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李悦,于秀文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李悦,于秀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Ki-67,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于秀文[1](2019)在《乳腺癌中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判定Ki-67增殖指数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精确计算Ki-67增殖指数的方法。方法应用Ki-67与CK(广)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与免疫组化单染法进行对比。结果乳腺癌细胞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构清晰,易于观察,与常规免疫组化染色相比,Ki-67比值"1+"增高,"3+"减少,经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于Ki-67比值的判断优于单染法,为乳腺癌预后评估和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09期)

吕莉[2](2015)在《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染色结合的双重染色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染色结合的双重染色技术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的大肠黏膜组织70例,对其展开免疫组化染色,而后再展开黏液组化染色后复染,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黏蛋白MUC2阳性染色位置在细胞质、核周、核膜染色明显,部分细胞质内呈现弥漫性均质阳性,细胞核未着色;黏液组化染色后,腺体分泌中性物质呈现红色,酸性物质则呈天蓝色,混合物呈紫红色。结论双重染色相对于单独染色而言,要求更高,并且两种染色方法不互相干扰,在同一张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黏液组化染色,效果明显,定位清晰,节约标本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5年22期)

高鹏[3](2015)在《乳腺癌脉管浸润检测中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乳腺癌脉管浸润检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6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使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检测,同时和常规HE染色进行对比。结果在HE染色判断中,有16例判断为LVSI(+)。而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有:10例患者为LVSI(+),6例患者为LVSI(-),而在HE染色判断中,有45例患者没有确定为LVSI(+)的,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检测后,13例患者为LVSI(+),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检测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脉管浸润在检测中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具有灵敏、特异的特点,可针对检测结果制订患者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16期)

王丛阳,林莉[4](2013)在《肌肉活检组织中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etrazolium reductase,NADH-TR)染色可区分不同的肌纤维结构,是神经肌纤维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1],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观察肌纤维不同部位蛋白变化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2]。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可同时显示不同染色成分,为病理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李晶莹,于秀文[5](2013)在《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染色结合的双重染色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化染色、组织化学染色是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在以往的病理日常工作和研究中只应用一种染色方法,势必不能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且着色在2张切片上,位置分离,难以进行结果判断。双重染色技术克服了单纯染色的不足,其在1张组织切片上做2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如免疫组化与免疫组化[1]、免疫组化与组织化学、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2]等。本文探讨黏蛋白MUC2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双重染色技术效果,为病理学日常工作及研究提供新方法。1材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林婷,陈惠玲,李萍,杨清海[6](2013)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的应用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免疫组化双染)实验结果对比直观,所带来的诊断信息量远比传统单染高,尤其对于标本量少的病理组织更具有显着优势,给病理医师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免疫组化双染因为步骤多、耗时长、干扰因素多,所以长期以来只在一些研究实验中被应用而没有用于辅助病理诊断工作中。随着免疫组化检测系统的发展,特别(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朱华,徐艳峰,黄澜,刘颖,秦川[7](2013)在《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恒河猴糖尿病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恒河猴糖尿病动物模型基础上,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双染方法显示胰腺等组织中的特征性病变。方法健康恒河猴5只,小剂量(30 mg/kg)多次静脉注射STZ,濒死状态时将动物安乐死。取胰腺、心脏、肾脏、脾脏、肝脏、眼球、脑等器官制成石蜡切片,用HE、PAS、Masson、天狼星红和甲苯胺蓝等方法进行特殊染色,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同时显示胰岛A、B细胞。结果模型动物的胰岛萎缩,数量减少。Masson染色见外分泌部间质内纤维增生。局灶性慢性肾炎,病变区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肾小球及肾小管萎缩。天狼星红染色见脾脏中央动脉管壁增厚。免疫组化双染见胰岛A胰高血糖素表达增多,胞浆呈棕褐色。B胰岛素表达减少,胞浆粉红色。结论 HE染色结合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可较好地对STZ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组织学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赵亮,戴朝六,彭松林,薛今琦[8](2012)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LK1与PC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重免疫染色检测DLK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HCC组织(45例)、癌周肝硬化组织(20例)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组织(20例)中DLK1及PCNA的表达。结果 DLK1与PCNA在HCC组、肝硬化组织及FNH组织中表达率均为100%;两者阳性表达水平与HCC恶性程度呈正相关。DLK1与PCNA在癌周肝硬化组及FNH组中的表达水平均较HCC组低(P<0.05),DLK1/PCNA在FNH组中的表达水平较癌周组织低(P<0.05)。结论DLK1与PCNA的表达均与HCC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同时高阳性表达DLK1与PCNA的HCC恶性程度更高,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LK1与PCNA的表达更能体现肿瘤的恶性程度。(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2年20期)

黄智翔,汪莉,鲜巧阳,郭铭,王欣[9](2012)在《抗酸-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结核病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酸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在同一张切片上清晰显示结核分支杆菌与巨噬细胞的分布状态。方法:组织切片常规脱蜡、入水,其染色分别按抗酸-免疫组化-苏木素;免疫组化-抗酸-苏木素和免疫组化-苏木素-抗酸顺序进行。结果:组织切片按免疫组化-抗酸-苏木素顺序染色,背景清晰,反差明显,较另两种染色顺序显色效果好。结论:组织切片按首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抗酸染色,最后苏木素染色的步骤染色效果最好。能在同一切片中清晰显示结核分枝杆菌与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廖洪锋,殷平[10](2011)在《黏液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转移性腺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液染色用于各种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分泌产生的黏液,对判断肿瘤的来源很有价值,在不含黏液细胞的区域发现黏液阳性的肿瘤细胞,表明肿瘤有浸润或转移。本文将黏液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结合运用在转移性腺癌的诊断中,了解同一组织细胞产生的抗原与黏液成分,为转移性腺癌的诊(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染色结合的双重染色技术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的大肠黏膜组织70例,对其展开免疫组化染色,而后再展开黏液组化染色后复染,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黏蛋白MUC2阳性染色位置在细胞质、核周、核膜染色明显,部分细胞质内呈现弥漫性均质阳性,细胞核未着色;黏液组化染色后,腺体分泌中性物质呈现红色,酸性物质则呈天蓝色,混合物呈紫红色。结论双重染色相对于单独染色而言,要求更高,并且两种染色方法不互相干扰,在同一张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黏液组化染色,效果明显,定位清晰,节约标本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参考文献

[1].李悦,于秀文.乳腺癌中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判定Ki-67增殖指数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2].吕莉.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染色结合的双重染色技术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3].高鹏.乳腺癌脉管浸润检测中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

[4].王丛阳,林莉.肌肉活检组织中NADH-TR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

[5].李晶莹,于秀文.免疫组化与黏液组化染色结合的双重染色技术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

[6].林婷,陈惠玲,李萍,杨清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的应用及体会[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

[7].朱华,徐艳峰,黄澜,刘颖,秦川.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恒河猴糖尿病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

[8].赵亮,戴朝六,彭松林,薛今琦.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LK1与PC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2

[9].黄智翔,汪莉,鲜巧阳,郭铭,王欣.抗酸-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结核病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10].廖洪锋,殷平.黏液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转移性腺癌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

标签:;  ;  ;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论文-李悦,于秀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