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营养活性论文-高春霞,王凤忠,袁莉

抗营养活性论文-高春霞,王凤忠,袁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营养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萌芽,生物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春霞,王凤忠,袁莉[1](2019)在《发芽过程中大豆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大豆多肽、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γ-氨基丁酸及维生素C等活性物质含量增加,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球凝集素、脂肪氧化酶和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含量下降。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大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力等抗氧化能力增强。因此,发芽可作为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消化性、适口性及生物利用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发芽期间大豆中生物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发芽大豆的综合性应用,以期明确大豆发芽过程中各活性物质变化规律,为发芽大豆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向荣,戴求仲,蒋桂韬,唐守伟,方热军[2](2016)在《饲用苎麻中果胶的生物活性与抗营养作用及其消减》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是传统的纤维作物,其营养丰富,生物学产量高,适口性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畜禽饲料资源。大量的苎麻纺织加工副产物(梢、茎、叶等)也含有丰富的可利用养分,可用作动物饲料。但苎麻中果胶、纤维素等含量过高,具有抗营养,限制了其在畜禽日粮中的充分应用。本文探讨了苎麻的饲用特性及所含果胶的生物活性与抗营养特性,综述了饲用苎麻中果胶的消除方法,以期为饲用苎麻在畜禽生产中更好的应用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陈苗[3](2011)在《非灭菌条件下抗营养阻遏白腐真菌对活性染料脱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染料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且结构复杂。其中活性染料因其色谱齐全,色泽鲜艳,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牢度优异,符合环保要求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纤维素纤维用染料中最重要的一类染料。如何寻求高效降解活性染料废水的方法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白腐真菌以其独有的酶活降解机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在非灭菌条件下高效降解活性染料废水也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以白腐菌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c553、杂色云芝CFCC-5336及其分别诱变产生的共六株菌为材料,通过其在非灭菌条件下对活性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从而筛选出的一株优良菌株进行了形态特性、产酶特性研究,确定了其产酶的最佳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连续间歇培养及对复配染料的处理效果。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从实验室选取六种白腐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Pc553、Pc532、Pc5327、Pc5305、杂色云芝CFCC-5336、CFCC-4),通过在非灭菌条件下,对四种单一活性染料:活性艳红X-3B的λmax=513nm、活性艳红KD-8B的λmax=545nm、活性艳蓝KN-R的λmax=568nm、活性嫩黄K-6G的λmax=410nm的脱色降解情况对比,发现六株白腐真菌菌体对活性染料均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杂色云芝CFCC-4对活性艳红X-3B、活性艳红KD-8B、活性艳蓝KN-R、活性嫩黄K-6G的脱色率分别为94.1%、96.9%、94.3%、50.7%,是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进一步研究其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产酶情况,结果发现,杂色云芝CFCC-4含孢子量较少,菌丝结构占据了主要的菌体结构,菌丝之间不规则的缠绕在一起;杂色云芝CFCC-4是一株主要产MnP酶和Lac酶的白腐真菌,当采用摇床振荡富氮培养时,第8d生物量达最大值,在其培养的第9d,锰过氧化物酶酶活达最高值为2819 U/L,在其培养的第12d,漆酶酶活达最高值为2897U/L。(2)对杂色云芝CFCC-4进行非灭菌条件下的培养和脱色工艺参数的优化,实验选取了四种活性染料活性艳红X-3B的λmax=513nm、活性艳红KD-8B的λ.max=545nm、活性艳蓝KN-R的λmax=568nm、活性嫩黄K-6G的λmax=410nm作为脱色降解研究的模式染料。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可以提高杂色云芝CFCC-4对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不管是在非灭菌条件还是在灭菌条件下,当采用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酒石酸铵,且蔗糖浓度为20g/L,酒石酸铵浓度为2.2g/L时,温度为28℃时对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是最好的。脱色144h后,杂色云芝CFCC-4对四种活性染料的脱色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活性艳红X-3B、活性艳红KD-8B、活性艳蓝KN-R、活性嫩黄K-6G四种染料脱色率分别为:96.4%、98.2%、95.9%、69.5%比未优化时的脱色率:94.1%、96.9%、90.5%、50.7%分别提高了5.3、1.3、5.4、18.8个百分点。(3)通过对比非灭菌条件和灭菌条件下,不同的培养条件、pH值、染料浓度、菌体培养时间、菌体生物量下杂色云芝CFCC-4对四种活性染料脱色情况,结果显示当pH值为4.5,菌体培养9d,菌体量为每90mL加入叁块,染料浓度为60mg/L,振荡培养菌体,添加活性染料脱色降解可达到在非灭菌条件下最高的脱色率。(4)由连续间歇培养可知,杂色云芝CFCC-4菌体可以连续四代培养降解活性艳红X-3B、活性艳红KD-8B、活性艳蓝KN-R,且脱色效率最终均接近100%,而对活性嫩黄K-6G却没有连续降解的能力,最多只能连续降解一批染料废水,且脱色率不高,效果不好。(5)配置不同比例的复配染料废水,研究菌株降解能力的大小,当复配活性染料废水浓度在50-250mg/L的范围时,杂色云芝在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均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脱色,60h之后脱色率均在8096以上,且非灭菌条件下复配染料的浓度为200mg/L时脱色效果最好,灭菌条件下复配染料的浓度为100mg/L时的脱色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王海鹏[4](2010)在《大豆抗营养因子BBI的提取分离、钝化及其对HepG_2细胞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 TI)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人及动物过多摄取TI会导致胰腺肿大,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研究表明,TI作为新型药物在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研究从优化包曼-伯克型蛋白酶抑制剂(BBI)提取工艺入手,探索生物酶固定化法钝化BBI技术,并初步研究BBI对人肝肿瘤细胞株(HepG2)细胞形态及增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BBI的提取及性质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影响提取量的因素,即: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颗粒大小、pH值,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乙醇浓度、液料比和提取温度为显着影响因素;最陡爬坡实验(Steepest Ascent)确定中心点后;经中心复合试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优化BBI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中粉、乙醇浓度51%、液料比7:1、提取温度69℃、提取时间60min、pH值8.0、提取2次,此条件下,BBI的提取量为8.47mg/g,验证实验结果与估计值相符。超滤初步纯化后,BBI回收量为6.1mg/g。并对所提取的BBI进行了活性研究。2、枯草杆菌蛋白酶钝化BBI技术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选择海藻酸钠作为固定载体包埋枯草杆菌蛋白酶,P-B实验从影响包埋效果因素(固定化时间、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戊二醛浓度、交联温度、枯草杆菌蛋白酶量、pH值)中筛选显着因素,通过方差分析确定固定时间、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为显着影响因素;经最陡爬坡实验确定中心点;中心复合试验优化包埋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固定时间269min、海藻酸钠浓度3.55%、氯化钙浓度2.53%,酶活力4000BAEE、固定温度35℃、戊二醛浓度1.0%、pH 7为最优工艺参数,固定后的相对酶活力可达到88.48%。验证实验显示,平均相对活力为88.27±2.15%。游离酶和固定化酶酶学性质比较结果显示,固定化酶的耐温能力较游离酶提高了20℃,对酸碱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最大反应初速度略有下降,半衰期时间大约为4.2天。3、BBI对HepG2细胞形态及增殖的影响。观察不同浓度BBI作用后的HE染色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显示:BBI浓度为3.0g/L时,作用72h后,细胞表现为浆内呈空泡状,染色质呈粗颗粒状,部分细胞膜破裂;以MTT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BBI对HepG2作用,结果显示,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均升高,到第4d,除0.2g/L外,其余浓度下的细胞抑制率均接近或大于50%,当浓度为3.0g/L,作用4天后,抑制率可达90%以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0-04-01)

张利鑫,刘强[5](2009)在《添加N-乙酰-D-半乳糖胺消除大豆凝集素抗营养活性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玉米淀粉和生大豆为主的日粮中添加糖配体(N-乙酰-D-半乳糖胺),通过观察肉鸡生长性能和大豆凝集素与肠道细胞结合率的变化,研究添加糖配体消除大豆凝集素(SBA)抗营养活性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该糖配体对抑制SBA引起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的机理。试验选取40只健康的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两组动物分别饲喂半纯合对照日粮和添加了500 mg/kg N-乙酰-D-半乳糖胺的试验日粮,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25 d。结果显示: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1.1%,料肉比降低了11.2%;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分别降低了56.5%和51.9%,说明添加N-乙酰-D-半乳糖胺能降低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结合,减少肠道损伤,可起到消除其抗营养活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9年07期)

张利鑫[6](2009)在《大豆凝集素的凝集活性及其抗营养活性消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比较了大豆凝集素(SBA)对不同种属动物血液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及与肠道上皮细胞集合能力的差异,并探讨了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规律。通过观察在肉鸡生大豆半纯合日粮中添加糖配体前后动物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SBA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变化,验证通过添加特异糖配体消除SBA抗营养活性的可行性。试验一:比较SBA对鸡、鸭、鸽、猪和兔等5种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和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红细胞凝集能力通过观测SBA溶液对2%红细胞悬液的凝集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BA在浓度大于23.08μg/mL时,能有效凝集猪的红细胞,在浓度大于3.16μg/mL时,能有效凝集兔的红细胞,而在所有浓度范围内均不能凝集鸡、鸽和鸭等禽类的血液红细胞。通过观测小肠上皮细胞悬液中与FITC荧光标记SBA的结合及细胞比例,测定SBA与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与SBA结合的小肠上皮细胞的比例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下降,其中SBA与十二指肠与空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二者均与回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SBA与各肠段上皮细胞的结合率随其浓度升高而下降,各浓度间差异极显着(P<0.01);SBA与五种动物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率大小依次是:猪、鸽、鸡、兔、鸭,除鸭和兔外,其余动物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试验二:添加特异糖配体消除SBA抗营养作用的可行性。选取40只健康的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生大豆半纯合对照日粮和对照日粮中添加了500mg/kg N-乙酰基-D-半乳糖胺而成的试验日粮,试验期25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1.1%,料肉比降低了11.2%,差异极显着(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皮细胞的SBA结合率分别降低了56.5%和51.9%,差异极显着(P<0.01)。比较两组肉鸡的主要脏器(心、肝、脾、肾、胰)重量,结果显示:添加了N-乙酰基-D-半乳糖胺的试验组肉鸡,各器官重量均重于对照组,其中肾脏的重量两组差异显着(P<0.05);肝脏和胰脏重量差异极显着(P<0.01);进一步分析器官指数时发现,两组肉鸡间除脾脏指数差异显着外(P<0.05),其余器官指数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最后观察小肠石蜡切片发现,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和绒毛/隐窝(VH/CD)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VH/CD分别提高了24.2%和34.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BA对鸡、鸭、鸽、猪和兔血液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和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存在种间差异,与SBA对红细胞的凝集能力相比,用小肠上皮细胞的结合能力更能客观评价SBA的抗营养活性。通过添加高亲和力的特异糖配体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SBA的抗营养活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米海峰[7](2008)在《不同蛋白源和大豆抗营养因子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动物蛋白源(APS)与植物蛋白源(PPS)影响牙鲆肝脏蛋白消化酶的活性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不同效果。同时研究植物蛋白源中的不同含量的抗营养因子(大豆低聚糖(SBOS)、大豆棉子糖(SR)、大豆水苏糖(SBS)、大豆异黄酮(SBIF)、植酸(PA)、大豆皂甙(SS)等分别对牙鲆肝脏蛋白消化酶(胰腺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合以上外源因子(不同蛋白源和不同抗营养因子)影响下的牙鲆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消化能力,从而获得牙鲆饲料中的外源因素(不同蛋白源、不同抗营养因子)、牙鲆蛋白质消化酶(基因表达和活性)、牙鲆生长性能叁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分别采用鱼粉(FM)、浓缩鱼蛋白(FPC)、大豆浓缩蛋白(SPC)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合四种等氮(粗蛋白,49%)、等能(总能,19 kJ/g)的饲料,研究四种蛋白源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PPS饲料组(SPC、SPI)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和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HCGE)显着高于APS饲料组(FM、FPC) (P<0.05),但是PPS饲料组(SPC、SPI)的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HEPGE)显着低于APS饲料组(FM、FPC) (P<0.05)。PPS组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HTA)和肠道胰蛋白酶(ITA)活性显着低于APS饲料组(P<0.05),在所有实验组中,FPC组的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和ITA最高,SPC组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和ITA最低。(2)以FM为蛋白源,添加10%大豆低聚糖(SBOS),配制两种等氮(粗蛋白,49%)、等能(总能,19 kJ/g)的饲料,研究在饲料FM上添加10%SBOS后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能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FM添加10%SBOS对牙鲆肝脏蛋白消化酶的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大豆低聚糖组的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 )。大豆低聚糖组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低于和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FM添加10%SBOS后显着降低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的活性(P<0.05)。(3) FM基础饲料添加大豆棉子糖(SR)中分别达到0.0%、0.5%、1.0%和1.5%的含量水平,配制等氮(粗蛋白,42%)、等能(总能,19.5 kJ/g)的四种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SR水平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的SR能够显着影响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SR含量的逐渐上升,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 0.924,P<0.01)、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0.552,P<0.05)和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r=0.727,P<0.05)都显着增强,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r=-0.776,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性(r=-0.970,P<0.01)、肠道糜蛋白酶活性(r= -0.790,P<0.05)下降。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与牙鲆特定增长率(SGR)、蛋白表观消化率(ADCP)分别成负相关(r1=-0.761,P<0.05;r2=-0.634, P<0.05);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与SGR、ADCP、PER分别成显着负相关(r=-0.971,P<0.01);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与PER、ADCP、SGR成显着正相关(r1=0.778,P<0.05;r2= 0.834,P<0.05;r3= 0.590,P<0.05);牙鲆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与ADCP、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肠道糜蛋白酶活性和PER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1=0.856,P<0.05;r2= 0.854,P<0.05;r3= 0.667,P<0.05;r4=0.772,P<0.01);牙鲆的肠道糜蛋白酶活性与SGR、PER、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采食量(FI)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r1=0.960,P<0.01;r2=0.815,P<0.05;r3=0.906,P<0.01;r4=0.907,P<0.01;r5= 0.891,P<0.01)。(4)以FM为蛋白源,添加大豆水苏糖(SBS)到牙鲆饲料中,并分别达到0 %、0.4 %、0.8 %、1.5 %的含量水平,配制等氮(粗蛋白,49.5%)、等能(总能,19.7 kJ/g)的四种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SBS水平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的SBS能够显着影响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随着SBS含量的增加,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0.617,P>0.05)和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平缓加强。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r=-0.931,P<0.05)、肠道糜蛋白酶活性(r=-0.998,P<0.01)降低;实验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与ADCP成负相关(r=-0.683,P<0.05);实验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与PER成显着负相关(r1=-0.533,P<0.05);实验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与ADCP成显着正相关(r1=0.734,P<0.05);牙鲆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与肠道糜蛋白酶活性成极显着正相关(r=0.992,P<0.01);实验牙鲆的肠道糜蛋白酶活性与SGR和PER分别成显着正相关(r1=0.833,P<0.05;r2=0.934,P<0.05)。(5)以FM为蛋白源,添加大豆异黄酮(SBIF)到牙鲆饲料中,并分别达到0.0 %、0.1 %、0.3 %、0.8 %的含量水平,配制等氮(粗蛋白,49.5%)、等能(总能,19.7 kJ/g)的四种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SBIF水平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的SBIF能够显着影响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随着SBIF含量的增加,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1=-0.732,P>0.05),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和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 r=-0.666,P<0.05)下降,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 r=0.778,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增强。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与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成极显着负相关(r=-0.968,P<0.01),与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SGR、PER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1=0.861,P<0.05;r2=0.846,P<0.05;r3=0.788,P<0.01;r4=0.778,P<0.05);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与SGR和ADCP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r1=-0.845,P<0.05;r2=-0.777,P<0.01) ;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与SGR和PER分别成显着正相关(r1=0.624,P<0.05; r2=0.856,P<0.05) ;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与SGR、ADCP和PER分别成显着正相关( r1=0.906,P<0.05;r2=0.734,P<0.05;r3=0.814,P<0.05)。(6)以FM为蛋白源,添加植酸(PA)到牙鲆饲料中,并分别达到0.0 %、0.2 %、0.4 %、0.8 %的含量水平,配制等氮(粗蛋白,49.5%)、等能(总能,19.7 kJ/g)的四种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PA水平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的PA能够显着影响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随着PA含量的增加,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0.258,P>0.05)、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0.431,P>0.05)、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r=-0.850,P<0.05)、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r=-0.776,P<0.01)、肠道胰蛋白酶活性(r=-0.914,P<0.01)和肠道糜蛋白酶活性(r=-0.998,P<0.01)都下降,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与ADCP、PER、SGR、NPU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r1=0.980,P<0.01;r2=0.836,P<0.01;r3=0.947,P<0.01;r4=0.837,P<0.05);牙鲆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与PER、FI分别成极显着负相关(r1=-0.772,P<0.01;r2=-0.987,P<0.01),与ADCP、NPU、肠道糜蛋白酶活性、SGR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1=0.856,P<0.05;r2= 0.987,P<0.01;r3=0.992,P<0.01;r4=0.750,P<0.05);牙鲆肠道糜蛋白酶活性与SGR、ADCP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1=0.738,P<0.05;r2= 0.755,P<0.01)。(7)以FM为蛋白源,添加大豆皂甙(SS)到牙鲆饲料中,并分别达到0.0%、0.1%、0.4%、0.8%的含量水平,配制等氮(粗蛋白,49.5%)、等能(总能,19.7 kJ/g)的四种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SS水平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牙鲆消化和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的SS能够显着影响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随着SS含量的增加,牙鲆肝脏的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0.684,P<0.05)、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r=0.882,P<0.05 )和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r=0.829,P<0.05)升高,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r1=-0.909,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性(r=-0.991,P<0.01)和肠道糜蛋白酶活性(r=-0.786,P<0.05)下降。牙鲆肝脏胰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与ADCP、PER分别成显着负相关(r=-0.767,P<0.05;r=-0.734,P<0.05);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与PER和ADCP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r1=-0.957,P<0.01;r2=-0.985,P<0.01),与SGR成负相关(r=-0.632,P<0.05);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与ADCP、PER分别成显着的负相关(r1=-0.977,P<0.01;r2=-0.912,P<0.05);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与牙鲆肝脏的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水平和牙鲆肝脏弹性蛋白酶-1前体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成负相关(r1=-0.913,P<0.05;r2=-0.922,P<0.05),与ADCP、SGR、PER分别成显着正相关(r=0.969,P<0.01;r2=0.692,P<0.05;r3=0.910,P<0.05);牙鲆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与PER、牙鲆肝脏胰蛋白酶活性、SGR、ADCP、肠道糜蛋白酶活性分别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1=0.963,P<0.05;r2=0.953,P<0.01;r3=0.854,P<0.05;r4= 0.944,P<0.05;r5= 0.719,P<0.05);牙鲆的肠道糜蛋白酶活性与SGR、PER、分别成正相关或显着正相关(r1=0.888,P<0.05;r2=0.689,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3-01)

赵元,秦贵信,王涛,张兵,朱丹[8](2007)在《不同大豆加工制品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免疫及抑制活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经适当加工可减少或去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因而大豆制品所含的抗营养因子成分不同。通过竞争ELISA法和胰蛋白酶抑制法检测豆粕、膨化大豆、脱壳豆粕、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全脂豆粉、脱脂豆粉和热处理大豆粉大豆加工制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大豆球蛋白及β-伴大豆球蛋白的活性,并进行SDS-PAGE分析,进而比较其主要抗营养因子灭活的程度。结果表明,在现取样的10种大豆加工制品中,膨化处理除去了绝大多数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是一种较理想的加工工艺;去皮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凝集素几乎被灭活,但仍存在一定量的大豆球蛋白及β-伴大豆球蛋白。此项工作为评价大豆加工工艺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李艳玲,张文强,孟庆翔,熊易强[9](2007)在《蒸汽加热处理对大豆皮抗营养因子活性和家兔盲肠微生物活体外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对大豆皮在常压下进行不同时间(0、12.5、25、37.5 min)的蒸汽加热处理,研究其化学成分含量、脲酶活性(UA)、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TIA)以及蛋白质溶解度(PS)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的热处理,大豆皮化学成分含量没有显着变化(P>0.05)。随加热时间延长,大豆皮UA、TIA和PS显着下降(P<0.05),在蒸汽加热处理25 min时,可以明显降低其抗营养因子含量,但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大。利用活体外产气量法对蒸汽加热处理的大豆皮进行家兔盲肠微生物活体外消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湿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大豆皮产气速度直线上升(L;P<0.05),而CP消化率降低,但对大豆皮的干物质消化率和24 h最大产气量没有显着影响(P>0.1),说明经一定时间蒸汽加热处理大豆皮对家兔盲肠微生物活体外消化无显着影响。综合以上2个试验的结果,推荐对大豆皮蒸汽加热25 min可以作为生产应用的适宜处理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李艳玲,张文强,孟庆翔[10](2004)在《蒸汽加热处理大豆皮对其抗营养因子活性和家兔盲肠微生物活体外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蒸汽加热处理对大豆皮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家兔活体外消化程度的影响,为大豆皮在家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大豆皮在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下进行不同时间(0、12.5、25.0、37.5min)的蒸汽加热处理。处理后的大豆皮样本经风干碾磨成细粉后混匀,测定化学成分含量,包括粗蛋白(CP)、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并测定蛋白质溶解度(PSI)、脲酶(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08-01)

抗营养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苎麻是传统的纤维作物,其营养丰富,生物学产量高,适口性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畜禽饲料资源。大量的苎麻纺织加工副产物(梢、茎、叶等)也含有丰富的可利用养分,可用作动物饲料。但苎麻中果胶、纤维素等含量过高,具有抗营养,限制了其在畜禽日粮中的充分应用。本文探讨了苎麻的饲用特性及所含果胶的生物活性与抗营养特性,综述了饲用苎麻中果胶的消除方法,以期为饲用苎麻在畜禽生产中更好的应用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营养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春霞,王凤忠,袁莉.发芽过程中大豆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综述[J].核农学报.2019

[2].王向荣,戴求仲,蒋桂韬,唐守伟,方热军.饲用苎麻中果胶的生物活性与抗营养作用及其消减[J].家畜生态学报.2016

[3].陈苗.非灭菌条件下抗营养阻遏白腐真菌对活性染料脱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4].王海鹏.大豆抗营养因子BBI的提取分离、钝化及其对HepG_2细胞活性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

[5].张利鑫,刘强.添加N-乙酰-D-半乳糖胺消除大豆凝集素抗营养活性的可行性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

[6].张利鑫.大豆凝集素的凝集活性及其抗营养活性消除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7].米海峰.不同蛋白源和大豆抗营养因子对牙鲆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

[8].赵元,秦贵信,王涛,张兵,朱丹.不同大豆加工制品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免疫及抑制活性的比较[J].大豆科学.2007

[9].李艳玲,张文强,孟庆翔,熊易强.蒸汽加热处理对大豆皮抗营养因子活性和家兔盲肠微生物活体外消化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7

[10].李艳玲,张文强,孟庆翔.蒸汽加热处理大豆皮对其抗营养因子活性和家兔盲肠微生物活体外消化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  ;  

抗营养活性论文-高春霞,王凤忠,袁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