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叉尾鮰爱德华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鮰爱德华氏菌,OmpNs,斑点叉尾鮰,免疫效果
叉尾鮰爱德华菌论文文献综述
潘延乐[1](2015)在《鮰爱德华氏菌ompN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产物对斑点叉尾鮰的保护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鮰爱德华氏菌(Edwarsiella ictaluri)GPY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出叁段外膜微孔蛋白N全基因(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并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去信号肽和跨膜区后克隆并表达了其对应的叁段功能活性区域,并通过免疫印迹确定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初步将其确定为亚单位候选疫苗。用表达的rOmpNs作为抗原,免疫健康斑点叉尾鮰,探究其对斑点叉尾钢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本实验,拟对鮰爱德华氏菌ompNs的生理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并为制备具有保护力的抗鮰爱德华氏菌亚单位疫苗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共分为叁个章节,概述如下:1.鮰爱德华氏菌ompN全基因克隆、鉴定和序列特性分析对鮰爱德华氏菌ompNs全基因进行克隆,获得阳性克隆质粒pMD19-T-omp N1、pMD19-T-ompN2和pMD19-T-ompN3。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别对opmN1、ompN2和ompN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鮰爱德华氏菌GPY菌株的ompN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含有一个外膜通道蛋白(OM_channel family)结构域,均含有1个信号肽和跨膜区,并且信号肽与跨膜区的位置相似。OmpN1、OmpN2和OmpN3均为疏水性蛋白。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OmpN1具有15个抗原表位,13个分布在蛋白表面的区域。OmpN2具有14个抗原表位,8个分布在蛋白表面区域;OmpN3具有15个抗原表位,12个分布在蛋白表面的区域。B细胞表位预测结果显示OmpN1、OmpN2和OmpN3分别有10、9、11个B细胞表位。选取不同致病菌的外膜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ompN1、ompN2和ompN3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微孔蛋白N聚为一支。OmpN2与E. coli外膜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OmpN1、OmpN2和OmpN3则分于两支。2.鮰爱德华氏菌ompNs功能活性区域原核表达、兔抗鮰爱德华氏菌多克隆抗体制备及特性分析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选取去掉信号肽的N端前22个氨基酸的核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的阳性克隆子经鉴定正确后连接至表达载体pET-32a(+),分别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owpN1/pET-32a(+)-pompN2/pET-32a(+)-pompN3。鉴定成功后,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入BL21(DE3)和Rosetta(DE3)宿主菌,并进行诱导表达。用0.3%(V/V)福尔马林灭活鮰爱德华氏菌并免疫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鮰爱德华氏菌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兔抗鮰爱德华氏菌多克隆抗体与重组蛋白rOmpNs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rOmpN1约为61.8kDa,rOmpN2约为58.7kDa,rOmpN3约为59.1kDa,且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凝集试验显示制备的兔抗鮰爱德华氏菌血清抗体效价为1:32;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血清能够分别与重组蛋白进行特异性结合。3.鮰爱德华氏菌rOmpNs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分别用单一的rOmpN1、rOmpN2、rOmpN3以及叁者1:1:1的混合物,以2μg/g鱼体重免疫健康斑点叉尾鮰,以PBS为对照。测定免疫后第7d、14d、21d、28d、35d、42d、49d和56d分别收集斑点叉尾鮰的血清备用,检测各个时间点血清溶菌酶活力,补体旁路途经溶血活性(ACH50),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血清总蛋白含量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滴度,并于免疫后第29d用鮰爱德华氏菌GPY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rOmpNs免疫斑点叉尾鮰后第14d抗体水平开始增加,第28d至35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且其中混合组第28d抗体水平最高(1:128),其次为rOmpN3(1:64),再次为rOmpNl和rOmpN2组(1:32)。攻毒试验显示:5个组rOmpN1、rOmpN2、 rOmpN3、混合组和PBS组14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30%、30%、25%、20%和80%,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2.5%、62.5%、68.75%和75%,且死亡鱼体内分离到的唯一致病菌为鮰爱德华氏菌。以上结果表明重组的3个rOmpNs蛋白均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且混合免疫效果最佳,能够作为针对鮰爱德华氏菌的候选疫苗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荣华,刘小燕,曾令兵,阳靖元,周勇[2](2014)在《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免疫斑点叉尾鮰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 Edwardsiella 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鮰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着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着,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着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叉尾鮰获得较强的抗鮰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邓显文,谢芝勋,刘加波,谢丽基,庞耀珊[3](2008)在《广西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西2处网箱和2处池塘发病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4株呈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通过PCR检测、PCR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进一步确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生爱德华氏菌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等高度敏感。(本文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叉尾鮰爱德华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 Edwardsiella 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鮰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着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着,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着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叉尾鮰获得较强的抗鮰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叉尾鮰爱德华菌论文参考文献
[1].潘延乐.鮰爱德华氏菌ompN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产物对斑点叉尾鮰的保护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
[2].王荣华,刘小燕,曾令兵,阳靖元,周勇.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免疫斑点叉尾鮰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J].水产学杂志.2014
[3].邓显文,谢芝勋,刘加波,谢丽基,庞耀珊.广西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