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氮形态论文-赵成

有机氮形态论文-赵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氮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形态,DON,活性炭,纳滤

有机氮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赵成[1](2017)在《源水中氮的形态分布及溶解性有机氮的吸附与过滤去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已不容乐观,氮污染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氮以多种形态分布在水体中,而溶解性有机氮(DON)是其中的主要形态之一。近年来,对水中氮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以及近海海域,对湖泊水库中氮形态组成及分布特点研究甚少。氮形态之一的DON作为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被重视起来,而水源水中又含有一定量的DON,致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DON的准确监测方法以及有效的去除工艺。本文以某饮用水源水库为实例,进行了氮形态分布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水库中各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并通过试验,研究了活性炭吸附、纳滤膜过滤对DON的去除效果以及“活性炭吸附+纳滤”组合工艺对水体中DON的去除效果。通过实际调查与试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水源水库中氮的形态是由无机氮(占比约84%)和有机氮(占比约16%)构成的,其中无机氮是由氨氮(占比约49%)和硝态氮(占比约51%)构成,而硝态氮主要是硝酸盐氮,其占比达97%以上,亚硝态氮含量很少,不足3%;(2)在水库不同区域,氮形态构成有所不同:在进水区,无机氮的比例要高于出水区,而有机氮的比例要低于出水区;(3)核桃壳活性炭对以天冬氨酸模拟的DON的吸附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去除率可达57%。核桃壳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以及水样的pH对吸附效果均有一定影响,最佳试验吸附条件是:温度为30~oC,投炭量为1g/L,pH为4.7左右;当吸附时间在200min左右时吸附基本达到平衡;(4)纳滤膜对DON过滤去除效果较好,在压力为0.95MPa条件下,出水流量在0.6L/min左右,DON去除率达到85%;(5)“活性炭吸附+纳滤”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DON的去除率可达94%以上,对无机氮的去除率也达到了70%以上。(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01)

丁曼[2](2015)在《先锋和白音华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赋存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和氮是煤中两种主要的杂原子元素。高有机氧含量是导致褐煤热值低的主要因素,但也为从褐煤中获取精细化学品提供了机遇。燃煤过程中氮以氮氧化物释放出来,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污染问题。因此,研究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的赋存形态对有效分离和利用褐煤中含氧和含氮有机化合物,揭示褐煤大分子结构特征和控制燃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的赋存形态,需采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或轻度破坏方法将褐煤中的有机质有效地溶出。本论文选择先锋(XF)和白音华(BYH)两种褐煤为研究煤样,首先考察了两种褐煤在二硫化碳(CDS)和丙酮(AC)单一溶剂的连续萃取和等体积的CDS/AC混合溶剂萃取,得到萃取物和萃余煤。XF和BYH煤CDS和AC的连续萃取率、AC和CDS的连续萃取率及等体积CDS/AC混合溶剂的萃取率分别为4.51,3.59,6.54%和3.02,2.79,6.10%,这说明CDS和AC在两种褐煤萃取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然后以两种褐煤混合溶剂的萃余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釜在300 oC考察其在甲苯和甲醇单一溶剂连续热溶和等体积的甲苯/甲醇混合溶剂热溶,得到热溶物和热溶残渣。XF和BYH萃余煤甲苯和甲醇连续热溶率、甲醇和甲苯连续热熔率和混合溶剂热溶率分别为14.80,32.18,43.94%和17.91,19.15,30.32%,这说明甲苯和甲醇在两种褐煤萃余煤热溶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混合溶剂萃取和热溶能够从褐煤中得到更多的有机质,为全面研究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提供可能。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固体实时质谱(DART-MS)对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进行分析。原煤的DART-MS质谱峰稠密,而萃余煤和热溶残渣的DART-MS质谱峰明显减少,此外,萃余煤和热溶残渣的FT-IR峰强度与原煤相比明显减弱;原煤和萃余煤的热重曲线峰值温度(Tp)和最大失重速率相似,而萃余煤的失重率略低于原煤,热溶残渣的失重率明显的低于原煤,且Tp向高温区移动。XP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褐煤有机氧主要以碳氧单键类(包括醚键和羟基)、羰基和羧基形式存在,而有机氮主要以吡啶氮(N-6)、吡咯氮(N-5)和季氮(N-Q)存在。与原煤相比,萃余煤和热溶残渣C=O、C-O和N-5含量较高,COO-和N-6含量较低,且有机氧和有机氮以C-O和N-5为主。利用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大气压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APCI-TOF/MS)对萃取物和热溶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的含氧化合物(OCOCs)主要为酮和酯,而热溶物中OCOCs主要为酚、酮和酯。酚类化合物主要为含异丙基和不同数目甲基的苯酚衍生物,其中甲基酚的含量最高;酮主要以烯酮和乙酮为主;酯以辛烷酸甲酯到二十八烷酸甲酯连续分布的烷酸甲酯为主。萃取物和热溶物中的含氮化合物(NCOCs)均主要为胺、吡啶和喹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吉,关泽宇,赵川博,傅民杰,梁运江[3](2015)在《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土氮形态及有机氮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土氮素分布情况的影响,在延边地区水稻田选取7个典型地块,分0~10 cm和10~2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有效氮、全氮、无机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氮素随层次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不同施肥方式对0~10 cm水解氮、全氮、有机氮含量有显着或以上水平影响。施肥方式对1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有显着性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积累。施有机肥有利于全氮、有机氮的积累;土壤氮素以有机氮为主;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氮、非酸解氮对有效氮的影响较为显着,氨基酸态氮与有效氮呈很小负相关。氨基酸态氮是通过其他组分间接影响有效氮。就通径分析总体效应而言,非酸解氮对有效氮影响最大。促进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氮的转化,增加有效氮积累是合理施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5年03期)

李辉,高强,张晋京[4](2014)在《土壤中有机氮形态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态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它是氮素循环中一个重要枢纽站,因此了解有机氮各组分的形态是土壤氮素肥力研究的重点。现已证明植物是可以直接从土壤中吸收可溶性有机氮,特别是小分子氨基酸,但仍有未被研究者发现的形态,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技术是国内外测定有机氮形态的前沿方法。文章综述了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土壤有机氮的化学形态及其存在状况、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氮含量及形态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有机氮4种测定方法,以期为进行植物吸收、利用有机氮的研究提供方法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21期)

李辉[5](2014)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有机氮含量及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态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它是氮素循环中一个重要枢纽站,因此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有机氮各组分形态及含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系统分析了土壤速效氮、全氮含量以及连续施肥后不同粒径中氮的含量;同时利用Bremner法测定土壤中有机氮各组分的形态及含量,采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N的K边吸收谱(N K-edge XANES)方法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后对黑土全土及粘粒中土壤有机氮官能团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表层土壤各施肥处理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亚表层,2008年表层土壤速效氮含量CK与休闲处理相比下降9.4%,有机无机配施增加明显。2012年与2008年相比较,表层土壤中CK、单施化肥各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亚表层土壤中有相反结论。2、2008年和2012年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不同施肥处理表层、亚表层全氮含量均以1.5M1NPK处理最高,表层分别为2.37g/kg、2.65g/kg。NPKS处理对表层土壤的影响大于亚表层土壤,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增加全氮含量,在相同处理条件下2008年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2012年。2008年表层及亚表层土壤中,CK、单施化肥处理全氮含量明显低于休闲处理,NPKS与休闲处理基本持平。3、长期施肥对有机氮组分含量有显着影响,黑土中55.6%-78.3%是酸解氮,酸不溶氮约占土壤全氮的21.7%-54.46%;有机无机配施会显着增加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及秸秆能够显着增加氨基酸氮的含量,秸秆的施用对酸解氨态氮有抑制作用;2008年CK与休闲处理相比较土壤氨基糖氮含量略有升高,其它组分有机氮含量有所下降;单施化肥及NPKS处理酸解总氮的含量及比例2008年高于2012年,而有机无机配施各处理2012年要高于2008年,比例却有所降低;另外单施化肥各处理中仅PK处理氨基糖氮的含量和比例升高明显。4、砂粒、粉粒和粘粒对有机肥中的氮响应最为敏感,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与粘粒结合的氮含量都明显高于砂粒和粉粒。NPKS和有机无机配施对砂粒的影响最大,其中NPKS处理含量比CK提高了40.86%,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是CK的2.0~2.3倍。5、长期施肥后全土和粘粒均以酰胺/胺的相对比例最高,是有机氮官能团的主要存在形态;与休闲处理相比,对照处理中酰胺/胺的相对比例较低,而吡咯类氮的相对比例较高;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酰胺/胺的相对比例随有机肥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吡咯类氮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全土中以NPKS处理的酰胺/胺相对比例最高,而粘粒中则以休闲处理的腈类/芳香氮相对比例最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孙林兵,魏贤勇,刘晓勤,宗志敏[6](2010)在《Illinois No.6煤中有机氮和硫赋存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氮和硫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其赋存形态的研究广受关注.选用美国标准煤Illinois No.6煤的溶剂不溶组分(萃余煤)作为反应物,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加氢热解,对热解产物进行分级萃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萃取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非催化加氢热解产物的总萃取率为4.1%,而在Ni的催化作用下,总萃取率高达13.5%;且后者有机氮、硫化物种类(27种)明显多于前者(10种).所检测到的含氮、硫化合物的类型主要包括异氰酸苯酯、异硫氰酸苯酯、苯胺、喹啉、二甲亚砜、硫醇、苯硫酚、硫醚、噻吩和噻蒽.这说明以萃余煤作为反应物,通过温和热解结合分级萃取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中有机氮、硫的赋存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鲍艳宇,周启星,颜丽,关连珠[7](2008)在《不同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有机氮形态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模拟堆肥试验,对不同畜禽粪便在堆肥过程中酸水解态氮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酸水解态氮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且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处理后酸水解态氮占全氮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粪、鸡粪等家禽粪便更为明显,表明畜禽粪便经过堆肥处理后有利于氮素的保蓄;非酸解性氮占全氮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酸水解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反;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占全氮的比值在堆肥过程中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未鉴别态氮占全氮比例在整个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与上述3种可鉴别态的酸水解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反.温度、pH值与氨基糖态氮变化趋势相同,这可能是影响氨基糖态氮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温度与酸解铵态氮、未鉴别态氮变化的趋势相同,可能是影响酸解变化的主要因素,pH值与酸水解态氮、非酸解性氮变化趋势相同,可能是影响它们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润[8](2006)在《设施土壤腐殖质和有机氮形态演变及其与供氮能力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择山东省设施栽培面积比较大的寿光、济阳、肥城蔬菜设施栽培基地,系统研究了设施土壤氮素、腐殖质性质和有机氮形态的演变规律,以及土壤有机氮形态与土壤供氮能力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大幅度的提高,且0~20cm土壤明显高于20~40cm土壤。随棚龄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增加,到一定年限后基本保持稳定。2设施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明显升高,HA/FA比值和胡敏酸所占比例增加。随棚龄的延长,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增加,但HA/FA比值和胡敏酸所占比例基本保持稳定。3设施土壤重组腐殖质及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含量也明显增加,松/紧比上升。随棚龄的延长,土壤重组腐殖质及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提高。4设施土壤结合态腐殖质主要以松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形式存在。随棚龄的延长,松结态腐殖质的转化率有所降低,稳结态腐殖质的转化率有所升高;土壤腐殖质活性增加,土壤的供应养分状况改善,土壤肥力提高。5设施土壤有机氮各形态氮的含量均明显提高,酸解性总氮比例减少,酸不溶性氮比例增加,氨基酸态氮比例和氨基糖态氮比例增加,氨态氮比例减少。6设施土壤各酸解氮组分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其次为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较低;随棚龄的延长,各形态氮的含量均提高,且随棚龄的延长,各形态氮基本上呈增加的趋势。7设施土壤累积的有机氮均不同程度的向五种氮素形态转化;0~20cm土壤有机氮以氨基酸态氮和酸不溶性氮的累积为主,其它依次为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设施栽培20~40cm土壤有机氮以酸不溶性氮和氨基酸态的累积为主。8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与作物吸氮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6)

张俊清,朱平,张夫道[9](2004)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有机氮形态组成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黑土中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各层次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中,常量氮磷钾和倍量有机肥配施,有机氮中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最高,各组分含量在不同肥料处理中的顺序是酸不溶氮>氨基酸态氮>铵态氮>酸解未知氮>氨基糖态氮。不同施肥处理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与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一致;不同土层的C/N比值在9 03~12 49之间变动。(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张俊清[10](2003)在《长期施肥对我国主要土壤有机氮磷形态与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作为植物必需的最大量营养元素,也是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虽然目前对无机氮、磷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磷组分的分布与转化还缺少系统的认识。本论文以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为平台,选择了黑土、褐潮土、紫色土、红壤4种较为典型的土壤作为试验对象,采用Bremner(1965)土壤有机氮分级方法及Bowman—Cole(1978)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0~100cm范围内的土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长期施肥10年后黑土、褐潮土、紫色土、红壤土壤剖面各层次氮素45.54~88.68%可以被6 mol/L盐酸水解,酸不溶性氮约占土壤全氮的11.32~54.46%。土壤各层次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的一般顺序为:酸不溶性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含量随土壤剖面加深相对下降较快。四种土壤所有化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含量及组成的影响深度达到60~80cm。NPK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耕层全氮平均含量高于化肥处理,耕层以下相等或稍低,说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与土壤保肥能力有正相关性。NPK+S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均较低。黑土、褐潮土、紫色土叁种土壤各层次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顺序均为: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叁种土壤整体上有机磷含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随土壤剖面的加深而递减。 2.黑土各形态有机氮组分含量均有随土壤剖面加深而逐渐减少的趋势;氨态氮的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加,氨基酸态氮的比例呈现递减,其它有机氮组分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黑土0~40cm大多数处理土壤磷素以有机磷形态存在,40~60cm以下主要以无机磷形态存在;黑土所有化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含量及组成的影响深度达到40~60cm。黑土中活性有机磷比例随土壤剖面加深而缓慢升高,中稳性有机磷比例随剖面加深而缓慢下降,高稳性有机磷变化不明显。 3.褐潮土氨态氮、氨基酸态氮、酸不溶性氮含量耕层以下逐渐减少,并在60~80cm土层有富集现象;各有机氮的比例在剖面上分布无规律性。褐潮土各层次土壤中磷素主要以无机形态存在,有机磷含量及其比例随土壤剖面加深而递减。所有化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磷含量及组成的影响深度达到40~60cm。其中活性有机磷比例随土壤剖面加深平稳下降,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随剖面加深有递增趋势。增施化肥N处理土壤各层次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比例上升,中活性有机磷的比例下降。 4.紫色土各形态有机氮组分含量在剖面上整体分布比较平稳,氨基酸态氮与酸不溶性氮含量在土壤剖面上先下降后缓慢上升,有机氮组分比例变幅不大。紫色土各层次土壤中磷素主要以无机形态存在,有机磷含量及其比例随土壤剖面加深而递减。紫色土中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比例在土壤剖面上相对较为平稳,高稳性有机磷比例分布规律不明显。 5.红壤酸解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自耕层向下逐渐降低。种植方式可影响红壤有机氮的组成与分布,MNPK处理种植方式2(小麦一大豆轮作)土壤0一40cm土层全氮含量比种植方式1(玉米一小麦轮作)低,但小麦一大豆轮作可提高耕层土壤有机氮的植物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3-10-01)

有机氮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氧和氮是煤中两种主要的杂原子元素。高有机氧含量是导致褐煤热值低的主要因素,但也为从褐煤中获取精细化学品提供了机遇。燃煤过程中氮以氮氧化物释放出来,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污染问题。因此,研究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的赋存形态对有效分离和利用褐煤中含氧和含氮有机化合物,揭示褐煤大分子结构特征和控制燃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的赋存形态,需采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或轻度破坏方法将褐煤中的有机质有效地溶出。本论文选择先锋(XF)和白音华(BYH)两种褐煤为研究煤样,首先考察了两种褐煤在二硫化碳(CDS)和丙酮(AC)单一溶剂的连续萃取和等体积的CDS/AC混合溶剂萃取,得到萃取物和萃余煤。XF和BYH煤CDS和AC的连续萃取率、AC和CDS的连续萃取率及等体积CDS/AC混合溶剂的萃取率分别为4.51,3.59,6.54%和3.02,2.79,6.10%,这说明CDS和AC在两种褐煤萃取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然后以两种褐煤混合溶剂的萃余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釜在300 oC考察其在甲苯和甲醇单一溶剂连续热溶和等体积的甲苯/甲醇混合溶剂热溶,得到热溶物和热溶残渣。XF和BYH萃余煤甲苯和甲醇连续热溶率、甲醇和甲苯连续热熔率和混合溶剂热溶率分别为14.80,32.18,43.94%和17.91,19.15,30.32%,这说明甲苯和甲醇在两种褐煤萃余煤热溶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混合溶剂萃取和热溶能够从褐煤中得到更多的有机质,为全面研究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提供可能。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固体实时质谱(DART-MS)对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进行分析。原煤的DART-MS质谱峰稠密,而萃余煤和热溶残渣的DART-MS质谱峰明显减少,此外,萃余煤和热溶残渣的FT-IR峰强度与原煤相比明显减弱;原煤和萃余煤的热重曲线峰值温度(Tp)和最大失重速率相似,而萃余煤的失重率略低于原煤,热溶残渣的失重率明显的低于原煤,且Tp向高温区移动。XP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褐煤有机氧主要以碳氧单键类(包括醚键和羟基)、羰基和羧基形式存在,而有机氮主要以吡啶氮(N-6)、吡咯氮(N-5)和季氮(N-Q)存在。与原煤相比,萃余煤和热溶残渣C=O、C-O和N-5含量较高,COO-和N-6含量较低,且有机氧和有机氮以C-O和N-5为主。利用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大气压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APCI-TOF/MS)对萃取物和热溶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的含氧化合物(OCOCs)主要为酮和酯,而热溶物中OCOCs主要为酚、酮和酯。酚类化合物主要为含异丙基和不同数目甲基的苯酚衍生物,其中甲基酚的含量最高;酮主要以烯酮和乙酮为主;酯以辛烷酸甲酯到二十八烷酸甲酯连续分布的烷酸甲酯为主。萃取物和热溶物中的含氮化合物(NCOCs)均主要为胺、吡啶和喹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氮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成.源水中氮的形态分布及溶解性有机氮的吸附与过滤去除特性[D].暨南大学.2017

[2].丁曼.先锋和白音华褐煤中有机氧和有机氮赋存形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3].王吉,关泽宇,赵川博,傅民杰,梁运江.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土氮形态及有机氮有效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4].李辉,高强,张晋京.土壤中有机氮形态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

[5].李辉.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有机氮含量及形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

[6].孙林兵,魏贤勇,刘晓勤,宗志敏.IllinoisNo.6煤中有机氮和硫赋存形态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

[7].鲍艳宇,周启星,颜丽,关连珠.不同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有机氮形态的动态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8

[8].李润.设施土壤腐殖质和有机氮形态演变及其与供氮能力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

[9].张俊清,朱平,张夫道.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有机氮形态组成及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

[10].张俊清.长期施肥对我国主要土壤有机氮磷形态与分布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标签:;  ;  ;  ;  

有机氮形态论文-赵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