进的虚裂纹闭合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到重合网格法中,求得了分层尖端处总应变能释放率,并提取了各模态下的应变能释放率分量。最后利用某界面裂纹模型验证了该方法计算应变能释放率、模态混合度及提取应变能释放率分量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李洪升,王悦东,刘维波,王喜闻[10](2007)在《冻土非线性临界应变能释放率的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冻土材料的非线性特点,讨论了非线性临界应变能释放率GC的测试原理和方法,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参数确定的方法;然后给出了单边裂纹叁点弯曲试样和单边“人”字切口试样的实验测试步骤和结果。结果表明,2种试样线弹性应变能释放率GC存在明显差别,但是,“人”字切口试样的GC与单边裂纹试样的GC*一致,说明非线性应变能释放率不强烈依赖于试样的类型。(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应变释放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将虚拟裂纹闭合法应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计算组合材料的应变能释放率。在有限元计算中,为了减小后处理工作量,将弹簧单元施加在裂纹尖端。在实际的有限元计算中,COMBIN14单元被用来建立有限元模型,从而将求解过程和后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自动计算出能量释放率。随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组合材料的应变能释放率,进行数值模拟实验。通过分析比较数值计算结果和理论值,表明该数值分析方法所计算出的应变能释放率与理论值完全符合,该数值分析方法是一种高效,精确的数值分析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释放率论文参考文献
[1].高吉超,李江腾,王慧文.横观各向同性岩石临界应变能释放率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陈玉良,程宸,万水,蒋正文.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法计算组合材料的应变能释放率[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3
[3].林杭,李江腾,曹平.岩石临界应变能释放率测试及其相关规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李东风,李国强.Ⅱ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关系的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
[5].刘梦和,王向东,邵兵.Ⅰ-Ⅱ复合型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
[6].武亮,张立翔.坝基变形模量对坝基界面裂纹应变能释放率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0
[7].刘韡,矫桂琼.Z-pin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I型应变能释放率[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
[8].鲁国富,刘勇,张呈林.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技术的应变能释放率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9
[9].范学领,孙秦,菊池正纪.复合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应变能释放率及模态混合度计算[J].固体火箭技术.2009
[10].李洪升,王悦东,刘维波,王喜闻.冻土非线性临界应变能释放率的测试方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