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时限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稳态特征,阶梯反时限,时间级差,ATP仿真
反时限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卓梦飞,王敬华,张海台,赵彦,赵卫斌[1](2018)在《基于反时限特性的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解决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选择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时限特性的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小电流接地故障稳态零序电流特征,利用故障点到母线区段对地电容电流与线路长度成正比这一特点,设计保护动作时间方程,经过ROUND函数取舍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开关的动作时间,满足开关上下级时间级差的配合,且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线路。通过ATP仿真验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满足了选择性和速动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李竹,雷霞,刘灵恺,白佩琳,李骊[2](2017)在《计及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的备用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故障状态下传统备用配置比例较高而导致经济性差的特点,计及线路保护的反时限特性,建立了故障状态下电力系统备用协调经济调度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发电成本和备用成本为目标函数,常规机组性能、网络安全等为约束条件,并结合线路保护的反时限特性将线路潮流约束按备用响应时间松弛转化为对应时间尺度可承受的热稳定极限值,从而综合求解不同响应速度备用的协调优化经济调度问题,提高备用配置的经济性。该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需要将模型中的非线性式进行线性化或近线性化,并调用商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通过IEEE 6机30节点进行算例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7年15期)
颜全椿,杨宏宇,李辰龙[3](2017)在《发电厂继电保护中IEC反时限特性级差配合的整定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电厂继电保护中反时限继电器可根据故障电流的大小自动选择延时动作时间,从而起到阶段过流保护作用,节省保护配置成本。本文针对发电厂中厂用电系统的不同反时限继电器配置不统一,从而对整定计算造成配合困难的不足,提出适用于不同IEC反时限特性的整定方法。首先,比较不同IEC反时限特性的性能;然后,考虑发电厂上下级之间级差配合要求,提出定时限与反时限保护的配合曲线;最后,某百万机组厂用电继电保护中反时限配合PSO优化整定案例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满足级差配合要求。(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李竹[4](2017)在《预想事故下考虑线路反时限特性的备用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系统的备用配置是安全运行的前提,是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增长,系统规模的逐步扩大,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如:负荷波动、线路故障、机组随机停运等。此类故障都会引起系统的有功功率缺额,对系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时可能会致使大面积停电,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随着光伏发电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光伏入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但是由于光伏发电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更大的冲击。所以为了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必须配置较大容量的备用以应对预想事故。传统的备用配置通常以最大机组容量或最大负荷的一定百分比定容,此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但其经济性较差。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点,结合线路热稳定反时限特性对线路进行松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想事故下的备用优化,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经济性。首先,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备用的含义、类别和备用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确定性方法、概率性方法、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随机优化方法;也介绍了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的定义和分类,并结合备用响应速度和线路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特性进行计算并得出对应时刻的线路可承受越限极值程度,并针对本文研究进行了选择;分析了光伏并网后对系统以及系统备用配置的影响。其次,结合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建立了预想事故下的备用优化模型。模型中以系统经济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常规机组性能、网络安全、线路热稳定限值等为约束条件,将备用响应速度与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中求得的线路对应时刻可承受越限极值程度相结合,对预想事故下的备用进行了优化。接着,针对在光伏并网后为保证系统在弃光最小化情况下安全运行的同时提高经济性的情况,本文考虑失负荷风险指标及弃光风险指标,引入可中断负荷,并结合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建立了光伏并网后不同预想事故下的备用优化模型。模型中以发电和备用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系统功率平衡、机组输出功率约束、机组爬坡率约束、线路潮流及热稳定约束、机组最小开停机时间约束、失负荷风险、弃光风险约束、可中断负荷出力上下限、可中断负荷最小中断时间约束和中断次数等为约束条件,同时将备用响应速度与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中求得的线路对应时刻可承受越限极值程度相结合,进行了不同预想事故下的备用优化。最后,本文以IEEE6机30节点标准测试系统及含光伏系统的IEEE 6机30节点系统为算例,将模型中的非线性式进行线性化或近线性化,并调用商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预想事故发生后,电力系统结合线路保护的反时限特性,通过不同响应速度的备用协调调度,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为电力系统备用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3-01)
杨志学,郑伟光[5](2015)在《感应式电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企业供电系统中,广泛采用GL一10系列感应式电流继电器来作过电流保护兼电流速断保护,因为感应式电流继电器兼有上述电磁式电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的功能,由其组成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从而可大大简化继电保护装置。所以,掌握感应式电流继电器是掌握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5年35期)
罗航,尹项根[6](2013)在《大型发电机组过负荷保护反时限特性分析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发电机组保护的反时限特性与机组实际发热过程常难以准确拟合的问题,通过定子过负荷保护反时限动作方程的推导,分析对数反时限动作方程与通用反时限动作方程的区别和联系,得出对数反时限特性更接近机组实际过负荷发热过程的结论。根据大型发电机组运行工况复杂的特点,对定子绕组过负荷保护的反时限动作判据提出了改进建议,解决了热积累对机组安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电力》期刊2013年02期)
陈菲力,郑梁[7](2012)在《基于反时限特性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标GB14048.9要求,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应具备过载延时反时限动作特性、电源故障指示、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缺相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为替代传统的热磁脱扣电器,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反时限算法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该系统由DC-DC模块、模拟采样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和脱扣电路构成,采用硬件校准方式进行电流校准,并实现了叁相电流检测和漏电检测;提出了继电器脱扣和分励脱扣两种方式;同时开展了反时限算法的分析,建立了过载反时限算法与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离散化的过载反时限特性算法,最后,进行了过载反时限特性试验,就不同电气环境下的反时限特性做了详细的测量与论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为进一步进行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2年04期)
邹东霞,梁海宁,苏毅,屠黎明[8](2007)在《通用反时限特性在微机保护中的实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通用反时限特性在微机保护中的实现方法,反时限函数中的各参数不要求为固定值,可灵活整定,具有通用性。该方法以数学分析为基础,将算式经过适当转换,采用特定的算法,使多项式计算的收敛速度很快,计算量小,耗时少,计算精度高,也不需额外的硬件资源(如用EEPROM存放表格数据)。文中还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即使运算中的多项式项数取得很少(如n=2或3),该算法的误差也非常小,完全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07年05期)
翁丽靖,王莉[9](2003)在《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 3种反时限特性曲线的拟合方法 ,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 ,由差动电路实现的反比例曲线可以对I2 t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 ,并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广西电力》期刊2003年04期)
翁丽靖,王莉,王志强[10](2003)在《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3种反时限特性曲线的拟合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由差动电路实现的反比例曲线可以对I2T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并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03年04期)
反时限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故障状态下传统备用配置比例较高而导致经济性差的特点,计及线路保护的反时限特性,建立了故障状态下电力系统备用协调经济调度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发电成本和备用成本为目标函数,常规机组性能、网络安全等为约束条件,并结合线路保护的反时限特性将线路潮流约束按备用响应时间松弛转化为对应时间尺度可承受的热稳定极限值,从而综合求解不同响应速度备用的协调优化经济调度问题,提高备用配置的经济性。该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需要将模型中的非线性式进行线性化或近线性化,并调用商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通过IEEE 6机30节点进行算例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时限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卓梦飞,王敬华,张海台,赵彦,赵卫斌.基于反时限特性的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8
[2].李竹,雷霞,刘灵恺,白佩琳,李骊.计及线路保护反时限特性的备用优化模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
[3].颜全椿,杨宏宇,李辰龙.发电厂继电保护中IEC反时限特性级差配合的整定计算方法[J].电气技术.2017
[4].李竹.预想事故下考虑线路反时限特性的备用优化模型研究[D].西华大学.2017
[5].杨志学,郑伟光.感应式电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5
[6].罗航,尹项根.大型发电机组过负荷保护反时限特性分析与改进[J].广东电力.2013
[7].陈菲力,郑梁.基于反时限特性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设计[J].机电工程.2012
[8].邹东霞,梁海宁,苏毅,屠黎明.通用反时限特性在微机保护中的实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
[9].翁丽靖,王莉.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J].广西电力.2003
[10].翁丽靖,王莉,王志强.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