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中动构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中动构式,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
英语中动构式论文文献综述
季媛媛,李瑛,王雪侠,许配娟[1](2018)在《英语中动构式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英语中动构式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特点,在过去的大约120年间英语中动构式一直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描写和解释,涉及的理论有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将根据这四个理论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探究,同时详细地阐述这四个理论在研究英语中动构式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成都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黄怡[2](2018)在《英语中动构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动构式是一类具有主动形式却表达被动含义的语言结构,主要表述事物的内在特征,使得动词所指向的事件以附加语所表述的方式发生。在语言形式上,中动构式不同于被动构式、难易构式和作格构式,具有施事论元隐含、情态性、通指性以及事件责任性等特性,因而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动构式的界定、附加语选择限制、以及动词及物性等方面,而在中动构式的认知机制及其典型句法语义特征等方面的探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虽然以往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的认知机制有所探讨,但该机制与中动构式施事论元隐含、主表被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确;第二,以往对典型和非典型中动构式在整体识解和转喻机制上的异同点涉及鲜少;第叁,中动构式成分与构式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分类,并就其句法、语义特征、认知机制进行全面细致的区分、观察和探讨。综上,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英语中动构式有多少构式变体?分别有怎样的形义特征?2)这些中动构式变体的认知机制有何异同?3)为何不同中动构式变体的认知机制不同?4)各中动构式变体成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受认知机制的制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COCA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对语料库中的数据进行了检索、筛选、抽样、整理、分析。首先,选取179个代表动词,根据英语中动构式的检索式,对COCA语料库进行检索,并进行筛选,得出符合要求的中动句,形成一个英语中动句库。其次,运用Ant Conc5.3.0工具对中动句库中的中动动词进行分类检索,计算出相关频次,并根据动词对中动句进行归类整合。在归类整合的基础之上,运用AntConc工具自带的标记功能,根据中动动词之后附加语的词性,对中动句进一步分类,计算频次。将结果输入SPSS,进行排序和整合,形成表格。最后,对归类整合的中动句进行定性分析,结合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和概念转喻理论,对目标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通过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和构式压制理论,阐述不同构式变体在认知本质上的异同点以及产生的认知动因。本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对目标构式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动因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挖掘。研究发现:1)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成分。其中,有24.4%的中动构式带有情态动词,出现最频繁的中动动词为sell。根据中动构式的附加语成分,该构式可分为两种构式变体,VP+AP和VP+?。其中,VP+AP是最典型的中动构式,具有原型性。该构式的主语主要为受事,动词具有及物性,两者能够构成动宾结构,附加语的词性包括介词短语,副词,名词短语和形容词。该构式的意义主要由副词进行指向,根据含义能够分为六类:时间,处所,质量,类比,难易及其他。非典型的英语中动构式VP+?的中动动词和典型中动词有差异,可能是由于附加语的缺省。另外发现,主语的词性,以及情态动词的有无,和附加语的存在无必然联系。2)英语中动构式的产生并非是随意偶然的结果,而是由特定的认知动因造成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够用于解释中动构式具有主动形式、被动含义和施事隐含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于识解的问题上,两种中动构式存在分歧。对于VP+AP类中动构式,由于构式和副词造成“状态义”凸显,因此通过总体扫描进行构式识解。而VP+?类中动构式,由于副词的缺失,本身的含义形成介于“状态义”和“动作义”的中间状态,识解介于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之间。3)中动构式的概念转喻机制。两种中动构式,均经历了动作代结果和结果代性质的双重转喻。但是VP+AP类中动构式意义的表达,更多的是由规约化语境,也即是内部的副词和构式的含义所决定,而VP+?类中动构式则受到情景语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多义阐释。4)构式组成部分与构式的互动关系。VP+AP类中动构式内部存在构式和词汇的互动压制,带有及物性的中动词受到构式义压制而凸显“状态义”,而构式本身受到情态动词的压制增加了情态意义。而在VP+?类中动构式中,由于缺失了附加语成分,构式容易受到动词“动作义”的压制,从而带有一些动作属性。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通用语料库的真实语料,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详实地分析了英语中动构式的典型和非典型特征及其认知机制和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真实语言的统计结果,论证并确立了VP+AP和VP+?两类中动构式地位,否定了前人认为中动构式的主语是名词短语,情态动词是为了填补附加语缺失而存在的假设,从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两方面入手,探讨两类中动构式的异同点和产生这些差异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两类中动构式的识解,发现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两类心理扫描方式可能是一个连续统,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从压制的角度分析了两类中动构式内部成分之间以及构式本体的互动关系,构式和词汇之间的角力,亦是构式产生变体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成果也为构式习得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季媛媛[3](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中动构式的标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动构式由于其主动形式但表被动意义的特点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从描述观、生成观和认知观等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从标记观进行研究的人很少。本文首先基于作者自建的语料库描述和分析英语中动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然后运用沈家煊的标记理论对其句法和语义特征的形成动因进行阐述。本研究主要表明了以下四点。第一,在句法层面上,英语中动构式各句法组成部分包括时态和体、句子类型、句子结构(包括句法主语、动词、副词和逻辑主语)各自形成一个标记等级的连续体,在每个连续体内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标记性;英语中动构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各句法组成成分在英语中动构式范畴内为无标记项,但在语态范畴内为有标记项。因此,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范畴内,其标记性可能也不同。第二,在语义层面,英语中动构式的各语义特征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英语中动构式的情态性依赖于句法主语、逻辑主语、动词或/和状语的的情态性,并且英语中动构式的情态性构成了一个标记等级的连续体;英语中动构式的类属性或非事件性来源于动词、逻辑主语或/和句法主语的类属性,并且英语中动构式的类属性也形成了一个标记等级的连续体。第叁,英语中动构式可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英语中动构式,其中无标记英语中动构式具备以下特征:(1)它们是一般现在时;(2)它们属于肯定句;(3)它们由“名词短语+动词+副词”组成;(4)受事充当句法主语;(5)根据主语和动词的关系确定无标记动词为及物动词,在形式上表主动,在意义上表被动;(6)副词如“easily”,“well”等位于动词之后;(7)逻辑主语(通常指任何人)在句法上隐含,在语义上显现;(8)英语中动构式表明句法主语(对事件的发生承担责任)是否或怎样经历动词所描述的过程,英语中动构式表示一种状态而不是描述真实的事件。英语中动构式存在着标记程度的问题,即具备上述特征越多,越接近于无标记英语中动构式;反之,则越接近于有标记英语中动构式。另外,根据语料分析,除设计中动构式外,有标记英语中动构式必须符合无标记英语中动构式中的第八条标准。设计特征中动构式除了可以违背前七条标准外,还可以违背第八条标准的部分内容,即设计特征的句法主语不对事件的发生承担责任。第四,沈家煊的标记观能够从认知、语用、语义和体验等方面诠释英语中动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由于作者自建的语料库容量较小、例子的分类全由作者主观判定来划分,使得本文的分析存在一些局限性,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利用标记理论研究英语中动构式,以完善该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4-01)
施莲[4](2017)在《中国大学生英语中动构式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动构式以主动句法形式表达被动语义,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主要难点之一。本论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通过调查和测试揭示中国大学生中动构式习得情况,具体探究以下问题:1)中国大学生不同类型中动构式的习得情况如何?2)中国大学生中动构式语义限制的习得情况如何?3)中国大学生如何判断中动构式是否符合语法?4)中国大学生中动构式习得受母语影响的情况如何?本研究向南京六所高校284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中动构式情况调查、语法判断和句子翻译叁种题型,根据研究目的选择180份有效问卷进行研究,并根据CET 4和CET 6成绩将180人分为高、中、低叁组,利用SPSS 20.0和Excel对这180名学习者中动构式习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在识别和产出任务中,叁组习得顺序略微不同但基本相似。工具类和受事类习得最佳,材料类和地点类次之,感事类习得最差且与水平无关。2)中国大学生在习得语义限制上存在困难,高水平组习得情况最佳,但中低水平组较差。在动词、主语、状语和隐性施事等语义限制方面,叁组对主语和隐性施事习得存在较大困难,且对句子合法性的判断不能正确归因。3)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习惯通过传统语法判断中动构式合法性,但高水平组通过整体构式判断的人数远多于中低水平。4)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中动构式时受母语影响。在判断非法构式时,水平越高的学生越能克服汉语中动构式的消极影响;但在翻译测试中,叁组受母语影响的程度相当。本研究的样本选取范围不够广泛,对学生判断中动构式合法性的理由分析不够深入,但研究成果仍对英语中动构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哲[5](2016)在《汉英语中动构式句法构件及其特征的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动结构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句法形式,其独特的句法特征常常被忽视。鉴于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此类结构,文中总结了汉语和英语中动结构的定义、句法构成和特征,并深入分析了主语、谓语动词和修饰性成分。结果发现,中动结构用主动表达形式来隐含被动意义和主语的性状。因此,对于中动句式的认知理解与阐释,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吴云娣,王力媛[6](2016)在《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中动构式及其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动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主动的形式和被动的意义,是语法界研究的焦点。其构式义:主语所表述事物的内在特征(能)使动词所表述的事情以修饰语所表述的方式发生,全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典型和非典型中动结构的特点。典型的中动结构特点是施事隐含,受事/感事作主语,采用一般时态,附带修饰语。非典型的中动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变体。中文翻译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6年03期)
李晔[7](2015)在《中动类“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的语义限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可依照AP的语义指向分为叁类:指向NP类、指向VP类、指向隐含施事类。其中后两类都可以变换成为相应的谓词短语主语句(例如“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可转换为“读这本书很轻松”;“这活干起来很累”可转换为“干这活很累”),且在这两类中,AP都是由于NP自身具有的特点导致的结果。因此,本文将此二类视作一个大类,并以此类结构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结构的构式意义,以及其叁个重要成分——NP、VP、AP的选择限制,并试图从语义角度予以解释;同时通过与英语中动构式进行对比,确立该结构为汉语的中动构式。该结构的构式意义是:事件的被动参与论元NP,由于具有某种固有特征,使得“VP+NP”这个活动产生AP的状态或者结果,而且AP的产生和施事没有任何关系,为AP负责的是NP本身。从该结构的构式意义中可以解读出责任性、致效性、通指性、非事件性和情态性。Goldberg认为,构式是多义的,而在众多的意义中,核心意义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他意义都是在核心意义的基础上扩展而来,而且有关构式的隐喻扩展也都是以核心意义为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动构式的构式意义,首先要挖掘其核心意义。中动类“起来”结构的核心意义是阐述事物对其原型功能实现所负的责任和影响。事物的原型功能是凝结在其语义框架中的,而不是语境赋予的。原型功能是人们与该范畴类事物打交道的运动机制,是事物存在的价值。例如“衣服”的原型功能是“穿”。相对“穿”而言,“洗”虽然也是对衣服的一种常规处置,但是其原型性就不如“穿”,而“撕”在原型性的连续统上离“穿”更远,它只是在特殊环境下的对衣服的反常处置。事物最该为之负责的就是其原型功能的实现。中动构式的核心意义即追究事物对其原型功能实现的责任。因此,具有核心意义的中动构式是无标记的,其表现是,核心意义中动构式不依赖任何语境就可以解读,且描述事物原型功能的动词在进入中动构式的时候不受约束。而对于那些描述事物临时功能的中动构式,它们的解读强烈依赖语境,且动词也要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比如,“衣服穿起来很方便”这句话在零语境的状态下是完全可以得到解读的,但是“衣服撕起来很方便”这句话得到解读的前提是,语境一定要赋予“衣服”一个临时的功能——“撕”。因此,标题中的中动构式是受到限制的。标题没有上下文,能提供的语境有限,有些非核心意义的中动构式不适宜进入标题。另外,构式的隐喻扩展都是以其核心意义为基础的,中动构式也不例外。例如“婚礼的阶梯登起来不易”可以接受,但是“婚礼的阶梯拆起来不易”就不可以接受。而且,为了保证中动构式得到有效的解读,涉及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同时出现,且动词一定是喻体的原型特征。例如“婚礼的阶梯登起来不易”中的源域和目标域都必须同时出现,“婚礼登起来不易”是不可以接受的。NP作为被动参与论元,位于“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的句首,就注定它要受到独特的语义限制——它既具有施事性,同时施事性却又被最小化了。Dowty认为语义角色之间很难划定界限,更科学的方式是把所有的语义角色放到一个连续统上面,讨论它们施事性或者受事性的强弱。在这个连续统上,施事具有最强的施事性且最弱的受事性,而位于另一端的受事则正好相反。其他语义角色如工具、地点等位于二者之间,都分别具有一定的施事性和受事性。施事的原型句法角色是主语,任何出现在动词前面的论元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施事性,中动构式的NP就是如此。它的施事性来自于它的致效性(而致效性就是施事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导致“V+NP”产生AP的效果。但同时,为了凸现被动参与论元对事件所起的客观性作用,中动构式规避了任何可能影响事件的主观性因素,因此NP的施事性被最小化。其表现是,施事性越弱的语义角色越容易占据NP的位置,因此最易被中动结构接纳的论元角色是受事。同为受事,施事性强的事物出现在中动构式的频率远远小于施事性弱的。比如,指人名词出现在中动构式的频率非常小,除非动词的受事只能是人。即便是指人名词充当了NP,其中大部分为泛指的群体,而非特指的个体,原因是个体的施事性高于群体。另外,第一或者第二人称代词不会充当中动构式的NP,因为人称代词具有篇章连续性,在所有的体词中它们的施事性最高。“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中VP的选择限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中动构式对动词是否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境。首先,自主性是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的首要条件,而且中动动词代表的动作具有一定的心理期待性,即一定是说话人希望发生并且意欲行使的。因此,当有些非常典型的自主性动词和名词搭配构成了非自主的事件,仍然不能进入中动构式。比如“找”作为一个自主性动词,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进入中动构式的,但是如果和“麻烦”搭配,构成“找麻烦”这个非自主事件,就不被中动构式所接纳。另外,一些代表负面动作的动词如“偷”等能否进入中动构式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说话人(如小偷等)希望这些动作发生,它们是可以进入中动构式的。然而,心理期待性仅仅是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的一个必要条件。描述事物原型功能的动词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中动构式,比如“穿”和“衣服”搭配时,可以自由进入中动构式。对于描述非原型特征的动词而言,中动构式要求其语义蕴含结果。动词语义是否蕴含结果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判断:第一,宾语本身就是结果论元,如“种”等;第二,能搭配表示时体的“起来”,并能通过零补语“把”字句测试。若无法满足其中任一条件,动词就基本无法进入中动构式。如果语境能提供动词产生的结果,原则上这类动词也可以进入中动构式,但是这种情况概率较低,语料库中的例子非常稀有。AP在“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中通常由形容词短语充当,其语义限制涉及两方面:非自主性和有界性。AP从语义指向上可以分为两类:仅仅指向动词类、指向隐含施事类。第一类的语义范围非常狭窄,通常和难易程度、方便程度、快慢有关,位于这几个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基本都能进入中动构式。而第二类只接受非自主性形容词短语,这是由中动构式意义的“去主观性”决定的。同时,AP作为谓语的核心,要求其内部成员必须是有界的。无系词谓语的功能就是描述状态和程度,只能由有界的形容词短语来填充,而界性的匹配要求句首的NP也要是有界的。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有界的事物才涉及状态和程度的描写。而中动构式NP的成员虽然有一些表面看起来是无界的,但若结合语境考察,会发现它们多数都可以作有界解。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构式所在的语境建立了一个新的认知域,NP在新建的认知域中可被识解为有界;第二,有些NP在回指前文提到过的具体事物,同样可被识解为有界。此外,在对举或者比较、虚拟情境如祈使句、非自由结构等,允许无界形容词短语充当AP。本文还对汉语的中动类“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和英语的中动构式进行了对比。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句法方面:第一,英语的中动构式在句法上抑制施事的出现,而汉语在句法上则对施事较为宽容。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位于句首的一定是主语。英语中动构式实际上是主语话题合一的结构,没有额外的位置留给施事。汉语是话题突出型语言,话题和主语可以分别由不同的论元充当。第二,汉语的中动构式必须要搭配中动标志——“起来”,它占据了补语位置,这意味着动词后面不能再搭配其他补语。而英语的中动构式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动动词可以自由搭配补语。第叁,英语AP的语义指向仅是动词,而汉语则有时指向隐含施事。英语中动构式谓词的中心是VP,而汉语的则是AP。这是由二者不同的语法体系造成的。对英语而言,动词是小句的中心,所有小句必须且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但是对于汉语而言,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独立充当谓词,小句的成立也不依赖于动词。除了谓语之外,形容词还可以充当补语、状语等,因此中动构式AP的语义指向多元,并且“VP+起来”被虚化,AP则成为谓词的中心。句法上的区别不能成为确定汉语“起来”结构为中动构式的障碍。即便是在语法体系相近的印欧语系里,各语言的中动构式在句法上也不尽相同,更遑论区别较大的英语和汉语了。而汉语的“起来”结构和英语的中动构式在语义上则基本相似。首先,它们都描述了NP由于自身具有某种特征,使得“V+NP”产生AP的状态或者结果,而且它们的构式意义中都包含了非事件性、责任性、情态性、施事性弱化以及通指性。由于构式意义相似,它们对VP和AP的选择限制也有重合之处。对于动词而言,如果是描述事物的原型功能或者和功能相关的基本层次范畴事件,基本可以自由进入中动构式,并且不需要借助任何语境就可以被解读。其次,二者都要求动词具有自主性并能够搭配进行时。而汉语的中动构式由于含有时体标志“起来”,不接受强制要求搭配结果补语的动词。再者,对于AP,二者都要求它是非自主性的,这是由中动构式的语义决定的。基于二者在句法结构上的相似,以及在语义上的高度吻合,笔者认为可以确立中动类“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为汉语中动构式范畴里的一个典型成员,至于汉语里是否有其他句式可以被确定为中动构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刘丹[8](2014)在《英语中动构式及中动词的及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动研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争议、有待深入的研究。该文试图运用认知语义学的体认观、构式语法理论和隐喻理论来探讨英语中动态的构式问题和英语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以期深化我们对中动的认识与研究。(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23期)
杨晶,刘云飞[9](2014)在《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写作中中动构式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独立学院本科生的英语写作为语料,分析各年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对何种动词、主语以及副词能用于中动构式所做的判断情况。希望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出启示。(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宋晓丽[10](2014)在《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语中动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动构式是近叁十多年来国内外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中动、主动和被动概念及其相应构式形成了叁足鼎立的局面。早期文献多在生成法框架下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近期研究多基于认知理论,但均未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动态意义建构进行全面的解读。由此,本论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辅之以其它相关理论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动态意义建构及深层认知动因进行系统的解读。论文主要论述了叁方面内容:典型英语中动构式与非典型英语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及认知动因;英语中动构式特征及相互关系;英语中动构式各组成成分及成分间关系的选择制约。文中所举示例中一部分摘自经典核心期刊或相关专着文献,另一部分是对经典示例的改编。首先,本文尝试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重新定义,并在原有典型及非典型英语中动构式分类基础上,进行了再分类,其中典型中动构式范围缩小,仅指[受事主语+及物动词+状语修饰成分],更具典型性;而非典型中动构式范围较以前更广,以有无句尾修饰成分为依据,分为两类:类型1为[被动参与者+动词+修饰成分],类型2为[被动参与者+动词]。与以往文献把非典型中动放在次要地位不同,本文不仅对典型中动构式进行了详尽地阐释,更重要的是,对非典型中动构式的代表性示例也进行了重点分析。其次,本文给出了中动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整合。最后,本文还分析了中动构式各组成成分及成分间关系的选择制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典型英语中动构式和非典型英语中动构式均由其相应的主动概念和被动概念整合生成。英语中动构式的认知动因是被动参与者的责任条件和评估及描述语用意义。第二,中动构式的句法特征是:被动参与者、主动形态和修饰状语或状语效果;语义特征被认为具有隐含施事、类属性、非事件性和情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动构式同时具备这些特征。多数非典型中动构式不完全具备所有特征。参与者责任条件为因,被动概念的句法语义元素为果,被动参与者的积极角色得到凸显并对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负责。研究证明被动参与者的责任条件使所有中动特征得到统一解释。第叁,本论文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在解释中动构式的选择限制方面缺乏一定的解释力,只能借助词汇特征及认知语法理论对其制约因素进行解释。中动构式不仅对状语和中动动词存在选择限制,还对中动构式各组成成分的内部关系存在限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英语中动构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语中动构式是一类具有主动形式却表达被动含义的语言结构,主要表述事物的内在特征,使得动词所指向的事件以附加语所表述的方式发生。在语言形式上,中动构式不同于被动构式、难易构式和作格构式,具有施事论元隐含、情态性、通指性以及事件责任性等特性,因而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动构式的界定、附加语选择限制、以及动词及物性等方面,而在中动构式的认知机制及其典型句法语义特征等方面的探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虽然以往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的认知机制有所探讨,但该机制与中动构式施事论元隐含、主表被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确;第二,以往对典型和非典型中动构式在整体识解和转喻机制上的异同点涉及鲜少;第叁,中动构式成分与构式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分类,并就其句法、语义特征、认知机制进行全面细致的区分、观察和探讨。综上,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英语中动构式有多少构式变体?分别有怎样的形义特征?2)这些中动构式变体的认知机制有何异同?3)为何不同中动构式变体的认知机制不同?4)各中动构式变体成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受认知机制的制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COCA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对语料库中的数据进行了检索、筛选、抽样、整理、分析。首先,选取179个代表动词,根据英语中动构式的检索式,对COCA语料库进行检索,并进行筛选,得出符合要求的中动句,形成一个英语中动句库。其次,运用Ant Conc5.3.0工具对中动句库中的中动动词进行分类检索,计算出相关频次,并根据动词对中动句进行归类整合。在归类整合的基础之上,运用AntConc工具自带的标记功能,根据中动动词之后附加语的词性,对中动句进一步分类,计算频次。将结果输入SPSS,进行排序和整合,形成表格。最后,对归类整合的中动句进行定性分析,结合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和概念转喻理论,对目标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通过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和构式压制理论,阐述不同构式变体在认知本质上的异同点以及产生的认知动因。本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对目标构式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动因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挖掘。研究发现:1)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成分。其中,有24.4%的中动构式带有情态动词,出现最频繁的中动动词为sell。根据中动构式的附加语成分,该构式可分为两种构式变体,VP+AP和VP+?。其中,VP+AP是最典型的中动构式,具有原型性。该构式的主语主要为受事,动词具有及物性,两者能够构成动宾结构,附加语的词性包括介词短语,副词,名词短语和形容词。该构式的意义主要由副词进行指向,根据含义能够分为六类:时间,处所,质量,类比,难易及其他。非典型的英语中动构式VP+?的中动动词和典型中动词有差异,可能是由于附加语的缺省。另外发现,主语的词性,以及情态动词的有无,和附加语的存在无必然联系。2)英语中动构式的产生并非是随意偶然的结果,而是由特定的认知动因造成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够用于解释中动构式具有主动形式、被动含义和施事隐含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于识解的问题上,两种中动构式存在分歧。对于VP+AP类中动构式,由于构式和副词造成“状态义”凸显,因此通过总体扫描进行构式识解。而VP+?类中动构式,由于副词的缺失,本身的含义形成介于“状态义”和“动作义”的中间状态,识解介于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之间。3)中动构式的概念转喻机制。两种中动构式,均经历了动作代结果和结果代性质的双重转喻。但是VP+AP类中动构式意义的表达,更多的是由规约化语境,也即是内部的副词和构式的含义所决定,而VP+?类中动构式则受到情景语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多义阐释。4)构式组成部分与构式的互动关系。VP+AP类中动构式内部存在构式和词汇的互动压制,带有及物性的中动词受到构式义压制而凸显“状态义”,而构式本身受到情态动词的压制增加了情态意义。而在VP+?类中动构式中,由于缺失了附加语成分,构式容易受到动词“动作义”的压制,从而带有一些动作属性。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通用语料库的真实语料,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详实地分析了英语中动构式的典型和非典型特征及其认知机制和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真实语言的统计结果,论证并确立了VP+AP和VP+?两类中动构式地位,否定了前人认为中动构式的主语是名词短语,情态动词是为了填补附加语缺失而存在的假设,从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两方面入手,探讨两类中动构式的异同点和产生这些差异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两类中动构式的识解,发现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两类心理扫描方式可能是一个连续统,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从压制的角度分析了两类中动构式内部成分之间以及构式本体的互动关系,构式和词汇之间的角力,亦是构式产生变体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成果也为构式习得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中动构式论文参考文献
[1].季媛媛,李瑛,王雪侠,许配娟.英语中动构式的理论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
[2].黄怡.英语中动构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季媛媛.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中动构式的标记性研究[D].西华大学.2018
[4].施莲.中国大学生英语中动构式习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5].张哲.汉英语中动构式句法构件及其特征的认知对比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
[6].吴云娣,王力媛.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中动构式及其翻译研究[J].翻译论坛.2016
[7].李晔.中动类“NP(被动参与论元)+VP+起来+AP”结构的语义限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刘丹.英语中动构式及中动词的及物性分析[J].海外英语.2014
[9].杨晶,刘云飞.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写作中中动构式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10].宋晓丽.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语中动构式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