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源交通信息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源信息融合,动态交通信息,预测
多源交通信息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鲁耀文,殷展庆,邵宗翰[1](2019)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动态交通信息预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交通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动态交通信息预测,提高交通通行能力,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动态交通信息预测方法。构建动态交通信息流模型,分析动态交通信息的统计结果模型,采用统计特征采样方法进行原始动态交通信息的信息采集,对采集的动态交通信息构建统计分析模型,采用多源信息结构重组方法实现对动态交通信息的解空间重构,提取动态交通信息的卷积特征量,根据特征提取结果进行信息融合处理,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方法进行动态交通信息调度,在信息融合空间内进行动态交通信息的分布式聚类和模糊指向性约束控制,实现动态交通信息预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动态交通信息预测的准确性较高,信息融合度较好。(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9年10期)
宋晓鹏,崔优凯,黄瑶佳[2](2019)在《基于DSmT的城市道路多源交通状态信息融合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常规信息融合方法存在不精确以及自相矛盾信息的局限性,本文引入了DSmT(Dezert-Smarandache Theory)。基于DSmT对城市道路多源交通状态信息融合进行实例应用,通过结果分析和比对验证,融合结果可信度较高。因此,基于DSm T的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处理不精确、自相矛盾的交通信息融合,促进多源异构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推进交通信息化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10期)
李贤钰,郭忠印,王璐,苏东兰[3](2017)在《基于D-S证据理论的灾后公路交通生命线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后公路交通生命线的灾情信息获取具有来源广、信息格式不一、灾情时空信息变化剧烈等特点。为了提高多源异构信息的处理精度,提出基于信息源可靠度D-S证据理论建立的信息融合模型。通过对采集得到的不同公路交通生命线状态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关于生命线状态的初步决策结果,按照一定的融合准则以及每个信息源的可靠度进行综合判断,获得最终的融合结果,并以算例示范了模型的具体应用。(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高强[4](2016)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是一门包含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是基础学科和众多新兴学科与交通信息学科融合的产物。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西方许多国家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实践。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本文开发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铁路、公路、船舶、航空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交通管理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提升交通运营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交通系统综合、立体的运输能力。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驱动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支持下,人们对交通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和控制手段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交通体系需求。为了使交通运输系统与当下社会经济活动相匹配,信息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类似,它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模块化的方法构建整个系统,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的高效的管理。本文开发的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采用C/S体系结构,以数据中间件、组件技术,实现多个子系统的无缝集成。该平台由交通运输综合数据库应用子系统、多源信息采集融合子系统、卫星定位监控子系统、交通运输综合动态监控子系统和大视景叁维仿真子系统共五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基于COM技术开发,在一个综合平台上无缝集成,为用户提供交通设施信息查询、交通运输动态监控、应急保障辅助决策分析、运输能力统计分析等各种应用。目前,该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已经在实际使用,运行良好,并获省科技进步奖项,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9-01)
丁宏飞,秦政,刘博,李演洪[5](2017)在《基于AF-SVR的城市快速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一检测器所得到的交通数据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实际的交通状态,提出一种基于AF-SVR模型的城市快速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将相同路段中不同检测器的速度数据作为学习样本输入到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中进行训练。然后利用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AF)对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优的信息融合模型,用于多源交通信息的融合,输出为能准确反映真实交通状态的速度数据,并用人工采集的速度数据作为真值进行验证。最后将此方法应用于成都市叁环快速路路段上的多源交通信息融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7年05期)
万兴岳,王喆,董兴利,陈卓欧[6](2015)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路运输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水路运输系统的安全备受关注,通过从事故统计、事故致因分析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长江已经形成了6个预警因子4个预警等级的单因素预警系统。随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到船舶通航风险预警中将突破传统单个风险因子预警系统的不足,介绍了预警系统信息采集、预警系统框架和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并以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船舶尺度进行了预警。该预警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船舶尺度的预警,为船舶安全过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5年14期)
欧阳磊[7](2014)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交通事故动态预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机动车驾驶员数量及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地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量增大,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阻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了诱发交通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包含“道路、环境预警”和“行车预警”的交通事故预警系统。道路、环境预警分析了影响交通事故的道路、环境因素,并选取其中部分事故诱因作为预测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融合方法将定性指标量化并与定量指标融合建立交通事故率预测模型。同时设安全指数作为预警参数,采用插值法建立事故率与安全指数的映射关系,通过得到的安全指数对应区间警度完成系统的预警功能;行车预警分析了不同事故类型的发生特征,建立驾驶员状态、机动车状态和环境因素与不同事故类型的映射关系表,采用粗糙集理论化简关系表得出最快融合算法的事故规则表。预警时,实时监测行车状态,根据事故规则表判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实现系统的行车预警功能。最后采用实例仿真分析,分别验证了两个预警分系统方法的有效性。通过道路、环境和行车同步动态预警实现交通事故的全面预警功能。本文研究的多源信息融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动态预警系统,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事故全面、科学、人性化的预防与控制,提高道路的安全水平,为事故多发道路的交通事故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4-05-26)
刘建峰,王海峰,葛昱,黄建玲[8](2013)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交通应急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交通安全应急平台中的基础资源利用率低、监测信息利用不充分、应急处置协调不通畅等瓶颈问题,结合多源信息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特点及优势,从交通应急监测预警、多信息融合到多部门联动等方面提出依托信息新技术的交通应急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交通信息化》期刊2013年S1期)
宋鸿,陈宁,彭建国,蒋程,刘玉印[9](2013)在《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在重庆市智能交通诱导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重庆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形式多样,形成的交通信息数据格式和设备数据接口标准不尽相同,多源交通信息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扰。为此,重庆市交通管理局与重庆市科委共同谋划了"重庆主城区交通诱导示范工程"项目,将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融合技术作为项目研究的重点,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判别算法实现对道路交通状态的实时判别,并利用VMS、WEB等多种形式进行道路交通状态的发布,从而实现对主城区路网交通流进行策略性分流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13年01期)
谭伟[10](2010)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水上交通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主要是基于雷达系统、AIS系统、GPS系统、VHF通信系统、CCTV系统对船舶航行状态进行监控。不同的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种类和数据精度也各不相同,且各种传感器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如AIS采集的信息比较全面且数据精度较高,同时不容易受地理条件和天气因素的影响;但是,AIS容易受到高噪声和人为干扰;更重要的是,AIS只能检测到安装了AIS设备的目标。雷达能检测河道岸线、航标以及绝大部分物体;但是,雷达也易受天气、电磁、地形等因素影响。而VHF通信系统和CCTV系统也只能分别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信息。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不但可以从空间上增强了检测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延长检测目标的时间跨度,同时还可以增加信息的多样性和提高数据的精度。首先,本文对AIS与岸基雷达检测的目标船舶位置和速度数据的融合方法及融合后船舶航迹预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针对AIS和岸基雷达检测的船舶航迹数据特点建立了位置级无反馈分布式融合结构,并根据该融合结构依次利用小波多尺度方法对各传感器数据源进行降噪和利用逻辑法对单传感器多目标航迹进行跟踪;接着在对多源数据进行时空配准时采用了RBF神经网络插值算法对各类传感器数据进行时间配准;然后,应用了改进的统计误差法提取目标船舶相关联航迹对,并利用遗传粒子群算法(GA-PSO)将AIS和岸基雷达检测的目标船舶航迹数据加权融合模型中的加权值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多源传感器数据的融合质量;最后,利用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GA-BP)对融合后的目标船舶航迹进行预测。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利用了MATLAB对文中所研究利用的多源数据处理模型和算法都进行了仿真验证,各模型和算法的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模型和方法比现有的模型和方法整体精度更高,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可以直接嵌入到现有的系统中,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0-12-01)
多源交通信息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常规信息融合方法存在不精确以及自相矛盾信息的局限性,本文引入了DSmT(Dezert-Smarandache Theory)。基于DSmT对城市道路多源交通状态信息融合进行实例应用,通过结果分析和比对验证,融合结果可信度较高。因此,基于DSm T的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处理不精确、自相矛盾的交通信息融合,促进多源异构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推进交通信息化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源交通信息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鲁耀文,殷展庆,邵宗翰.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动态交通信息预测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
[2].宋晓鹏,崔优凯,黄瑶佳.基于DSmT的城市道路多源交通状态信息融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3].李贤钰,郭忠印,王璐,苏东兰.基于D-S证据理论的灾后公路交通生命线多源信息融合技术[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7
[4].高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运输综合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5].丁宏飞,秦政,刘博,李演洪.基于AF-SVR的城市快速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7
[6].万兴岳,王喆,董兴利,陈卓欧.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
[7].欧阳磊.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交通事故动态预警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
[8].刘建峰,王海峰,葛昱,黄建玲.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
[9].宋鸿,陈宁,彭建国,蒋程,刘玉印.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在重庆市智能交通诱导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3
[10].谭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水上交通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