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夷夏之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夷夏之争,岳石文化,淮河流域
夷夏之争论文文献综述
金荣权[1](2019)在《“夷夏之争”与夏人的东迁及对淮河流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夏人的祖先鲧开始,包括整个夏王朝,夏人与东方各部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说时代,鲧曾为治水的英雄,后来因为治水失败而东迁到东夷居住区,这是夏人的势力最早东进的一支;夏代初年"后羿代夏"的夷夏之争过程中,夏人或为避难或为联合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又一次向东转移;夏王朝中后期,又不断地征伐东夷之族,并向淮河流域拓展。因为夷夏之争和中原文化的东渐,不仅使东夷势力退缩至原来的核心居住区,同时也使夏代和商代早期的东夷文化的代表文化岳石文化发生衰落。夏人势力的东扩、南侵及其与东夷和淮河流域土着的斗争,不仅使夏王朝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为夷夏融合提供了契机。(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许栋,许敏[2](2016)在《顾欢《夷夏论》与宋齐之际的夷夏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顾欢所着《夷夏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佛教基本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之间的异同,是佛道之争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该《论》出现后,佛道二教学者围绕顾欢所论述的问题,对佛道间的同异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不仅使二教间的差别愈发明了,而且也对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佛道二教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叁教合一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付林鹏[3](2012)在《夷夏之争与《韶》乐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韶》原为东夷族乐舞,只在东夷族内部传承和修订。后华夏族的启出于政治目的,将其盗用并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版本。这两个版本递相传承,一被商、陈、齐所继承,即孔子在齐所闻者;一被周、鲁所继承,即季札在鲁所闻者。另外,夏后启为《大韶》重新配制的乐歌——《九歌》,也被夏桀带到了楚地,成为屈原《九歌》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2年02期)
马兴[4](2011)在《夷夏之争渊源考——兼论东夷有虞氏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夏之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前期,涿鹿之战揭开了夷夏纷争的序幕。五帝时代后期,尧舜、舜禹时,夷夏实力相当,表现为夷夏首领联合"执政";禹益二头"执政"十年后,夷夏联合"执政"的局面被打破,最终夏启独处天下共主的地位。有虞氏是东夷集团中最为显着的一支。在民族发展史上,有虞氏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柳东华,黄萌[5](2011)在《论“夷夏之争”中的文化包容对国学复兴之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之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次比较激烈的冲突,起因是佛教发展超过道教,道教为争取信徒扩大势力而打击佛教。参加争论的力量按观点可分为极端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调和派,融通派的文化包容态度有利于佛教的发展及佛教的中国化。"夷夏之争"中的文化包容对国学复兴有重大启示意义:要达到国学真正的复兴,首先应该以开放的胸襟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立足于本民族立场,通过多种渠道争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17期)
吕有云[6](2005)在《传统文化价值视野中的佛、道教“夷夏之争”——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为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夏之争”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东汉和魏晋时期,两教主要围绕“老子化胡”肆意编造关于本教教主的神话以抬高自己,贬低对方,自神其教,这是佛道争端的前奏。南北朝时期佛道矛盾全面激化,两教就“夷夏之辩”展开空前的大辩论,形成了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派叁派基本主张。“夷夏之争”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的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方面。自南朝后期始,儒、释、道叁教互相吸收融合的主张与趋势成为主流,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刘立夫[7](2000)在《论夷夏之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夏之辨是华夏文化中心论和汉民族政权正统论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从叁教关系看,广义上的“夷夏之辨”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但狭义上“夷夏之争”则相对晚一些,到南北朝才正式开始。夷夏问题是跨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溶入中国文化双方矛盾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历史定位曾经产生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0年04期)
夷夏之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顾欢所着《夷夏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佛教基本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之间的异同,是佛道之争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该《论》出现后,佛道二教学者围绕顾欢所论述的问题,对佛道间的同异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不仅使二教间的差别愈发明了,而且也对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佛道二教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叁教合一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夷夏之争论文参考文献
[1].金荣权.“夷夏之争”与夏人的东迁及对淮河流域的影响[J].中原文化研究.2019
[2].许栋,许敏.顾欢《夷夏论》与宋齐之际的夷夏之争[J].长治学院学报.2016
[3].付林鹏.夷夏之争与《韶》乐传承[J].民族艺术.2012
[4].马兴.夷夏之争渊源考——兼论东夷有虞氏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11
[5].柳东华,黄萌.论“夷夏之争”中的文化包容对国学复兴之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吕有云.传统文化价值视野中的佛、道教“夷夏之争”——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为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7].刘立夫.论夷夏之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