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习技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适应学习技术,教育,自适应学习系统
学习技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杜毅[1](2018)在《以语言学习为例探究自适应学习技术系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趋势,教育也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将人工智能和教育相结合,自适应学习技术就诞生了。自适应学习技术因其本身特点,初步尝试在语言类的学习方向上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合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充能。为了研究自适应学习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在知网上查询相关文献,对自适应学习技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语言类自适应学习系统在现实的使用情况来分析,发现自适应学习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实际使用效率并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这一系统应当如何优化,从而使更多人受益。(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12期)
顾小清,吴战杰[2](2018)在《学习技术系统体系结构进入2.0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我国学习技术系统的演变历程,分析国际上学习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标准2.0架构为基础,符合我国目前及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下一代学习技术系统体系结构——学习技术系统2.0架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约尔·哈,查尔斯·M.赖格卢特,方向,盛群力[3](2018)在《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框架变化和新范式、技术系统及教学支持的愿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改进后的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框架被称为"持续变化的框架"。本文讨论了若干相关先前概念框架(如申克的框架、齐默尔曼的框架和宾特里奇的框架)的共同要素及局限性。新的框架强调了目标编写过程的循环特性及自我效能感和动机信念的总体效应。此外,在发挥自我调节学习全部潜力方面,现有的框架确实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探讨了自我调节学习在信息时代教育范式中的潜力,以及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数字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刘玉强,齐昆鹏,赵公民[4](2018)在《大型社会技术系统的实施验证——“事故”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大型社会技术系统的实施应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实验特征。实验室模拟已经不能完全验证此类技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在社会中对其进行验证。在对大型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应用的实验特征、社会实验理论以及事故学习进路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递归学习的实验分析框架,并以核电站技术系统的社会引入为例,验证了分析框架的适用性,阐明了大型社会技术系统的社会学习机制和其在社会中的知识生产方式,为此类技术系统的创新治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正超[5](2011)在《学习技术系统中的能力导向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下经济体竞争的矛头逐渐转向对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开展对能力取向学习的研究也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之需。Elearning的普及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效益,甚至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顺应当前对能力培养的诉求,开展在学习技术系统能力导向学习与评估的研究也成为发展的必然。如何在学习技术系统中实现能力导向评估,并实现跨平台、跨系统间的能力迁移与互操作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上海市远程教育集团“终身学习技术系统能力导向评估认证模型设计”与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设备产业化专项: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项目为依托。首先对国内外评估认证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总结了当前基于标准的评价、能力评估的主要模式,并根据现状分析,阐述了能力评估在终身学习理念倡导下势在必行的趋势,而后通过对学习技术系统中能力的描述、能力建模、能力参考模型的全面研究,设计了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评估模型,详细阐述了能力评估流程中的证据收集方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运用,如何保证评估的效度与信度等问题。同时,以教师能力评估为例,针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特殊性,研制了教师能力模型、教师能力参考模型、教师能力评估模型。最后,借助教师能力评估系统的开发,将能力评估模型应用到了系统设计中,并最终完成了教师能力评估的系统原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王佑镁[6](2011)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探究知识建构的微观动力学机制是提升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协作标注和可视化知识建构的新型协同学习技术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探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起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集体建构和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本研究能够对学习技术设计和协同学习系统建构提供一种微观指导。(本文来源于《电化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钱冬明,管珏琪,王佑镁,祝智庭[7](2010)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套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是一个面向深度知识建构的学习支持框架,这一框架通过结构化的工具套件支持个体协调发展与群体有序互动,实现"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五场协调",落实面向高阶学习目标的知识建构操作理念。基于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知识建构(CKB)的基本理念,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更加注重对个体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文化变量、协同机制和认知机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习系统中个体与群体在信息和知识场域的互动与协调,指向课堂知识创新。本文系统分析了协同学习的叁个基本阶段,即信息汇聚、群体思维和知识建构,阐释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概念框架,设计并初步实现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支持套具,为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0年07期)
王佑镁,祝智庭[8](2009)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及其多场学习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协同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技术系统,是一种能够适应当前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和技术要求、满足社会变革和学习创新需要的新框架。基于试验研究和量化统计,分析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情境中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能够支持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辅导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交互,实现有较高程度的共享;并且支持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者的群体思维操作能力和多场协同学习的意识。(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09年12期)
郑学伟[9](2009)在《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移动学习技术系统设计构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利用手持的、无线移动通讯设备(如手机、PDA)学习的移动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国内外在移动学习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一种应用Web Service技术构建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电大理工》期刊2009年03期)
李瑞丽,曹瑄玮[10](2009)在《跨越路径依赖: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的组织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些学者将路径依赖视为技术进步的本质,提出在复杂技术创新中要克服路径依赖,以避免竞争力陷阱。在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需要保持"前向式"和"后向式"学习策略间的平衡,以避免"学习的近视"。通过中国自主开发磁悬浮的案例,说明复杂技术系统创新突破路径依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组织学习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09年06期)
学习技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我国学习技术系统的演变历程,分析国际上学习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标准2.0架构为基础,符合我国目前及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下一代学习技术系统体系结构——学习技术系统2.0架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习技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杜毅.以语言学习为例探究自适应学习技术系统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
[2].顾小清,吴战杰.学习技术系统体系结构进入2.0时代[J].计算机教育.2018
[3].约尔·哈,查尔斯·M.赖格卢特,方向,盛群力.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框架变化和新范式、技术系统及教学支持的愿景[J].数字教育.2018
[4].刘玉强,齐昆鹏,赵公民.大型社会技术系统的实施验证——“事故”作为一种学习资源[J].系统科学学报.2018
[5].张正超.学习技术系统中的能力导向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王佑镁.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
[7].钱冬明,管珏琪,王佑镁,祝智庭.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套具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0
[8].王佑镁,祝智庭.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及其多场学习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9].郑学伟.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移动学习技术系统设计构思[J].电大理工.2009
[10].李瑞丽,曹瑄玮.跨越路径依赖: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的组织学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