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争论文-田延

美学论争论文-田延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学论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美学论争,《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文艺实践,社会主义

美学论争论文文献综述

田延[1](2019)在《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的"再解读"思潮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艺术便以新的面貌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再解读"致力于挑战元叙述,打破对"基奠性话语"(foundational discourse)的各种迷思。因此,政治和文艺在"再解读"那里也就分别超越了对自己的本质主义期待,朝着逐渐合一的方向发展,树立在两者之间的边界(本文来源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期刊2019年03期)

[2](2019)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中国第叁次美学论争论文集(上、下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到新世纪前后发展为与新实践美学的论争,长达二十余年。它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思想解放的结晶,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场论争成为继1950年代和1980年代两次论争之后的第叁次美学论争,它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多元和繁荣。作为论争的揭幕者和重要参与者,《学术月刊》经历两代编辑的努力,在征求了这场论争的主要参与者的意见(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宋红岭[3](2019)在《内卷化了的“自然”——评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多年前,文化研究在以上海大学中文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中心的海上学界方兴未艾之时,王晓明、蔡翔、王鸿生等老师就提出关于文化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使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自然结合起来,让文化研究真正能对文学研究有阐释和推动力;二是文化研究如何提出和解决内生性的问题。所谓内生性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应当是中国当代文学、文化自身产生的需要回应的问(本文来源于《学术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王钦[4](2019)在《自然、偶然性与文艺实践的限度——评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当代法国思想家朗西埃在谈到所谓劳工阶级文化时曾指出,其代表性特征并非对某种专业技艺的学习或某个自律性领域的坚持,而恰恰在于它的"去专业化"乃至"无序"。在文化领域,引起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警惕或恐惧的,并不是后者出于自身特定的"阶级意识"而进行的文艺实践,毋宁说,资产阶级始终想要确保的正是这种建立在文化领域之中的区隔和差异:(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黄定华[5](2019)在《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实践美学作为主流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美学在多元对话中不断发展,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主客体二元思维与反映论问题、人本主义美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从实践美学的观点来看,美的本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美的本质讨论是美学学科永恒的话题;主客观二元的思维模式是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坚持辩证地理解主客观关系,反对二元对立论;人本主义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的总体特征,我们应该坚持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3期)

吴泽南,宋伟[6](2019)在《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论争的理论现场——以《美学》《美学论丛》两本辑刊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论争的理论现场,梳理了以《美学》和《美学论丛》为阵地的两个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中的人道主义,以及"两种尺度""美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辩,展现了两种不同美学观念之间的论争,呈现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旧与新两种哲学话语、思维方式由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朱羽[7](2019)在《《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本书选取"自然"这一具有丰富的美学与政治哲学意涵的理论视角,重构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审美经验的历史潜能,展示了这一时期历史实践所蕴含的"去自然化"与"再自然化"的辩证法如何表达于诸种文艺实践与美学论争。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考察自然表象的形塑,讨论了50年代国画改造脉络里的"新山水画"实践、《山乡巨变》里的"社会主义风景"书写、《朝阳沟》中的"人化的自然"(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毛宣国[8](2018)在《魏晋玄学哲学论争的美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玄学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文论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通过"有"与"无"、"言"与"意"、"有情"与"无情"、"名教"与"自然"等哲学问题的论争而体现出来。另外,"通物为美"美学命题的提出以及"清""玄"审美意识的形成,也与玄学思潮及哲学论争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赵耀[9](2018)在《新时期美学论争现场透析与学理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美学理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后实践美学”不仅为美学研究引入了生存论的维度,而且对“实践美学”的学理欠缺也进行了必要的学理反思。同时,“实践美学”内部也分化发展出“新实践美学”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等谱系学派,通过对“实践”内涵与外延的修正实现理论的自我更新和阐释效力的持续提升。新世纪以来,美学研究更加凸显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随着西方新近成果的译介及社会现实的迅猛变化,“生活美学”、“认知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人类学美学”、“网络美学”、“政治美学”、“环境美学”、“乐感美学”等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对美学现象的多重阐释功能。这一方面彰显了美学理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学术研究的困难。因此,对新时期美学发展历程的研究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而是应该从方法论革新的角度思考从整体上实现对新时期美学发展概况的有机把握与规律认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论断提供了重要的可借鉴性资源。即在研究过程中不应被历史的偶然性因素所干扰,应该“按照现实的历史叙述本身的规律”对历史进行必要且合理的修正。从这样的指导思想出发,对新时期美学的研究就应不再拘泥于大量的难以有效梳理的文献资料,而是应该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够承载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美学话语;不应再满足于线性的发展观念,而是应该着重探究与所处时代有着多重矛盾与思想碰撞的美学话语,深入历史的细部,在个人与时代、个性与潮流多重碰撞的性灵挣扎中还原历史的本真;不再迷信于经典化的权威观念,拒绝任何将美学话语脱离具体历史情境的固化观念,在动态比较的话语生成脉络中探寻新时期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选取美学论争作为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切入点,不仅抓住了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紧扣学理的发展脉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学论争中突显的问题意识和辩驳话语可以有效透视出美学家们的理论希冀与现实愿景,特别是贯穿论争始终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下的理论实践中仍尚未完全终结,成为连接过去和当下的重要话语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出于时间跨度之大、参与讨论人数之多、涉及问题领域之广,对新时期美学论争进行整体把握难免易于陷入观点淹没的困境之中。因此,选取一个贯穿论争始终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地透视出新时期美学论争的发展脉络不失为一种必要的策略。本文认为,“古典的惯性”与“现代的幻象”这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杂糅的矛盾体是切入新时期美学论争的不二选择。从理论形态上来说,新时期美学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渡,但是在具体演进的过程中,并非是一蹴而就地完成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而是出现诸多难以简单概括的矛盾性问题和无法忽视的结构性悖论。毋庸置疑,新时期美学之所以会多次出现持续性的论争,除政治性因素和西方话语影响之外,美学家们告别古典的努力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这种告别古典的努力却总是受到传统观念的集体无意识羁绊,陷入古典的轮回惯性之中。新时期美学的话语资源和建构方式虽然极富现代性特征,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屡次回归古典,难以真正意义上切断与古典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告别古典是全体美学家们共同的努力方向,一种集体性的理论追求;另一方面,古典的审美理想又具有异常强大的诱惑力迫使美学理论不断回归传统。一方面,融入现代是新时期美学家们共同的理论希冀,另一方面,在现代的融入过程中却又遭到比西方社会更为复杂的矛盾重重的现代性。因此,从“古典的惯性”与“现代的幻象”这一充满悖论的矛盾语境切入新时期美学话语的研究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在对新时期美学论争中所凸显的“古典的惯性”与“现代的幻象”特征进行宏观概括之后,有必要从微观角度进一步深入。本文认为,纵观新时期美学论争始终,“学理的论争”、“学术的历史”、“学者的心灵”是支撑“古典的惯性”与“现代的幻象”这一矛盾性语境的叁个重要支点,是进一步深入新时期美学论争的叁个重要维度。“学理的论争”主要聚焦于新时期美学几次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争鸣。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够凸显论争各方理论内核与价值取向的观点,相对客观地捕捉论争的焦点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剥离出论争的核心分歧。同时,不再局限于对论争本身的观念重复与表层叙述,将研究的视野推向各方理论观念的思想来源追溯与学派传统探究,并从其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中透析论争中存在的普遍性弊端与重要理论收获,从论点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双重逻辑思维的比较中评判各方理论的成败得失。“学术的历史”主要从新时期美学论争的整体流变入手,着力展现新时期美学理论在融入现代语境后所面临的悖论性困境与阶段性调整。具体来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从新时期美学论争的自身演进中探寻美学理论构成历史的方式。在共时性的横向梳理中揭示为何会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某种占据主流的美学话语并引发持续性的学术争鸣,在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中说明某种美学话语的观念来源及思想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剥离出各种不同理论倾向背后所共同具有的一致性追求,特别是在这种一致性追求过程中所呈现的差异性实现方式。其次,从美学理论话语的自身独特性质,特别是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话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角度揭示美学论争自身所存在的张力与冲突。“学者的心灵”主要展现新时期美学家在美学论争中凸显的矛盾心态与灵魂撕裂,他们不仅在“士大夫情怀”和“浮士德动机”之间摇摆不定,而且在群体观念与个人意识之间难以求得平衡,不仅承载着历史理性的建构渴望,更难以拒绝非理性的生命狂欢。基于此,“学者的心灵”重点揭示美学家们在亲历中国美学理论话语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需要指出的是,“学理的论争”、“学术的历史”、“学者的心灵”叁者并非绝对孤立的,相反是相互联系且相互包含的。没有对学理论争的精准透析,就难以实现对学术历史的客观把握,没有对学术历史的理性评判,更无法完成对学者心灵的深度剖析,而学者的心灵更是打开学理论争所承载文化因子密码的钥匙。因此,“学理的论争”、“学术的历史”、“学者的心灵”叁者是有机统一的,恰恰需要对叁者的综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新时期美学发展历程的深度透析,欠缺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对研究本身造成伤害。因此,在宏观上以“古典的惯性”与“现代的幻象”切入新时期美学论争,在微观上以“学理的论争”、“学术的历史”、“学者的心灵”叁个维度予以支撑,无论在理论层面的逻辑论证还是在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分析皆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通过对既往新时期美学研究范式的归纳与评判,论证选取“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研究路径的合理性与优势性,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拟解决的学术问题及预期成果。第一章选取“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存在论美学”叁个有代表性的“后实践美学”的相关论争,通过对论争核心内容的梳理,重点揭示“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反叛与超越过程中所凸显的自身矛盾性,以及由此展现的结构性悖论。在论争现场的还原与反思中,透析新时期美学理论形态从古典到现代的艰难转型和美学学人的复杂矛盾心态。第二章选取“新实践论美学”、“新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叁个“实践美学”谱系学派的相关论争,通过对论争核心内容的梳理,从不同角度展现“实践美学”在新时期的分化发展过程中所流露的自我更新的渴望与学理开拓的艰难。第叁章选取“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美学”、“认知美学”、“别现代”四个美学新话语的相关论争,通过对论争核心内容的梳理,揭示新时期美学话语不同的理论趋向中的共同性因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剥离出各种不同理论倾向背后所共同具有的一致性追求,特别是这种一致性追求过程中所呈现的差异性实现方式。结语重点探讨新时期美学研究终结古典惯性与超越现代幻象的具体可操作性路径,通过对科学化美学研究路径学理依据的分析,说明美学研究科学化对中国美学实现自我深化,完成学术形态由古典到现代转型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陶锋[10](2017)在《从现代美学的四个论争看鲍勃·迪伦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着名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组委会的这一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迪伦的歌词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游吟诗人传统,而反对者则认为迪伦作品的文学性远远低于一流文学家水平。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人们对迪伦的艺术褒贬不一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美丑与真假的标准、流行音乐本质,以及对迪伦所创造的艺术的文学性的不同看法。因此,笔者决定(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7年12期)

美学论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到新世纪前后发展为与新实践美学的论争,长达二十余年。它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思想解放的结晶,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场论争成为继1950年代和1980年代两次论争之后的第叁次美学论争,它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多元和繁荣。作为论争的揭幕者和重要参与者,《学术月刊》经历两代编辑的努力,在征求了这场论争的主要参与者的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学论争论文参考文献

[1].田延.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19

[2]..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中国第叁次美学论争论文集(上、下册)[J].学术月刊.2019

[3].宋红岭.内卷化了的“自然”——评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J].学术评论.2019

[4].王钦.自然、偶然性与文艺实践的限度——评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J].文艺研究.2019

[5].黄定华.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动态.2019

[6].吴泽南,宋伟.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论争的理论现场——以《美学》《美学论丛》两本辑刊为对象[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J].文艺研究.2019

[8].毛宣国.魏晋玄学哲学论争的美学意义[J].中国美学研究.2018

[9].赵耀.新时期美学论争现场透析与学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8

[10].陶锋.从现代美学的四个论争看鲍勃·迪伦艺术[J].社会科学文摘.2017

标签:;  ;  ;  ;  

美学论争论文-田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