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翟东方,丁瑞丛,张文涛,崔应麟

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翟东方,丁瑞丛,张文涛,崔应麟

导读:本文包含了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风,化瘀通络汤,针刺,中医综合疗法

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文献综述

翟东方,丁瑞丛,张文涛,崔应麟[1](2019)在《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探究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行通督调神针刺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络汤,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 24%(40/42)高于参照组78. 57%(33/42)(P <0. 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 <0. 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19期)

史伟,王慧,袁慧霞[2](2019)在《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辩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患者在该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疗法。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辩证疗法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促进其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王松山[3](2019)在《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与试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肢体运动功能状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Fugl-Meyer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Fugl-Meyer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9年09期)

赵友谊[4](2019)在《芪龙偏瘫汤联合益气通脉散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芪龙偏瘫汤+益气通脉散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3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8例采取益气通脉散治疗,研究组69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芪龙偏瘫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20%较对照组82.35%高(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着降低,且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采取芪龙偏瘫汤+益气通脉散治疗,效果确切,能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郭玲玲[5](2019)在《循证护理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样本从该院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中选取,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erg平衡量表与下肢功能,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下肢功能评分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7期)

杜鑫,黄凤,付渊博,姬旭,张帆[6](2019)在《火针点刺、针刺“王氏夹脊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组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针刺治疗,疗程及取穴与体针相同。研究组患者采用火针点刺、针刺"王氏夹脊穴"以及体针的治疗方式,同时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Ashworth评分、CSI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各项评分指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显着较低(P<0.05);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显着较高(P<0.05)。结论: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情况以及痉挛指数,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李维霞,魏清琳,赵中亭,颉旺军[7](2019)在《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 Assesssment, 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30 mins,每日1次,6天为个疗程,每个疗程隔1天,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Bobath技术。每次训练治疗30~40 mins。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MA、MAS量表评分差值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MAS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 <0.05),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能够减缓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收缩,降低肌张力,Bobath技术能够增加患侧肢体的协调运动模式,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程生活能力,疗效显着,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罗飞[8](2019)在《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结合针灸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对两者治疗方法的联合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60例,将之平均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只进行针灸治疗,b组只进行运动康复治疗,c组针灸治疗与运动康复治疗同时进行,治疗时间为一个月,对患者治疗周期结束后的身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c组同时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肢体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动康复治疗结合针灸疗法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洪德[9](2019)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朝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针刺方法进行的治疗,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捻转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采用PULSES评定量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PULSES评定量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使用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7期)

王秋雄[10](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微创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微创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7月30日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微创穴位埋线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5)。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微创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辩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患者在该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疗法。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辩证疗法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促进其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参考文献

[1].翟东方,丁瑞丛,张文涛,崔应麟.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9

[2].史伟,王慧,袁慧霞.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3].王松山.通络扶正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

[4].赵友谊.芪龙偏瘫汤联合益气通脉散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5].郭玲玲.循证护理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9

[6].杜鑫,黄凤,付渊博,姬旭,张帆.火针点刺、针刺“王氏夹脊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观察[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7].李维霞,魏清琳,赵中亭,颉旺军.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

[8].罗飞.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饮食科学.2019

[9].王洪德.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10].王秋雄.补阳还五汤联合微创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标签:;  ;  ;  ;  

缺血性中风偏瘫论文-翟东方,丁瑞丛,张文涛,崔应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