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亚书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钱穆,理念型教育机构,新亚书院,文教
新亚书院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刚[1](2019)在《儒者理想与理念型机构的现实难题——关于钱穆在新亚书院实践的知行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亚书院是一个由学问家创办主持、带有强烈儒家理想色彩的理念型教育机构。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钱穆有着明确和一贯的理想,通过其作为和其理想相对照以及考察新亚书院的种种遭遇,可透视出理念型教育机构会遇到由文人理想和学者行政之间的张力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现实难题,包括经费问题、文化主权问题、分科设置与学生职业前途问题、理念型团队和人事问题、规模问题、学术研究问题和身份冲突、与行政当局的冲突等。这些矛盾具有典范性,体现出变革时代具有儒家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变与不变中的知行持守。理念型机构的成败不能简单地以其自身兴衰为标准,蜕变为常态机构某种意义上也是理念型机构的成功。(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5期)
陈松林[2](2019)在《新亚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弘扬儒家人文精神而着称的新亚书院,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叁大书院当中最为知名的一所,有人将它称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新亚书院于1949年成立于香港九龙,成立之初名为亚洲文商学院,不久后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几经辗转,最终搬迁至现香港中文大学所在地新界沙田。新亚书院的创办者是以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儒家学者。在这些学(本文来源于《国际儒学发展报告(2016-2017)》期刊2019-07-01)
彭肖建[3](2017)在《新亚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强烈的反传统思潮及当时的教育弊端,在“手空空,无一物”的艰难办学条件下,以钱穆为代表的新亚人抱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坚持以文化复兴实现民族复兴而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亚精神,在壮大新亚书院的过程中发展了新亚精神。自钱穆提出新亚精神开始,代代新亚人根据自身的感受和经历,在传承新亚精神的过程中对新亚精神不断作出阐释和解读,使新亚精神的内容日渐丰富,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结合钱穆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教育观等相关思想,在其开创并主持新亚书院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全面、正确地理解新亚精神。新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家庭精神、民族精神、道德精神、人文精神、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新亚精神“与雅礼精神不谋而合”,“是武训精神的再生”,是中西教育精神整合的呈现。新亚精神之“新”是文化之“新”和人格之“新”。产生于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新亚精神虽然具有个人主观情感色彩较浓,较为看轻社会实践活动,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等局限性,但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新亚精神不仅促进了新亚书院自身的发展,成为新亚人的精神动力和学术指引,而且新亚精神深刻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内涵,对于当今高等教育人文传统的回归,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带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熏陶香港地区文化氛围,促进香港地区民族文化认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文化自觉和自信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庞溟[4](2015)在《新亚书院:一种关于复兴的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一九四九年,五十四岁的钱穆应华侨大学之聘自上海孤身南下广州,在街头偶遇老友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张其昀说自己准备去香港办一所"亚洲文商专科夜校",并已约好原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谢幼伟、农业经济学家吴文晖和原北京大学政治学者崔书琴等人。"本无先定计划"的钱穆当即决定赴港,稍后却在那篇着名(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5年07期)
高静[5](2014)在《中西高等教育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钱穆先生是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家、教育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经历,其所创办的新亚书院是现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书院。新亚书院沿用中国传统的书院制度,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融合中西教育精华,创建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新亚书院从最初“手空空无一物”的状态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了一所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论文介绍了新亚书院创办的缘起与设想,以及是如何发展壮大的,重点介绍了新亚书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进行中西结合,优化教学结果的。论文主要从教育宗旨、课程体系、教学原则、管理制度、优良的学风与校风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新亚书院通过其优秀的教学,培养了众多融贯中西的优秀的人才,对香港地区进行了反哺,促进了香港地区文化的发展。新亚书院的成功更是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5-01)
许衍琛[6](2014)在《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就业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钱穆注重对新亚学子进行就业教育,认为做人是立业的基础;要求学生克服小我功利计算,成就自己的事业,为国家、民族以至于全人类的福祉奋斗。(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01期)
夏雪,刘美玲[7](2013)在《文化民族主义在香港的兴起:论新亚书院及其文化教育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亚书院的文化教育理念体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核心诉求,新亚书院的兴起标志着文化民族主义在香港的兴起。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看,以新亚书院教育和学术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力量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培育中华民族新精神,凝聚民族文化认同,提高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蹇敏[8](2013)在《钱穆与新亚书院人文主义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钱穆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坚信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最大的特征,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自春秋以来,一直在探求一种人文精神。所以,钱穆于1949年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新亚书院在继承宋明书院自由讲学精神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大学的导师制,推行人文主义教育。新亚书院的人文主义教育从价值理性出发,重视启发、激励和唤醒的作用,启迪青年探寻人生意义、追求人生理想,力求让学生形成能持之终身的自我教育习惯。从新亚书院的学规到校歌校训,钱穆都亲力亲为,就是为了在新亚书院将人文主义的大方向通过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让人文主义教育理想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此种教育下领悟时代赋予的使命、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理想。新亚书院的人文主义教育把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很好的融合起来,坚守与发扬了传统教育精神,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绪论和叁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涉及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钱穆以人文主义为新亚书院教育理念的渊源进行了梳理,为下文具体分析钱穆在新亚书院的人文主义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详细分析了新亚书院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做法,是本文的关键部分。第叁章对钱穆在新亚书院的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评价,从分析中总结了新亚书院人文主义教育的经验,以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3)
李木妙,统华[9](2012)在《当代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国学大师钱穆教授创办新亚书院为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治国安邦,德化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绵延不绝,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前国家经济起飞(Take off),将于本世纪和平崛起,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 0f Culture)具有不可低估的潜能。拥有七千多年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又以知识、道德与事功为历代儒者思考的主题,尤其特重"成己内圣、成物外王"等完人的修养工夫。前者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起点,要求人自觉地做圣贤工夫,以完成其德性人格,并于日常生活体验中,不断提升自我,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归趋;后者则以修身、齐家、(本文来源于《国际儒学研究【第二十一辑】》期刊2012-07-17)
杨祖汉[10](2012)在《香港新亚书院的成立对台港二地新儒学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成立于1949年的香港新亚书院秉持从无而有的信念和武训行乞兴学的精神,在手空空无一物的条件下,致力于为"花果飘零"的中华文化进行"灵根再植",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港台新儒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新亚书院,港台新儒家这一学派就不可能成立。(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新亚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弘扬儒家人文精神而着称的新亚书院,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叁大书院当中最为知名的一所,有人将它称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新亚书院于1949年成立于香港九龙,成立之初名为亚洲文商学院,不久后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几经辗转,最终搬迁至现香港中文大学所在地新界沙田。新亚书院的创办者是以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儒家学者。在这些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亚书院论文参考文献
[1].胡志刚.儒者理想与理念型机构的现实难题——关于钱穆在新亚书院实践的知行检验[J].天府新论.2019
[2].陈松林.新亚书院[C].国际儒学发展报告(2016-2017).2019
[3].彭肖建.新亚精神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
[4].庞溟.新亚书院:一种关于复兴的理想[J].书城.2015
[5].高静.中西高等教育融合[D].河北大学.2014
[6].许衍琛.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就业教育[J].兰台世界.2014
[7].夏雪,刘美玲.文化民族主义在香港的兴起:论新亚书院及其文化教育理念[J].晋中学院学报.2013
[8].蹇敏.钱穆与新亚书院人文主义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9].李木妙,统华.当代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国学大师钱穆教授创办新亚书院为案例[C].国际儒学研究【第二十一辑】.2012
[10].杨祖汉.香港新亚书院的成立对台港二地新儒学发展的影响[J].宜宾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