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文学译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曹文轩,《青铜葵花》,汪海岚,译介模式
儿童文学译介论文文献综述
马龙,刘庆[1](2019)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探索——以《青铜葵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在国际市场好评不断,其中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于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总结其成功原因,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路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都为将中国当代儿童作品引入世界文学做出了新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苗苗[2](2019)在《译介学视野下儿童文学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虽是独立的个体,但还不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注重在孩子幼年时就培养其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习惯。翻译作品的语境的确影响儿童价值观的确立,鉴于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必须符合目标语文化,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同时,翻译作品也应该在符合目标语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向儿童传递新思想,让儿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因此,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的、系统的研究。译介学理论强调,翻译作品作为跨文化活动交流的桥梁,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目标读者对源语言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译介学提倡强调受众与接受环境在进行文学翻译方面的重要性。从这一角度而言,译介学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中重视儿童读者的要求不谋而合。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马修·巴里于191 1年发表的《彼得·潘》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本文选择任溶溶2008年出版的《小飞侠彼得·潘》和孙卓然2004出版的《彼得·潘——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两个版本,在译介学的指导下从文化和目标读者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论文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两个版本中文化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为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理论上,本篇论文首次使用译介学理论研究《彼得·潘》,通过对其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译介学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评价功能。在实践上,通过对《彼得·潘》的个案分析,发现只有以儿童为导向的、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语言习惯的翻译作品才能在文学市场上获得成功。希望本研究能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实际的理论帮助,同时,希望学术界对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及其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6)
惠海峰[3](2019)在《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文轩以《山羊不吃天堂草》(1991年)一举成名,1997年的《草房子》将他的声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5年出版了巅峰之作《青铜葵花》,该书仅在2017年就售出七十万本,总销量为350万本。①曹文轩于2016年获得在儿童文学界被称为小诺奖的安徒生图书奖,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的作家。在曹文轩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译介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青铜葵花》英文版于2015年首次在英国由沃克公司(Walker Books)出版,2016年曹文轩获安徒(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齐蕊,班璨,王雨奇[4](2019)在《儿童文学的误读及译者的操纵——从生态翻译学看《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分析其在中国产生变异和误读的必然性,认为《十五小豪杰》主要从主题、故事情节方面产生了变异,其原因是译者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做的选择,具体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传统叙事模式和读者的适应。(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程秀芳[5](2018)在《英语儿童文学在新世纪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积极构建儿童文学翻译标准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译作的质量已成为当下一项极为重要和有价值的课题。文章从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大致勾勒出英语儿童文学在新世纪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框架。(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31期)
黄安然[6](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探析——以《青铜葵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在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无疑面临着各种困难。而其中各环节间的互相牵扯影响使得这些问题越发错综复杂。生态翻译学认为,译品的成功流通需要充分适应不同"翻译群落"的生态翻译环境,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译品评论者,译着出版者,译事资助者或委托者等,"任何翻译活动的发生、发展、操纵、结果、功能、效果等都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杨武(本文来源于《教科通讯》期刊2018年01期)
郜丽娜[7](2018)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的跨文化传播是践行我国国家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文章对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及路径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8年05期)
黄安然[8](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作家频频登上世界文坛的奖台,中国文学日渐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曹文轩在2016年获得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使得中国儿童文学渐渐进入世界儿童文学主流新闻出版媒体的视野。然而,与成人文学相比,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在中国学界仍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与之相关的研究十分有限。本论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以中国儿童文学译介的生态现状为论证背景,对生态翻译学中何为“存活、生效”进行深入挖掘,引出对作者和译者的关系、作者和译文的关系、目标语读者和作者的关系的探讨,得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质是中国作家寻求文本的生态扩张的结论并创新性地构建从原文作者到译者、从译者到读者最后又从读者反馈到作者的生态翻译循环图。接着,通过结合曹文轩《青铜葵花》英译本的生态译介现状,以及参考中国成人文学译介研究的一些成果,进一步论证生态翻译循环图内相关典型要件(作家、原文、译者、译作等)和非典型要件(文学代理人、出版社、国家等)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英语译介的影响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此外,本论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体现在对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创新性地运用,后者体现在使用大量的线上线下数据资料来对中国儿童文学和代表中国儿童文学最高水平的个案(《青铜葵花》英译本)的生态译介现状进行阐述论证。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跳出以往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局限于文本内因素的窠臼,利用生态翻译学的注重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将论证点覆盖到文本内及文本外,尤其是突出儿童文学译介中特有的要素如译者应具有传达童真童趣的翻译技能、插画在译介上不可或缺的作用、双重读者对译作的特殊要求等,可以说,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对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的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晓[9](2018)在《传播主体理论视角下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译介研究——以曹文轩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需要从传播学角度思考其译介问题。传播主体在对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整体上思考传播过程可分为创作、推广、反馈叁个主要阶段,相应的由不同传播者履行传播主体职责,即"叁阶段"传播主题理论。曹文轩作品的成功译介,正是该传播主体理论的体现。从传播主体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译介问题,以曹文轩作品译介为例进行阐述,有助于提升儿童文学对外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8年01期)
董海雅[10](2017)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英语国家的译介模式探析——以曹文轩《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版权输出步伐的加快,曹文轩、沈石溪、高洪波、杨红樱、黑鹤等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权输出从传统的亚洲市场拓展至欧美市场。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更是成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标志。本文以2015英国沃克出版公司出版的《青铜葵花》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受众以及效果这五个方面展开,探讨英国译者汪海岚(Helen Wang)的英文译作如何成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被英国的年轻读者喜爱并接受,由此探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有效译介模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7年05期)
儿童文学译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虽是独立的个体,但还不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注重在孩子幼年时就培养其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习惯。翻译作品的语境的确影响儿童价值观的确立,鉴于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必须符合目标语文化,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同时,翻译作品也应该在符合目标语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向儿童传递新思想,让儿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因此,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的、系统的研究。译介学理论强调,翻译作品作为跨文化活动交流的桥梁,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目标读者对源语言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译介学提倡强调受众与接受环境在进行文学翻译方面的重要性。从这一角度而言,译介学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中重视儿童读者的要求不谋而合。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马修·巴里于191 1年发表的《彼得·潘》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本文选择任溶溶2008年出版的《小飞侠彼得·潘》和孙卓然2004出版的《彼得·潘——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两个版本,在译介学的指导下从文化和目标读者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论文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两个版本中文化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为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理论上,本篇论文首次使用译介学理论研究《彼得·潘》,通过对其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译介学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评价功能。在实践上,通过对《彼得·潘》的个案分析,发现只有以儿童为导向的、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语言习惯的翻译作品才能在文学市场上获得成功。希望本研究能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实际的理论帮助,同时,希望学术界对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及其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文学译介论文参考文献
[1].马龙,刘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探索——以《青铜葵花》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9
[2].吴苗苗.译介学视野下儿童文学的翻译[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惠海峰.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阐释[J].小说评论.2019
[4].齐蕊,班璨,王雨奇.儿童文学的误读及译者的操纵——从生态翻译学看《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5].程秀芳.英语儿童文学在新世纪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框架[J].青年与社会.2018
[6].黄安然.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探析——以《青铜葵花》为例[J].教科通讯.2018
[7].郜丽娜.“一带一路”视域下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研究[J].中国出版.2018
[8].黄安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探讨[D].厦门大学.2018
[9].张晓.传播主体理论视角下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译介研究——以曹文轩作品为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
[10].董海雅.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英语国家的译介模式探析——以曹文轩《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