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疫霉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疫霉根腐病,恶霉灵,根颈部
疫霉根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董克锋,秦飞鸿[1](2019)在《拌药土防治蓝莓疫霉根腐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在云贵高原常绿落叶混生区蓝莓栽培面积得到较快发展,该区域以黄壤和红壤等偏黏土为主,加之夏季雨水较多,常易引起蓝莓根茎结合部表皮腐烂,木质部位呈环状变褐色,进而造成蓝莓植株全株死亡。据研究,该病主要由蓝莓疫霉菌侵染引起,防治不当极易对蓝莓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1发病症状蓝莓疫霉根腐病常先从贴近地表的蓝莓根颈部发病,引起表皮腐烂、变软,进一步引(本文来源于《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昝凯,季珊珊,陈亚光,周青,张志民[2](2019)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侵染引起的对大豆生产有严重危害性的病害。大豆疫霉菌抗药性强,且其毒力演变和进化较快,在生产上较难防治,目前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作者就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大豆育种工作者开展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3](2019)在《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孙倩,张玮,王琦,燕继晔,李兴红[4](2019)在《北京地区草莓疫霉根腐病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为蔷薇科草莓属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草莓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病害,往往由多种病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引起,造成田间大面积死苗,带来毁灭性的经济损失。2019年1月笔者在北京市昌平区草莓园区发现,部分草莓萎蔫倒伏,几天后死亡,横切根茎,可见深褐色变色。通过组织分离与纯化,分离得到4个菌株。形态学鉴定显示,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少,边缘明显,未见菌丝膨大体。孢子囊顶生,近球形或卵形,基部圆形。孢子囊具有明显乳突,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利用核糖体DNA转录内间隔区(ITS)、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CoxⅡ)、β微管蛋白(β-tubulin)叁个基因,以从NCBI网站获得的65个疫霉属标准菌株为参考,钟器腐霉(Pythium vexans)为外群,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获得的4个菌株均与Pytophthora cactorum聚为一枝,bootstrap支持率为98%,因此4个菌株鉴定为恶疫霉(P.cactorum)。通过致病性测定,最终确定北京地区草莓疫霉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恶疫霉(P.cactorum)。此前,北京地区由疫霉引起的草莓根腐病的报道较少,盛茹媛等于2011~2012年在北京周边区县分离得到了疫霉属,但并未明确到种。本研究明确了北京地区草莓疫霉根腐病是由恶疫霉(P.cactorum)引起的,为草莓疫霉根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帅,张子戌,赵洪锟,刘晓冬,袁翠平[5](2019)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根据新进研究结果进一步查找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收集2000-2018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根据齐序函数计算共有标记的间距,按比例在参考图谱soymap2上标注出来,通过对映射后的一致性图谱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 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 cM降低到4.18 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 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 cM,为QTL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徐淑霞,昝凯,张志民[6](2019)在《安阳大豆新品种及抗疫霉根腐病资源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安豆1号、安豆4号、安豆5156、安豆203、安豆5246、安豆1498是由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大豆新品种或新品系。其特征特性优良,有的已经通过审定,有的正在参加各级试验,以其为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越来越多,且后代表现优异,已成为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的核心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杨光[7](2019)在《吉林农科院杨向东团队成功提高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Harpin类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中的蛋白质,这类蛋白富含甘氨酸、缺少半胱氨酸、热稳定、对蛋白酶敏感,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诱导非寄主植物过敏性反应和抗病性。因此,Harpin类蛋白不仅(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李琦,宋阳,于淼,张学明,曲静[8](2019)在《转hrpZ_(psta)和chi双价广谱抗病基因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疫霉根腐病能使大豆感病品种减产5%~10%,并造成品质降低。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转hrpZ_(psta)和chi双价广谱抗病基因株系T2003-23-11、T2004-28-321和T2004-30-384进行分子检测并鉴定其抗疫霉根腐病能力。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hrpZ_(psta)和chi双价基因已整合在株系的核基因组中而且稳定遗传到T_4代;qRT-PCR结果表明,hrpZ_(psta)和chi双价基因在株系的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利用下胚轴侵染法对3个株系进行抗疫霉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3个株系抗病级别均为高抗,非转基因对照的抗病级别为中抗,表明转基因株系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杜茜[9](2018)在《HrpZm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功能解析及新种质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hrp基因是病原物与植物互作过程中,能够在非寄主植物上引起过敏性发应,而在寄主植物致病的一类基因。hrp基因的编码蛋白为Harpin,是一类富含甘氨酸、对热稳定、对蛋白酶K敏感的蛋白,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诱导激发植物体产生防卫反应,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和抗逆能力,并促进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转hrp基因的植物由于外源基因的整合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作物抗病虫及其它逆境能力。植物应对胁迫表现为一系列基因和基因产物的特异表达性,植物表达抗病反应的过程也是抗病信号传递的过程。大豆(Glycine max)富含优质食用油脂、植物蛋白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粮食作物、饲料作物、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在大豆生产上属世界性病害,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n&J.W.Gerdemann)侵染引起。目前,防治该病最为有效的手段是选用抗病品种。但由于大豆疫霉菌毒力结构复杂、生理小种遗传变异速度快,而常规育种技术周期长,工作量较大,缺乏抗性资源,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随着hrp基因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逐渐成熟,利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成为解决大豆抗疫霉根腐病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hrpZpsta基因来源于烟草野火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Psta218菌株,是hrp基因家族中的一员。本研究以常用的大豆模式材料(Jack,Williams 82)及大豆生产品种沈农9号、华春6号等作为转基因受体。为确保hrpZpsta基因在受体中的正常表达,根据大豆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性,将hrpZpsta基因优化并命名为hrpZm。以hrpZm为目标基因,以草丁膦作为筛选标记构建表达载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hrpZm基因转入到受体品种中。通过对连续多代的转基因后代材料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生物学功能鉴定、HrpZm蛋白功能解析和遗传稳定性筛选,获得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具有较高抗性的新种质材料HP116。以HP116及对应受体为实验材料,对其抗病反应、抗病基因表达及抗病生理活性物质合成量进行比较研究,为研究hrpZm基因通过激发多条抗病信号途径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根据大豆密码子偏爱性,将hrpZpsta基因进行人工优化合成,优化后的hrpZm基因长度为423bp,与原基因序列有73.52%的相似度,GC含量为47.8%,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TF101-Gmubi3中,构建了植物重组表达载体pTF101-Gmubi3-hrpZm。2、将重组表达载体pTF101-Gmubi3-hrpZm转化到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1中。以大豆的子叶节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将目的基因hrpZm导入到受体材料中。本研究中,受体Jack、Williams82、华春6号、沈农9号的转化率分别为5.06%,4.24%,1.24%,1.82%,遗传转化的平均转化率为2.48%。共获得再生苗679株,其中受体为Jack的147株,受体为华春6号的的192株,受体为Williams 82的134株,受体为沈农9号的206株。3、种植T_0代收获的种子于温室中,单株采用与T_0代相同的鉴定方法,同一株系的种子混合收获,T_1代入选转基因群体27个。从T_2代开始,对来自于不同转基因事件的连续多代的转基因后代群体进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生物学功能鉴定,解析了HrpZm的生物学功能。在不同世代中综合考量PCR检测,Southern杂交,RT-PCR检测,Western杂交分析,ELISA分析及Real time-PCR等多项检测分析的结果,筛选到来自于转基因事件B4J9116的后代株系B4J9116-6-2-4,该株系T_2-T_3代的多个单株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均显示单一条带,T_3-T_5代PCR检测阳性率均为100%,T_3代RT-PCR检测和Western杂交结果均显示阳性,T_3代叶片中基因表达量、T_4代不同采样部位基因表达量的Real time-PCR检测分析目标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基因表达量,T_4代单株靶标蛋白ELISA特异性测定HrpZm和PAT蛋白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检出率,T_5代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出苗,结实等性状均表现优异,田间种植农艺性状与受体无明显差异,将株系定名为HP116。4、以HP116为实验材料,采用Real time-PCR技术测定了R基因抗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水杨酸、茉莉酸等多条信号途径关键基因表达量,其中水杨酸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R1、PR12、PAL在大豆疫霉根腐病为害的大豆植株的叶片上基因表达量均表现出明显的上调。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AOS基因表达量在叶片上微弱上调,而PPO却明显的上调。细胞程序性死亡GmNPR1和GmNPR2明显上调,而与R基因抗性相关的基因GmSGT1基因表达量微弱上调,RAR基因表达量明显的上调。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转hrpZm基因大豆株系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是多种调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条抗病途径的协同交互作用实现了该过程。转基因种质HP116由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其对病原菌的伤害与受体相比表现出了不同的防御机制。在抵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侵染时RAR、GmSTG1、GmNPR1、GmNPR2、PAL、PR1、PR12、PPO等基因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在病原菌侵染前,HP116幼苗叶片中各防御酶的活性除PAL外均较受体高,在被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侵染的过程中,PAL、POD、PPO及SOD酶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PAL、PPO两种酶活性迅速升高,同时启动水杨酸信号途径和茉莉酸信号途径,两个途径协同作用抵抗病原菌的入侵。虽然不同的酶变化趋势及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频率略有不同,但活性显着高于受体,表明hrpZm基因在受体基因组中的整合提高了受体品种的抗病性和对病原菌侵染的反应、抵抗能力。本研究利用优化后的hrpZm基因转化获得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升高的转基因新种质。hrpZm基因在受体基因组中的整合影响和调控了受体原有的抗病代谢途径,激活了R基因抗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水杨酸、茉莉酸等多条信号途径,使得大豆抗病性性状得到改良,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郑庆伟[10](2018)在《张淑珍课题组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6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在线发表了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淑珍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的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病原菌。然而,其致病机理及植物响应疫霉侵染的分子防御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报道了大豆中一种新的BTB/POZ蛋白GmBTB/POZ应答疫(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4期)
疫霉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侵染引起的对大豆生产有严重危害性的病害。大豆疫霉菌抗药性强,且其毒力演变和进化较快,在生产上较难防治,目前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作者就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大豆育种工作者开展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疫霉根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董克锋,秦飞鸿.拌药土防治蓝莓疫霉根腐病[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9
[2].昝凯,季珊珊,陈亚光,周青,张志民.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9
[3].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J].东北农业科学.2019
[4].孙倩,张玮,王琦,燕继晔,李兴红.北京地区草莓疫霉根腐病病原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王帅,张子戌,赵洪锟,刘晓冬,袁翠平.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J].大豆科学.2019
[6].徐淑霞,昝凯,张志民.安阳大豆新品种及抗疫霉根腐病资源介绍[J].大豆科技.2019
[7].杨光.吉林农科院杨向东团队成功提高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J].农药市场信息.2019
[8].李琦,宋阳,于淼,张学明,曲静.转hrpZ_(psta)和chi双价广谱抗病基因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9].杜茜.HrpZm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功能解析及新种质创制[D].吉林大学.2018
[10].郑庆伟.张淑珍课题组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