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遗址论文-吕琳,余虹颉

陵寝遗址论文-吕琳,余虹颉

导读:本文包含了陵寝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遗址,遗产环境,周边环境,视觉景观

陵寝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吕琳,余虹颉[1](2015)在《西安陵寝类大遗址周边视觉景观保护与控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城市开发建设给历史遗产周边环境带来的威胁,本文以西安陵寝类大遗址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其资源特征及周边环境价值入手,探讨了其周边视觉景观保护与控制的策略,包括:整体性区域化保护思路的提出,背景环境控制,及眺望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5年05期)

徐娜[2](2012)在《十叁陵现200米明代边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徐娜)历史上,明十叁陵外围曾有一圈边墙围绕,以保护皇陵不受侵犯。日前,昌平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踏查时,在地处深山的延寿镇发现了3段、总计200米长的边墙遗址。   新发现的边墙位于延寿镇分水岭村西北部的铁帽子山上,均为残墙遗存,尤其是西(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2-09-07)

化蕾[3](2009)在《明庆陵陵寝遗址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庆陵是十叁陵中第十一个修建的陵墓,是光宗朱常洛皇帝和皇后郭氏、氏、刘氏合葬墓。光宗皇帝在位仅29天,当时明朝处于经济衰退时期,但是在庆陵的修建上是有特点的。明庆陵陵寝建筑的现状。庆陵的陵寝建筑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点。有关庆陵陵寝的几点分析。其两进院落,中隔小山的布局。单体建筑在设计、材上更为精细,别具一格的排水设计。庆陵的排水系统在十叁陵中独具特色。其他陵排水设施大多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而庆陵陵址建筑则采取了地上明沟和地下涵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5-22)

许晓岚[4](2008)在《四方形遗址真是回鹘可汗陵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回鹘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曾相继走上历史舞台。这些神秘的北方游牧民族究竟去了哪里,他们在壮阔的蒙古高原究竟划过怎样的历史痕迹?这个问题始终让现代人感到困惑。    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其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08-11-17)

丁超[5](2008)在《陕西关中地区陵寝遗址绿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中国的遗址保护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并揭开了我国遗址保护工作的大幕。陕西省是我国的文物大省,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其中关中地区是文化遗产最密集的区域。在关中地区诸多的文化遗产中历代帝王陵寝遗址熠熠生辉,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是,目前国内从陵寝绿化概念的界定到保护体系的建立均尚属空白。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古城西安召开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大会提出了“古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城镇和自然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议题,为我们开展遗址绿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陵寝遗址的保护不仅仅是对遗址本身的保护,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也十分必要,因此,遗址绿化的保护也是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文章详细分析了关中地区陵寝绿化的现状,发现由于自然气候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关中地区陵寝遗址的绿化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观念的落后和保护的不当使得原本就遭受破坏的遗址绿化更是雪上加霜。陵寝遗址绿化对遗址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陵寝遗址及其它相关文物的保护、促进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生产使当地住民增收等。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对关中现存的陵寝遗址及其绿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出陵寝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陵寝绿化保护的概念,尝试性的构建陵寝遗址绿化保护体系和必要地段的规划方法。首先,本文详细的阐述了陵寝遗址绿化所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并提出了以“保留”、“完善”、“保护”、“重新规划”为保护策略,以“先面后点、先重后轻、尊重历史、满足未来”为保护原则的陵寝遗址绿化保护方法。其次,归纳了陵寝遗址绿化保护的现状和不足,根据不足提出相应的补救和规划措施——综合全面的规划、采取过渡形式、全面的恢复、实现良好的风貌。最后,根据陵寝绿化现状提出以遗址保护为首要目标,以M=G*(A+B+C+D+E+F)为模式的绿化面积,以5:4:1(乔、灌、草的绿化覆盖面积)或是1(1-2):10:30(每30平米范围内,1棵落叶乔木,或1到2棵常绿乔木,10棵灌木)乔、灌、草的绿化比例,采用“园中有园”手法合理布局的遗址的绿化思路,并且在最后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的辨证思想的研究路线对关中陵寝绿化的保护和规划建设进行系统阐述,讨论出一些适合于现阶段关中陵寝绿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旨在适应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遗址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将遗址保护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适应全世界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4-01)

丁超,王璐艳,邹志荣[6](2008)在《论陕西关中陵寝遗址植物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陕西关中地区陵寝遗址的植物配植、种类及其文化特点,从多方面对陵寝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为陵寝遗址周边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原建军[7](2006)在《2005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1)史前:下河遗址的新发现“为中华探源工程有大帮助”     龙王秥遗址位于宜川县壶口镇龙王秥村北。省考古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去年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面积40余平方米。发掘出土约5000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烧土遗迹1(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06-01-10)

陵寝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通讯员 徐娜)历史上,明十叁陵外围曾有一圈边墙围绕,以保护皇陵不受侵犯。日前,昌平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踏查时,在地处深山的延寿镇发现了3段、总计200米长的边墙遗址。   新发现的边墙位于延寿镇分水岭村西北部的铁帽子山上,均为残墙遗存,尤其是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陵寝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吕琳,余虹颉.西安陵寝类大遗址周边视觉景观保护与控制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

[2].徐娜.十叁陵现200米明代边墙[N].北京日报.2012

[3].化蕾.明庆陵陵寝遗址调查[C].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4].许晓岚.四方形遗址真是回鹘可汗陵寝?[N].内蒙古日报(汉).2008

[5].丁超.陕西关中地区陵寝遗址绿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丁超,王璐艳,邹志荣.论陕西关中陵寝遗址植物的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科学.2008

[7].原建军.2005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N].西安日报.2006

标签:;  ;  ;  ;  

陵寝遗址论文-吕琳,余虹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