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2-0072-02
声乐课程是高职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往的声乐教学教师往往“重技能,轻理论”过多地强调声乐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自古以来,音乐就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乐”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之一,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主张用音乐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设道德风尚,柏拉图认为“音乐不但可以使灵魂高尚,而且还可以使行为优美”。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一语道出了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一首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声乐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而且更应该充分利用声乐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演唱中外优秀声乐作品,传达真、善、美、使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品性,人格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到自己的灵魂,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声乐教学这一特殊形式是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教育,造就健康人格最好的形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中外声乐作品,通过对优秀声乐作品的分析、讲解、演唱和对世界各国优秀作曲家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使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启发。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给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
列宁说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作为声乐教师一定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然而声乐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怎样才能使其与德育相结合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总结了下面几种方式:
一、把声乐教学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中
前苏联音乐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好的歌曲能对学生的言行品德起到早期的奠基和定型作用。高职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素质的好坏决定着我们德育教育的成败。现在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一些内容空洞甚至不健康缺少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络歌曲、流行歌曲侵占了人们的视听空间,特别是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正处于成长教育学习阶段的高职生们影响更深。好多歌曲过分渲染男女之间那不负责任的情爱,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过分宣扬暴力---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如果这些歌曲被他们接受,很容易让它们产生压抑、消沉、空虚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不思进取,产生不健康的思想意识。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甚至会导致个别人误入歧途,引发更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是音乐教育的误区。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以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去教育、净化学生们的心灵,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歌曲的侵蚀。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声乐的德育教育应紧紧抓住这一时代主旋律,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经典红色歌曲以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特殊贡献而有重要地位。无论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阶级斗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涌现出大批的优秀声乐作品。题材有反映烽火连天的硝烟时代,有描绘祖国的秀美河山。这些歌曲以其昂扬的斗志、激昂的旋律、深刻的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对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声乐教学与学生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声乐教育与人格教育、内涵教育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是我在声乐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所以选择合适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主要选择两类声乐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的德育教育。
(一)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歌曲
这类声乐作品主题明确、歌词纯朴、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如歌曲《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唱支山歌给党听》《把一切献给党》等,通过演唱这些作品,让学生们懂得只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才能救中国。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能让学生的心永远与祖国一起跳跃,感受浓浓的爱国、爱党之情。
(二)思想性、哲理性强,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歌曲
这类声乐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充满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象征着民族的心声。如歌曲《松花江上》《黄河怨》《黄河颂》以及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片段。这些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通过演唱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及其伟大精神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懂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把声乐教学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中
西方心理学家有一个理论即“每人心中都有一只狼,而音乐可以驱赶人心中的狼”。当今的高职生,大部分个性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淡薄,个人的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较弱,对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对待学习大多缺乏耐心,不愿意吃苦,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易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很多学生行动目的性差,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同一目标,稍遇困难就放弃。我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声乐发声训练时,气息沉不下去,喉咙打不开,表情、状态不到位,急躁、粗心、缺乏耐心和毅力,随便练习几下就算掌握技巧了。粗枝大叶,应付差事,往往一首作品还没学会唱熟,马上又换一首作品,看似练习很多曲目,却无法完整地表现每首作品的情感、技巧、意图,只是滥竽充数。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及时地发现和提出要求,首先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耐心、细致地进行基础练习,同时要求学生们明确每天练声的目标。一个乐段、甚至是一个乐句、一小节的练习都可以,要求学生不能盲目地练很多声乐作品。追求数量、囫囵吞枣式的练习,只会让学习声乐的速度变得更加缓慢。相比之下,认真、细致、踏实地练习基础知识,突出练习一至两首歌曲,效果会更好,掌握的会更扎实。
我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唱好歌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老艺术家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声乐也不例外,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能吃苦。为此,我紧紧抓住声乐课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们选唱《幸福在哪里》《隐形的翅膀》《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一些积极、拼搏、向上的优秀歌曲进行演唱,激发学生们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
声乐教学不仅是简单地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借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内涵,融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们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下,方能逐步增长自控能力。在教学中我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不怕困难、勇于吃苦、坚持学习的良好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三、把声乐教学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无私奉献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高职生都能奋发有为,与时俱进。但是商品经济中的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滋生也使一部分高职生们迷失了方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观在于向社会索取,大公无私都是虚的,只有一切为了自己才是最实惠的。
独生子女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中占了绝大部分,这种家庭模式使不少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他们凡事都是只想自己,平时娇惯、溺爱、好逸恶劳,不喜欢帮助他人,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这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已经成为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缺陷,特别是成绩优秀、家境优越的学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而对学生日益膨胀的自私欲,如果不及时制止放任自流必将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所以,我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声乐课的特点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以消除学生们这种不良心理,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教育他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马克思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众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的,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最幸福的人”。在历史的长卷中,我们读到过无私奉献,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许诺;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那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无私奉献精神永远不会失落。
在声乐课堂上,首先选一些积极向上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曲让学生们演唱,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等歌颂雷锋的歌曲,他虽然生命很短暂,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为人民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其次为学生们选唱《公仆赞》《英雄》等歌颂援藏英雄孔繁森的歌曲。他以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幸福,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鼓舞人们的斗志,净化人们的心灵。再次为学生们选唱《心贴心》《咱老百姓》《情系人民》等歌颂人民公仆沈浩的歌曲。学习他扎根基层、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做到为民、务实、奉献、清廉。
雷锋、孔繁森、沈浩等英雄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他们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教材,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风范,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激励着中华儿女锐意开拓、不断前进。
四、把声乐教学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感恩中
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有一部分高职生对人冷淡,缺乏爱心,缺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观念。处事高傲、冷漠,凡事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都是对的,不知道知恩图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针对这一系列现象,我在声乐教学中及时扭转加以引导渗透感恩的重要意义。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要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一路走来的扶持;要感谢朋友一路相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要感谢老师的淳淳教诲;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和精力。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报答。
为此我在声乐课堂上,首先选择《父亲》《母亲》《母爱》《父爱如山》等歌颂父亲、母亲的歌曲,通过演唱让同学们体会到父母亲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而且还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他们为儿女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所以我们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其次选择歌颂老师的歌来让学生们演唱,如《老师我想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我爱米兰》等歌曲来练习,在演唱中不仅让学生们能以甜美亲切的声音和饱满的感情来表达歌曲的内涵,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在成长的道路上是每一位老师的辛勤栽培,淳淳教诲给予我们丰厚的知识,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培养。再次选择人间友爱的歌曲让学生们演唱,如《报答》《爱在天地间》《你好吗》等歌曲演唱,通过充满深情质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才能形成我们今天和谐的大家庭。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亲情、友情世界就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感恩是一种美德,他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声乐教学工作应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渗透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可以说声乐教学缺少德育就是不完整的教学,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成熟的时期;也是政治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德育对丰富学生情感世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奠定学生精神风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声乐作品的演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感情的抒发;一种意境的创造;一种理念的深化。
声乐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自己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声乐课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歌曲,让学生在演唱中接受美的熏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样才能完善我们高职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与要求,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牛志华(1968—),音乐副教授,现就职于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艺术系(河南省鹤壁市,458030)。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研究与改革》----(河南省音乐教育论文选)199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2]《青少年研究》杨晓梅1999年第07期
[3]《艺术教育》孙磊2005年第03期
[4]《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倪雅静2010年第04期
[5]《青海教育》祁兰敏2002年第01期
[6]《大学音乐鉴赏》白红、宋春丽编著,2010年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7]《中外音乐欣赏》钦丽丽、李波编著,2006年5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