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浓缩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氯化铁,氢氧化钙,投加顺序,固液体形态
污泥浓缩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鑫,吴明明[1](2019)在《药剂投加顺序及形态对污泥浓缩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中固体物质主要是胶质微粒,其与水的亲和力很强,在脱泥时,需对污泥进行调理,通常是先投加污泥调理剂后加助凝剂,随后通过机械脱水等方法进行脱水处理。河南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采用的是板框压滤机,压泥药剂为叁氯化铁、氢氧化钙。试验前该厂采用先投加固体叁氯化铁后投加固体白灰进行脱水,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叁氯化铁、白灰的投加顺序及固液体形态对污泥浓缩性的影响,以此来提高脱泥效率。(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10期)
毛金炼,吴志超[2](2012)在《自生动态膜污泥浓缩过程中脱水性能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生动态膜污泥浓缩过程中脱水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自生动态膜污泥浓缩反应过程中污泥比阻的测定,研究了其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微网污泥连续浓缩过程中,污泥比阻随着污泥浓度升高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污泥浓度从3.48 g/L升至28.00 g/L的过程中污泥比阻由1.53×1012cm/g下降至8.64×1011cm/g再上升至1.60×1012cm/g。批次污泥浓缩试验结果与连续浓缩试验结果相符。[结论]为污泥浓缩工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张文燕,马金星,王志伟,吴志超,王巧英[3](2011)在《平板膜污泥浓缩临界通量与膜渗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浸泡条件、污泥含量、曝气量和膜龄对平板膜污泥浓缩(MST)临界通量和膜渗透性的影响,并通过环境扫描电镜检测分析长期运行平板膜的表面损伤情况。结果显示,良好贮存条件及低污泥含量的操作条件有助于提升临界膜通量与起始膜渗透性;曝气量升高,膜渗透性提升且稳定性增强;随着膜龄增加,膜渗透性能变差;无机颗粒摩擦与清洗会增加平板膜表面粗糙度,降低膜渗透性能,NaClO清洗对膜面损伤甚为严重。(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1年09期)
何强,杨巍,刘鸿霞,郑伟青,翟俊[4](2009)在《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温条件下,对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ISTD)处理污泥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投配率为30%、进泥含水率为99.2%~99.8%、VS/TS为0.55~0.61时,排泥的含水率为93.5%~95.5%,VS/TS为0.33~0.40,产气量为18~24.5 L/d。经TISTD处理后,污泥的脱氢酶活性大大降低;18.6%~32.6%的总氮进入到上清液中,64.6%~81.0%的总氮在排出的厌氧污泥中;23.5%~28.3%的总磷进入到上清液中,70.7%~75.1%的总磷在排出的厌氧污泥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9年11期)
孟宪锋,孟付明,王瑞慧,杜茂安,刘娟娟[5](2008)在《大庆中引水厂生产排水污泥浓缩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引水厂原水水质状况全年变化较大,导致污泥组分和污泥性状的差异,成为影响污泥浓缩性能的主要因素.考察了污泥的初始质量浓度、高分子絮凝剂、pH值、慢速搅拌等因素对污泥浓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平常期期间沉淀池排泥水含固率大于0.52%时,污泥的浓缩效率特别低,此时需投加PAM加以强化,PAM的最佳加注率为3.24‰;采用酸处理时,较为合适的pH值在1.8左右,加碱处理最佳pH值局限在pH≥12的范围内,且改善效果没有加酸处理明显;慢速搅拌时适宜的搅拌速度在1 r/min左右,当搅拌速度提高到5 r/min时,经过30 min后污泥的浓缩效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孟付明[6](2007)在《大庆市中引水厂排泥水污泥浓缩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净水厂在生产大量饮用水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排泥水,这些废水主要来自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水和滤池的反冲洗废水。排泥水水量一般约占净水厂总净水量的4%~7%,随着净水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净水厂排泥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净水厂的排泥水基本上是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由此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环保局要求,从2000年起,新建或在建的大型净水厂的排泥水必须处理,达标后再行排放。为此,大庆市中引水厂进行了排泥水处理研究。论文对影响排泥水污泥浓缩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水水质、污泥初始浓度、投加高分子絮凝剂、污泥的pH值、慢速搅拌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整个排泥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污泥浓缩处理工艺进行了设计,采用设计的微涡混凝同向流污泥浓缩技术在不加药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⒈PAM投注率对排泥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在综合分析污泥矾花和上清液浊度基础上,低温低浊期优选出MLT22S阳离子型PAM作为备选药品,其最佳投注率在3.56‰左右,考虑价格因素,建议采用A778阴离子型PAM作为备选药品,其最佳投注率在4.44‰左右;低温高浊期优选出A778阴离子型PAM作为备选药品,其最佳投注率在3.0‰左右。原水平常期A778阴离子型PAM的最佳加注率为3.24‰。⒉原水平常期和低温低浊期两个阶段的污泥具有相似的沉降性能,强化沉降的临界浓度值都在0.50%左右;低温高浊期强化沉降的临界浓度值在2.00%左右。酸处理时,较为合适的pH值在1.8左右;碱处理,最佳pH值局限在pH≥12的范围内,且改善效果不明显;慢速搅拌时,适宜的搅拌速度在1r/min左右,改善效果顺序为:投加PAM絮凝剂>酸处理>慢速搅拌>碱处理(pH≥12)>原排泥水。⒊在不加药的条件下,在不同水质时期,微涡混凝浓缩池浓缩池出泥含固率均可达到2%以上,可以进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但上清液出水浊度基本稳定在20NTU~30NTU,若考虑回用应进一步处理,使其浊度达到回用水浊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杜俊[7](2007)在《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ICSTD)特性及处理污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帕克公司研制开发了厌氧IC反应器以来,IC反应器在全世界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使用。目前,为中小城镇开发低耗、高效的城市污泥处理工艺是我国污泥处理技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将浓缩和消化引入到一个反应器的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ICSTD)反应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在吸取传统IC反应器和重力浓缩池运行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制作了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ICSTD)反应器,本文研究了ICSTD反应器的流态特性,处理污泥的性能,分析了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反应器内的生物相。流态试验采用外加电解质的脉冲信号响应法进行,分析了液龄分布函数,并发现ICSTD流态近似于推流式。试验发现进水流量和气体搅拌量是影响ICSTD流态特性的重要因素,推流式的流态有利于提高污染物降解性能。在ICSTD处理污泥的性能试验中,观察了ICSTD的启动性能,分析了ICSTD处理污泥的效果和反应器内生物相的变化。由于ICSTD反应器具有沼气搅拌和内循环的功能,所以污泥在反应器内消化效果良好。启动运行试验采用好氧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培养,在日处理量为50L/d,进泥含水率为99.23%~99.46%,进泥VS/TS为0.65~0.73,进泥COD为4115mg/L~5780mg/L,反应器容积负荷为1.31KgCOD/m3·d时,排泥含水率在96.2%~97.3%,排泥VS/TS为0.48~0.57,COD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pH在6.6~7.1,且上清液澄清。容积负荷为1.83kgCOD/m3.d(设计负荷)、2.36kgCOD/m3.d运行阶段,在进泥性质与启动阶段相似的条件下,排泥含水率为95.3%~97.2%,排泥VS/TS为0.56~0.58,排泥比阻为220~550,出水SS为1~3,产气率为0.7~1.8 m3 /m3泥,沼气中甲烷含量为54%~75%,COD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pH在6.5~7.2,且反应器内污泥中产甲烷菌以索氏丝状菌为优势菌属。试验表明:ICSTD反应器浓缩效果优于普通的浓缩池(普通重力浓缩池排泥含水率为97.5%~97%),消化效果于普通消化池差距不大。对ICSTD运行效能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影响ICSTD运行效能的主要运行条件包括:反应器的水力负荷(停留时间)、沼气搅拌和水温。试验发现,随着水力负荷的提高(在到达设计负荷之前),反应器对污泥的处理效果也相应的变好;当水温低于20℃后,反应器运行效果明显降低。ICSTD处理城市污泥的运行性能试验表明,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ICSTD)反应器在继承了传统IC反应器和传统重力浓缩池的优点的基础上,将浓缩和消化集于一个反应器内,使浓缩和消化相互促进,符合低耗、高效的工艺要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4-01)
孙广垠,吴弘,杜韶光,王德斌[8](2005)在《自来水厂污泥浓缩脱水性能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自来水厂污泥沉降性能及浓缩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泥的起始浓度是影响其浓缩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改变污泥的pH值和投加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泥的浓缩和脱水都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张方梅,陈绍伟,邹伟国,邓晓林[9](2000)在《净水厂沉淀污泥浓缩性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净水厂污泥的沉降性能及影响污泥浓缩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 :污泥起始浓度是影响污泥浓缩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污泥进行慢速搅拌、酸处理、碱处理及投加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泥的浓缩脱水性能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00年07期)
李燕城,王茂才,姜建强,王岚,王春顺[10](1989)在《二沉池污泥浓缩性能的测定和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测与运行资料分析,国内目前运行的四种沉淀池的污泥浓缩性能(优劣)依次为:辐流池→竖流池→斜板池→平流池。根据试验指出斜板沉淀池不宜用于活性污泥沉淀。竖流沉淀池以小斗角有刮泥为宜。(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期刊1989年02期)
污泥浓缩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自生动态膜污泥浓缩过程中脱水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自生动态膜污泥浓缩反应过程中污泥比阻的测定,研究了其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微网污泥连续浓缩过程中,污泥比阻随着污泥浓度升高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污泥浓度从3.48 g/L升至28.00 g/L的过程中污泥比阻由1.53×1012cm/g下降至8.64×1011cm/g再上升至1.60×1012cm/g。批次污泥浓缩试验结果与连续浓缩试验结果相符。[结论]为污泥浓缩工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浓缩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鑫,吴明明.药剂投加顺序及形态对污泥浓缩性能的影响[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2].毛金炼,吴志超.自生动态膜污泥浓缩过程中脱水性能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3].张文燕,马金星,王志伟,吴志超,王巧英.平板膜污泥浓缩临界通量与膜渗透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
[4].何强,杨巍,刘鸿霞,郑伟青,翟俊.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的性能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
[5].孟宪锋,孟付明,王瑞慧,杜茂安,刘娟娟.大庆中引水厂生产排水污泥浓缩性能试验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孟付明.大庆市中引水厂排泥水污泥浓缩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7].杜俊.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ICSTD)特性及处理污泥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7
[8].孙广垠,吴弘,杜韶光,王德斌.自来水厂污泥浓缩脱水性能影响因素[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9].张方梅,陈绍伟,邹伟国,邓晓林.净水厂沉淀污泥浓缩性能初探[J].给水排水.2000
[10].李燕城,王茂才,姜建强,王岚,王春顺.二沉池污泥浓缩性能的测定和调查[J].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