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供给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财政,公共品供给,官员特征
土地供给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颜燕,王蒙,张杰[1](2019)在《土地财政是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的真正推手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公共品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提升辖区居民福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抓手。然而,与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医疗等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远远不足。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的经济偏向,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会导致民生类公共品供给不足,进而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将导致居民储蓄率升高,消费比重下降,不利于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土地财政作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导致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偏向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就能发现,"土地财政"仅仅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主要资金来源,激励机制可能才是导致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这一政府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探讨不同激励水平下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理解,从政府官员及其激励出发,利用2004-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官员年龄、学历、任期和来源地等不同特征所引致的晋升激励差异下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非经济性公共品则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或没有影响。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作用随所在地官员特征呈现出差异,年龄较小、任期较短、学历较高和本省来源等晋升预期更强的官员辖区内,土地财政对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上述结论意味着,地方官员晋升激励在土地财政与公共品供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重构激励是优化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政府需弱化对经济增速的考核,加大民生类指标的权重,引导土地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等民生类公共品倾斜,从而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翊婷[2](2018)在《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建立了土地相关使用制度,使得土地使用变为有偿,土地在我国的市场中也迅速加入成为商品之列。安徽省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各项政策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用地结构进行综合调控,于2011年开始运行“一书两证”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转变为投资驱动模式,投资对经济运行有重大贡献,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固定资产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为分析安徽省土地供给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探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一书两证”政策间的关系,对政府的土地供给作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的方法,将城市四类用地类型作为模型变量,选取2012-2016年间的安徽省各地市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1)增加物流仓储用地面积,平衡各类型用地面积批复量。住宅用地在2012-2016年间的批复量远超于其余类型的用地面积,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也始终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而仓储用地在四类用地类型中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最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适当增加仓储物流用地的供给,同时对其余类型用地合理配置,政府应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根据地方的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决策。(2)调整工业用地供应模式,避免以高房价弥补低价工业用地造成的损失。尽管工业用地的批复面积较大,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效果正在下降,政府应针对廉价工业用地的现象政府进行合理控制,在吸引投资的同时确保用地效率,在改变工业用地供应的同时,把握好节奏,确保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能力同步。(3)通过完善政府相关的土地管理办法及条例,提高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效率。当前的土地规划存在许多问题,建设项目往往容易盲从地进行建设,使得同类型建设项目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缺少长远性目标的建设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地供给类型也将逐渐失去平衡,此种现象使土地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应避免土地的粗放型利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减少面积较大的空地、广场,适当增加建筑的密度及容积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09-01)
余亮亮,蔡银莺[3](2018)在《土地供给结构、财政压力与房价——来自广东省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结构对区域房价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分析土地供给结构影响房价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加以检验。研究结果:土地供给结构显着影响房价水平,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表明住宅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房价分别下降0.126%和0.103%;基础设施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分别上升0.062%和0.051%;工业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则分别上升0.116%和0.11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土地供给结构与房价的因果链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即财政压力越大的地区,提高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对房价的抑制效果微弱,而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供给比例的增加则对房价的抬升效应更大。研究结论: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保障城市居民住有所居,在加快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的同时,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步向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转变,以降低财政压力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扭曲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张雨薇[4](2018)在《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地方政府纷纷陷入财政困境。为了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收支缺口,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实施土地财政政策,增加预算外财政收入,由此,土地财政逐渐发展为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财政来源。以武汉市为例,结合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与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探讨地方政府日益追求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谢冬水[5](2018)在《土地供给结构扭曲与中国城市化滞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9—2013年中国282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土地供给结构扭曲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在土地垄断供给制度下,地方政府大量低价供给工业用地、少量高价供给商住用地造成土地供给结构扭曲,是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地级市层面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的供给构成情况,本文选取商住用地供给比重构造了土地供给结构扭曲的负向指标。实证结果表明,土地供给结构扭曲显着扩大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差距,商住用地供给比重越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土地供给结构扭曲主要通过住房价格、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化、所有制结构偏向和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途径影响城市化滞后。因此,要想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平衡联动发展,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进土地供给的市场化改革,平衡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的供给。(本文来源于《经济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郑延涛,任晓亮[6](2017)在《关于贯彻省十一届党代会精神改进我省土地供给结构的两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普遍面临的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在山西省情条件下更为突出,成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制约因素,但同时也存在总量不足和局部闲置并存现象。因此,如何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的综改试验、先行先试政策,充分整合资源,提高有效供给,就是山西解决用地紧张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7年06期)
周丽辉[7](2016)在《减法去库存 加法保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本溪日报 周丽辉】 日前,从本溪满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获悉,该局今年实施土地供给结构调整,在供地上有 “减”有“加”,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目前,房地产用地计划投放量6.21公顷,较2015年压缩了78%,其中商品房用地供应总量减少了91%(本文来源于《本溪日报》期刊2016-05-04)
阎焕利[8](2014)在《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本文试图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首先对近年来土地财政的规模进行估算,然后度量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结构失衡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财政不断膨胀背景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进一步加深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土地财政无助于纠正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结构失衡,要改善公共品供给结构,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4年09期)
陈莹莹[9](2012)在《完善土地供给结构保障合理住房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部门已多次表态,未来将支持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置业购房需求。同时,今年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地方政府重任在肩。此前由于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供需不均衡、土地供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将是常态,但保证(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2-02-09)
吴晓燕,周京奎[10](2010)在《房地产税、土地利用效率与住宅供给结构——土地与房屋保有税制选择的一个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征收土地和房屋保有税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住宅供给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如果仅征收物业税,那么单位土地住宅建筑面积将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从而降低土地利用效率;如果对保有土地征税,那么单位土地住宅建筑面积将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上升,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外,如果对大户型住宅征物业税,那么单位土地上大户型住宅建筑面积将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住宅供给结构也将随之得到改善;如果仅对开发大户型住宅的土地征税,那么单位土地大户型住宅建筑面积将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上升,住宅供给结构失衡的状况将更加严重。为优化我国房地产资源配置,本文建议在高房价和房价增长速度过快的城市同时征收土地税和物业税,并且在其他地区征收有差别的房地产保有税。(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0年12期)
土地供给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资源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建立了土地相关使用制度,使得土地使用变为有偿,土地在我国的市场中也迅速加入成为商品之列。安徽省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各项政策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用地结构进行综合调控,于2011年开始运行“一书两证”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转变为投资驱动模式,投资对经济运行有重大贡献,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固定资产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为分析安徽省土地供给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探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一书两证”政策间的关系,对政府的土地供给作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的方法,将城市四类用地类型作为模型变量,选取2012-2016年间的安徽省各地市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1)增加物流仓储用地面积,平衡各类型用地面积批复量。住宅用地在2012-2016年间的批复量远超于其余类型的用地面积,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也始终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而仓储用地在四类用地类型中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最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适当增加仓储物流用地的供给,同时对其余类型用地合理配置,政府应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根据地方的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决策。(2)调整工业用地供应模式,避免以高房价弥补低价工业用地造成的损失。尽管工业用地的批复面积较大,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效果正在下降,政府应针对廉价工业用地的现象政府进行合理控制,在吸引投资的同时确保用地效率,在改变工业用地供应的同时,把握好节奏,确保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能力同步。(3)通过完善政府相关的土地管理办法及条例,提高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效率。当前的土地规划存在许多问题,建设项目往往容易盲从地进行建设,使得同类型建设项目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缺少长远性目标的建设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地供给类型也将逐渐失去平衡,此种现象使土地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应避免土地的粗放型利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减少面积较大的空地、广场,适当增加建筑的密度及容积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供给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颜燕,王蒙,张杰.土地财政是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的真正推手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翊婷.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
[3].余亮亮,蔡银莺.土地供给结构、财政压力与房价——来自广东省的经验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8
[4].张雨薇.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
[5].谢冬水.土地供给结构扭曲与中国城市化滞后[J].经济学报.2018
[6].郑延涛,任晓亮.关于贯彻省十一届党代会精神改进我省土地供给结构的两点思考[J].华北国土资源.2017
[7].周丽辉.减法去库存加法保民生[N].本溪日报.2016
[8].阎焕利.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J].社科纵横.2014
[9].陈莹莹.完善土地供给结构保障合理住房需求[N].中国证券报.2012
[10].吴晓燕,周京奎.房地产税、土地利用效率与住宅供给结构——土地与房屋保有税制选择的一个理论分析[J].财贸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