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动词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来”,代动,泛义,运动模型
代动词来论文文献综述
池昌海,王芸华[1](2014)在《现代汉语代动词“来”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认为的现代汉语代动词"来"应该分为两类:代动词"来1"和"来+宾语"中的泛义动词"来2"。"来1"在不带宾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替代唯一可以被确定的具体动词时是代动词。"来+宾语"这一结构中的"来2"不是代动词,而是语义泛化了的位移动词。两者在性质、来源、语义、语法特征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李丹芷[2](2014)在《现代汉语代动词“来”用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来"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词。它既能做移位动词,也还有另外的用法。基于此,用"叁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代动词"来"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属性,以及在使用中的限定条件等方面加以探索和讨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昌来[3](2011)在《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代动词"来"不仅可以带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在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中,宾语对数量词有强制性要求,不论是名词性宾语还是动词性宾语,宾语中一般要有数量词或量词,甚至用数量词直接代替宾语;数量词有使宾语有界化、指称化及标记焦点等功能,同时其标量功能弱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徐抒[4](2010)在《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来”有多重义项和用法,其中,动词“来”有一种用法比较特殊,即“来”可以替代其他动词,此种用法的“来”被赵元任(1979)称作“代动词”。本文就以代动词“来”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叁个平面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和分析了代动词“来”的句法分布、语义内涵以及语用价值。同时也参考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的理论分析了代动词“来”的语义内容和判别标准,以及在共时平面上构拟出代动词“来”产生的语法化过程,并以历时的语料加以印证说明。包括引言,本文共分为五章。引言部分对代动词“来”的研究情况做了一番整理和归纳,并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考察了代动词“来”的句法分布情况,代动词“来”经常后接宾语,并且宾语前常常有数量短语的出现。第叁章重点讨论了代动词“来”的产生机制,认为它是以实义动词“来”做连动结构的前项为发轫,经过几次语义泛化和虚化过程才最终产生,同时也分析出了代动词“来”的语义,即(动作或行为的)产生、实施。第四章是从历时的平面上用语料去印证上一章所构拟出的代动词“来”的产生过程。第五章分析了代动词“来”的语用价值,认为代动词“来”最主要的语用功能是替代,同时还在共时平面上考察了代动词“来”的替代情况。最后讨论了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和其他语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14)
陈睿[5](2008)在《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性替代是语言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语法手段,赵元任认为,汉语中最常见的代动词是“来”。本文便以代动词“来”为研究对象,以叁个平面理论为立足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做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在细致描写使用代动词“来”的句法语义条件的同时,结合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从语用层面对代动词“来”的“情景语境构型”做出全新归纳。同时,本文也尝试对前人涉及较少的“代动词‘来'的语用价值”这一问题做出适当分析,以期达到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一、使用代动词“来”的句法语义条件为(1)形成复指关系时,先行词为自主动词(不包括趋向动词);主语为施事且一般为人。(2)形成非复指关系时,主语为施事且一般为人;先行词为及物自主动词(不包括趋向动词);宾语为名词性宾语,不包括处所宾语。二、使用代动词“来”的语用条件为(1)代动词“来”主要用在口头语体和文艺语体中。(2)代动词“来”常常被用于分配任务(角色)、获得物品、采取行动和表示追加的情景语境之中。叁、使用代动词具有“避免重复;凸显、强调新信息:满足口语化表达需要;实现篇章语义连贯;反映语言模糊性;体现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语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10)
周夏[6](2008)在《代动词“来”的多角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来”有这样一种用法,它可以在句法上替代其他动词或动词短语,表达出一种空泛而抽象的动作义,我们将这个用法的“来”称为代动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代动词“来”的提出及研究现状。一些学者曾就“来”的这一用法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大多只涉及某一方面的研究,并将代动词“来”的使用范围限定为只能带名词宾语。本文从比较动词“来”的几个不同用法入手,明确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将代动词“来”的使用范围扩大为带名词性宾语和动词性宾语,并从形式、语义和功能等方面说明两类宾语前的“来”具有同一性。第叁章主要从“来”的宾语、“来”与状语、体标记共现等方面入手,对“来”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其中对宾语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宾语是与动词结合最紧密的成分,最能体现动词的性质,另一方面是因为“来”的宾语非常复杂,同时也非常特殊,是“来”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动词的最显着的特征。代动词“来”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宾语前一般有数量词,第五章研究了数量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代动词“来”的性质和特征。第六章从语法差异和语义特征差异等方面比较了代动词“来”和形式动词“进行”,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进行”本身有“从事”的意思,而“来”意义空泛,根据不同的语境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替代是“来”最主要的功能,也是我们将“来”命名为“代动词”的主要原因。第七章从历时层面对代动词“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进行考察,分析了“来”出现的时代背景,至于“来”产生的动因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多个角度,结合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来”的性质,揭示“来”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进而探究“来”独特的语用价值。代动词“来”的个案研究反映出一个普遍的规律:语言是应需要而产生的,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代动词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汉语中,"来"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词。它既能做移位动词,也还有另外的用法。基于此,用"叁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代动词"来"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属性,以及在使用中的限定条件等方面加以探索和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动词来论文参考文献
[1].池昌海,王芸华.现代汉语代动词“来”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李丹芷.现代汉语代动词“来”用法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陈昌来.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徐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2010
[5].陈睿.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D].吉林大学.2008
[6].周夏.代动词“来”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