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浅谈语文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文以载道——浅谈语文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刘贵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三小学341600

摘要:塑造健康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教学对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的陶冶融于一体,既有理论的灌输又有情感的熏陶,既给予耐心的疏导又有榜样的示范,还注重实践,在多种方法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塑造性格健康人格感染力

语文,要文以载道,通过语文教育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第一使命。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首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就要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自觉塑造健康人格。众所周知,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三大方面,它们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都影响深远。这与课文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有重要关系。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都能为语文老师所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格。例如,岳飞在《满江红》中慨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在《过零丁洋》里高喊“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流露出来。此外,《最后一课》中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七根火柴》中用生命珍藏宝贵的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深深感染了学生,教会学生在集体利益、在党和国家利益面前舍弃小我、保全大我的大无畏精神。

文学具有深刻的感染力,是文学也是人学,是作者倾注情感,是思想情感和道德风尚的流露。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精力,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感受文章美的同时提升自我的精神人格,将文章传递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其次,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审美陶冶作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应于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于非智力心理因素有重要作用。根据《大纲》要求,语文教材中纳入了便于进行审美教育的大量文学作品,这有利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美的享受。要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教会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以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通过审美塑造健康的人格,对于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朗诵泛读能力、生动的细节描述能力和创新的课堂教学能力,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和文学性,能够让学生游走在美的世界里,并深化自身素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并运用“披文入情”法进行教学实践。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讲述自己的父亲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待学生进入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时导入新课《背影》,学生情绪高涨,情到深处,流下了滚烫的泪水,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还应抓住这一普遍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美,即心灵美。在众多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都可以实现这一审美教育。如《一件小事》中勇于承担责任、真正无私的车夫,《窗》中邻床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安慰和享受,在《散步》中的“我”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伟大的人的心灵之美,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审美经验与审美行为将融为一体,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升华美的意义和内涵。

再次,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就要注意联系实际,勇于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通过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就要参与生活实践,将情感体验得来的无限力量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形成自身稳定的性格特征。这样既能满足自身的追求也符合《大纲》提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外活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学习融入生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活跃,而不是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课外活动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在祖国美好的山河中陶冶情操、抒发情感。可通过了解当地风俗民情,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在不断的观察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沉稳的人格。

标签:;  ;  ;  

文以载道——浅谈语文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