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损伤指标论文-万正东,董剑敏,李明

整体损伤指标论文-万正东,董剑敏,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整体损伤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整体地震损伤模型,Pushover,刚度比

整体损伤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万正东,董剑敏,李明[1](2016)在《RC框架结构基于两次Pushover的整体损伤指标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利用推覆时程分析(Pushover)得到地震发生前后结构的刚度变化,通过比较地震发生前后结构整体刚度以得到一种结构整体损伤指标。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方法能够快捷有效地计算RC框架结构的整体地震损伤指标。(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6年36期)

徐强,郑山锁,韩言召,程洋,田进[2](2014)在《基于结构整体损伤指标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层梁柱焊接钢框架为例,选取20条满足场地条件的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力增量时程分析(IDA),对比分别以层间位移角和能量耗散作为结构整体损伤指标评判的结构损伤程度,发现仅以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整体损伤指标会高估结构抗倒塌能力,而仅以能量耗散作为结构整体损伤指标则无法判别结构失效模式。为避免单一结构整体损伤指标的缺点,能够同时考虑整体结构的首超破坏与累积损伤,提出了一个基于层间位移角和能量耗散的双参数线性组合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定义结构4种极限破坏状态,对比层间位移角、能量耗散与建立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的结构损伤曲线与易损性曲线。结果显示,基于层间位移角和能量耗散的双参数线性组合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能够更加合理的描述结构的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4年11期)

吕海霞[3](2014)在《高层结构基于整体及构件损伤指标的地震失效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结构大震失效的损伤演化量化描述是实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关键。为描述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失效机理,本文从结构大震下整体稳定失效过程及构件损伤发展累积两个角度出发,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大震失效演化过程及损伤状态的量化,实现了从结构整体稳定失效判别指标、基于材料损伤的构件损伤到结构整体损伤的失效演化过程量化评价,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分析。通过连续化方法的体系变形分析,建立了高层建筑结构的初始等效抗侧刚度求解方法,明确了结构变形的分布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及其与结构刚重比的关系,并给出了结构体系整体稳定的限定条件。(2)基于整体稳定的失效判别方法研究。通过整体稳定平衡分析提出了瞬时等效刚重比的概念,揭示了瞬时等效刚重比与结构非线性响应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基于瞬时等效刚重比变化的结构整体失效判别方法,得到了失效判别指标与结构失效状态的量化关系,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该失效判别方法的正确性。(3)基于材料损伤的剪力墙墙肢构件失效研究。通过不同设计参数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低周往复试验结果分析及失效演化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了影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材料损伤演化特点的高宽比和轴压比等主要参数。基于构件的材料损伤发展特点给出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弯曲型失效和剪切型失效两种失效模式分类。通过材料损伤信息与构件性能阶段性变化的关系,以材料竖向损伤发展信息为主,对损伤信息进行提取分类得到能够合理表征剪力墙构件损伤演化特点的损伤指标;针对不同失效模式给出了量化墙肢失效演化过程中各损伤状态的损伤指标值的确定方法。(4)基于材料损伤的连梁构件失效研究。明确了影响钢筋混凝土连梁材料损伤发展演化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剪跨比、广义剪压比及剪箍比。基于连梁水平向材料损伤发展规律给出了弯曲型失效、剪切型失效和弯剪型失效叁种失效模式的分类。通过材料损伤发展特点的研究,将能够合理反映连梁性能变化及损伤特点的损伤信息转化成构件损伤指标。针对不同失效模式给出了定量描述连梁失效演化过程中各损伤状态的损伤指标值确定方法。(5)基于材料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失效研究。通过不同设计参数对钢筋混凝土材料损伤发展演化特点的影响分析,明确了失效模式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材料损伤发展特点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梁柱失效模式的分类。通过材料损伤发展与构件性能阶段性变化的关系划分构件性能阶段,以沿轴向发展的损伤为主,分别选取了不同区域的材料平均受压损伤为损伤指标,表征梁柱不同的失效模式,针对不同失效模式明确了各阶段临界状态的损伤指标值,并给出了定量描述构件失效演化过程中各损伤状态的损伤指标值确定方法。(6)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构件损伤的整体失效研究。基于构件失效演化过程的损伤模型,以构件类型、构件损伤程度及位置的重要性为依据定义了构件损伤到结构损伤信息传递系数,实现了由材料损伤累积发展到结构整体损伤的结构大震失效演化全过程量化描述,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陈健云,郑毅[4](2010)在《强震下拱坝损伤整体判别指标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的强烈不确定性使得高拱坝在满足设计地震烈度要求的前提下必须深入研究超载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裕度。本文通过对考虑横缝的高拱坝在不同强度地震动下响应的分析,得到大坝在逐级增强的地震动作用下,拱冠顺河向位移和输入加速度呈现出分3段变化的规律。由此提出了拱坝整体抗震性能的3个阶段水平。同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也是一个随机变量,本文考虑了这个随机性,计算了拱坝在考虑某大小地震作用下处于某一功能水平的概率。相比于搜索拱坝在强震作用下具有较强随机性的失效路径的方法而言更有可操作性,本文在解决超静定拱坝在强震下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黄志华,吕西林,周颖,卜一[5](2010)在《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整体损伤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模态参数,给出高层混合结构在四个损伤状态下的最终软化指标;然后用非线性分析软件CANNY对9个不同结构参数高层混合结构模型进行了近500次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了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最终软化指标及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总位移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Pushover分析,提出了高层混合结构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双参数损伤指标,最后通过一高层混合结构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建议的各损伤指标量化值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整体损伤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9层梁柱焊接钢框架为例,选取20条满足场地条件的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力增量时程分析(IDA),对比分别以层间位移角和能量耗散作为结构整体损伤指标评判的结构损伤程度,发现仅以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整体损伤指标会高估结构抗倒塌能力,而仅以能量耗散作为结构整体损伤指标则无法判别结构失效模式。为避免单一结构整体损伤指标的缺点,能够同时考虑整体结构的首超破坏与累积损伤,提出了一个基于层间位移角和能量耗散的双参数线性组合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定义结构4种极限破坏状态,对比层间位移角、能量耗散与建立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的结构损伤曲线与易损性曲线。结果显示,基于层间位移角和能量耗散的双参数线性组合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能够更加合理的描述结构的损伤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体损伤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万正东,董剑敏,李明.RC框架结构基于两次Pushover的整体损伤指标计算[J].科技资讯.2016

[2].徐强,郑山锁,韩言召,程洋,田进.基于结构整体损伤指标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

[3].吕海霞.高层结构基于整体及构件损伤指标的地震失效评价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4].陈健云,郑毅.强震下拱坝损伤整体判别指标的初步探讨[J].水利学报.2010

[5].黄志华,吕西林,周颖,卜一.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整体损伤指标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整体损伤指标论文-万正东,董剑敏,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