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评价

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评价

一、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谭小琴[1](2021)在《西南地区传统细菌型豆豉品质特点及微生物群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型豆豉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一种主要由芽孢杆菌、微球菌和乳酸菌等菌种发酵而成的大豆制品,具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等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湖北、贵州以及云南等地。目前,细菌型豆豉的生产方式仍以小作坊式传统自然发酵为主,由于地理条件和生产条件控制的不同,会导致产品品质的差异。鉴于此,本文以重庆、贵州、云南所产细菌型豆豉产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其基本营养品质、理化特性、风味品质和微生物群系出发,研究西南地区细菌型豆豉产品品质特点及微生物群系特点,进一步了解细菌型豆豉风味品质与微生物的关系,为市售细菌型豆豉安全食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为细菌型豆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的基本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干豆豉水分含量在16.42%-37.24%范围,湿豆豉水分含量在41.47%-67.29%范围内。基础营养素分析显示贵州地区豆豉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重庆、云南地区,灰分含量各地区差异显着。功能性成分分析显示贵州地区豆豉异黄酮含量和大豆皂苷总体含量高于云南和重庆地区,重庆地区豆豉异黄酮含量总体偏低,但重庆地区豆豉多糖含量总体上较高。色泽和质构特性分析表明,云南地区豆豉颜色总体上比重庆地区、贵州地区豆豉颜色暗;干豆豉硬度显着高于湿豆豉,硬度与咀嚼性大小呈正相关;贵州地区的豆豉弹性最高,其次是重庆地区豆豉,云南地区豆豉弹性最低,与凝聚性呈正相关。理化特性与卫生指标分析显示不同来源豆豉p H值差异显着,亚硝酸盐含量均符合GB2760-2014规定的安全标准(≤30mg/kg),TVB-N含量符合SB/T 10294-2012腌猪肉一级品标准(≤20 mg/100 g),POV值均处于较低的水平(≤1.94 meq/kg),菌落总数贵州地区高于重庆和云南地区。抗氧化活性及蛋白质体外消化分析显示云南地区豆豉褐变程度低于重庆地区和贵州地区,云南产豆豉抗氧化能力总体上较贵州地区和重庆地区豆豉弱;云南地区豆豉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高于贵州和重庆产豆豉;相关性分析显示多酚类物质与豆豉的抗氧化活性相关,但豆豉抗氧化活性受其他因素影响。综合分析以贵州产豆豉较好。(2)对不同地区细菌型的风味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从地区因素上看,云南地区豆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非蛋白氮含量均高于贵州、重庆地区,多肽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则是贵州地区豆豉优于重庆、云南地区;重庆地区豆豉游离脂肪酸含量最高;从豆豉干湿状态上看,湿豆豉所有蛋白质相关指标的含量均高于干豆豉,干豆豉在游离脂肪酸、总酸、氯化钠含量均高于湿豆豉,而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低于湿豆豉。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21类细菌型豆豉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乙酸芳樟酯、乙酸松油酯、棕榈酸乙酯、D-柠檬烯、茴香烯、姜烯、苯乙醇、芳樟醇、香叶醇、麦芽酚、2-十一酮、2,3,5-三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异戊酸、2-甲基丁酸。感官评价显示,水豆豉和湿豆豉消费者接受度较高,排名前8的有7个样品为水豆豉或湿豆豉,仅有9号样为干豆豉;干豆豉感官评价均排名靠后。这与细菌型豆豉风干过程中会产生特殊风味物质有关,导致干豆豉成为一种喜好性发酵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豆豉滋味品质指标与感官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带玫瑰香气的苯乙醇(P<0.05)和香柠檬样清香幽雅香气的乙酸芳樟酯(P<0.01)与感官评分正相关,表明食物接受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豆豉中挥发性成分影响感官接受度。主成分分析显示贵州产豆豉排名靠前,排名前四的为贵州产1、2、8、9号豆豉样品,综合产地及干湿考虑,选择1,2,9号样品进行后续微生物群系研究。(3)对贵州地区1、2、9号豆豉样品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菌种筛选与鉴定,结果表明: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贵州1号豆豉样品中热噬淀粉芽孢杆菌分布最广,短芽孢杆菌次之,此外,凝结芽孢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史氏芽孢杆菌、嗜热嗜气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属分布量逐渐减少;9号豆豉样品中热噬淀粉芽孢杆菌分布最广,嗜热嗜气芽孢杆菌次之;2号豆豉样品中凝结芽孢杆菌分布最广,热噬淀粉芽孢杆菌次之,相比1号跟9号样品,2号样品中还检测出有谷氨酸棒状杆菌。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结果显示:1-3、2-1、9-3号菌为枯草芽孢杆菌,2-2、9-1号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1-1号菌为凝结芽孢杆菌,1-2号菌为球形芽孢杆菌,2-3号菌为短芽孢杆菌,9-2号菌为片球菌属,与16S r RNA测序结果类似。细菌群落、挥发性风味物质、风味品质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从贵州地区3类豆豉样品中检测到的菌落群系分布与豆豉滋味品质及醇类、酯类、羧酸类、烯烃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段雪梅[2](2020)在《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等营养物质,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植物肉”,在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大豆异黄酮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大豆发育过程中次生代谢的产物。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大豆异黄酮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生长因子活性和激素分泌等。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丰富,如抗氧化,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等,是目前医疗领域研究的潜在抗癌物质。因此选育高异黄酮大豆品种对于医疗健康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含量除由其合成分解过程中相关酶基因决定外,还受到MYB类转录因子的调控。MYB型转录因子是功能最为多样的一类转录因子,目前已有研究证实MYB转录因子参与了植物中苯丙烷次级代谢途径的调控,黄酮类代谢途径就是其分支之一。研究表明,MYB类转录因子可以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的积累,但也有研究证实GmMYB39基因的过表达会抑制大豆异黄酮的合成[1]。MYB类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其功能涉及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以及植物次生代谢等多方面。这些先前的研究成果为GmMYB12B2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实验室原有的转基因植株基础上运用Elisa、Western blot、South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完成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完成了GmMYB12B2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对GmMYB12B2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成熟大豆种子异黄酮的含量。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South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当中,且是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Western blot证实目标蛋白和抗除草剂蛋白都已在大豆中稳定表达;ELISA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目标蛋白表达量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MYB-1和MYB-2达到了非转基因株系的5倍以上,MYB-3达到了非转基因株系的3倍以上。2.qRT-PCR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胚中表达量较高,在茎叶中的表达量偏低;同一植株中在胚发育前期表达量大致随着胚的成熟而升高,但在30天胚中的表达量有所下降,在40天胚中表达量又再次回升。3.对目标产物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MYB-1和MYB-2转基因植株异黄酮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有显着提高,分别为4.07mg/g和4.75mg/g,其中MYB-2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提高了约1.82倍,主要是大豆苷与染料木苷提高较为显着,分别提高了1.77倍和1.90倍。表明在大豆中过表达GmMYB12B2基因,有助于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4.对GmMYB12B2转基因大豆和受体对照大豆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YB-1株系在株高和底荚高度上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MYB-2在株高上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与转基因植株其余农艺性状表现均为差异不显着。

张恒硕[3](2020)在《低蛋白日粮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影响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产蛋后期峪口京白1号蛋鸡为研究对象,在能量水平、三种限制性氨基酸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探究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肝脏健康以及肠道健康等的影响,并在降低1%蛋白水平下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α-月桂酸单甘油酯,探究该营养调控方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为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低蛋白日粮提供参考。本试验选择63周龄、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产蛋率基本一致的峪口京白1号蛋鸡648羽,随机分为6组,每组108羽,分4个重复,每重复9格,每格3羽。对照组饲喂粗蛋白水平16.77%的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降低粗蛋白水平0.5%%、1%和1.5%,并补充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使之与对照组对应氨基酸水平一致。试验Ⅳ组在试验Ⅱ组的基础上添加600 mg/kg复合酶制剂,试验Ⅴ组在Ⅳ组的基础上再添加400 mg/kg α-月桂酸单甘油酯。预试期7天,正式期56天。试验结束次日进行屠宰试验,采集样品并检测。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生产性能方面,产蛋率上,各组间无显着差异,蛋白水平下降,产蛋率有降低的趋势,试验组Ⅰ、Ⅱ、Ⅲ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 0.42%、0.78%、0.63%(P>0.05),而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α-月桂酸单甘油酯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0.83%、0.65%(P>0.05);料蛋比上,日粮蛋白水平下降,有提高料蛋比的趋势,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与试验组Ⅱ(同蛋白水平组)相比降低了 2.12%,差异显着(P<0.05);平均蛋重上,各组间无显着差异;合格蛋率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合格蛋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1%、2.0%(P<0.05);次品蛋率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降低了次品蛋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 25.12%、45.73%(P<0.05)。蛋品质方面,蛋壳强度上,与试验组Ⅰ相比,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和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提高了蛋壳强度(P<0.05);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了蛋白高度与哈氏单位(P<0.05);蛋黄颜色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提高蛋黄颜色深度(P<0.05)。2.对蛋鸡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粗蛋白消化率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粗脂肪消化率(P<0.05);干物质、粗纤维、粗灰分消化率方面,各组差异均不显着。3.对蛋鸡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免疫指标:白介素IL-2含量,与试验组Ⅰ以及试验组Ⅳ相比,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提高了血清白介素IL-2 的含量(P<0.05);不同蛋白水平及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对脾脏指数、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白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无显着影响(P>0.05)。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方面,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较对照组、试验组Ⅰ、Ⅱ分别提高了 20.6%、25%、20.6%,差异显着(P<0.05);丙二醛含量,蛋白水平降低显着提高了蛋鸡血清丙二醛的含量,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降低了蛋鸡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各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消化酶指标:脂肪酶活性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脂肪酶活性(P<0.0 5);胰蛋白酶活性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活性(P<0.05);淀粉酶活性方面,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或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P<0.05)。4.对蛋鸡肝脏健康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脏器指数指标:肝脏指数方面,与试验组Ⅱ相比,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降低了肝脏指数(P<0.05)。肠道形态结构指标:十二指肠隐窝深度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空肠绒毛高度上,蛋白水平降低显着降低了蛋鸡空肠的绒毛高度,差异显着(P<0.05),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P<0.05);空肠绒隐比上,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以及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均显着提高了空肠绒隐比(P<0.05)。盲肠菌群指标:各组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差异。日粮蛋白水平下降对蛋鸡盲肠菌群结构有显着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蛋白水平降低0.5%,显着降低了脱硫弧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但也显着提高了梭杆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蛋白水平降低1.0%,显着降低了弯曲杆菌门、脱硫弧菌门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蛋白水平降低1.5%,显着降低了葡萄球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但也显着降低了别样杆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与同一蛋白水平的试验组Ⅱ相比,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显着提高了艾克曼菌科等菌以及消化球菌科、布劳特菌属等菌的相对丰度;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显着降低了氨基酸球菌科、琥珀酸弧菌科等菌的相对丰度。总体上,蛋白水平降低改变了盲肠肠道菌群结构,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可以改变蛋鸡盲肠肠道菌群结构。综上所述,蛋鸡日粮蛋白水平下降,对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血清生化、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无显着影响;降低了抗氧化性能;影响了肠道结构;对盲肠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影响,改变了盲肠菌群结构。单独添加复合酶制剂提高了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提高了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提高了抗氧化性能;提高了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改善了肠道形态结构。同时添加复合酶制剂与α-月桂酸单甘油酯提高了蛋鸡生产性能,改善了蛋品质;提高了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提高了蛋鸡免疫性能与抗氧化能力;提高了消化酶活性,降低了肝脏指数,改善了肠道形态结构,改变了盲肠菌群结构。

李怡然[4](2014)在《豆制品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含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优化了大豆异黄酮及大豆低聚糖的检测方法并对几种常见大豆制品中的水溶性小肽、氨基酸、异黄酮、皂甙及低聚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同时检测四种异黄酮的最佳色谱条件为,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A为含0.1%(V/V)乙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含0.1%(V/V)乙酸甲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60nm,四种异黄酮组分能得到很好的分离,大豆甙、染料木甙、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相关系数R2分别是0.9992,0.9991,0.9993,0.9994,线性良好。2、检测棉籽糖与水苏糖的最佳色谱条件为,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NH2柱,色谱柱温度35℃,流动相为乙腈:水=65:35,流速1.0mL/min。在上述条件下水苏糖和棉籽糖的检测限分别为4.00~20.00mg/mL和2.00~10.00m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68%和95.08%。3、不同大豆制品中水溶性小肽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大豆肽粉>腐乳>豆豉>蛋白质粉>豆浆>豆奶>豆腐皮>豆腐;水溶性总黄酮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豆浆>蛋白质粉>豆奶>腐乳>豆豉>豆腐>大豆肽粉>豆腐皮;水溶性皂甙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豆腐>豆腐皮>蛋白质粉>豆豉>豆奶粉>腐乳>大豆肽粉>豆浆;水溶性低聚糖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豆腐>大豆肽粉>豆腐皮>豆浆>豆奶>蛋白质粉>豆豉>腐乳。4、不同类型市售豆浆粉中水溶性小肽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永和原味豆浆粉>永和甜味豆浆>永和减糖豆浆粉>肯德基豆浆粉;水溶性总黄酮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肯德基豆浆粉>永和原味豆浆粉>永和甜味豆浆>永和减糖豆浆粉;水溶性皂甙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永和原味豆浆粉>永和甜味豆浆粉>永和减糖豆浆粉>肯德基豆浆粉水溶性低聚糖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永和原味豆浆粉>永和减糖豆浆粉>肯德基豆浆粉。5、非转基因大豆自磨豆浆中水溶性蛋白、小肽、异黄酮的含量均高于转基因大豆自磨豆浆;而非转基因大豆自磨豆浆中皂甙和低聚糖含量低于转基因大豆自磨豆浆。

李洋[5](2014)在《基于进口增长的中国大豆进口安全状况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兼具粮食和经济作物属性的豆科植物,其产业链很长,涉及国民生活的众多方面。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速,大豆贸易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大豆利用价值广泛,在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将它视为战略物资。据统计,2012年,全球大豆贸易量占农产品贸易总量的比例已经达30%,其地位可见一斑。在中国,大豆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世界大豆的发源地。作为曾经世界首屈一指的大豆贸易国,中国直到1996年之前,还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对豆油和豆粕等大豆制品的需求量出现了蹿升。与之失衡的是,中国的大豆产量不仅没有提升,反倒在国外廉价大豆和跨国公司的迅猛进攻下逐渐失守,一落千丈,由此造成的中国大豆产业的严重危机和窘况直到今日还在发酵和持续。为使局面得到有效遏制,中国自上而下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显着,大豆进口数量依旧呈现出不可控的快速增长态势。2011和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连续两年突破5900万吨大关,其中,2011年较前年更是大幅增长了11.6%。大豆进口数量不断攀升,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既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豆需求旺盛,耕地资源稀缺等内部因素,也有转基因大豆所特有的单产和含油量高的优势,跨国粮商采取恶性竞争手段压低价格肆意进攻中国市场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当前中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大豆产业危机。本文基于中国大豆进口增长的视角,以数据作支撑,建立涵盖进口数量安全,大豆市场安全和进口依赖程度等三个准则层在内的进口安全评价体系。由结果可知,进口数量和价格在考察期内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中国大豆的进口依赖程度则是异常偏高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大豆进口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本文最后就保障大豆进口安全和提振中国大豆产业实力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刘晓庆[6](2013)在《热处理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饲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特别是胰蛋白酶抑制剂限制了大豆及其制品在饲料中的利用。本文研究了加热法处理两种不同来源大豆(阿根廷进口转基因大豆和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钝化效果及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抗营养因子钝化处理不同来源的两种大豆对不同食性鱼类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以期为水产饲料的加工工艺和配方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实验一为加热法处理两种不同来源大豆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钝化效果及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钝化后两种大豆的在水产配合饲料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其对三种不同食性鱼类生长性能和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实验一以进口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和国产正阳非转基因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60℃、80℃、100℃、120℃,分别加热1h、2h。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含有较高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两种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TIA)都随加热温度升高而降低,非转基因大豆TIA对温度更敏感;120℃,2h能有效抑制大豆TIA,在该条件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73.64%和78.79%。各温度对大豆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均不大。实验二于2012年6-8月在湖北荆州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的池塘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大豆同实验一,实验鱼采用中规格的青鱼、异育银鲫以及草鱼。实验设置鱼粉组,转基因大豆未处理组,转基因大豆热处理组,非转基因大豆未处理组和非转基因大豆热处理组。以白鱼粉和全脂大豆粉作为主要蛋白源,以大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实验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全脂大豆粉经过120℃,2h加热处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均得到有效的抑制,饲料各种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稍有所下降,对青鱼、异育银鲫、草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的影响均未不显着(P>0.05);对三种鱼的体成分、肌肉生化组成、蛋白质贮积率、碳储积率也均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热处理大豆粉使三种鱼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有所上升(P>0.05),肠促胰酶素水平青鱼、草鱼显着升高(P<0.05);各个处理对三种鱼的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经热处理的大豆组,异育银鲫的胰蛋白酶活性有升高趋势(P>0.05)。转基因大豆饲喂的青鱼肝脏谷丙谷草转氨酶和草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显着低于非转基因大豆(P<0.05)。从肠道组织学上看,生大豆影响了青鱼肠道皱襞的高度和密度,所有实验组大豆都让草鱼肠道产生形态损伤。

郑留学[7](2013)在《速溶豆芽粉及其制备发酵酸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室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垦农29、垦农30、黑农53三个品种大豆在发芽期间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大豆在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大分子量蛋白质逐渐分解,而小分子蛋白则有所增加,必需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氨基酸模式逐渐接近。大豆发芽期间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比例有所上升,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但降幅不大。大豆发芽过程中,矿物质元素钙、铁、磷、总灰分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有所下降;维生素C和异黄酮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为此,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大豆发芽过程中各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含量的的变化,确定最佳发芽时间,最后以发芽96h的大豆芽为材料,研究速溶豆芽粉的制备工艺,再以鲜牛乳为原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菌种,研制一种具有豆香味并具有保健功能的酸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速溶豆芽粉制备工艺的研究根据蛋白质的溶出率,对加热搅拌法和超声波法制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制浆法为超声波法,超声波法制浆最佳工艺条件是料液比1:10,超声时间为40min,超声温度为45℃。速溶豆芽粉制备过程中煮浆温度95℃、煮浆时间10min,豆浆真空浓缩温度为60℃,真空度为0.090MPa,喷雾干燥时进风温度为185℃、出风温度85℃。(2)速溶豆芽粉理化性质分析速溶豆芽粉蛋白质含量55.3%,脂肪含量14.1%,水分3.6%符合《GBT18738-2006速溶豆粉和豆奶粉》营养标准;外观、气味与滋味、杂质等感官指标符合上述标准;大肠菌群、致病菌与霉菌符合上述标准,受实验条件限制,菌落总数略微超标。(3)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的研究以鲜牛奶为原料,研制了一种颜色为乳黄色、口感细腻、质地均匀、具有豆香味的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研究了白砂糖、速溶豆芽粉和β-环状糊精对速溶豆芽粉酸奶品质的影响,确定了速溶豆芽粉酸奶的最佳配方为速溶豆芽粉4%,白砂糖8%,β-环状糊精0.2%,发酵温度为42℃,发酵时间为5h。

林榕姗[8](2012)在《细菌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功能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豉(lobster sauce)是以黑豆或黄豆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调味品,既可作调味料又可以直接食用。豆豉含丰富的可溶性氮、可溶性糖、维生素A、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及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褐色色素类、大豆多肽等多种功能因子。细菌型豆豉大多是利用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等在较高温度下繁殖于蒸熟的大豆上,借助其蛋白酶生产出风味独特的食品。而作为细菌型豆豉的典型代表山东水豆豉,目前尚未见到对其发酵机理及生理功能的系统研究及报道。本文以山东临沂民间自然发酵的自制豆豉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益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过程豆豉成分变化及豆豉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得到符合制曲要求的微生物,为进行纯种发酵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水豆豉的营养和生理功能进行深入了解及发掘,扩大中国豆豉被消费者认同范围及促进市场前景的发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1)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群多样性分析提取豆豉发酵不同时间的豆豉总DNA,采用对大多细菌16S rDNA基因V3区具有特异性的引物对GC-357F和517R,进行PCR扩增,将长约160bp的扩增产物使用变性剂浓度梯度为30%到6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分离,最后对电泳谱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引物对27F-FAM,1492R对豆豉总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MspI酶切,对酶切产物进行测序及OUT分析。根据DGGE及T-RFLP分析可知,细菌型豆豉在发酵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较低且比较稳定,优势菌群特征明显。以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发酵时间7d为宜。(2)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的筛选及益酵菌株鉴定通过常规平板培养方法,将发酵过程豆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及菌落计数。通过菌体形态、菌落特征观察,筛选得到11株细菌,初步确定B1、B2、B3、B4、B5、B7为芽孢杆菌,NB1、NB2、NB3、NB4为非芽孢杆菌,C1为球菌。通过耐盐性实验及耐热性实验,确定益酵菌株为B1、B2、B3、B4、B5、C6、B7等7株菌。经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可确定B1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B2为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B3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B4为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B5为耐热芽孢杆菌(B.kalodurans)、B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C6为溶酪大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3)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成分分析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不同时间内的豆豉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其中水分、脂肪、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及粗纤维呈下降趋势;灰分、pH值、总酸,氨基氮、游离氨基酸等呈上升趋势,其中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表明经过发酵豆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4)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分析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蛋白酶的酶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豆豉发酵液中纤维素酶活维持较低水平,而蛋白酶活呈现增长的趋势。将筛选得到的7株菌及豆豉提取液进行纳豆激酶酶活测定,B5、B4等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酶活特性。豆豉提取液因杂质等因素影响,酶活有所降低,但仍比C6、B3、B2、B7、B1等纯菌发酵液的酶活有明显的提高。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豆豉中异黄酮染料木素糖苷和大豆苷元糖苷的转化率分别达到69.07%和54.54%,使产品的生理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对豆豉发酵液进行MDA值及SOD值测定,其中全血中MDA值显着下降,血清中SOD活性显着增高。表明豆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李莹莹[9](2012)在《大豆干酪的制备及后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采用酸类、无机盐类和酶类这三种凝固剂凝固豆乳,得到制作新鲜软质大豆干酪的工艺路线及参数;进一步加工制作半硬质大豆干酪,并对后熟期间大豆干酪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最后对这三种半硬质大豆干酪的理化指标、感官品质等进行对比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 GDL、MgCl2和papain都可以用来凝固豆乳,各种凝固剂分别有其各自的适宜凝乳温度和适宜添加量。不同的凝乳温度,不同的凝固剂添加量,对豆乳凝乳时间、凝乳状态、凝块质构以及乳清OD值等的变化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与GDL和MgCl2相比,papain凝固豆乳所形成的凝块质地细腻,但是硬度较小,凝胶网络结构不明显,呈云团状聚集,使得乳清不易排出,粘性较高,不利于后续的切割;添加少量的CaCl2可提高papain凝乳的速率及凝块的硬度和粘度。3.用GDL凝固豆乳制作新鲜软质大豆干酪的最适工艺参数为:发酵剂添加量0.020%,GDL添加量0.20%,食盐添加量1.0%;MgCl2作为凝固剂的最适工艺参数为:发酵剂添加量0.020%,MgCl2添加量0.20%,食盐添加量1.0%;以papain为凝固剂的最适工艺参数为:发酵剂添加量0.010%,CaCl2添加量0.02%,papain添加量0.05%,食盐添加量1.0%,可得到较高的大豆干酪产率及较好的产品品质。4.三种凝固剂凝固豆乳所制作的新鲜软质大豆干酪中,以papain制作的产品感官得分最高,其风味良好,组织状态最为细腻,口感柔软润滑;MgCl2制作的大豆软质干酪蛋白含量最高,而GDL大豆软质干酪的产率最高。与奶酪相比,蛋白质含量接近,而感官评分稍低。5.以papain制作的半硬质大豆干酪在成熟过程中,pH值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最终pH值达到5.04;pH4.6可溶性氮、氨基氮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在成熟期间均逐渐增加;成熟后papain大豆干酪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增加,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微观结构变得较为松散;电泳条带上各亚基消失。这都表明在成熟过程中,蛋白质、脂肪等在papain和发酵剂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的降解。而以MgCl2和GDL为凝固剂制作的半硬质大豆干酪在后熟期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6.三种凝固剂凝固豆乳所制作的半硬质大豆干酪,含盐量在2%-4%之间,MgCl2和GDL制作的大豆干酪的产率和水分含量相近,并且显着高于papain大豆干酪;MgCl2大豆干酪蛋白含量最高;papain大豆干酪脂肪含量最高。从感官评价上看,papain大豆干酪豆香味浓郁,具有酶凝固豆乳所特有的鲜香味;组织状态细腻,但质地松软,容易破裂;而MgCl2和GDL大豆干酪的滋味与豆腐接近,二者组织状态相似,表面光滑,质地均匀,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口感上,MgCl2和GDL大豆干酪可单独食用,类似于豆腐干;papain大豆干酪由于质地较软,入口后口感较粘,配合切片面包食用口感更佳。质构特性的结果也表明,papain大豆干酪的黏着性大于MgCl2和GDL大豆干酪,而在硬度、凝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这几个指标上,papain大豆干酪的数值都显着低于MgCl2和GDL大豆干酪。

刘颖,田文娟[10](2012)在《复合米糠蛋白粉的研制与营养价值评价》文中指出以米糠蛋白粉和乳粉为原料,根据食物蛋白质互补原理并进行计算,得出最佳互补效果的复合米糠蛋白粉配方。通过大鼠生长实验和代谢实验对复合米糠蛋白粉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并与乳粉和酪蛋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米糠蛋白粉的营养价值得到显着提高,校正蛋白质功效比值为2.45;蛋白质真消化率、生物学价值和蛋白质净利用率分别为(89.12±1.43)%、79.34±1.36、(67.53±1.24)%,各项指标均优于乳粉,与酪蛋白非常接近。复合米糠蛋白粉是优质的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复配高蛋白营养产品。

二、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地区传统细菌型豆豉品质特点及微生物群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概述
        1.1.1 大豆成分概述
        1.1.2 大豆加工研究概况
    1.2 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
        1.2.1 传统发酵食品概述
        1.2.2 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概述
        1.2.3 传统发酵豆制品研究进展
    1.3 发酵过程中大豆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
    1.4 细菌型豆豉研究现状
        1.4.1 细菌型豆豉功能成分
        1.4.2 细菌型豆豉加工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西南地区传统细菌型豆豉品质特性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3.2 功能性成分的测定
        2.3.3 物理特性分析
        2.3.4 化学评价
        2.3.5 微生物评价
        2.3.6 豆豉营养价值评价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基本营养成分评价
        2.4.2 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功能性成分比较分析
        2.4.3 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物理特性分析
        2.4.4 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化学特性分析及其品质评价
        2.4.5 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微生物评价
        2.4.6 不同地区细菌型豆豉营养价值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地区传统细菌型豆豉风味品质比较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酸鲜滋味成分指标的测定
        3.3.2 其他滋味品质指标的测定
        3.3.3 挥发性成分测定
        3.3.4 感官评定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蛋白质相关质量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其他滋味成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3.4.3 挥发性成分分析
        3.4.4 感官评定
        3.4.5 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地区细菌型豆豉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2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细菌菌落形态及镜检结果
        4.4.2 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4.4.3 16S rRNA测序结果
        4.4.4 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研究结果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基因技术发展与转基因作物
    1.2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和安全性
    1.3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现状
    1.4 转基因植株鉴定技术
        1.4.1 翻译水平检测方法
        1.4.2 转录水平检测方法
        1.4.3 其它检测方法
    1.5 MYB转录因子概述
    1.6 大豆异黄酮简介
        1.6.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质
        1.6.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1.6.3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价值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检测所需相关药品配方
    2.2 方法
        2.2.1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PAT试纸条检测
        2.2.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2.2.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
    2.3 结果
        2.3.1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PAT试纸条检测
        2.3.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2.3.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表达量分析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相关引物
        3.1.4 相关药品配方
    3.2 方法
        3.2.1 大豆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3.2.2 Real Time PCR分析
        3.2.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蛋白表达量ELISA检测分析
    3.3 结果
        3.3.1 Real Time PCR分析GmMYB12B2 基因组织表达特性
        3.3.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ELISA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试验设计
        4.1.3 农艺性状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质量性状结果分析
        4.2.2 数量性状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目标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与药品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异黄酮
        5.2.2 GmMYB12B2 转基因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5.3 高异黄酮大豆种质资源与育种利用潜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低蛋白日粮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影响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痛点一:我国蛋白原料短缺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1.2 痛点二:饲料利用率低,尤其是蛋白利用率低
    2. 低蛋白日粮
        2.1 低蛋白日粮概念
        2.2 理想蛋白质概念
        2.3 蛋鸡低蛋白日粮研究进展
        2.4 低蛋白日粮应用现状和理论尚待完善的探讨
        2.5 低蛋白日粮饲料添加剂营养调控技术
    3.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二、试验研究与分析讨论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时间和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4 饲养管理
        1.5 样品采集
        1.6 指标测定及方法
        1.7.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2.3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肝脏指数的影响及肝脏切片观察
        2.5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生化的影响
        2.6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免疫指标的影响
        2.7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8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9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肠道健康的影响
    3. 讨论
        3.1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3.3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4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肝脏健康的影响
        3.5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6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免疫指标的影响
        3.7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8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9 低蛋白日粮及营养调控技术对蛋鸡产蛋后期肠道健康的影响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豆制品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前言
    1 大豆及大豆营养价值
        1.1 大豆
        1.2 大豆营养物质及其生物活性
        1.2.1 蛋白质及氨基酸
        1.2.2 油脂
        1.2.3 大豆中的维生素
        1.2.4 膳食纤维
        1.2.5 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2.6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2 大豆加工制品的种类
        2.1 传统豆制品
        2.1.1 豆浆
        2.1.2 豆腐
        2.1.3 豆腐干
        2.1.4 腐乳
        2.1.5 豆豉
        2.1.6 腐竹
        2.1.7 纳豆
        2.2 新型豆制品
        2.2.1 大豆蛋白质粉
        2.2.2 大豆肽粉
        2.2.3 豆奶粉
        2.2.4 豆炼乳
        2.2.5 大豆粉
    3 大豆制品的开发及研究现状
    4 大豆生物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4.1 大豆多肽的分离检测方法
        4.2 大豆皂甙的分离检测方法
        4.3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检测方法
        4.4 大豆低聚糖的分离检测方法
    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检测方法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试剂
        1.2 设备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的优化
        1.3.2 大豆低聚糖检测方法的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测定大豆异黄酮检测条件的优化
        2.1.1 HPLC检测大豆异黄酮方法的建立
        2.1.2 HPLC线性关系的考察
        2.1.3 HPLC检验方法的验证
        2.2 HPLC大豆低聚糖检测条件的优化
        2.2.1 HPLC检测水苏糖和棉籽糖方法的建立
        2.2.2 HPLC检测水苏糖和棉籽糖的线性关系的考察
        2.2.3 HPLC检验方法验证
    3 小结
第二章 不同豆制品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原料
        1.1.2 试验试剂
        1.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样本的制备
        1.2.2 蛋白质检测方法
        1.2.3 小肽检测方法
        1.2.4 异黄酮检测方法
        1.2.5 大豆皂甙检测方法
        1.2.6 大豆低聚糖检测方法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豆制品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2.1.1 不同豆制品中水溶性蛋白质及小肽含量的比较
        2.1.2 不同豆制品中水溶性异黄酮含量的比较
        2.1.3 不同豆制品中水溶性皂甙含量的比较
        2.1.4 不同豆制品水溶性低聚糖含量的比较
        2.2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2.2.1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蛋白及小肽含量的比较
        2.2.2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异黄酮含量的比较
        2.2.3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皂甙含量的比较
        2.2.4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低聚糖含量的比较
    3 小结
        3.1 不同豆制品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比较
        3.2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比较
第三章 结论
    1 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的优化
    2 大豆低聚糖检测方法的优化
    3 不同豆制品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比较
    4 不同种类豆浆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比较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进口增长的中国大豆进口安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体系、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框架体系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基于进口增长的大豆产业安全理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贸易自由化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
        二、产业安全理论
        三、产业竞争力理论
        四、供给需求理论
    第二节 进口安全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一、进口安全的含义
        二、进口安全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中国大豆进口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大豆国内供求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大豆的生产情况
        二、中国大豆的消费情况
    第二节 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现状和特征
        一、中国大豆贸易的现状
        二、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呈现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大豆进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国内大豆生产受到资源禀赋的限制
        二、国内对大豆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
        三、国内外大豆在品质和价格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四、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进口增长的大豆进口安全评价
    第一节 进口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大豆进口安全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各指标具体数据的计算
    第三节 进口安全评价标准
    第四节 中国大豆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大豆进口安全评价结果
        二、大豆进口安全评价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一、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国内产量难以提高
        二、大豆定价权缺失,价格和汇率波动影响大
        三、大豆进口依存度和进口市场集中度高,贸易竞争力低下
    第二节 保障中国大豆进口安全的政策建议
        一、保障中国大豆进口安全
        二、加强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6)热处理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豆及抗营养因子
        2.1.1 国内及世界大豆的产量
        2.1.2 大豆的营养状况
        2.1.3 抗营养因子的概念及主要抗营养因子的作用
        2.1.4 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及分类
        2.1.5 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2 实验对象
        2.2.1 青鱼
        2.2.2 异育银鲫
        2.2.3 草鱼
    2.3 实验大豆
        2.3.1 河南正阳油春06-1非转基因大豆
        2.3.2 进口阿根廷转基因大豆
第三章 加热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以及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大豆处理
        3.2.3 胰蛋白酶抑制剂测试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胰蛋白酶抑制剂与温度的关系
        3.4.2 蛋白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5 讨论
        3.5.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及其钝化方法探讨
        3.5.2 加热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3.5.3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的对比研究
        3.5.4 加热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3.6 实验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的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对不同食性鱼类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养殖系统和养殖条件
        4.2.3 实验鱼及饲养
        4.2.4 实验取样
        4.2.5 样品分析
        4.2.6 组织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4.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生长和饲料利用
        4.3.2 形态学指标
        4.3.3 生理及酶学指标
        4.3.5 鱼体及背肌生化组成
        4.3.6 肠道组织学
    4.4 讨论
    4.5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中涉及水产动物种名称拉英汉对照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文章完成情况

(7)速溶豆芽粉及其制备发酵酸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大豆中的营养物质
        1.1.2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1.1.3 大豆的加工及利用
        1.1.4 酸奶与大豆酸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豆加工利用新动态
        1.2.2 发芽大豆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速溶豆芽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发芽豆粉浆制备工艺的研究
        2.2.2 煮浆条件的研究
        2.2.3 真空浓缩条件的研究
        2.2.4 喷雾干燥条件的研究
        2.2.5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6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7 蛋白质溶出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olin-酚法标准曲线的制作
        2.3.2 加热搅拌法单因素实验
        2.3.3 加热搅拌法正交试验
        2.3.4 超声波法单因素实验
        2.3.5 超声波法正交实验
        2.3.6 煮浆条件的研究
        2.3.7 真空浓缩条件的研究
        2.3.8 喷雾干燥条件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速溶豆芽粉理化性质的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速溶豆芽粉感官指标的检测
        3.2.2 速溶豆芽粉理化指标的检测
        3.2.3 速溶豆芽粉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速溶豆芽粉感官指标检测结果
        3.3.2 速溶豆芽粉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3.3.3 速溶豆芽粉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的研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工艺流程
        4.2.2 速溶豆芽粉用量的确定
        4.2.3 白砂糖用量的确定
        4.2.4 β-环状糊精用量的确定
        4.2.5 原料添加量的优化
        4.2.6 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的品质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速溶豆芽粉用量的确定
        4.3.2 白砂糖用量的确定
        4.3.3 β-环状糊精用量的确定
        4.3.4 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原料配比正交实验结果
        4.3.5 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感官指标检测结果
        4.3.6 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4.3.7 速溶豆芽粉发酵酸奶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
        4.3.8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细菌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资源概况与消费需求
        1.1.1 中国大豆供应情况
        1.1.2 国内大豆消费分析
    1.2 大豆营养素及生理活性物质
        1.2.1 大豆基本营养素
        1.2.2 大豆生理活性物质
        1.2.2.1 异黄酮
        1.2.2.2 大豆皂苷
        1.2.2.3 胰蛋白酶抑制剂
        1.2.2.4 植物固醇类
        1.2.2.5 植酸盐
    1.3 大豆制品行业发展状况
    1.4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营养及功能
        1.4.1 豆豉
        1.4.1.1 豆豉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1.4.2 酱油
        1.4.2.1 酱油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1.4.3 腐乳
        1.4.3.1 腐乳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1.4.4 豆酱
        1.4.4.1 豆酱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5.1 细菌型豆豉发展概况
        1.5.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2.1 细菌型豆豉发酵微生物的研究
        1.5.2.2 细菌型豆豉生产工艺研究
        1.5.2.3 细菌型豆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5.2.4 细菌型豆豉生理功能研究
        1.5.2.5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5.2.6 PCR-DGGE 与 T-RFLP 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引物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群多样性分析
        2.2.1.1 DNA 提取
        2.2.1.2 DGGE 实验方法
        2.2.1.3 T-RFLP 实验方法
        2.2.2 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的筛选及益酵菌株鉴定
        2.2.2.1 微生物的分离及纯化
        2.2.2.2 益酵菌株筛选
        2.2.2.3 益酵菌株鉴定
        2.2.3 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成分分析
        2.2.3.1 水分测定
        2.2.3.2 pH 值测定
        2.2.3.3 总酸测定
        2.2.3.4 蛋白质测定
        2.2.3.5 还原糖测定
        2.2.3.6 粗脂肪测定
        2.2.3.7 灰分测定
        2.2.3.8 粗纤维的测定
        2.2.3.9 氨基氮的测定
        2.2.3.10 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测定
        2.2.4 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分析
        2.2.4.1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2.2.4.2 蛋白酶活性测定
        2.2.4.3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
        2.2.4.4 异黄酮含量测定
        2.2.4.5 抗氧化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群多样性分析
        3.1.1 PCR 扩增
        3.1.2 DGGE 图谱结果分析
        3.1.3 T-RFLP 结果分析
        3.1.3.1 PCR 扩增
        3.1.3.2 PCR 产物纯化
        3.1.3.3 T-RFLP 数据的 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析
        3.1.3.4 T-RFLP 各指数分析
    3.2 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的筛选及益酵菌株鉴定
        3.2.1 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
        3.2.2 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筛选
        3.2.3 益酵菌株筛选
        3.2.4 益酵菌株的鉴定
    3.3 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成分分析
        3.3.1 水分及总酸含量
        3.3.2 脂肪及蛋白质含量
        3.3.3 还原糖及总糖含量
        3.3.4 pH 值
        3.3.5 灰分及粗纤维含量
        3.3.6 氨基氮含量
        3.3.7 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
    3.4 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分析
        3.4.1 纤维素酶活测定
        3.4.2 蛋白酶活测定
        3.4.3 纳豆激酶酶活测定
        3.4.4 异黄酮含量测定
        3.4.4.1 提取条件对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3.4.4.2 异黄酮测定
        3.4.5 抗氧化活性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大豆干酪的制备及后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及其营养价值
        1.1.1 世界和中国大豆的产销情况
        1.1.2 大豆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1.1.3 大豆制品的种类
        1.1.4 我国大豆产业的形式及发展趋势
    1.2 豆乳凝固剂的研究现状
        1.2.1 无机盐凝固剂
        1.2.2 酸类凝固剂
        1.2.3 豆乳凝固酶
    1.3 大豆干酪的研究现状
    1.4 干酪成熟特性的研究现状
        1.4.1 牛乳干酪成熟特性的研究现状
        1.4.2 大豆干酪成熟特性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凝固剂对豆乳凝固效果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温度下三种凝固剂对豆乳凝乳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添加量凝固剂对豆乳凝乳效果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新鲜软质大豆干酪的加工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GDL 凝固豆乳制作新鲜软质大豆干酪加工工艺的优化
        3.2.2 MgCl_2凝固豆乳制作新鲜软质大豆干酪加工工艺的优化
        3.2.3 papain 凝固豆乳制作新鲜软质大豆干酪加工工艺的优化
        3.2.4 新鲜软质大豆干酪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半硬质大豆干酪成熟特性的研究及三种产品特性的对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半硬质大豆干酪后熟过程的变化
        4.2.2 三种半硬质大豆干酪的品质对比
    4.3 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复合米糠蛋白粉的研制与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氨基酸组成分析
        1.3.2 氨基酸评分
        1.3.3 蛋白质功效比值测定
        1.3.4 氮代谢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米糠蛋白粉的研制
        2.1.1 必需氨基酸分析及氨基酸评分结果
        2.1.2 复合米糠蛋白营养粉配方的确定
    2.2 复合米糠蛋白粉营养价值评价
        2.2.1 PER实验结果
        2.2.1. 1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
        2.2.1. 2 PER测定结果
        2.2.2 氮代谢实验结果
3 结论

四、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地区传统细菌型豆豉品质特点及微生物群系研究[D]. 谭小琴. 西南大学, 2021(01)
  • [2]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D]. 段雪梅. 吉林大学, 2020
  • [3]低蛋白日粮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影响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D]. 张恒硕. 浙江大学, 2020
  • [4]豆制品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含量分析[D]. 李怡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2)
  • [5]基于进口增长的中国大豆进口安全状况研究[D]. 李洋. 安徽财经大学, 2014(07)
  • [6]热处理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D]. 刘晓庆. 安徽大学, 2013(S2)
  • [7]速溶豆芽粉及其制备发酵酸奶的研究[D]. 郑留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3(10)
  • [8]细菌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功能性研究[D]. 林榕姗.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9]大豆干酪的制备及后熟特性研究[D]. 李莹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10]复合米糠蛋白粉的研制与营养价值评价[J]. 刘颖,田文娟. 食品科学, 2012(04)

标签:;  ;  ;  ;  ;  

国产大豆组织蛋白的营养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