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的诱惑与风险

农产品市场的诱惑与风险

一、农资市场的诱惑与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李书剑[1](2020)在《A公司民间借贷融资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发展到持续壮大,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城乡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取得现今成就的一股重要力量。但随着近年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中美贸易战、国外主要发达国对我国进口货物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对外需要资金的要求越来越多,选择民间借贷这一形式也更加普遍。但是民间借贷毕竟由于其自身的高利率、高风险等特征,以及与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相比在法律规范性上具有一定的欠缺,也经常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如何对民间借贷已经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融资困境进行分析研判并提出一些适当可行的解决办法,已经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民间借贷的历史沿革、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切入,结合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融资的动因进行分析。在交代了A公司作为中小企业所处的民间借贷大环境之后,结合A公司实际,运用企业生命全周期相关知识对A企业从在其发展各阶段中对民间借贷逐步吸收、大规模采用到最后给公司带来的融资困境,并将这些困境逐一分析,查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上述基础之上,从公司内部治理、融资操作等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本文通过对A公司选择民间借贷进行融资时遇到的困境分析,继而引出中小企业这个群体的困境,根据中小企业内部特点,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在发展路径上更为可持续的办法。

石凯含[2](2020)在《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兼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首要污染类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化环境下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我国涉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长期关注焦点,其中化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是引起了政府政策的持续关注。持续的宏观政策关注对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充分考虑,部分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妥善处置。如何有效处置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更是我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须充分结合实际,考虑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特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农民支持,才能实现政策与农户实际行为相协调,最终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实现政策目标。种植大户是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更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基层主体。基于此,本文以种植大户这一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slope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冷热点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种植大户行为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间关系展开研究,以为政府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阐述。首先,对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首先,对化肥施用总体特征、化肥施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简要概括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化肥减量空间进行测算。之后,梳理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并对相应政策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三是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进而对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对黑龙江省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过程中种植大户认知—政策采纳意愿—行为三者的内在影响,探明种植大户对防治政策与污染水平的不同认知程度对多种政策的采纳意愿以及最终施肥行为的影响路径;其次,按照“理论综合探讨”→“现实量化分析”→“政策制定博弈”的逻辑通过对种植大户、政府、外部利益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面向种植大户行为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四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保障措施。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执行性、政策成本控制与政策实效性制定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方面,从政策组合、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具体防治方案拟定上,从条件式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层级累进制的补贴激励方案、产研联动式的污染防治方案和政农协同式污染防治方案入手,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案覆盖。最终,结合肥料使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从政策设计端、政策执行端以及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设置政策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体系得到有效建构,各项辅助性技术手段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但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长效防治政策体系尚未确立,面向种植大户的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倾斜方式不明确,对种植大户这一市场化细分主体的利益考量程度不足。大户认知、大户偏好、大户特征等因素对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的反馈性强。从细分来看,政府干预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与否对种植大户的影响性具有差别,应当倡导建立基于政策联动和政府—市场—种植大户互动的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基于政策角度与种植大户行为的交互研究,可知激励型政策与惩罚型政策对于种植大户影响程度强,而技术类的辅助型政策对大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弱,但基于科技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杠杆作用,其作为辅助型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拟从防治模式、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以及监管机制入手,发挥上述主要政策工具类型的作用,制定条件型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建构层级累进制补贴激励机制,探索产研联动式污染防治模式,以政农市场协同性防治机制提升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并全面兼顾数据技术在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补贴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农业发展生态机制之下探究与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从政农商社等多主体入手,建立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政策体系,夯实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周勋章[3](2020)在《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农场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确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后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的家庭农场达到60万家,经营土地面积近1.6亿亩,年销售农产品总价值达到1946.2亿。家庭农场逐渐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几年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很好,2014年注册家庭农场仅为7809家,截止到2019年底达到41000家,每年平均增长6600多家。但是,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实力弱、产业链短、盈利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家庭农场处于种养业的生产环节,受上下游产业双重影响,加之现阶段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家庭农场迫切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拓展经营范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前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产业链是探索式的前向和后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由此形成的产业链短且窄。国内外实践证明,蓬勃发展的家庭农场及其完善的产业链生成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弊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发展在实践环节已经大量存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并未引起国内理论界重视,相应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急需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方面的理论指导。本文借鉴分工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推拉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以河北省112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法等,对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从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等8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分为上游延伸、中游延伸和下游延伸以及横向拓展4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在总结归纳现有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提出采用“合作度”作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衡量指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作为合作度测度方法,以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为例构建合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水平、上游环节延伸水平、中游环节延伸水平和下游环节延伸水平;再次,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结果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纳入到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中对产业链延伸水平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和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资料整理等方法归纳出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3种典型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优缺点和选择依据,并以纵向延伸为例研究了家庭农场产业链动态演进路径。通过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较低,有75.6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一般和较低水平,只有24.4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中级和高级水平;上、中、下游环节之间产业链延伸水平有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是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最低;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在不同类型家庭农场之间和河北省11个地市之间的差异化不是非常显着。(2)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延伸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促进作用。(3)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农场经营年限;家庭农场是否有注册品牌、是否获得绿色或有机认证、是否有完整财务记录等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影响。(4)河北省家庭农场主的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但提高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可以显着促进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5)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有显着影响。(6)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单一,其中纵向延伸占主体地位;另外,家庭农场自身实力、产品特征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政策建议:构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家庭农场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化政府财政补贴使用方向;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激发家庭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从微观主体视角对产业链延伸进行研究拓展了产业链延伸研究视角。(2)通过设计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合作度”为衡量指标测算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分析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影响,研究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总结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典型模式和延伸路径等,构建了产业链延伸研究框架。(3)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链延伸整体延伸还是向上游、中游和下游延伸均可以显着提升家庭农场经济绩效;产业链延伸意识对产业链延伸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

马云霞[4](2020)在《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收储政策的变化直接对吉林省玉米产业链产生影响,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后,玉米市场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结构性过剩、区域性卖难等多种问题出现,玉米产业链上农户、加工企业和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上缺乏合理的分配依据,本文以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玉米全产业链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形式与路径、规模与数量、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分析产业链受市场和政策双重影响,基于玉米产业链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分析,对玉米产业现有的补贴机制进行研究,为吉林省进一步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为吉林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平衡提供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文章首先对研读了国内外农业产业链、玉米产业链和利益分配相关文献,以农业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确定了研究框架,明确研究方法,细化研究内容,列出调研提纲,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其次本文分析并测算“价补分离”政策前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路径与形式、数量与规模,分析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驱动因子及影响因素。利用联盟博弈中的夏普利值分析了玉米产业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农户—加工企业—产业链其他利益分配主体”是最佳玉米产业链联盟模式,这种大联盟合作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收益,形成最优的合作联盟结构。通过夏普利值对产业链利益内部收益进行分配可以很好的维持联盟的运行稳定,作为优化玉米产业链补贴政策制定的依据。测算基于合理收益分配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和其他环节补贴水平区间,以及玉米及替代作物间合理的生产者补贴数量关系。得出:产业链玉米产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尽合理,玉米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均,尤其是农户种植玉米获利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玉米产业链中农户获取的收益与加工企业和产业链其他利益主体获取的利益存在不合理性,随着经济发展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2016年实施的“价补分离”政策后,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农户获得收益再次遭到冲击,玉米种植户付出的自然成本和机会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如何增加农民受益,制定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将有利于增加各方利益并实现玉米产业链的增值。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文章从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文章从政府优化补贴制度政策、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会农业、懂农业农民以及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为其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阳芳[5](2020)在《万州区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供销社从成立之初就服务农业农村社会,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政府服务“三农”的有力抓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对接市场的有效载体,是供销社实现与农民利益联结的纽带。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合发展的问题,实现供销社扎根农村市场完善服务功能;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问、问卷调查等资料收集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万州区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合发展历程,总结出4种融合发展模式,并引入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实践中,万州区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融合发展基础不牢固、双方有效沟通不畅、技术人才缺乏、产权联结不足、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等问题。本文创新地将研究对象融入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移民政策等因素分析,分析了双方存在问题的本质,提出健全三峡库区发展支持机制,奠定二者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推动村社共建、产权融合、服务融合等方式实现一体化发展;实施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强化内部人员教育与培训;建立信用评价机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明确业务主管机构,解决制约融合发展机制障碍等具体措施,以促进双方融合发展政策环境更优、融合效果更佳、农民利益更大。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区级部门支持农村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为建立完善的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提供思路。

王蕾[6](2019)在《基于声誉效应的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研究:机理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合作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替补,一直以来受到小农户的青睐。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也在乡村中萌芽,但实践中也可发现,没有正规监管,一些不适用中国农村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也问题百出。尤其是纯信用合作的模式下,由于缺乏对组织、社员实质性的制约条件,导致合作关系很难达成;相比之下,合作社内生的信用合作,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与约束下,信用合作关系更加稳定。本文基于合作金融理论、声誉效应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利用演化博弈分析范式,对农村资金互助(纯信用合作)以及合作社产业合作、信用合作耦合两种模式下的局中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构建复制者动态方程,运用雅可比矩阵的判定规则来分析两种模式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四阶-五阶龙格库塔算法在MATLAB仿真平台求解复制者动态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声誉资本是影响社员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现实中由于该变量无法具体测算,社员行为与理论偏离,而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在声誉效应的作用下,可利用产业合作收益作为抵押保障,替代声誉资本起到对道德风险的抑制作用。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贷款规模、贷款利率、产业合作收益以及违约的超额收益都会影响社员的策略选择。贷款规模、贷款利率超过一定规模就会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社员在产业合作中所获收益对合作社信用合作道德风险起到制约作用,收益越大,社员越不可能选择违约策略,同时违约所获短期超额收益会对产业合作制约信用合作道德风险起到阻碍作用。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援用FM农村资金互助社、QS粮食合作社、ZX大枣合作社三个案例来具体描述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的实践,并且将不同模式的案例做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ZX大枣农民合作社在实践中巩固了合作社内部信息优势,以产业收益为偿款保障,辅以其他风险控制措施,至今未发生不良贷款,并带动合作社、社员收益的增长,对其他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选取真正有产业合作关系的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二是加强对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指导,赋予合作社信用合作法律地位;三是加强合作社惩罚机制建设;四是科学制定社员贷款规模以及贷款利率标准、合理分配利益。

李乐乐[7](2019)在《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同时中小型企业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但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企业的失败或危机往往是由于缺乏企业内部控制而造成的。中小企业为了在当今经济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则显得尤为重要了,内部控制这一制度的运用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些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观念淡薄,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不大,虽然从其他地方复制了一些系统,但并没有真正实施这些系统,而现有系统没有机构控制,就价值控制而言,中小型企业更为稀缺;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是家族式管理的状态,企业所有人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者,根本没有正式的管理系统,或者依赖人力管理而不是机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企业的发展模式;一些中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系统不够全面和科学,使得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降低;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的内部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工作人员的选择都不够理想。因为中小企业有着不相同的控制基础,为了克服混乱,所以不能采取快速内部控制的方式,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前期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企业发展壮大后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力。仁华农资公司作为问题代表其内部控制就有一些不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以黑龙江仁华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为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黑龙江仁华农资公司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具体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措施。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到实例的分析,顺着这样的思路对仁华农资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论文基于中小企业的基本规范和结构框架出发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次介绍了仁华农资公司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了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以及对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通过内部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内部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内部监督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仁华农资内部控制的现在状况。仁华农资公司在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公司上游原材料、企业市场营销和企业售后问题上都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完善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和完善建议,具体建议是建立、健全、完善、治理公司的企业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原材料采购的范围和对采购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大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宣传推广;做好企业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等相关措施和建议。

耿仲钟[8](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江朦朦[9](2018)在《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农业的公共品属性、弱质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世界主要国家均对农业实施支持保护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政策工具。自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取消农业税,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为代表的农业补贴政策,各项政策均有其独特的细分目标,总体目标在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振兴。但农业补贴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则严重依赖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那么,农业补贴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执行的?是否与制定的一致?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以上问题得到了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回答以上问题,对政府制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目标是: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不同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归纳和梳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的实际执行情况,探讨农业“三项补贴”的实际效果,为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1)借鉴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农业“三项补贴”的经济效应,并提出理论命题;(2)归纳和梳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的实际执行情况,结合理论命题,提出实证研究假说;(3)运用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实证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三项补贴”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中的良种补贴政策对提高粮食单产(产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二,农业“三项补贴”中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第三,“三项补贴”政策中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四,“三项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效能在降低。第一,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已演变成农民的收入补贴,政策缺乏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第二,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并未与农业(粮食)生产相挂钩,政策的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调整完善三项补贴政策: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效能;保持补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通过“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2)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涉农资金适当归并整合;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拓宽补贴资金来源;扩大农业补贴对象;促进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强化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3)改进和创新农业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式:按固定标准进行发放农业保护支持补贴;加强和增设强农补贴政策,补贴方式上以“绿箱”补贴为主;创新农业补贴发放方式,防止涉农补贴资金的漏损。(4)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执行监督: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业补贴监督机制,推进农业补贴法制化。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构建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详尽而严谨地分析了“三项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9个理论命题。(2)采用县级宏观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既有文献多采用微观数据评估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文采用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宏观面板数据,丰富了既有文献,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陈帆[10](2018)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台州肥药经销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态的研究来探索国家和经济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为了解答这一中心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对主流经济学、发展型国家理论、新制度主义研究和文化视角分析等文献的回顾,建立了一个多阶段-多机制的以行动者及其结构性行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台州、嘉兴和宁波三地的肥药经销商,台州、嘉兴市、宁波市和浙江省农业部门人员,台州供销社人员以及台州农民的访谈,和台州供销社、台州市农业局和浙江省植保局及个别肥药经销企业等单位所提供的档案等一手材料,及各类公开的政府文件等二手材料,本文分析了台州肥药经销市场的发展形态及其背后机理。在回答了两个实证研究问题——中国肥药经销行业为什么在中央政府反对之下仍成功实现市场化和台州肥药市场为什么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仍成功走向全国——的基础之上,本文的研究还涉及了四个理论问题:(1)虽然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如既有研究所以为的无非不能,中国政府制定的规范常常是对经济发展的被动反应,而且其政策会被经济行动者的逐利行动所突破,产生制度漏洞甚至产生重要的非期然后果;(2)本文揭示了经济行动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超出既有研究所认定的贡献,他们会利用甚至扭曲价格机制打破自由主义经济学许下的“市场有效运转必定带来经济发展”的承诺,也会突破国家的政策预期,同时还是推动市场发展阶段更迭和区域市场形成的重要力量;(3)本文从既有研究对嵌入对象理解的单一性和嵌入型概念缺乏权力视角这一观点切入,分析了为什么阶段分期在既有研究中或是缺失或是存在具有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并阐释了阶段分期更迭的动力;(4)本文认为既有研究对区域市场形成的解释可归结为不同视角的竞争优势理论,本文案例揭示了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经济行动者的逐利行动能够积累他们手中的逐利筹码并改善区域市场的逐利条件,从而推动区域市场发展壮大。

二、农资市场的诱惑与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资市场的诱惑与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民间借贷融资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的含义
        2.1.2 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2 民间借贷渊源综述
        2.2.1 民间借贷的概念发展和表现形式
        2.2.2 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
        2.2.3 民间借贷发挥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
        2.2.4 关于如何规范民间借贷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的理论基础
        2.3.1 金融缺口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啄序理论
第三章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动因及可行性
    3.1 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3.1.1 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3.1.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2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融资的动因
        3.2.1 信息不对称
        3.2.2 企业内部原因
    3.3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从民间借贷融资的可行性
        3.3.1 企业创立期
        3.3.2 企业成长期
        3.3.3 企业成熟期
        3.3.4 企业衰退期
第四章 A公司民间借贷融资现状分析
    4.1 A公司的基本情况
    4.2 A公司以民间融资出现的问题分析
        4.2.1 公司内部风控机制不健全
        4.2.2 未做到理性民间融资
        4.2.3 过度的资本运作
        4.2.4 未把握开辟新融资渠道时机
        4.2.5 A公司民间借贷融资成本与风险
第五章 A公司民间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5.1 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
    5.2 A公司融资策略不合理
    5.3 A公司融资操作不规范
第六章 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对策研究
    6.1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
        6.1.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6.1.2 提高信息透明度
        6.1.3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6.2 规范融资操作
        6.2.1 严格控制民间借贷所占公司总资产比例
        6.2.2 严格控制投资和实业的混合经营
        6.2.3 谨慎选择民间借贷
        6.2.4 避免短贷长投
        6.2.5 在成为担保企业和加入互联互保中要慎重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1.3.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1.3.3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户行为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大户
        2.1.2 化肥面源污染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行为经济理论
        2.2.2 生态平衡理论
        2.2.3 农业政策及外部性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
    3.1 化肥施用特征概况
        3.1.1 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
        3.1.2 化肥施用结构对比分析
        3.1.3 内部施用均衡度对比
    3.2 化肥施用时空特征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化肥施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3.2.3 空间冷热点分析
    3.3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3.3.1 河流水体污染表现
        3.3.2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表现
        3.3.3 土地土壤污染表现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表现
    3.4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分析
        3.4.1 分析方法
        3.4.2 化肥施用效率测度
        3.4.3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
    3.5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与归纳
        3.5.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
        3.5.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汇总
    3.6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
        3.6.1 政策缺乏前瞻性且手段单一
        3.6.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
        3.6.3 化肥面源污染数据管理水平低
        3.6.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落地难
        3.6.5 盲目追求化肥减排量化目标
    3.7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
    4.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4.2.2 测量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1 种植大户认知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4 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4.1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4.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4.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5.2 种植大户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5.2.1 政策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2.2 污染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2.3 经济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2.4 污染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2.5 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 种植大户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5.3.1 污染认知对惩罚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3.2 惩罚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3 污染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4 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4 种植大户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5.4.1 辅助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4.2 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相关者利益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
    6.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利益相关者分类
        6.1.1 种植大户
        6.1.2 政府
        6.1.3 外部利益群体
    6.2 利益相关者利益特征分析
        6.2.1 种植大户利益特征
        6.2.2 非农社会性主体利益特征
        6.2.3 央地政府利益特征
    6.3 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博弈模型建构
        6.3.1 博弈模型假设
        6.3.2 种植大户与央地政府博弈模型
        6.3.3 种植大户与非农外部利益群体博弈模型
    6.4 不同治理模式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
        6.4.1 治理成本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6.4.2 整体收益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6.4.3 基于外部性的决策分析逻辑
    6.5 本章小结
7 国外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经验借鉴
    7.1 美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1.1 建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7.1.2 重点区域划分治理模式
        7.1.3 探索污染多元防治机制
        7.1.4 丰富立体防治政策组合
    7.2 以色列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2.1 节水政策主导型污染防治
        7.2.2 多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7.2.3 多类型政策交互覆盖机制
        7.2.4 产研财政联动式投入模式
    7.3 欧盟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3.1 命令控制型法律法规格局
        7.3.2 共同政策中心型治理逻辑
        7.3.3 有机农业效用最优化模式
        7.3.4 市场激励与政策调控融合
    7.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经验的国际启示
        7.4.1 关注法律法规的防治先导性
        7.4.2 以科技手段为污染防治支撑
        7.4.3 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发挥带头作用
        7.4.4 探索数据技术导向防治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及保障措施
    8.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改进
        8.1.1 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组合
        8.1.2 推进财税协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1.3 制定多效化肥减量与有机肥补贴
        8.1.4 政企合作参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1.5 收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监督口径
    8.2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设计
        8.2.1 条件式大户化肥污染防治激励方案
        8.2.2 层级累进大户有机肥补贴激励方案
        8.2.3 产研联动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8.2.4 政农协同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8.3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保障措施
        8.3.1 政策设计端严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3.2 化肥面源污染政策执行端组织保障
        8.3.3 肥料施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保障
        8.3.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支持保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业链研究现状
        1.2.2 家庭农场研究现状
        1.2.3 家庭农场产业链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产业链延伸
        2.1.3 家庭农场产业链
        2.1.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
    2.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分工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推拉理论
        2.2.6 理论总结与借鉴
    2.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理论图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家庭农场及其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3.1 河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
        3.1.2 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
        3.1.3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情况
        3.1.4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3.1.5 家庭农场硬件设施和产品品牌及认证
        3.1.6 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补贴和金融服务情况
        3.1.7 家庭农场的产品经营特征
        3.1.8 家庭农场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政策诉求
    3.2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3.2.1 家庭农场产业链上游延伸分析
        3.2.2 家庭农场产业链中游延伸分析
        3.2.3 家庭农场产业链下游延伸分析
        3.2.4 家庭农场产业链横向拓展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分析
    4.1 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4.1.1 价值增值法
        4.1.2 主辅分离法
        4.1.3 里昂惕夫指数法
        4.1.4 Davies-Morries指数法
        4.1.5 定性评价法
        4.1.6 现有测度方法评价
    4.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方法
        4.2.1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2.2 合作度分析
    4.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以纵向延伸为例
        4.3.1 合作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2 合作度衡量指标体系设计
        4.3.3 合作度测度模型分析
    4.4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水平测度
        4.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4.2 整体纵向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3 上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4 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5 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6 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产业链延伸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家庭农场经济绩效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5.1.1 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2 家庭农场外部支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4 本文的研究假设
    5.2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5.2.1 研究模型构建
        5.2.2 计量模型选择
    5.3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5.3.2 实证模型估计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家庭农场视角的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分析
    6.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6.1.1 交易成本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2 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4 外部环境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5 本文的研究假设
    6.2 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6.2.1 研究模型构建
        6.2.2 计量模型选择
    6.3 变量统计性描述、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6.3.2 实证模型估计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与演进路径分析
    7.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
        7.1.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原则
        7.1.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及案例分析
        7.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结论
    7.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的依据
        7.2.1 家庭农场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征
        7.2.2 农场主自身实力
        7.2.3 自然和社会环境
    7.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动态演进路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主持课题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4)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农业产业链
        1.3.2 玉米产业链
        1.3.3 产业链利益分配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链
        2.1.2 玉米产业链
        2.1.3 利益分配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三章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变动分析
    3.1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及存在问题
        3.1.1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
        3.1.2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3.2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分析与测算
        3.2.1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形式
        3.2.2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数量规模
    3.3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驱动因子及影响因素
        3.3.1“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驱动因子
        3.3.2 “价补分离”后玉米产业链利益转移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价补分离”制度下玉米产业链主体合理收益测算
    4.1 shapley模型应用的介绍
        4.1.1 合作博弈
        4.1.2 大联盟结构
        4.1.3 shapley值的计算
    4.2 运用shapley值对玉米产业链进行利益分配
        4.2.1 玉米产业链模型构建
        4.2.2 运用shapley值对农业产业链利益进行分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动玉米产业链利益协调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政府支持,构建合理玉米补贴政策
    5.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5.3 加强农民培训,培养懂农业的现代农民
    5.4 完善涉农金融,以农业保险制度为主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调査问卷

(5)万州区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实地调查法
        三 典型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定义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和特征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征
    第三节 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交易成本理论
        二 共生原理
第三章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 万州区供销合作社发展历程
        二 万州区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历程
    第二节 必要性
        一 万州区供销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 万州农民专业社补齐短板的需要
    第三节 可行性
        一 具有资本优势
        二 具有网络互补优势
        三 具有人才互补优势
第四章 融合发展总体情况及融合模式
    第一节 融合发展总体概况
    第二节 融合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 服务式融合
        二 “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担保公司”融合模式
        三 “供销社+信用社+专业合作社”融合模式
        四 “社有企业+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融合模式
第五章 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 “空壳社”多,融合发展基础不牢
        二 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沟通不畅
        三 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
        四 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联结不足
        五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 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 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三 基层社、专业社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
        四 万州区供销社融合发展理念贯彻不足
        五 “三社”融合发展机制不顺畅
第六章 促进万州区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健全三峡库区发展支持机制
    第二节 建立融合发展机制
        一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 以村社共建促进产业融合
        三 鼓励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融合
        四 强化服务式融合手段
    第三节 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第四节 整合业务主管部门职能
    第五节 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一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
        二 提高普惠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三 推广农民合作社金融创新试点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声誉效应的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研究:机理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资金互助社
        2.1.2 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
        2.1.3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
        2.1.4 声誉效应
        2.1.5 耦合
    2.2 相关理论
        2.2.1 合作金融理论
        2.2.2 互联信贷理论
        2.2.3 声誉效应理论
        2.2.4 演化博弈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农民合作社的研究
        2.3.2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的研究
        2.3.3 有关互联信贷和声誉效应的研究
        2.3.4 关于演化博弈的研究
        2.3.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农村资金互助模式下的双方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
    3.1 演化博弈问题描述
    3.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3.2.1 支付矩阵及复制者动态
        3.2.2 博弈模型稳定性分析
    3.3 模型仿真分析
        3.3.1 初始策略仿真
        3.3.2 演化博弈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机理与博弈仿真分析
    4.1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机理
        4.1.1 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声誉的形成
        4.1.2 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声誉信息传递
        4.1.3 声誉资本对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道德风险的抑制
    4.2 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博弈模型构建
        4.2.1 博弈模型假设
        4.2.2 支付矩阵及复制者动态
        4.2.3 模型稳定性分析
    4.3 模型仿真分析
        4.3.1 初始仿真
        4.3.2 博弈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案例比较分析
    5.1 案例简介
        5.1.1 FM农村资金互助社
        5.1.2 QS粮食专业合作社
        5.1.3 ZX农民专业合作社
    5.2 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声誉对信用合作道德风险抑制分析
    5.3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对产业合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5.4 合作社产业合作收益对信用合作道德风险的抑制作用分析
    5.5 贷款规模对信用合作道德风险的阻碍作用分析
    5.6 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其他风险控制措施归纳
        5.6.1 坚持资金封闭运行
        5.6.2 严格把控资金投向
        5.6.3 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治理结构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第2章 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2.1 仁华农资公司简介
    2.2 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第3章 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建议
    4.1 仁华公司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4.2 内部控制完善措施得以实施的保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9)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2 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3 良种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政策实践
    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界定
        2.1.1 农业补贴政策的内涵
        2.1.2 农业补贴政策的分类
        2.1.3 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特征
    2.2 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2.2.1 农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2.2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2.2.3 农业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2.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实践
        2.3.1 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历程
        2.3.2 现行主要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2.3.3 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理论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与假设
    3.2 基准均衡
        3.2.1 等成本线
        3.2.2 等利润线
        3.2.3 基准均衡
    3.3 农业补贴政策下的均衡Ⅰ:成本类政策
        3.3.1 等成本线的变动
        3.3.2 等利润线
        3.3.3 成本类政策下的新均衡
    3.4 农业补贴政策下的均衡Ⅱ:收入类政策
        3.4.1 等成本线的变动
        3.4.2 等利润线
        3.4.3 收入类政策下的新均衡
    3.5 农业补贴政策下的均衡Ⅲ:技术改进类政策
        3.5.1 等成本线
        3.5.2 等利润线的变动
        3.5.3 技术改进类政策下的新均衡
    3.6 本章小结
4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4.1 政策实践与研究假说
        4.1.1 政策实践
        4.1.2 研究假说
    4.2 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4.2.1 描述性证据
        4.2.2 模型与变量
        4.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4.3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3.1 描述性证据
        4.3.2 模型与变量
        4.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5.1 政策实践与研究假说
        5.1.1 政策实践
        5.1.2 研究假说
    5.2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5.2.1 描述性证据
        5.2.2 模型与变量
        5.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3 农资综合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5.3.1 描述性证据
        5.3.2 模型与变量
        5.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4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5.4.1 描述性证据
        5.4.2 模型与变量
        5.4.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良种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6.1 政策实践与研究假说
        6.1.1 政策实践
        6.1.2 研究假说
    6.2 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的影响
        6.2.1 描述性证据
        6.2.2 模型与变量
        6.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6.3 良种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3.1 描述性证据
        6.3.2 模型与变量
        6.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三项补贴”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7.1.2 “三项补贴”的政策效能逐步降低
    7.2 政策建议
        7.2.1 调整完善“三项补贴”政策
        7.2.2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
        7.2.3 改进和创新农业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式
        7.2.4 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执行监督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
致谢

(10)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1.2.2 发展型国家理论
        1.2.3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1.2.4 文化等其他视角的启示
        1.2.5 多阶段-多机制的行动者分析框架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研究
        1.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 阶段分期
        1.4.1 阶段分期的缘由
        1.4.2 中国肥药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1.4.3 台州肥药市场的兴起
    1.5 章节安排
2 国家立规范
    2.1 计划独营阶段(1956-1977年)
        2.1.1 人民公社与计划经济体制
        2.1.2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肥药购销体系
        2.1.3 计划独营体制稳步发展的根源
    2.2 市场化萌芽阶段(1978-1981年)
        2.2.1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2.2 生产责任制改革带来的冲击
        2.2.3 局部调整和重点突破的互动过程
        2.2.4 局部调整治标不治本
    2.3 双轨竞争阶段(1982-1997年)
        2.3.1 双轨竞争过程的宏观与中观背景
        2.3.2 国家行动者对肥药行业市场化的应对
        2.3.3 中央政府维持计划独营的预期落空
    2.4 市场化改革阶段(1998-2002年)
        2.4.1 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宏观背景
        2.4.2 台州肥药市场的形成
        2.4.3 国家行动者主导角色交棒农业部门
    2.5 规范化阶段(2003-2010年)
        2.5.1 药市场初立时的混乱
        2.5.2 农业部门制定正式规范
        2.5.3 农业执法带来市场规范化
    2.6 “升级”新市场阶段(2011-2016)
        2.6.1 中央政府加强对农业调控
        2.6.2 各级政府定义正式规范
        2.6.3 “升级”新市场
    2.7 小结
        2.7.1 肥药经销行业实现市场化的根源
        2.7.2 国家行动者的角色
3 市场破预期
    3.1 肥药市场萌芽阶段(1978-1981年)
        3.1.1 生产责任制带来制度裂缝
        3.1.2 逐利活动兴起
        3.1.3 肥药行业已形成市场萌芽
    3.2 寡头垄断竞争阶段(1982-1997年)
        3.2.1 肥药供求矛盾奠定市场化基石
        3.2.2 寡头垄断竞争
        3.2.3 计划独营体制的崩溃
    3.3 肥药市场形成阶段(1998-2002年)
        3.3.1 全国肥药行业市场化改革
        3.3.2 肥药市场形成过程
        3.3.3 肥药市场正式形成
    3.4 台州肥药市场大发展阶段(2001-2010年)
        3.4.1 台州农业行政执法的启动
        3.4.2 台州肥药市场走向全国
        3.4.3 肥药市场脱颖而出
    3.5 利基窄化阶段(2011-2016年)
        3.5.1 中央政府加强调控
        3.5.2 利基瓶颈的形成和突破
        3.5.3 会有新一轮大发展吗?
    3.6 小结
        3.6.1 经济行动者在市场化中的角色
        3.6.2 台州肥药市场兴起的根源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1.1 国家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4.1.2 经济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4.1.3 阶段分期形成的动力
        4.1.4 区域市场形成的动力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农资市场的诱惑与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民间借贷融资困境研究[D]. 李书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D]. 石凯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D]. 周勋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研究[D]. 马云霞. 延边大学, 2020(06)
  • [5]万州区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研究[D]. 阳芳.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6]基于声誉效应的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研究:机理与仿真[D]. 王蕾.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7]仁华农资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研究[D]. 李乐乐. 吉林大学, 2019(12)
  • [8]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9]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研究[D]. 江朦朦.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10]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D]. 陈帆. 浙江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农产品市场的诱惑与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