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审美论文-孙斌

虚拟审美论文-孙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物质性审美特征,超真实性审美特征,沉浸性审美特征,非线性审美特征

虚拟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孙斌[1](2019)在《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性还在于它弥合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超越技术本身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试图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这门艺术提供视角与路径,从虚拟现实的媒介数字本体性出发,阐释了其非物质性审美特征;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沉浸性、交互性叁大特征入手,归纳了虚拟现实艺术超真实性审美、沉浸性审美、非线性审美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10期)

常新[2](2019)在《智能化时代审美的表征:对虚拟真实的一种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引发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其中基于VR技术虚拟世界的形成将在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领域引发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将会颠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形态。传统美学中意象的意蕴让位于技术控制的场景;美学的现代及后现代性中的虚无与无序性诸种特征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人作为一个存在者的孤独感由于虚拟空间而更加强烈。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如何在虚拟世界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确保人在技术碾压式统治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立和自由,维持一种"诗性"的生活,是21世纪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何霜紫[3](2018)在《光韵的消散及其隐形控制悖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和接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冲击和改造了传统艺术审美范式。艺术在科技革新中走向奇点,有望在未来实现无界面状态,观者在接受过程中从艺术静观欣赏走向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8年12期)

姜申[4](2018)在《沉浸:虚拟现实的审美溯源、创新与技术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虚拟现实反映了媒介嬗变中的一个隐性趋向,即从"客体审视"向"主观沉浸"的演进。媒介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革在于从主体对客体的凝视演化为主体聚身于虚拟环境中的主观体验。这个变革的外在表征就是新媒体的沉浸性。本文从这一属性切入,展开对视觉媒介进化史的讨论,从艺术积淀中看到审美对沉浸的渴求,进而将目光引向技术历程与媒介实践的应用,以期给深陷于多元媒介变革的读者提供些许启示。(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毛雨清[5](2018)在《亲近与弥合:虚拟现实语境下电影审美距离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作为当今蓬勃发展的艺术媒介,艺术家们对其作品的外在美感进行了各类研究。审美距离,从美学研究的心理视角——心理美学出发,旨在从人的内心中探求美而非客体对象。电影中的审美距离,即观赏者主观感知与影片之间的心理距离,受时空距离和社会距离的影响。虚拟现实电影审美距离相较传统电影缩小而更显亲近。(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8年19期)

周黄健[6](2018)在《“虚拟现实游戏”的审美教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游戏"以其高实时实验意识和实时互动参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媒体观察者看来,"网络游戏"往往与青少年的一些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网络成瘾有关。本文通过梳理和介绍"沉浸式"理论和国外媒体教育的最新实证案例研究,阐述了"虚拟现实游戏"的审美意识建构。同时,从积极引导的角度,试图为网络环境下的媒体审美教育开辟潜在的实践空间。(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9期)

于冬波,葛鹏[7](2018)在《《头号玩家》:从虚拟到现实的审美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导演作品《头号玩家》是一部反乌托邦科幻片,预言了并不遥远的2045年的未来世界,人类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现实世界衰败不堪,科技几乎"奴役"着人类。影片以视觉主导叙事,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架构了截然不同的视觉空间,对观众感官造成冲击的同时,深刻表达了辩证的科技主义思想。本文从影片的视觉形象与叙事内容入手,解构影片从虚拟到现实的审美架构。(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18期)

吴慧剑[8](2018)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现实游戏”的审美教育价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十分高效,网络游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普遍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游戏品质要求的提高,网络游戏开始趋于现实化方向发展。为了让网络游戏能够实现持续性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现实网游存在的审美教育价值展开有效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教育。(本文来源于《电脑迷》期刊2018年10期)

龚婷[9](2018)在《论审美场在虚拟社会中的演变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形态,而审美场是人的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行为舞台,也是人的审美活动赖以进行且展现其作用的社会文化场域。社会性的审美场与社会的存在形式是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审美场也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代科技革命导致了网络化的虚拟社会的形成,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的创新。在虚拟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存在形式中,审美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刻的演变,并对人的审美活动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8年03期)

夏远,党亮元[10](2018)在《“虚幻的真实”——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表达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其越来越多的与艺术创作结合,形成虚拟现实艺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审美和思维方式。虚拟现实艺术的表达方式因为虚拟空间特性,改变了传统艺术审美的交互方式,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全新的艺术创作媒介,颠覆了传统艺术创作的载体,实现了技术与艺术间的互动交融,实现了艺术表达方式从仿真到超真实的转变,反映了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艺术形态发展趋势,演化出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呈现方式。本文从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出发,探讨虚拟现实艺术赋予艺术创作和表达方式的全新内涵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表法方式和特征。(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18期)

虚拟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引发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其中基于VR技术虚拟世界的形成将在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领域引发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将会颠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形态。传统美学中意象的意蕴让位于技术控制的场景;美学的现代及后现代性中的虚无与无序性诸种特征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人作为一个存在者的孤独感由于虚拟空间而更加强烈。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如何在虚拟世界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确保人在技术碾压式统治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立和自由,维持一种"诗性"的生活,是21世纪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斌.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电视.2019

[2].常新.智能化时代审美的表征:对虚拟真实的一种理解[J].江海学刊.2019

[3].何霜紫.光韵的消散及其隐形控制悖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反思[J].上海文化.2018

[4].姜申.沉浸:虚拟现实的审美溯源、创新与技术进路[J].艺术科技.2018

[5].毛雨清.亲近与弥合:虚拟现实语境下电影审美距离变革[J].新媒体研究.2018

[6].周黄健.“虚拟现实游戏”的审美教育分析[J].北方文学.2018

[7].于冬波,葛鹏.《头号玩家》:从虚拟到现实的审美架构[J].电影文学.2018

[8].吴慧剑.互联网时代“虚拟现实游戏”的审美教育价值探究[J].电脑迷.2018

[9].龚婷.论审美场在虚拟社会中的演变及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

[10].夏远,党亮元.“虚幻的真实”——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表达方式研究[J].艺术品鉴.2018

标签:;  ;  ;  ;  

虚拟审美论文-孙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