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器件论文-严克友,谢江生,许建斌

双功能器件论文-严克友,谢江生,许建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功能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光伏,发光,界面层调控

双功能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严克友,谢江生,许建斌[1](2019)在《钙钛矿光伏-发光双功能器件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分别取得了很高的效率,但是其双功能器件目前研究偏少,本文在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通过界面层优化功函数调整管理,钝化了表界面缺陷,并改进了界面层功函数来实现光伏发光双功能。在MAPbI_3的体系下,电池效率达到了认证21.64%,发光外量子效率达到了4.3%。这种双功能器件在未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能够更好的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在白天的时候发电,晚上的时候发光照明或者显示等。(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曹志钱[2](2019)在《基于双功能纳米电催化剂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储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双功能纳米电催化剂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储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做了以下两个工作:(1)开发具有低成本效益,用于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的高活性非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是促进燃料电池(FCs)和锌空气电池(ZABs)应用的关键。硫化钴是一种有前途的非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然而,基于硫化钴纳米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其导电性差,暴露的活性位点不足以及在连续工作期间易于团聚。在此基础上,源于自然界蜂窝的灵感,我们通过简单的方法设计合成了蜂窝多孔结构Co9S8/N,S-共掺杂碳(Co9S8/NSC)原位复合材料。得益于独特的蜂窝状多孔结构,由单分散Co9S8纳米颗粒原位嵌入具有高导电性的叁维互连网络碳基质中,不仅有利于电子传输和电荷在界面上的转移,还可以暴露活更多的活性位点和ORR/OER相关物种的快速转运。所获得Co9S8/NSC原位复合材料在ORR/OER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碱性电解质中,具有较大的半波电位(0.88 V)接近商业Pt/C(0.86 V),和小的过电位(0.41V,10 mA cm-2)接近商业IrO2(0.39V)。因此,基于双功能电催化剂进一步组装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表现出小的充放电过电位,高的电流效率和超过80小时长期循环稳定性。(2)可穿戴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兼容微型电源。然而,目前最先进的紧凑型能量存储系统,如微型超级电容器(MSCs)和柔性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能量密度不足或安全性差,仍未令人满意。因此,平面全固态可充电锌空气电池(PAR-ZABs)采用高活性N掺杂碳的核壳结构Fe/Fe3C@C纳米棒簇作为双功能电催化剂沉积在插指碳布上为空气阴极,插指式锌箔作为金属阳极,精心设计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碱性凝胶作为不燃固态电解质。正如预期的那样,所得到的PAR-ZABs具有比MSCs更具竞争性的面积能量密度(12.76 mWh cm-2)和LIBs相当的比能量密度(832 Wh kg-1)。同时,PAR-ZABs 比目前大多数报道的基于常规聚乙烯醇碱性凝胶电解质的固态ZABs具有更大的比容量(736mAh g-1)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120次循环/40小时,5mA cm-2)以及更高的开路电压(1.43 V)。更重要的是,采用更合理的共面内电极配置,保证了良好的集成能力,确保了PAR-ZABs在实际应用中任意串并联输出电压/电流。此外,受益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异机械性能,PAR-ZABs具有额外的优异物理柔性,在凹凸形状的弯曲变形下电池性能稳定。最值得注意的是,卓越的物理柔性与水凝胶电解质的本质安全性相结合,赋予PAR-ZABs卓越的耐用性。最终,由集成PAR-ZABs表带驱动的智能手表,展示了在可穿戴应用及柔性平面储能方面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伟齐[3](2019)在《介孔叁氧化钨基电极的制备及电致变色储能双功能器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变色储能智能窗是一种兼备透光率调节和电能储存释放功能的新型智能装置,用它代替传统的建筑玻璃可以更好地实现现代建筑的舒适和节能。首先,这种装置可以通过调节自身透明度的方式对来自室外的光照和热辐射进行控制;其次,它本身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赝电容器相似,在调光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电能的储存和释放,如果与太阳能电池等供电装置联动就能实现更为高效的节能。电极材料的性能是电致变色储能智能窗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负极材料WO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纳米结构设计、金属元素掺杂和结晶度控制等手段对之进行改性研究,进而提升其电致变色和电化学储能性能。采用溶胶凝胶-软模板法合成了不同比例的Nb掺杂介孔WO3薄膜,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发现Nb的掺杂会改变WO3基电极的结晶度和元素价态,进而影响其电致变色及电化学储能性能。其中,10%的Nb掺杂介孔WO3电极综合性能最为突出,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74.4 mAh g-1,633 nm处的光学调控范围为61.7%,着褪色时间分别为3.6 s和2.1 s。该电极的卓越性能主要归因于Nb掺杂导致的结晶性下降和氧空位浓度提升,更低的结晶度使氧化还原反应集中在电极表面,氧空位的引入使电极导电性提高并在其表面增加大量的反应活性位点。鉴于Nb元素价格昂贵,且Nb的掺杂会导致电极循环性能下降,我们尝试通过相同方法又合成了一种具有纳米晶结构的新型介孔WO3薄膜,纳米晶的存在使其同时具备非晶态薄膜响应快、高倍率性能好和晶态薄膜稳定性高的优势。这种薄膜变色性能更为突出,633 nm处的光学调控范围高达75.6%,着褪色过程仅需要2.4 s和1.2 s。将这种纳米晶介孔WO3薄膜作为负极、PANI纳米颗粒薄膜作为正极,成功构建了电致变色储能双功能器件。该器件光学调控范围大、着褪色速度快、循环稳定性高且容量和输出电压可观;两器件串联可以将一盏红色LED灯点亮半分钟左右。本文中构建的WO3基电极和电致变色储能双功能器件为今后新型储能智能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参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23)

何晓利[4](2018)在《基于氧化钨纳米结构的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双功能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加剧,能源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电致变色材料是重要的节能材料,能够在电信号的作用下改变其颜色和透明度;且具有能耗低、开路记忆、颜色可调性强等特点。赝电容材料作为储能材料,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可应用于瞬时辅助动力和快速充放电储能设备。电致变色器件和超级电容器基于相同的氧化还原反应,具有相同的器件结构和电解质材料,因而可制备电致变色与能量存储双功能器件,其能量存储水平可通过颜色变化来估测。氧化钨是最具前景的无机电致变色与能量存储材料,通过钨离子的氧化还原实现颜色转变及离子与电子存储。纳米结构的氧化钨可增加反应活性位点,提高电致变色范围;缩短离子传输路径,减小响应时间。普鲁士蓝具有叁维网络结构,其氧化还原反应高度可逆,是一种理想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以氧化钨为负极,普鲁士为正极,制备互补型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器件,氧化钨和普鲁士蓝的协同作用可提高器件的光调制范围和比容量。直接在柔性透明导电衬底上沉积氧化钨及其复合物薄膜,组装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双功能器件,器件具备可挠曲、质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在可穿戴设备及柔性显示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基于此,本论文以氧化钨纳米结构为核心材料,主要开展以下叁部分研究内容:1.氧化钨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通过调节水热前驱体溶液的pH,得到纳米纺锤,纳米花瓣,纳米片和纳米砖块四种纳米结构薄膜。其中纳米片相比其他纳米结构,具有更高的光调制范围(64.5%),更快的响应速度(6.6/3.8 s)和更高的着色效率(48.9 cm~2 C~(-1))。该纳米片结构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14.9 mF cm~(-2)),变色过程中同时实现能量存储,其变色程度与能量存储水平具有一一对应关系。2.氧化钨-普鲁士蓝双功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采用水热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W_(18)O_(49)-PB复合电极,组装对称的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双功能器件。器件在充放电速度为0.02、0.05、0.1、0.25和0.5 mA时的比电容值分别为3.5、3.2、2.9、2.5和2.3mF cm~(-2)。器件充满电时半部分为深蓝色,另半部分呈无色透明。在充电过程中,器件上下两半部分颜色对比度逐渐增大,放电过程中器件两半部分颜色对比度减小。可以通过器件的对比度变化,直观地估测其能量存储水平。器件可通过太阳能电池充电,并驱动LCD显示器和LED灯。3.柔性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双功能器件研究。采用磁控共溅射法在柔性透明导电衬底上生长氧化钨及氧化钨-氧化钼复合物,采用电沉积法在柔性透明导电衬底上生长普鲁士蓝。该氧化钨薄膜具有较高的光调制范围(76.8%),和较快的响应速度(3.8/2.8 s);该普鲁士蓝薄膜的光调制范围为51.7%,响应时间为(4.5/8.6 s)。柔性的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电极可以用于制备可弯折、轻便化的双功能器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朱方云[5](2018)在《自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掺杂对有机双功能器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多功能器件(Organic Multifunctional Device)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大面积生产以及耗能少,可制作柔性器件和方便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突出优势,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和光电探测(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Photodetector,OLED-OPD)双功能器件可以同时在一个器件上实现发光和探测两种功能,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是提高OLED-OPD双功能器件的发光效率也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OLED-OPD双功能器件来说,聚集导致的荧光淬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是限制器件发光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我们可以利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特性的材料来解决OLED-OPD双功能器件的ACQ,从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本论文选用几种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作为掺杂的客体材料,与具有AIE特性的主体掺杂材料TPE掺杂作为器件的活性层,制备出一系列性能各异OLED-OPD双功能器件,并通过对主客体掺杂浓度的改变对器件的发光性能及探测性能进行系统的对比和研究,分析了器件中AIE特性对ACQ的作用效果,讨论了不同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不同TADF材料,制备出一系列OLED-OPD双功能器件。通过采用2CzPN、4CzIPN、4CzTPN和DMAC-DPS等四种TADF材料分别与TPE掺杂,制备出一系列性能各异OLED-OPD双功能器件。其中,以4CzIPN作为客体制备的OLED-OPD双功能器件的各项性能参数总体来说最好,其掺杂入主体后,能量在主客体间的传递最为充分,载流子传输也最为平衡。(2)将4CzIPN作为客体,TPE作为主体进行掺杂,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OLED-OPD双功能器件,研究不同掺杂浓度(0 wt%,5 wt%,10 wt%,15wt%,20 wt%,25 wt%)对器件的发光性能和探测性能的影响。发现当主客体掺杂浓度为15 wt%时,器件达到最高的发光效率及探测率,同时得到发光稳定的暖白光器件。表明此浓度下TPE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针对活性层中单线态激子聚集导致的淬灭问题效果最好。此时,器件中载流子传输也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采用TADF和AIE材料分别作为主客体,利用掺杂方法制备研制出一系列OLED-OPD双功能器件,系统性地对比了不同TADF材料、不同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为研制高性能的双功能器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2)

邓朝旭[6](2018)在《电子传输层对有机电致发光与探测双功能器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双功能光电子器件兼备有机电致发光与光探测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Organic Photodetector,OLED-OPD)性能,能够同时实现发光与特定波长(范围)的探测,这使得有机双功能或者多功能器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多功能器件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开发新的活性层或者激子调控层材料,然而很少有研究电子传输材料对多功能器件性能影响的工作。本文使用了热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作为双功能光电子器件的活性层,制备了具有紫外(Ultraviolet,UV)探测和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t,EL)性能的有机双功能光电子器件,系统地研究了基于五种不同电子传输材料对器件的紫外探测和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不同电子传输材料,制备了一系列OLED-OPD双功能器件。分别采用了五种n型材料3TPYMB、Bphen、BCP、TmPyPB和TPBi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制备了基于TADF材料为活性层的OLED-OPD双功能器件,并分析了不同电子传输材料对器件探测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电子传输材料能级和电子迁移率能够影响光电流与暗电流的大小,进而影响器件的探测率,实现了探测率从10~9到10~(11) Jones两个数量级的变化。(2)对比了OLED-OPD双功能器件的发光性能,在能级和电子迁移率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器件发光性能的差异。通过分析器件的电流-电压-亮度曲线、启亮电压变化趋势以及电流效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详细分析了电子传输层能级和电子迁移率对双功能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实现了亮度从2499到8233 cd/m~2的叁倍变化。(3)在分析能级和电子迁移率对OLED-OPD双功能器件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相同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不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电子传输层厚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器件的探测性能,还会影响器件的发光性能,并在电子传输层厚度为25 nm时,实现了最大探测率为8.0?10~(11) Jones。综上所述,本工作通过采用不同的电子传输材料,实现了电致发光与紫外探测双功能器件,研究了不同电子传输材料与传输层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为拓宽多功能器件材料的选择以及器件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李伟伟[7](2017)在《新型双功能氮杂冠醚分子器件的构筑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构筑了双功能新型分子器件,从理论上对该类分子器件的分子开关和荧光传感器功能进行计算与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了叁种氮杂分子器件,偶氮苯嵌入N-(11-甲基芘)-21-冠-7,反-联吡啶嵌入N-(9-甲基蒽/芘)-15-冠-5,二苯乙烯嵌入N-(9-甲基蒽)-15-冠-5,研究它们与碱土金属离子作用引起的分子构型改变和荧光性改变。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设计出了新型的双功能分子器件。首先,对构筑的一种双功能新型分子器件(反式-偶氮苯嵌入N-(11-甲基芘)-21-冠-7)进行了理论设计。甲基芘与氮杂-21-冠-7的氮相连接,研究了它与一系列的碱土金属阳离子(Mg~(2+),Ca~(2+),Sr~(2+)和Ba~(2+))相互作用。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自由配体以及碱土金属离子配位物进行几何结构的全优化和频率计算。自由配体(L)和金属阳离子配位物(L/M~(2+))的计算使用混合基组(C、H、O、N原子用6-31G(d)基组,碱土金属阳离子Mg~(2+),Ca~(2+),Sr~(2+)和Ba~(2+)用LANL2DZ基组)。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自然键轨道计算,根据其结果可以分析碱土金属阳离子与氮杂冠醚环的相互作用。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L和L/M~(2+)的吸收光谱,激发能量和紫外吸收波长以及激发态。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分子器件,可以选择性配位Ca~(2+)引起构型改变,光照后L/Ca~(2+)可以发射荧光,这个分子器件具有变构开关和荧光传感器的双重功能。其次,构筑了一种新型双功能氮杂冠醚分子器件----联吡啶嵌入N-(9-甲基蒽/芘)-15-冠-5,对它们与碱土金属阳离子(Mg~(2+),Ca~(2+),Sr~(2+)和Ba~(2+))配位进行了理论计算与研究。用B3LYP/6-31G(d)的方法,对自由配体(L1,L2)及其金属阳离子配位物(L1/M~(2+),L2/M~(2+))的进行了几何结构全优化计算。基于优化的几何结构,用自然价键轨道方法计算了自由配体和碱土金属阳离子的相互作用。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L1,L2,L1/M~(2+)和L2/M~(2+)的吸收光谱和它们的激发态。构筑了第二种新型分子器件L2(2,2-联吡啶嵌入N-(9-甲基芘)-15-冠-5),不仅可以选择性配位Sr~(2+)而产生结构变化,而且L2/Sr~(2+)还有荧光传感器的功能。最后,将顺式和反式的二苯乙烯嵌入N-(9-甲基蒽)-15-冠-5形成两个自由配体(Cis-L,Trans-L),Cis-L是顺-二苯乙烯嵌入N-(9-甲基蒽)-15-冠-5,Trans-L是反-二苯乙烯嵌入N-(9-甲基蒽)-15-冠-5。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自由配体和它们的碱土金属离子配位物的结构和各种性能。在气相条件下,经过几何全优化计算,我们得到两种配体的最稳定结构和几何参数,根据NBO计算,我们得到了碱土金属离子和自由配体的相互作用能。此外,我们计算并得到了自由配体和碱土金属离子配位物的前线轨道分布和轨道能隙值,轨道吸收光谱计算,自由配体和碱土金属离子配位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吸收峰个数,最大吸收峰和激发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设计出了另一种新型双重功能的荧光分子器件(Trans-L/Ca~(2+))。(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20)

许博为,郑众,侯剑辉[8](2016)在《具有双功能修饰作用的太阳能电池界面材料和新型器件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10年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从初期的~3%迅速提高到10%以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阳极,阳极界面层,活性层,阴极界面层和阴极。其中,界面层作为连接电极与活性层之间的桥梁,对电荷的收集和提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太阳能电池中,阳极界面层和阴极界面层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备,从而导致器件制备工艺繁琐复杂。如果能使电池的阳极和阴极界面层全都采用相同的材料制备,将极大的简化器件的制备工艺,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工作合成了以芴和联噻吩为共轭主链,磺酸基团为侧链的聚合物PFS。PFS用于修饰太阳能电池的ITO阳极,可以将器件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9.76%,修饰效果与PEDOT:PSS相当。PFS用于修饰金属阴极,也可以使器件效率从8.98%(无阴极界面修饰层)提高到9.73%。基于PFS独特的双功能修饰作用,我们制备了具有新型结构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新型结构的电池中,器件的阳极和阴极界面层全都采用PFS。实验结果显示,具有新型的结构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仍然可以达到9.48%。本工作革新了传统的器件结构,可以使器件两边的界面层都使用同一种材料,简化了器件的制备流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期刊2016-07-01)

田云丽[9](2016)在《双功能细胞迁移小室微器件的构建及其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迁移是一个多步性、周期性的生理和化学过程,包括突出物的伸展、突出物前缘附近粘附物的形成、细胞体向前移动、粘附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后方的撤回等过程。在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中,尤其肿瘤转移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细胞功能。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在细胞迁移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大量的研究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未能实现对细胞迁移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生物化学分子进行实时监测。本工作中,首次制作了一种集成电化学传感器的细胞迁移小室微器件,实时灵定量检测细胞迁移过程中释放的生物化学分子,并探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作用。该器件包含了两部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细胞迁移室,这种双模块细胞迁移平台能够同时实时研究细胞分泌物和细胞功能,检测生物化学分子进而分析探讨细胞活动性和细胞迁移的可能性机理。检测的生物化学分子包括活性氧(过氧化氢,H_2O_2)和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通过记录分析相应的数据来探讨过氧化氢的产生与肿瘤细胞迁移的相关性,体外评估抗肿瘤免疫水平。该器件为生物医学研究细胞功能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法,解决了实时检测生物分子这一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归纳如下:1.构建细胞迁移小室微器件实现实时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释放的H_2O_2本工作中,合成多层碳纳米管/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物,并用于功能化修饰电极以检测在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诱导下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所产生、释放的过氧化氢。研究的肿瘤细胞包括:黑色素瘤A375细胞、喉癌HEp-2细胞和肝癌Hep G2细胞。在生长因子趋向性的情况下检测到A375、HEp-2和Hep G2细胞释放过氧化氢的最高浓度分别是(130±1.3)n M,(70±0.7)n M和(63±0.7)n M。相应的细胞迁移率为(98±6)%、(38±4)%和(32±3)%。该工作首次实现了实时分析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过氧化氢的动态水平变化,利用极少样品,监控H_2O_2的释放及变化量,探讨细胞活动性并分析细胞迁移的可能性机理。2.检测免疫细胞在肿瘤抗原刺激下释放的IFN-γ应用设计的双模型器件检测免疫细胞释放的IFN-γ,研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作用,体外评估抗肿瘤免疫水平。应用适配体传感器对IFN-γ灵敏性检测(LOD=2.45pg/ml),定量检测人类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和巨噬细胞RAW264.7在脂多糖LPS和肝癌细胞Hep G2的刺激下产生的IFN-γ。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比脂多糖LPS刺激其释放的IFN-γ浓度更高。另外,应用双模型装置实时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与免疫细胞作用,释放IFN-γ的量。该工作证实肿瘤细胞作为肿瘤抗原,使人类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和巨噬细胞RAW264.7活化,释放IFN-γ。综上所述,H_2O_2传感和IFN-γ适配体传感的电化学性能优良,可实时检测细胞迁移过程中释放的小分子、随时检测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作用产生的干扰素。实验证实在细胞迁移过程中会产生过氧化氢,采用所需样品量少的双模型器件,通过细胞迁移平台同时研究了过氧化氢的产生和细胞功能。采用双模型器件研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共培养,检测免疫细胞释放的干扰素。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细胞作为肿瘤抗原,使免疫细胞活化,释放IFN-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2)

陈维宏,张伟[10](2012)在《SrTiO_3双功能薄膜器件性能的改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集成化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现代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器件的开发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钛酸锶(SrTiO_3)属于钙钛矿结构,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等特点,其薄膜材料在PTC、热敏电阻、加热元件、晶界层陶瓷电容器、微波、消磁元件以及下一代CMOS集成电路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溶胶—凝胶法制备SrTiO_3薄膜工艺过程进行改进,通过掺杂施主、受主离子对SrTiO_3薄膜半导化、绝缘化,研究杂质对SrTiO_3电容—压敏双功能器件的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2年16期)

双功能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双功能纳米电催化剂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储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做了以下两个工作:(1)开发具有低成本效益,用于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的高活性非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是促进燃料电池(FCs)和锌空气电池(ZABs)应用的关键。硫化钴是一种有前途的非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然而,基于硫化钴纳米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其导电性差,暴露的活性位点不足以及在连续工作期间易于团聚。在此基础上,源于自然界蜂窝的灵感,我们通过简单的方法设计合成了蜂窝多孔结构Co9S8/N,S-共掺杂碳(Co9S8/NSC)原位复合材料。得益于独特的蜂窝状多孔结构,由单分散Co9S8纳米颗粒原位嵌入具有高导电性的叁维互连网络碳基质中,不仅有利于电子传输和电荷在界面上的转移,还可以暴露活更多的活性位点和ORR/OER相关物种的快速转运。所获得Co9S8/NSC原位复合材料在ORR/OER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碱性电解质中,具有较大的半波电位(0.88 V)接近商业Pt/C(0.86 V),和小的过电位(0.41V,10 mA cm-2)接近商业IrO2(0.39V)。因此,基于双功能电催化剂进一步组装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表现出小的充放电过电位,高的电流效率和超过80小时长期循环稳定性。(2)可穿戴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兼容微型电源。然而,目前最先进的紧凑型能量存储系统,如微型超级电容器(MSCs)和柔性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能量密度不足或安全性差,仍未令人满意。因此,平面全固态可充电锌空气电池(PAR-ZABs)采用高活性N掺杂碳的核壳结构Fe/Fe3C@C纳米棒簇作为双功能电催化剂沉积在插指碳布上为空气阴极,插指式锌箔作为金属阳极,精心设计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碱性凝胶作为不燃固态电解质。正如预期的那样,所得到的PAR-ZABs具有比MSCs更具竞争性的面积能量密度(12.76 mWh cm-2)和LIBs相当的比能量密度(832 Wh kg-1)。同时,PAR-ZABs 比目前大多数报道的基于常规聚乙烯醇碱性凝胶电解质的固态ZABs具有更大的比容量(736mAh g-1)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120次循环/40小时,5mA cm-2)以及更高的开路电压(1.43 V)。更重要的是,采用更合理的共面内电极配置,保证了良好的集成能力,确保了PAR-ZABs在实际应用中任意串并联输出电压/电流。此外,受益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异机械性能,PAR-ZABs具有额外的优异物理柔性,在凹凸形状的弯曲变形下电池性能稳定。最值得注意的是,卓越的物理柔性与水凝胶电解质的本质安全性相结合,赋予PAR-ZABs卓越的耐用性。最终,由集成PAR-ZABs表带驱动的智能手表,展示了在可穿戴应用及柔性平面储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功能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1].严克友,谢江生,许建斌.钙钛矿光伏-发光双功能器件的探索[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曹志钱.基于双功能纳米电催化剂的可充电锌空气电池储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D].安徽大学.2019

[3].王伟齐.介孔叁氧化钨基电极的制备及电致变色储能双功能器件设计[D].浙江大学.2019

[4].何晓利.基于氧化钨纳米结构的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双功能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

[5].朱方云.自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掺杂对有机双功能器件性能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8

[6].邓朝旭.电子传输层对有机电致发光与探测双功能器件性能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8

[7].李伟伟.新型双功能氮杂冠醚分子器件的构筑与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7

[8].许博为,郑众,侯剑辉.具有双功能修饰作用的太阳能电池界面材料和新型器件结构[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2016

[9].田云丽.双功能细胞迁移小室微器件的构建及其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6

[10].陈维宏,张伟.SrTiO_3双功能薄膜器件性能的改进实验研究[J].知识经济.2012

标签:;  ;  ;  ;  

双功能器件论文-严克友,谢江生,许建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