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偏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
有偏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辉,袁礼[1](2018)在《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叁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袁礼,刘子兰[2](2017)在《有偏型技术进步、技能溢价与消费不平等——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可以诠释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消费不平等背后的原因,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的"分配效应"和"就业效应"。基于CHNS的微观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本文识别了我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居民消费的"分配效应"和"就业效应"及其时滞性,研究表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不同分位数上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正向影响呈左低右高的活力U形趋势,能有效促进技能劳动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但工资黏性使这一"分配效应"存在滞后性特征;因技能劳动的培育和流动转移的时滞较长,制约技能和非技能劳动供给的调整,"就业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着。因此,应当充分激发有偏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熨平"分配效应"引致的消费不平等。(本文来源于《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期刊2017年04期)
杨洁[3](2014)在《我国收入差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收入差距这一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框架下,分析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性以及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本文借鉴了katz和murphy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劳动供给和需求模型,分析了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变化对于劳动者相对收入的影响。在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分析中,我们发现1989-2009年间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变化情况呈现出以下方面特征:第一、总体而言,我国劳动者收入除在1989-1991年间小幅下降外,在其它年份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高速增长。第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仅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劳动者。第叁、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工作收入增长快于男性,尤其是在2004年后。第四、熟练工与非熟练工的工资差异也随着教育水平的差异而不同。与劳动者收入变化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变化也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在1989-2009年间持续提高,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者所占比例持续降低,而初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所占比例持续上涨。其中高中毕业及大学肄业的劳动者的增长速度最快,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6.1%上升至2009年的23.5%。第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工作者所占比例降低,而年长的熟练工作者所占比例上升。其中26-35年工作经验的劳动者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从1989年的17.7%上升至2009年的31.9%。第叁、教育水平低且工作经验少的低技能型劳动者所占比例降低,而教育水平较高且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技能型劳动者比例上升。结合劳动力收入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化特征,我们分别从直观的角度和计量的角度考察了劳动者收入差距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同时度量了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于劳动力价格变化的解释力。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供给不能完全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变化。劳动者收入差距不仅受到劳动供给的影响,还受到劳动需求的影响。在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模型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劳动需求及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此,我们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外生的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建立了一个以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为基本假设的一般均衡模型。在技术进步是技能有偏的基本假设下,我们推演得出技能有偏的技术进步会扩大我国高、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差距的结论。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进行计量分析,验证了技术进步和相对劳动供给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1989-2009年间我国确实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并且技能有偏型技术进步是我国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产生,增加了高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扩大了我国高、低技能型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此外,高、低技能型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变化对我国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也存在显着的影响。高技能型劳动者相对供给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带来的高低技能型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我国劳动者教育水平是降低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4-03-01)
侯隽[4](2009)在《有偏型EWMA的股指期货保证金设定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建立在正态分布假设的EWMA期货保证金模型的改进。文中引入基于非对称Laplace分布发展起来的有偏型EWMA方法,建立了新的期货交易保证金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期货合约价格序列有偏、厚尾的现象。同时采用cornish-Fisher(CF)方法确定出期货价格波动系数,降低了预测误差。将此模型应用到股指期货合约保证金水平的测定中,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模型能够节省保证金的收取总量,预测结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有偏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可以诠释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消费不平等背后的原因,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的"分配效应"和"就业效应"。基于CHNS的微观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本文识别了我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居民消费的"分配效应"和"就业效应"及其时滞性,研究表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不同分位数上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正向影响呈左低右高的活力U形趋势,能有效促进技能劳动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但工资黏性使这一"分配效应"存在滞后性特征;因技能劳动的培育和流动转移的时滞较长,制约技能和非技能劳动供给的调整,"就业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着。因此,应当充分激发有偏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熨平"分配效应"引致的消费不平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偏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辉,袁礼.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经济研究.2018
[2].袁礼,刘子兰.有偏型技术进步、技能溢价与消费不平等——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7
[3].杨洁.我国收入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侯隽.有偏型EWMA的股指期货保证金设定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