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NF-α and HSP-60 in Women with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论文文献综述)
陈虹亮[1](2021)在《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可引起沙眼、输卵管炎及不孕等多种疾病,还能促进HPV多个亚型混合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此外,生殖道CT感染可导致机体阴道菌群结构发生显着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反作用于CT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还尚未清楚。近年来,女性不孕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T作为不孕症的重要病原体,关于不孕女性群体CT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相关资料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收集5006例不孕女性、健康体检女性及妇科门诊就诊女性患者临床样本,研究不孕女性CT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CT与HPV共感染特征及其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然后应用16S rRNA测序等手段分析CT阴性、CT感染不孕女性患者及其治疗后阴道菌群的多样性;随后从细胞水平探讨不同组间CT感染患者阴道内差异优势菌及其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从动物水平进一步探讨组间差异优势菌对衣原体感染后小鼠下生殖道、肠道衣原体清除的影响,以及在小鼠生殖系统、肠道病理损伤及其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研究从人群、细胞、动物三个水平对不孕女性CT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为明确不孕女性CT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微生态调节干预治疗CT感染以及丰富CT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应用PCR扩增样本中CT质粒ORF2基因片段,对5006例临床样本进行CT筛查,再利用巢式PCR扩增CT DNA筛查阳性样本Omp1 VS1~VS2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后,根据Omp1 VS1~VS2基因序列的多态性进行CT分型。2.应用导流杂交与PCR扩增相结合技术,对21种HPV基因型,包括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高危型 14 种、HPV6、11、42、43、44,CP8304(81)低危型6种及疑似高危型HPV53进行基因分型。3.以666例不孕女性患者为病例组,年龄为匹配因素按1:1比例进行病例对照匹配,分析体检中心、生殖中心及妇科门诊女性患者CT、HPV及其共感染率;以236例CT 阳性患者或778例HPV 阳性患者为病例组,年龄及临床科室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病例对照匹配,分析CT、HPV感染率的相关性。4.应用 NEB Next(?)UltraTM DNA Library Prep 构建 DNA 文库后,采用二代高通量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对健康CT阴性、不孕CT阴性、不孕CT 阳性女性患者及其治疗后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基因组16S rRNA扩增子测序,联合运用QIIME、MUSCLE、SILVA132、Cytoscape和Graphviz等软件对各组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NMDS、UPGMA和Network关联等进行分析,并利用qRT-PCR对不孕CT 阳性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中15种差异优势菌属进行验证。5.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检测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琥珀酰丙酮、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及肉碱水平;乳酸酶电极法检测其乳酸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乳酸同分异构体L(+)乳酸和D(-)乳酸水平。6.分别以惰性、格氏、卷曲、詹氏、粘膜、罗伊及唾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或0~20 mM不同浓度的L(+)乳酸和D(-)乳酸在不同pH条件下刺激CT E型菌株或HeLa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不同条件下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FU),分析其剂量及酸度效应关系;利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其对HeLa细胞活性的影响。7.分别在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加入终浓度10 mM的L(+)乳酸、D(-)乳酸,以无机HCl为平行对照刺激CT,应用IFA检测不同条件下衣原体IFU,分析乳酸同分异构体对CT拮抗作用的特异性。8.构建Cm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分别以2×109 CFU卷曲乳酸杆菌、罗伊乳酸杆菌、惰性乳酸杆菌及三种酸杆菌1:1:1混合物在Cm感染后接种小鼠生殖道进行干预,并通过qRT-PCR对乳酸杆菌干预是否成功进行验证。9.将35只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SPG、Cm、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 组,每隔 3~7 d,收集小鼠阴道拭子和肛拭子样本,应用IFA法检测阴道拭子和肛拭子脱落细胞中不同时期衣原体的排菌量;ELISA法检测各时期阴道拭子中TNF-α、IFN-γ、IL-1β、IL-6及IL-10细胞因子水平;10.Cm感染后80 d,分离小鼠生殖系统、肠道组织,H&E染色后评估小鼠输卵管、子宫角、大肠及小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 G、Ig G1及Ig G2a亚类抗体水平;取小鼠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细胞水平,并以1 × l06 IFU经UV灭活的Cm刺激小鼠脾细胞,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内CD8+/IFN-γ、CD4+/IFN-γ、CD8+/IL-4及CD4+/IL-4 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 TNF-α、IFN-γ 及 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1.本研究发现CT总体感染率为4.7%(236/5006),不孕女性CT感染率为3.5%(23/666),体检中心及妇科门诊就诊女性患者CT 感染率分别为 3.8%(38/1006)、5.2%(175/3334),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CT基因型流行以E型(30.1%,69/229)、F 型(23.1%,53/229)和 J 型(17.9%,41/229)为主,CT和HPV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相关性(r=0.08,P=0.67)。2.青年女性(≤25岁)CT感染率显着高于>25岁年龄组女性(10.4%VS 4.0%,P<0.001),年龄和HPV感染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OR=0.496,P<0.001;OR=1.710,P<0.001);CT 感染是女性宫颈低级别病变的危险因素(OR=3.25,P=0.018),HPV感染是女性宫颈低级别、高级别病变或癌的危险因素(OR=6.89,P<0.001;OR=15.86,P<0.001)。3.通过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对CT阴性、CT感染患者及其治疗后等25例临床样本进行测序,共获得1,949,887条原始序列,经过质控筛选后获得1,639,766条高质量的序列,平均每个样品65,591条序列可用于后续数据分析,并且各样本Goods overage指数值均超过98%,提示测序深度合理,覆盖了样品中98%以上的细菌种系型,可以真实地反映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情况。4.不孕女性CT 阳性组衣原体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不孕CT阴性组及其他组(P<0.05),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不孕CT阴性组(P<0.01);不孕女性CT 阳性组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不孕CT阴性组(P<0.01),而经治疗后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相对丰度显着高于不孕女性CT 阳性组(P<0.01)。5.本批次CT和Cm在不同稀释度下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9×108 IFU/mL、5.15×108 IFU/mL;惰性、格氏、卷曲、詹氏、粘膜、罗伊及唾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乳酸浓度均显着高于MRS对照2~20倍(P<0.001),并显着高于琥珀酰丙酮等其他代谢产物(P<0.01),提示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均以乳酸为主要成分。6.本研究中7种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使CT感染力下降30%~90%,该拮抗作用呈剂量、时间及pH依赖模式,其中卷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作用较强,可使CT感染力下降约85%(P<0.01)、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相对较弱(下降约45%),另外,各乳酸杆菌代谢产物pH调节到7时,其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均显着下降(P<0.01)。7.卷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D(-)乳酸浓度显着高于其在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的含量(9.8 mM VS 0.6 mM,P<0.01),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加入终浓度为10 mM D(-)乳酸较加入L(+)乳酸或单独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其拮抗作用均显着增强(P<0.001);D(-)乳酸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显着高于L(+)乳酸或无机HCl(P<0.01),D(-)乳酸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呈剂量、pH依赖模式,提示D(-)乳酸是抑制CT感染的重要成分,合适的pH在D(-)乳酸拮抗CT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可能还有其他成分对CT感染的拮抗具有协同作用。8.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组小鼠生殖道感染Cm输卵管积水的发生率、肠道衣原体清除速度较Cm组无明显改变(P>0.05);Cm+Mix组小鼠下生殖道衣原体带菌量与Cm+Mix-P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Cm+Mix与Cm+LC组下生殖道衣原体带菌量较低Cm组显着减少(P<0.05);Cm+Mix组小鼠输卵管扩张及炎症程度评分均低于Cm组(P<0.05);所有实验组除个别小鼠小肠、大肠出现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外,其他均无典型炎症反应,各组小鼠小肠、大肠炎症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Cm、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组 TNF-α、IFN-γ、IL-1β及IL-6水平较SPG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5),而IL-10水平较SPG组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Cm+LC、Cm+LR、Cm+LN、Cm+Mix及Cm+Mix-P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TNF-α、IFN-γ 及 IL-1β 水平显着低于 Cm 组(P<0.01),但 IL-6水平较Cm组无显着差异(P>0.05)。10.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 组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衣原体特异性Ig G、Ig G1及Ig G2a,且Ig G2a和Ig G1比值均>1,但与Cm组各种亚类的抗体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m、Cm+Mix及Cm+Mix-P组小鼠脾细胞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水平显着高于SPG组(P<0.05),而 Cm、Cm+LC、Cm+LR、Cm+LN、Cm+Mix 及Cm+Mix-P组CD8+/IL-4和CD4+/IL-4细胞水平与SPG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孕青年女性生殖道CT感染率较高;CT基因型流行以E、F、J型为主,与HPV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相关;年龄和HPV感染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CT和HPV与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相关。2.不孕女性CT感染患者阴道菌群以惰性乳酸杆菌为主要成分,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减少,经治疗后其阴道内乳酸杆菌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D(-)乳酸是发挥拮抗作用的重要成分,pH是其拮抗CT感染的重要因素。4.混合乳酸杆菌干预可以促进下生殖道衣原体清除、减轻其输卵管扩张和炎症反应;然而单独或混合乳酸杆菌干预对小鼠生殖道感染Cm输卵管积水发生率、肠道衣原体清除及其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类型均无明显改变。
于晓芹[2](2021)在《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天然免疫反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前列腺常见的疾病,包括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均与前列腺的局部炎症有关。然而,诱发前列腺炎症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已知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介导的组织特异细胞天然免疫反应参与诱发组织炎症反应,本论文以小鼠为模型,旨在研究PRR介导的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prostatic epithelial cell,PEC)天然免疫反应机制。材料与方法:以C57BL/6J小鼠为模型,体外分离与培养PEC和前列腺基质细胞(prostatic stromal cell,PSC)。检测PRR在不同前列腺组织特异细胞中的表达特性,继而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脂多糖(LPS)和鞭毛蛋白(Flagellin),病毒核酸类似物poly(I:C)与HSV60处理PEC。利用实时qRT-PCR检测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免疫细胞化学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定位蛋白的细胞分布。结果:PEC组成性表达多种PRR,包括Toll样受体3(TLR3),TLR4,TLR5,以及病毒核酸感受器MDA5和p204。PRR可以被其相应配体激活,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其中,LPS和Flagellin可以分别激活TLR4和TLR5,poly(I:C)可以激活TLR3和MDA5,HSV60可以激活p204。LPS和Flagellin可以显着上调炎症因子TNF-α和IL-6,趋化因子MCP-1和CXCL10的表达;poly(I:C)和HSV60主要诱导1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和抗病毒蛋白(MX1,OAS1和ISG15)的表达。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腮腺炎病毒(MuV)在PEC中的复制。结论:小鼠PEC表达多种PRR,并被细菌与病毒组分激活。细菌LPS与Flagellin通过激活TLR4与TLR5诱导高水平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可能与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有关。而病毒核酸则通过激活TLR3,MDA5与p204诱导PEC的天然抗病毒反应,抑制病毒扩增。
王洪琳,翁榕星,蔡于茂,陈祥生[3](2020)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不良妊娠及生育结局》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攀升,该感染的隐匿性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被发现、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不孕不育、异位妊娠、自然流产、早产等严重的不良妊娠及生育结局,影响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水平。本文对目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导致不良妊娠及生育结局的现状,及其致病机制、结局种类和预防措施等作一综述。
王川[4](2019)在《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CPSITp7的鉴定及新型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是一类专性胞内寄生,多宿主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能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引起严重的疾病。有研究报道,质粒缺失株可作为减毒活疫苗抵抗衣原体的感染。Pgp3是衣原体质粒编码的唯一的分泌蛋白,是衣原体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参与衣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疾病发生与宿主免疫反应过程。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沙眼衣原体、鼠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Pgp3鲜有报道。此外,Cps具强致病性及强传染性、疾病常呈隐性感染或持续性感染且存在抗生素耐药,极大威胁人类和畜牧业健康,设计开发相应Cps防治药物与疫苗,对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旨在筛选和鉴定Cps质粒蛋白Pgp3,通过亚定位和同源性分析等确定Cps Pgp3(CPSITp7)。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质粒蛋白CPSITp7多表位多肽疫苗及DNA疫苗,分析其免疫后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情况;Cps滴鼻感染小鼠进一步评估其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阐明相关新型疫苗的保护效能。本研究将为Cps质粒蛋白Pgp3进一步分析与鉴定及相关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对Cps防控靶点筛选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方法:1.构建Cps质粒基因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重组质粒蛋白表达、纯化。蛋白超滤、去内毒素后BCA测浓度。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取小鼠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及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He La细胞感染Cps,用制备的蛋白多克隆抗体为一抗,分析目的蛋白在Cps感染的He La细胞中的定位。2.Gen Bank获取Cps 6BC质粒基因序列及蛋白序列以及其它含有质粒的代表性衣原体菌株质粒Pgp3、Pgp4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相似性与同源性分析。对质粒蛋白CPSITp7与CPSITp8进行抗原表位预测与分析,预测优势抗原表位。3.构建质粒蛋白CPSITp7的串联多表位疫苗SP,分三次免疫BALB/c小鼠,获取小鼠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末次免疫后14 d分离小鼠脾脏,收集脾淋巴细胞进行SP刺激脾细胞增殖实验,对SP刺激脾细胞上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SP免疫三次后滴鼻感染Cps,感染后第10 d处死感染小鼠,无菌分离肺组织,计数肺组织匀浆上清中包涵体数量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余下行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分析。4.构建pc DNA3.1/CPSITp7,转染至He La细胞中并鉴定其在He La细胞中的表达。真核载体pc DNA3.1/CPSITp7分三次免疫BALB/c小鼠,获取小鼠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Cps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第10 d处死感染小鼠,无菌分离肺组织,计数肺组织匀浆上清中包涵体数量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分析感染部位病理情况及衣原体载量。无菌分离心、肝、脾、肾和脑组织,部分固定后进行S-P免疫组化分析各组织病理情况及衣原体载量;另一部分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织中Cps载量。结果:1.成功构建了8种重组质粒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纯化出带His标签的重组质粒蛋白CPSITp2、CPSITp6、CPSITp7和CPSITp8;重组质粒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与特异性。CPSITp2、CPSITp6、和CPSITp8均定位于包涵体内,CPSITp7大部分定位于包涵体内,未观察到明显的分泌特征。2.Cps质粒基因CPSITp7与CPSITp8及其编码的蛋白与其它衣原体属编码质粒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及同源性,质粒蛋白CPSITp7是沙眼衣原体Pgp3的同源物,质粒蛋白CPSITp8是沙眼衣原体Pgp4的同源物。质粒蛋白CPSITp7具有丰富的抗原表位;而质粒蛋白CPSITp8没有合适的抗原表位。3.通过联合分析筛选出三个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富含T、B表位的多肽疫苗SP,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 G和Ig A抗体,表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SP能显着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诱导偏于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促炎因子IL-6的产生,表明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4.多表位疫苗SP免疫小鼠在Cps感染后表现出较为轻微的感染症状,能有效清除肺部Cps,肺组织上清IFN-γ水平和IL-6水平显着低于PBS和佐剂对照组;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免疫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衣原体包涵体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多表位疫苗SP产生了良好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5.成功构建了pc DNA3.1/CPSITp7。Western Blot鉴定pc DNA3.1/CPSITp7成功转染至He La细胞中并能在细胞内高效表达,在28 k Da处有明显的特异性反应条带。pc DNA3.1/CPSITp7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6.pc DNA3.1/CPSITp7免疫小鼠显示较轻的感染症状,相对PBS和空载体对照组,感染部位衣原体载量更低,IFN-γ水平和IL-6水平更低,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且包涵体数量明显减少。pc DNA3.1/CPSITp7免疫组能改善Cps引起的各组织病变程度,降低各组织Cps的载量,抑制Cps向远端器官扩散,有效加强Cps的清除;特别能有效减轻心、肝组织的Cps载量,但对Cps脑组织传播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1.Cps质粒蛋白CPSITp7和CPSITp8均定位于包涵体内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质粒基因CPSITp7与CPSITp8及其编码的蛋白与其它衣原体属质粒基因及编码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及同源性。2.质粒蛋白CPSITp7具有丰富的抗原表位,多表位疫苗SP能诱导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能有效清除免疫后小鼠肺部Cps,改善肺组织病变程度,降低衣原体载量,表明产生了良好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3.真核载体pc DNA3.1/CPSITp7可在真核细胞内高效表达,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抗感染免疫实验显示其能改善Cps引起的各组织病变程度,降低各组织内Cps的载量,抑制Cps向远端器官扩散,有效加强Cps的清除。
史昭[5](2019)在《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脾虚肝郁证患者与健康女性单个核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mRNA表达量的差异性,及血清中胱天蛋白酶-1(cysteine aspartate prote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差异,RPID患者中医证候、体征评分、病程、病情等级、病原体感染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RPI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1月妇科门诊诊断为RPID、中医辨证为脾虚肝郁证,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18例作为对照组,在获得知情同意后的当天采集血液样本,抽取肘静脉血3ml,其中1ml存于EDTA抗凝采血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目的基因NLRP3mRNA表达水平;另一份2ml存于血清管制成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同时观察组填写症状体征评分表,根据患者意愿取宫颈管分泌物病原体培养支原体,RT-PCR法检测衣原体和淋球菌。结果1.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1.1 RT-PCR检查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 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组NLRP3mRNA表达水平为0.187±0.171,对照组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为0.096±0.109。观察组的NLRP3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ELISA检测血清中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1.2.1外周血清Caspase-1的表达水平:观察组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为12.355±7.515ng/ml,对照组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为15.148±9.594 ng/ml。观察组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外周血清IL-1β的表达水平:观察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为7.053±2.217pg/ml,对照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为7.958±3.752 pg/ml。观察组的IL-1β的表达水平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外周血清IL-18的表达水平:观察组的IL-18的表达水平为19.617±3.704pg/ml,对照组的IL-18的表达水平为39.544±9.870 pg/ml。观察组的IL-18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性分析2.1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间相关性分析2.1.1观察组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观察组中,NLRP3mRNA与Caspase-1呈正相关(r=0.141),NLRP3mRNA与IL-1β、IL-18的表达呈负相关(r=-0.213、-0.104),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对照组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在对照组中,NLRP3mRNA与Caspase-1、IL-1β、IL-18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其中NLRP3mRNA与IL-1β呈正相关(r=0.505),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3mRNA与Caspase-1、IL-18呈正相关,(r=0.205、0.139),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1与IL-1β呈正相关(r=0.575),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相关分析观察组NLRP3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呈正相关(r=0.098、0.219、0.010);Caspase-1与中医证候评分、病程呈负相关(r=-0.153、-0.194),与体征评分呈正相关(r=0.112);IL-1β与中医证候评分呈负相关(r=-0.209),与体征评分、病程呈正相关(r=0.042,0.296);IL-18与中医证候评分、病程呈负相关(r=-0.104、-0.238),与体征评分呈正相关(r=0.015),但相关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指标与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相关分析观察组NLRP3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113、0.430);Caspase-1与病情等级呈负相关(r=-0.252),与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233);IL-1β与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呈负相关(r=-0.051、-0.465);IL-18与病情等级几乎无相关性(r=-0.003),与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072)。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LRP3mRNA、Caspase-1、IL-1β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指标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无明显相关性,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证RPID中的作用尚不确切。2.观察组IL-18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RPID可能与IL-18的低表达有关。3.在对照组中,NLRP3mRNA转录水平与IL-1β、Caspase-1与IL-1β均呈显着正相关,但在观察组中,各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一定程度上提示RPID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有关。
栾秀丽[6](2019)在《沙眼衣原体假定功能蛋白CT036的定位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革兰染色阴性的特殊细菌,感染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形成包涵体,并通过包涵体膜从宿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以完成自身的发育周期。CT036蛋白是Ct基因组编码的假定功能蛋白,计算机软件预测显示其可能定位于包涵体膜,但其具体定位及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pET28a-ct036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His-CT036重组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纯化,免疫小鼠后制备多克隆抗体,对沙眼衣原体感染宿主细胞后CT036蛋白的表达进行定位;同时,构建了CT036慢病毒载体和对照载体,感染HeLa细胞制备CT036基因稳定过表达细胞系与对照细胞系,并利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CT036细胞内表达可能影响的细胞通路及生物学功能;最后采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等对蛋白质组学筛查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该研究为揭示沙眼衣原体CT036蛋白的定位及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方法1.依据GenBank中CT036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PCR引物,以Ct D型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CT036基因。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28a-ct036,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使用IPTG诱导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用His-琼脂糖树脂纯化重组蛋白,BCA法检测重组蛋白浓度。2.用纯化的pET28a-ct036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鼠的多克隆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3.Ct D型感染HeLa细胞,以兔抗衣原体菌体及鼠抗CT036蛋白为一抗,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T036蛋白在衣原体感染细胞的定位。4.构建CT036慢病毒表达载体,与辅助包装原件载体共同包装慢病毒并测定慢病毒滴度,随后用CT036慢病毒与Flag标签对照慢病毒感染HeLa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CT036蛋白的表达。5.使用磷酸化iTRAQ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CT036-HeLa稳转细胞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磷酸化蛋白。Motif-x软件对鉴定到的所有磷酸化修饰位点进行保守motif分析;对差异表达磷酸化肽段对应的蛋白进行筛选,使用GO、KEGG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筛选获得CT036胞内表达主要影响的磷酸化蛋白以及细胞通路和功能并进行体外验证。6.将CT036蛋白稳转细胞与慢病毒感染对照细胞进行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B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7.将CT036-HeLa稳转细胞,对照组细胞与PI3K抑制剂处理过的CT036-HeLa稳转细胞经TNF-α(20ng/ml)与CHX(2μg/ml)诱导凋亡6h后,使用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B检测GSK 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WB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与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ET28a-ct036,IPTG诱导表达后His-琼脂糖树脂纯化出高浓度的His-CT036重组蛋白。2.pET28a-ct036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免疫4次后产生高效价抗体,经ELISA与WB检测多克隆抗体能识别His-CT036重组蛋白,且效价≥1:52000。3.IFA结果显示假定功能蛋白CT036在感染细胞中的分布与已知的包涵体膜蛋白IncA的分布一致,表明CT036蛋白定位于衣原体感染细胞的包涵体膜。4.成功构建了CT036慢病毒表达载体,慢病毒包装完成后,测定慢病毒滴度较高,CT036慢病毒与Flag标签对照慢病毒感染HeLa细胞获得了相应的稳定过表达细胞系,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有明亮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检测有目的条带。5.磷酸化iTRAQ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CT036-HeLa稳转细胞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磷酸化蛋白,共鉴定到磷酸化蛋白质3001个、磷酸化肽段7668个。按照表达倍数变化1.2倍以上且P value<0.05的标准筛选得到388个差异表达磷酸化肽段,对应301个蛋白。对这些蛋白进行GO功能富集,可知CT036蛋白主要参与调控了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免疫进程、囊泡运输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将筛选得到的53个参与调亡过程的蛋白和KEGG通路分析富集到的与凋亡相关的PI3K、mTOR、Chemokine等信号通路的蛋白取交集,结果发现GSK3β参与多条信号通路。WB检测结果显示CT036蛋白内源性表达组与对照组相比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上升。6.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CT036-HeLa稳转细胞组凋亡率较阳性对照组降低4.27%(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T036-HeLa稳转细胞组凋亡率较阳性对照组降低4.58%(P<0.001)。WB检测结果显示CT036-HeLa稳转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Bax表达明显下调,Bcl-2表达明显上调。7.经诱导凋亡处理后,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CT036-HeLa稳转细胞组凋亡率较阳性对照组降低21.57%(P<0.0001),较CT036-HeLa稳转细胞的PI3K抑制剂处理组降低23.47%(P<0.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T036-HeLa稳转细胞组凋亡率较阳性对照组降低21.19%(P<0.0001),较CT036-HeLa稳转细胞的PI3K抑制剂处理组降低21.84%(P<0.0001);WB检测结果显示CT036-HeLa稳转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GSK 3β发生明显磷酸化,Bax表达明显下调,Bcl-2表达明显上调,与CT036-HeLa稳转细胞的PI3K抑制剂处理组相比GSK3β发生明显磷酸化,Bax表达明显下调,Bcl-2表达明显上调。结论1.沙眼衣原体假定功能蛋白CT036定位于衣原体感染细胞的包涵体膜。2.CT036的细胞内表达影响的差异磷酸化肽段所对应的301个蛋白质与衣原体感染相关的主要功能可能有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免疫进程、囊泡运输及内吞等。3.CT036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的GSK3β蛋白磷酸化而抑制细胞凋亡。
徐洁颖[7](2018)在《生殖相关激素与机体微生物组的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年来在中国育龄期夫妇中,不孕不育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全身系统性问题,生殖功能依赖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也与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阴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等多个途径影响生殖健康及生殖内分泌功能。本研究试图分析机体微生物组与生殖内分泌的关联性及意义。实验方法本研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85例育龄期与50例绝经后妇女阴道菌群的变化,使用随机森林模型、RDA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多种计算模型,分析阴道菌群与女性年龄、AFC、AMH、FSH、LH以及阴道局部pH环境等临床指标的关联性。此外,本研究组采用脱氢表雄酮(DHEA)诱导的高雄激素血症大鼠模型,经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8例高雄激素血症组和5例对照组大鼠在造模4周内的肠道菌谱动态变化,研究高雄激素血症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差异菌群的功能及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与育龄期组相比,绝经后女性的阴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着升高(p<0.05)。育龄期组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丰度显着高于绝经组(p<0.05)。绝经后期组中,普氏菌Prevotella、链球菌Streptococcus、韦荣球菌Veillonella、小类杆菌Dialister以及奇异菌Atopobium等丰度较高(p<0.05)。多种阴道菌属与女性生殖道pH环境、年龄、生殖内分泌相关指标均有着显着的相关性。与生殖功能良好相关的阴道菌属主要包括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等,其菌属功能与氨基糖核苷酸糖代谢、类固醇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有关。与生殖功能不佳相关的阴道菌属包括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韦荣球菌Veillonella、普氏菌Prevotella、小类杆菌Dialister、链球菌Streptococcus、拟杆菌Bacteroides等,其菌属功能与脂多糖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N-聚糖生物合成等有关。经DHEA诱导后的高雄激素血症大鼠,其肠道菌群丰度随着DHEA使用时间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普氏菌Prevotella逐渐增加(p<0.05),拟杆菌Bacteroides逐渐减少(p<0.05);高雄激素血症组中则是异普氏菌Alloprevotella逐渐减少(p<0.001)。高雄激素血症组的类萨特氏菌Parasutterella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雄激素血症组中的显着差异物种(LDA≥2.0,p<0.05)包括α-、β-、δ-变形杆菌(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伯克氏菌Burkholderiales、迷踪菌Elusimicrobia等,与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TCA循环、辅酶因子与维生素代谢、原发性免疫缺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有关。对照组中的显着差异物种(LDA≥2.0,p<0.05)则包括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Odoribacter(拟杆菌目,Porphyromonoadaceae科)、莫拉氏菌Moraxellaceae等,主要与细胞内吞作用、糖胺聚糖降解、GnRH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从育龄期至绝经期,女性阴道菌群结构有一定改变。差异阴道菌属与女性阴道pH值、年龄、生殖内分泌都有着重要关系。阴道微生物组与生殖道内环境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免疫、代谢、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和病理机制影响女性生殖功能。通过检测女性阴道菌群,有助于建立生物标志物以评估生殖道内环境健康状态,辅助评估生殖内分泌及生殖功能。高雄激素血症可改变大鼠的肠道菌属,并可能通过菌属的相关功能影响机体的糖脂代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生殖内分泌,进而引起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病理改变。分析高雄激素血症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有助于深入探索雄激素通过肠道菌群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中的功能与作用。从微生物学联合生殖内分泌学角度,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周云[8](2017)在《介入硬化治疗对输卵管积液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后输卵管积液成分的变化【目的】探明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后输卵管积液成分及性质的改变。【方法】随机选取输卵管积液患者16例,分别取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前(A组)后(B组)输卵管积液样本各16份,分别检测pH值、K+、Na+、Cl-、Ca2+、Mg2+、总蛋白、葡萄糖浓度,TNF-α、LIF、VEGF、IGF-1、NO、ET-1、PGI2、TXA2水平,以及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A组、B组输卵管积液的pH值均偏碱性,B组的pH值(8.23±0.77)较A组pH值(8.46±0.82)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K+、Ca2+、总蛋白、葡萄糖浓度较A组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5)。B组支原体阳性率为25.00%(4/16)、衣原体阳性率为12.5%(2/16),低于A组的31.25%(5/16)和18.75%(3/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均未发现细菌及淋球菌生长。【结论】硬化治疗后积液部分成分包括K+、Ca2+、总蛋白、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可降低其胚胎毒性作用;细胞因子TNF-α水平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第二部分输卵管积液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对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超微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胞饮突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标记分子的变化探讨硬化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取10例输卵管积液患者治疗前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标本,扫描电镜观察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变化,并与10例单纯管性不孕患者子宫内膜作比对。同时随机抽取未接受硬化治疗的输卵管积液患者17例(A组),硬化治疗后患者16例(B组),以20例单纯管性不孕患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采集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IGF-1、αVβ3、HOXA10的表达水平。【结果】硬化治疗后胞饮突的发育程度和丰富程度与对照组相似,较治疗前显着增加。B组VEGF、αVβ3及HOXA10表达水平显着高于A组(P<0.05);A组IGF-1水平显着低于C组(P<0.05),B组IGF-1与A组、C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后子宫内膜胞饮突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标记分子VEGF、IGF-1、αVβ3、HOXA10水平均显着升高。第三部分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后输卵管积液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后输卵管积液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方法】随机抽收集4例输卵管积液患者硬化治疗前(A组)后(B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样本,以4例单纯管性不孕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样本作为对照(C组),应用Human Gene Expression 4x44K v2 Microarray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Agilent)对样本进行基因表达谱检测,Me V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GO(Gene Ontology)及KEGG(Kyoto Ency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及信号通路分析,实时定量PCR(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硬化治疗前子宫内膜样本(A组)与硬化治疗后(B组)及单纯管性不孕患者(C组)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分层聚类分析显示,A、B、C三组四个样本各聚为一组,表明A组与B组、C组之间均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异,B组的表达更接近于C组。ITGA3、MEGF6、KRT79等基因与VEGF聚类为同一小组,可能具有与VEGF相似的功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RT-PCR结果同芯片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输卵管积液可改变种植窗期某些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负面影响,而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可改变上述基因的上调或下调,改善积液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改善输卵管积液患者IVF临床结局。
徐佳[9](2017)在《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TGF-β1、Smad3及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通管方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TGF-β1、smad3及CTGF表达的影响,以期为通管方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提供作用机制及用药依据,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以雌性SD大鼠为对象,经阴道内接种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解脲支原体的混合菌液明胶建立SOI模型。8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妇炎康软胶囊组、通管方低剂量(15.93g/kg·d-1)组、中剂量(31.86g/kg·d-1)组和高剂量(63.72g/kg·d-1)组,共7组。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30天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其子宫、输卵管组织,肉眼观察各组输卵管大体解剖形态变化;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输卵管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输卵管组织中TGF-β1、smad3及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1.肉眼及HE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输卵管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符合输卵管炎性阻塞性改变,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鲜明,经药物治疗后输卵管形态、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说明造模基本成功。2.肉眼观察通管方低、中、高剂量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输卵管的外表形态、色泽,逐渐恢复输卵管弹性,松解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促进输卵管积水、积脓的吸收。3.HE染色观察通管方低、中、高剂量组可减少大鼠输卵管炎性细胞浸润,延缓输卵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改善输卵管形态结构,增加输卵管纤毛数量,恢复其功能。4.通管方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输卵管组织中TGF-β1、smad3及CTGF的表达p<0.05,p<0.01),从而改善输卵管纤维化程度,恢复输卵管生理功能。结论:1.经阴道腔内接种混合菌液造模方法能成功制备SOI模型,与人类的上行感染相近,值得推广。2.通管方能减少SOI模型大鼠炎症渗出,减轻输卵管黏膜肿胀、充血,促进细胞的修复,改善输卵管周边组织粘连,加速输卵管功能的恢复。3.输卵管组织中TGF-β1、smad3及CTGF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SOI的发病过程,而通管方治疗SOI的可能作用机制是抑制TGF-β1/smads促纤维化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减轻输卵管组织的纤维瘢痕程度。
王辰[10](2016)在《需氧菌性阴道炎致病菌和TLR2/4/MyD88及介导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近年提出的一种阴道炎,致病菌、发病机制不清。我们前期研究显示,AV时阴道乳杆菌减少而革兰阳性或阴性需氧菌增多,分泌物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6/8升高,但何种乳杆菌减少、何种需氧菌增多,及细胞因子变化机制、与AV发生关系不明。感染相关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2和4可分别识别革兰阳性菌肽聚糖和阴性菌脂多糖,激活TLR2/4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因子产生、导致炎症,其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该信号通路中胞内关键接头分子。阴道上皮有TLR2/4表达,且AV中需氧菌增加伴细胞因子改变,这些均提示AV可能是需氧菌激活TLR2/4信号通路、上调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所致。高通量测序在阴道菌群分析更具优势,且液相芯片技术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更便于检测多种细胞因子浓度。因此,本研究分三部分探讨AV致病菌、TLR2/4/MyD88分子及其可能调控细胞因子的改变在AV发生中的作用。一、AV患者较健康女性阴道菌群改变分析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了解健康女性阴道菌群构成,分析AV患者阴道菌群改变,以期发现AV致病是因某些乳杆菌菌种减少、需氧菌增加所致。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就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门诊AV患者53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查体女性5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阴道灌洗液离心沉淀样本提取总DNA,针对细菌16S rRNA V4区PCR扩增产物测序,通过比较两组在不同分类层级下物种差异,探讨AV患者较健康女性阴道菌群改变。结果:(1)AV组与对照组测序有效序列量分别为3195798个、3264786个;共聚类2459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AV组(70[391514]个)平均OTU数显着高于对照组(53[37506]个,P<0.001);两组在不同分类层级下物种注释共发现25个门、51个纲、110个目、224个科、483个属及719个种。其中,AV组、对照组分别注释有626、516个菌种。(2)AV组阴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R=0.4571;A=0.1737;P=0.001)。厚壁菌门(乳杆菌属所在分类上级)在对照组占绝对优势(97.90%),在AV组平均相对丰度显着下降(58.19%,P<0.001);而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菌门等在AV组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01)。(3)健康女性阴道内发现18个乳杆菌菌种。其阴道菌群中,卷曲乳杆菌(64.76%)和惰性乳杆菌(29.79%)构成94.55%细菌量,其他平均相对丰度>0.1%的13个菌种依次为阴道加德纳菌(1.01%)、德氏乳杆菌(0.99%)、加氏乳杆菌(0.62%)、咽颊炎链球菌(0.38%)、尿道气球菌(0.28%)、无乳链球菌(0.23%)、中间普雷沃菌(0.22%)、阴道阿托波氏菌(0.16%)、纤毛菌(0.16%)、阴道乳杆菌(0.14%)和非解乳糖链球菌(0.13%)。(4)av组发现与对照组相同的18个乳杆菌菌种,但卷曲乳杆菌显着减少(10.54%,p<0.001),惰性乳杆菌丰度与对照组无差别(p=0.191),惰性乳杆菌丰度(30.39%)约为卷曲乳杆菌(10.54%)3倍。患者阴道内多种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显着增加,如咽颊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尿道气球菌、非解乳糖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缓症链球菌、粪肠球菌、孪生菌、表皮葡萄球菌、阴道加德纳菌等(p<0.05),同时还发现部分专性厌氧菌丰度也较对照组升高,如阴道阿托波氏菌、中间普雷沃菌、普氏厌氧球菌等(p<0.05)。(5)av组检测到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阳性者比例分别为32.08%(17/53)、52.83%(28/53)、84.91%(45/53);对照组阳性者比例分别为3.77%(2/53)、18.87%(10/53)、62.26%(33/53)。两组相比av患者这三种支原体的携带率都更高(χ28.116,p=0.017),但两组支原体在阴道菌群中平均相对丰度均较低(<0.1%)。结论:(1)健康女性阴道菌群分布相对集中化、个体差异小,主要以卷曲乳杆菌和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此外正常阴道菌群中常见细菌还包括阴道加德纳菌、德氏乳杆菌、加氏乳杆菌、咽颊炎链球菌、尿道气球菌、无乳链球菌、中间普雷沃菌、阴道阿托波氏菌、纤毛菌、阴道乳杆菌和非解乳糖链球菌等。(2)av患者阴道内卷曲乳杆菌显着减少,菌群构成个体差异大、菌群多样性增加,咽颊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尿道气球菌、非解乳糖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缓症链球菌、粪肠球菌、孪生菌、表皮葡萄球菌、阴道加德纳菌等多种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丰度增加,提示av致病与多种菌混合感染有关而非单一致病菌。av患者支原体携带率较健康女性高,提示支原体可能参与av发病。二、tlr2、tlr4、myd88在av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阴道黏膜固有免疫识别系统tlr2/4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tlr2/4、myd88mrna在av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月就诊av患者2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查体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阴道侧壁上1/3上皮细胞标本,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TLR2/4、MyD88 mRNA在AV组和对照组间表达差别,分析MyD88与TLR2/4 mRNA表达相关性,比较TLR2/4、MyD88 mRNA在轻、中和重度AV组间表达差异。探讨TLR2/4、MyD88分子在AV发生中的作用。结果:(1)AV组阴道上皮细胞标本TLR2、TLR4、MyD88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2)MyD88与TLR2、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3)重度AV组TLR2、TLR4、MyD88 mRNA均比轻度AV组表达量高(P<0.05),重度AV组MyD88 mRNA比中度AV组表达量高(P<0.05)。结论:需氧菌可能激活TLR2/4信号通路参与AV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三、AV患者阴道环境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目的:研究AV患者阴道环境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析TLR2/4/MyD88分子表达与细胞因子产生水平相关性,探讨其在AV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5年12月就诊AV患者1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查体女性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阴道灌洗液分离上清,采用液相芯片测定12种细胞因子(促炎因子:IL-1β、IL-2、IL-5、IL-6、IL-8、IL-12p70、IL-17、IFN-γ、TNF-α;抑炎因子:IL-4、IL-10、IL-13)浓度,分析AV组较对照组浓度显着升高的细胞因子,比较AV组内不同严重程度组间细胞因子浓度差异,结合第二部分研究,分析TLR2/4/MyD88 mRNA表达与细胞因子浓度相关性。结果:(1)AV组较对照组IL-1β、IL-6、IL-8、IL-12p70、IL-17、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2)重度AV组IL-1β、IL-6、IL-8、IL-17、TNF-α浓度较轻度AV组显着升高(P<0.05)。(3)TLR2、TLR4、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与阴道微环境中IL-1β、IL-6、IL-12p70、IL-17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AV表现为阴道局部免疫失衡状态,更多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IL-12p70、IL-17和TNF-α通过表达上调参与阴道炎症反应,且重度AV时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着提高,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阴道局部免疫失衡,从细胞因子水平解释了疾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的病理机制。TLR2/4/MyD88信号转导通路及其诱导上调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AV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二、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NF-α and HSP-60 in Women with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NF-α and HSP-60 in Women with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论文提纲范文)
(1)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不孕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菌株 |
1.4 主要试剂盒 |
1.5 主要试剂 |
1.6 其他 |
2 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DNA提取 |
2.3 HPV分型检测 |
2.4 CT分型检测 |
2.5 阴道镜检查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女性生殖道CT和HPV感染率 |
3.3 不同年龄段、临床科室女性CT和HPV感染率分层分析 |
3.4 CT和HPV基因型分布特点 |
3.5 CT和HP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6 CT和HPV感染与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不孕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菌株 |
1.4 主要试剂盒 |
1.5 主要试剂 |
1.6 其他 |
2 方法 |
2.1 样本收集 |
2.2 阴道分泌物检查 |
2.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4 CT筛查 |
2.5 二代高通量细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qRT-PCR检测阴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群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白带常规及阴道分泌物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3.3 16S rRNA测序结果 |
3.4 阴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5 Network关联分析 |
3.6 阴道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群q RT-PCR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 |
1 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菌株 |
1.3 主要试剂 |
1.4 其他 |
2 方法 |
2.1 衣原体培养与传代 |
2.2 乳酸杆菌培养 |
2.3 乳酸杆菌的鉴定 |
2.4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浓度的检测 |
2.5 衣原体感染力及He La细胞活性检测 |
2.6 小鼠分组、生殖道Cm感染及处理 |
2.7 小鼠生殖道及肛拭子中的Cm含量的检测 |
2.8 小鼠生殖道和肠道组织病理检测 |
2.9 小鼠脾细胞分离与培养 |
2.10 脾细胞增殖实验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CD4~+、CD8~+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 |
2.12 脾细胞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
2.13 小鼠血清抗体及亚型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沙眼衣原体 E型 Bour和鼠衣原体 Nigg菌株浓度测定 |
3.2 乳酸杆菌各种代谢产物浓度检测结果 |
3.3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的影响 |
3.4 乳酸同分异构体对CT感染力的影响 |
3.5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及乳酸同分异构体对He La细胞活性的影响 |
3.6 生殖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q RT-PCR检测 |
3.7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小鼠的一般情况的影响 |
3.8 乳酸杆菌干预对小鼠下生殖道及肠道衣原体清除的影响 |
3.9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引起的上生殖道及肠道病理反应的影响 |
3.10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小鼠生殖道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3.11 乳酸杆菌干预对Cm特异性抗体及Ig G亚类抗体产生的影响 |
3.12 乳酸杆菌干预对Cm生殖道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Clear Victory for Chlamydia: The Subversion of Host Innate Immunity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本研究受以下基金资助 |
致谢 |
(2)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天然免疫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前列腺免疫与炎症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4)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CPSITp7的鉴定及新型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鹦鹉热衣原体质粒编码蛋白的表达、纯化与定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质粒蛋白CPSIT_p7、CPSIT_p8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PSIT_p7 蛋白设计的多表位疫苗的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CPSIT_p7DNA疫苗的抗感染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衣原体疫苗候选抗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本研究受以下基金资助 |
致谢 |
(5)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RPID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1.1 古文献病因病机记载 |
1.1.2 现代中医名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 西医对RPID的认识 |
1.2.1 流行病学 |
1.2.2 危险因素 |
1.2.3 病因分析及病理改变 |
1.2.4 RPID对女性生殖身心的影响 |
1.3 RPID与机体免疫失衡密切相关 |
2 试验研究 |
2.1 课题病例来源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中医脾虚肝郁证辨证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4.1 观察组纳入标准 |
2.4.2 对照组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试验分组 |
3.1.1 分组依据 |
3.1.2 样本含量 |
3.2 标本采集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NLRP3mRNA表达 |
3.3.2 Caspase-1,IL-1β,IL-18 定量酶联检测 |
3.4 观测指标 |
3.4.1 一般资料 |
3.4.2 生命体征 |
3.4.3 实验室检测指标 |
3.4.4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 |
3.4.5 病情程度分级 |
3.4.6 病程 |
3.4.7 病原学检测指标 |
3.5 观测时间 |
3.5.1 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 |
3.5.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3.5.3 症状、体征分级评分、病情程度等级、病程 |
3.5.4 病原学检测指标 |
4 统计分析 |
4.1 分析数据集 |
4.2 统计分析的内容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 |
5.1 病例分布 |
5.2 基线一致性分析 |
5.2.1 人口学特征 |
5.2.2 生命体征 |
5.3 患者一般情况 |
5.3.1 患者年龄 |
5.3.2 患者病程 |
5.4 患者中医证候、体征评分 |
5.5 患者病情等级 |
5.6 患者特殊病原体感染情况 |
5.7 指标检测结果 |
5.7.1 NLRP3mRNA组间比较结果 |
5.7.2 Caspase-1 组间比较结果 |
5.7.3 IL-1β组间比较结果 |
5.7.4 IL-18 组间比较结果 |
5.8 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5.8.1 观察组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
5.8.2 对照组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
5.9 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患者病情资料相关性分析 |
5.9.1 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病程相关分析 |
5.9.2 NLRP3 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病情等级、支原体感染相关分析 |
6 讨论 |
6.1 “土壅木郁,气机失畅,湿瘀互结”的病因病机的提出 |
6.1.1 土壅木郁乃病机之本 |
6.1.2 气机失畅,湿瘀互结乃病机之标 |
6.2 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RPID中的作用 |
6.2.1 NLRP3 的特性 |
6.2.2 Caspase-1 的特性 |
6.2.3 IL-1β、IL-18 的特性 |
6.2.4 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与疾病的关系 |
6.2.5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因子与RPID的关系 |
7 结论 |
8 主要工作与创新 |
8.1 主要工作 |
8.2 创新 |
9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中医药治疗SPID在调节免疫、抗炎方面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沙眼衣原体假定功能蛋白CT036的定位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2.1 主要实验相关仪器 |
2.2 菌株、细胞株和慢病毒载体 |
2.3 试剂和耗材 |
2.4 主要生物信息分析软件 |
2.5 其他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pET28a-ct036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3.2 CT036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3.3 动物免疫重组蛋白与重组蛋白的鉴定 |
3.4 CT036 蛋白在衣原体感染细胞的定位 |
3.5 CT036 基因稳定过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
3.6 磷酸化iTRAQ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CT036-HeLa稳转细胞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磷酸化蛋白 |
3.7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8 CT036 蛋白内源性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9 PI3K/AKT信号通路对凋亡诱导剂作用下CT036 蛋白内源性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0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pET28a-ct036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4.2 CT036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
4.3 动物免疫重组蛋白与重组蛋白的鉴定 |
4.4 CT036 蛋白在衣原体感染细胞的定位 |
4.5 CT036 基因稳定过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
4.6 磷酸化iTRAQ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CT036 蛋白稳转细胞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 |
4.7 CT036 蛋白内源性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8 PI3K/AKT信号通路对凋亡诱导剂作用下CT036 蛋白内源性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资助本论文实验的课题项目 |
致谢 |
(7)生殖相关激素与机体微生物组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词汇及缩略语索引表 |
绪论 |
1.女性生殖内分泌及生殖功能 |
2.微生物组简介 |
3.女性生殖功能与阴道菌群的相关性 |
4.高雄激素血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
5.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女性生殖功能与阴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流程图 |
1.2.2 主要仪器与材料 |
1.2.3 主要试剂 |
1.2.4 研究对象 |
1.2.5 知情同意 |
1.2.6 临床资料采集和实验室检查 |
1.2.7 样本采集 |
1.2.8 阴道菌群基因组DNA抽提 |
1.2.9 PCR、测序产物纯化与上机 |
1.2.10 测序数据分析 |
1.2.11 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
1.2.12 菌群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功能分析及预测 |
1.2.13 统计分析方法 |
1.3 实验数据及结果 |
1.3.1 育龄期与绝经后期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1.3.2 育龄期与绝经后期妇女阴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1.3.3 育龄期妇女生殖功能与阴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
1.3.4 差异阴道菌属功能及代谢通路预测 |
1.3.5 结果小结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高雄激素血症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流程图 |
2.2.2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2.3 主要试剂 |
2.2.4 实验动物 |
2.2.5 分组及处理 |
2.2.6 样本采集 |
2.2.7 糖耐量试验 |
2.2.8 解剖及组织切片HE染色 |
2.2.9 16S rRNA基因测序实验流程 |
2.2.10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分析 |
2.2.11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DHEA诱导高雄激素血症大鼠模型的临床检验结果 |
2.3.2 高雄激素血症大鼠及对照组的肠道菌群谱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
2.3.3 高雄激素血症大鼠及对照组的肠道菌谱动态变化与组间差异分析 |
2.3.4 差异肠道菌属的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 |
2.3.5 结果小结 |
2.4 讨论 |
2.5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8)介入硬化治疗对输卵管积液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后输卵管积液成分的变化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输卵管积液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对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超微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声介入硬化治疗后输卵管积液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课题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TGF-β1、Smad3及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受试药物 |
1.3 菌种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液制备 |
2.2 模型制备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 |
2.5 指标检测 |
2.5.1 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色泽 |
2.5.2 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病理学观察 |
2.5.3 免疫组化法检测输卵管组织中TGF-β1、smad3及CTGF蛋白的表达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
1 输卵管组织病理学观察 |
1.1 灌胃治疗30天后肉眼观察结果 |
1.2 灌胃治疗30天HE染色观察结果 |
2 通管方对输卵管组织TGF-β1、smad3及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 通管方对各组输卵管组织中TGF-β1 蛋白的表达 |
2.2 通管方对各组输卵管组织中Smad3蛋白的表达 |
2.3 通管方对各组输卵管组织CTGF蛋白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家对SO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血瘀是SOI发病的根本病机 |
1.2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是SOI治则 |
1.3 通管方的组方特点 |
2 现代医学对SOI病因病理的认识 |
3 混合菌诱导大鼠SOI模型的建立 |
4 TGF-β1/Smad信号通路与SOI的关联性 |
5 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TGF-β1、Smad3及CTGF蛋白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需氧菌性阴道炎致病菌和TLR2/4/MyD88及介导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AV患者较健康女性阴道菌群改变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1.2.2 阴道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质量检测 |
1.2.3 高通量测序序列数据统计 |
1.2.4 AV组和对照组阴道菌群物种比较分析 |
1.2.5 AV组和对照组阴道菌群Alpha diversity分析 |
1.2.6 AV组和对照组阴道菌群Beta diversity分析 |
1.2.7 阴道菌群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阴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
1.3.2 AV与阴道乳杆菌属的改变 |
1.3.3 AV与阴道其他菌属的改变 |
1.3.4 环境因素对阴道菌群的影响及与AV发病的关系 |
1.3.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二、TLR2、TLR4、My D88在AV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AV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2 TLR2、TLR4、My D88 m RNA在AV组和对照组中表达水平比较 |
2.2.3 My D88与TLR 2、TLR4 m RNA表达水平相关性 |
2.2.4 AV组内不同严重程度组间TLR2、TLR4、My D88 m RNA表达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AV患者阴道环境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AV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2 12 种细胞因子标准曲线图及检测范围 |
3.2.3 AV组和对照组12种细胞因子浓度比较 |
3.2.4 AV组内不同严重程度组间细胞因子浓度比较 |
3.2.5 TLR2、TLR4、My D88 m RNA表达与细胞因子浓度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Toll样受体在女性生殖道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NF-α and HSP-60 in Women with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D]. 陈虹亮. 南华大学, 2021
- [2]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天然免疫反应[D]. 于晓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不良妊娠及生育结局[J]. 王洪琳,翁榕星,蔡于茂,陈祥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0(05)
- [4]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CPSITp7的鉴定及新型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评价[D]. 王川. 南华大学, 2019
- [5]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脾虚肝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史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沙眼衣原体假定功能蛋白CT036的定位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D]. 栾秀丽. 南华大学, 2019
- [7]生殖相关激素与机体微生物组的关联性分析[D]. 徐洁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8]介入硬化治疗对输卵管积液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机制[D]. 周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7)
- [9]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TGF-β1、Smad3及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D]. 徐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需氧菌性阴道炎致病菌和TLR2/4/MyD88及介导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 王辰.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