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量化优先原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减量化优先原则,循环经济,电子废弃物管理,减少环境负荷
减量化优先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曹闻佳[1](2009)在《减量化优先法律原则确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减量化优先法律原则是从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原则中引申出来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原则,是一个通过事前预防减轻环境负荷的新原则。该原则无论在各国的法律实践中还是在我国新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都得以明确。减量化优先原则是指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体现了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和抑制资源消耗的立法目的。而在实行该原则时各个国家往往通过法律强制性规定、政策引导以及经济激励等一些方式来具体落实减量化优先原则。本文以电子废弃物管理领域为研究范围,主要通过减量化优先法律原则在电子产品设计阶段的落实,即通过生产者充分考虑产品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从而能够做到抑制废弃物产生以及使得产品能够便于末端回收利用,体现循环经济物质闭环流动型的特点,达到了减轻环境负荷的首要目的,更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纵观全球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也代表着环境资源保护的全新理念。而减量化优先原则是在深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原则,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在源头优先进行减量化的能预防环境污染的产生、提高资源再利用,于是不再拘泥于只注重末端管理,通过更加高效的减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我国的循环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我们能将减量化优先原则落实到循环经济建设的各方面,我们就能“事半功倍”,更快速地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摆脱我国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困境。整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对国内外循环经济中有关减量化优先原则的内涵等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对减量化优先原则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再者是通过比较归纳外国减量化优先原则在立法体系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特点;并结合国外企业在设计阶段优先落实减量化的实地采访实例以及国外学者对减量化优先原则落实在设计革新中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探讨减量化优先对电子废弃物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实践操作中如何落实减量化优先原则;最后在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循环经济法立法背景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在电子废弃物管理领域落实减量化优先原则时的具体制度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及设想。(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22)
陈海滨,章程,潘绮[2](2007)在《垃圾末端处理的必由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生活垃圾数量的急剧上升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从最开始仅仅关注垃圾清运到逐渐认识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进行末端处置,再到资源化利用,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在我国,人们对城镇生活垃圾管理的认识是伴随着对垃圾问题的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07-12-24)
杨凯[3](2007)在《循环经济 有法可依可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杨凯)8月26日,《循环经济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正式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该草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制定了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报》期刊2007-09-01)
减量化优先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生活垃圾数量的急剧上升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从最开始仅仅关注垃圾清运到逐渐认识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进行末端处置,再到资源化利用,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在我国,人们对城镇生活垃圾管理的认识是伴随着对垃圾问题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量化优先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1].曹闻佳.减量化优先法律原则确立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9
[2].陈海滨,章程,潘绮.垃圾末端处理的必由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7
[3].杨凯.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可期[N].中国冶金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